您所在的位置:茶知识>农资>种植养殖

广东乐平籍名人有哪些人 广东乐平籍名人有哪些名字

时间:2023-11-22 18:03:58 浏览量: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广东乐平籍名人有哪些人 广东乐平籍名人有哪些名字的文章,本文对文章广东乐平籍名人有哪些人 广东乐平籍名人有哪些名字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广东乐平籍名人有哪些人 广东乐平籍名人有哪些名字

乐平十里岗镇古代出现过什么名人

饶娥(公元749-762年),女,字琼贞,唐代乐平长城乡(今接渡镇泪滩)

人,出生于唐天宝八年(749年)。

饶娥自幼家贫,母亲早逝,与父饶绩二人相依为命,自小操持家务,九岁就学

会做饭、洗衣服、绩麻、巢丝、织布等,且勤俭孝顺,深得父爱。

唐宝应元年(762年)某日,饶娥正在家里织布,随父外出的狗突然冲入,对

着饶娥呜呜哀号。饶娥惊疑,追到河边才知道其父饶绩捕鱼,船覆人亡,尸体下落

不明。饶娥放声痛哭,来回于江边寻找父尸,昼夜不停,寝食俱废。乡人邻里,苦

劝无效。连续三天,水食不进,痛不欲生。第4天饶绩尸首浮出江面,乡邻认为饶

娥的孝行感动了天神,才使饶绩尸首浮出。此刻饶娥立意随父而去,未几绝食而

终。县人乡民会钱葬其父女。

饶娥的孝行惊动了官府和朝廷,引起极大重视。《唐书》为其作传,柳宗元为其

撰写谏文《饶娥碑记》,宋朝廷赐“显孝”匾额,封建历朝皆将其作为以孝治天下的典

型,大加赞扬,为之建庙、立碑。饶娥恸哭的河段,被称为“泪滩”,相传至今。

洪彦升(约公元1056-2228年),字仲达,宋代乐平县金山乡岩前村(今洪

岩镇)人,出生于北宋嘉右元年(1056年),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进士。初

任常熟县尉,郴州等处判官,后入广西经略府提举常平。因在广西(驻南宁)任职

颇有政绩,升任殿中侍御史。

在五年御史任中,公正廉明、忠直敢言,曾上书徽宗,揭发宰相蔡京见利忘

义、朋奸误国等罪行,建议罢黜不用。还曾力陈何执中、张商英、刘拯、郭天信等

权臣宣扬宿命、迷信、蛊惑君王的罪过,一无讳隐,敢言敢谏,深得忠臣敬重和徽

宗重视,升任给事中。后因张商英复官,被排挤出京,派往滁州任职。未几改任吉

州(今吉安)知州,在任多年,颇有政绩。六十三岁时调任潭州(今长沙)知州,

没有到任就病逝吉州。死后归葬家乡岩前。

洪彦升是洪皓的同胞伯父,《宋史》有传,传载为饶州乐平人。

洪皓(公元1088-1155年),字光弼,江西乐平洪岩镇岩前村人,生于北宋元

右三年(1088年),他的忠贞气节与汉苏武齐名,是垂范史册的风节名臣。

洪家先世原居婺源,洪皓十世祖洪玉徙居岩前,世代以农为业。洪皓曾祖洪士

良兼营商业,以运销粮食为主,在饶州城(今鄱阳县城)有商行,在氵翁潭(今鄱

阳饶埠附近),有中转站和仓库,洪士良死后择葬于氵翁潭。洪皓祖父洪炳继承父

业,仍往来于乐平饶州城运销粮食土产,家境大富。洪皓父辈皆读书求仕,伯父洪

彦升登宋元丰八年(1085年)进士,父洪彦暹官至右通直郎。

洪皓幼年在家乡读书,政和五年(2225年)中进士后,出任秀州司录,时逢饥

荒,他毅然截留浙东调京的纲米赈饥,救活灾民数万,险遭杀身之罪。当地人民感

其恩典,尊为“洪佛子”。继又升任微猷阁侍制。

建炎三年(1129年),他领礼部尚书衔任通问使出使金国。至云中,金将粘罕

逼洪皓改仕伪齐刘豫。皓力拒,粘罕怒,将皓流放冷山(今吉林东北部)10余年,

历尽人间辛酸,终不屈节。后金主闻其名,欲以皓为翰林学士,中京副留守等,皓

均力辞不就,至欲自杀。绍兴十三年(1143年)洪皓得机逃脱金人羁绊,全节南

归。深得南宋朝野敬佩,时人皆将其比作苏武。洪皓留金十五载,在危难中曾多次

援助被俘军民,刺探敌方军情,密报宋廷。在流放冷山期间,还与当地金族人民友

好相处,用桦树皮抄写《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书,教金族儿童学习汉

文,为金、汉民族团结作出了贡献,这就是有名的《桦叶四书》。

洪皓还宋后,又因揭露秦桧私通金国而遭诬陷贬谪濠州团练副使安置英州(今

属广东)。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昭雪,复职朝奉郎,调任袁州(今江西宜春)

通判,在回京途中病逝于南雄(今属广东)。

高宗听说洪皓离世,立即恢复其敷文阁直学士、赠四官,再复徽猷阁直学士,

并追封谥号“忠宣”。

洪皓才学渊博,于逆境中尤奋力攻读著书。著有文集50卷,其《帝五通要》、

《姓氏指南》、《松漠纪闻》、《金国文具录》、《鄱阳集》等皆传于世。《宋史》有传。

徐衡(公元1075-1156年),又名衡卿,字季平,宋代乐平静理乡(今塔前

镇下徐村)人,生于北宋熙宁八年(1075年),是乐平历史上的第一位武状元。

徐衡原于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中进士,授太学,是个文官。后来朝廷兴建

武学,徐衡又苦练武功,钻研孙武兵书。崇宁五年(1106年)中武举,旋于殿试中

夺魁,钦点武状元,任命为右班殿直(殿前侍卫官),未几,由太原安抚史许几推

荐,改知晋宁军,驻吴堡寨。

重和元年(2228年),长江两岸洪水泛滥,灾情严重。徐衡受任东西两路廉访

使。他沿途考察灾情后,马上统计官府和民间的仓库积存情况,得粟500万斛,钱

15万吊;又将各地上缴给皇的贡米,就地储存,然后把这些钱、粮按灾情和人口发

放,及时解救了灾区饥民。徽宗对此十分赞赏,批准徐衡见机行事,不拘文法。于

是徐衡又命造船以利交通,发药以治疾病,妥善安排饥民的生养死葬,行施舍、免

捐赋、缓刑法等,取得较好成效。徽宗大喜,下旨将徐衡的救灾经验在其它灾区推

广,还将女儿赵姬许配给他,招为附马。

不久徐衡调任广东路提刑按察使(提点刑狱公事)。时有大盗刘隆,活动猖

獗,十年内官府深以为患。徐衡一到,单骑前往面陈大义、耐心说服,终使刘隆心

悦诚服地归降了。

建炎元年(1127年)南宋高宗即位,徐衡转任康州(今广东德庆县)防御使,

不久告老还乡。临行,高宗亲书“仁者寿”三个字赐之。徐衡八旬寿诞时朝廷又赐建

“仁寿楼”于下徐村。宋高宗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徐衡逝世,终年81岁,有杂著

37卷。

同治《乐平县志》收载宋李伯玉挽徐衡诗中有“两尚皇姬升帝春”句,民间亦传徐

衡曾两度为驸马,但不见史传。

王刚中(公元1103-1165年),字时亨,江西乐平洄田府前村(今礼林镇)

人。生于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南宋绍兴十五年(公元1145年)中第二名进

士,初授椎官,不久改左宣义郎,后任同知院事(枢密副使)。为官多年,逝后获

赠资政殿大学士、光禄大夫,并谥号“恭简”。

作为新科进士,王刚中因不愿攀附秦桧,而由左宣义郎贬为洪州(今南昌市)

教授。桧死,始调京升秘书省校书郎、著作佐郎兼晋安郡王(后即位为李宗)府教

授,迁中书舍人。言治国之道及如何辨贤愚忠奸,尤以富国强兵“择将帅,选战

士,实边储,备器械,国势富强,将良士勇,请盟则为汉文帝,犯边为唐太宗”的

精辟论述深得皇上嘉许。所以西蜀需要 最高行政长官时,皇上说:“没有比王刚中

更称职的”。逐以龙图阁侍制知成都府,制置四川。临行皇帝又赠以金带、象笏,晋

升敷文阁直学士。

当时西蜀驻军将领玩忽职守,士兵放荡不羁。王刚中一到,便以身作则,整饬

军纪。未几,金兵度大散关大举进逼,西蜀驻军守帅吴?U毫无察觉。王刚中单骑飞

驰二百里直入吴?U账中严厉责备道:“大将与国家命运休戚相关,至今敌人兵临城

下,你还能高枕而卧吗?”旋于军中调兵遣将,聚师击溃金兵。当他知道要为他报

功请赏时,又驰马回府,制止部属李涛说:“那都是将帅们的功劳,我有什么吗?”

接着,刚中把将士推荐的贤才,上报朝廷,作为统帅人选,又奏蜀中能人,作为部

使者、州剌史的佐傣。召回年老遭遣的功臣,以禁军缺额粮补给他们原有的俸禄,

对残废有功人员,用义仓米养活起来;又动员农民修广袤十里的万岁池以利灌溉;

修复破旧府学礼殿,建新学,广施教育;还修葺了诸葛武候祠,张文定公庙;铲平

黄剿墓;在女巫脸上刺字惩罚等等,以示表贤瘅恶。南宋初,阶、成、岷、凤四州

的壮丁当兵要脸上刺字,民众十分不满,刚中上疏指出此举有五害请求免除。免符

下后万民欢呼声震山谷。刚中调离西蜀时,蜀中列生夹道相送,不少人追送数百里

依依不舍,垂泪相别。

李宗登位,刚中以足疾告归,金兵犯淮,复召回京任礼部尚书,直学士院兼给

事中,为卤薄使,任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进同知院事(枢密副使),他提

出“战守者实事,和议者虚名,不可恃虚名实事”,又奏请:开屯田、省浮费、选将

帅、汰冗兵。这些建议都被采纳,而且取得了一定效果。刚中病逝后获赠资政殿大

学士、光禄大夫,并谥号“恭简”。

刚中向以读书著文为乐,作:《易说》、《春秋通义》、《仙源圣记》、《经史辩》、

《汉唐史要览》、《天人修应录》、《东溪集》、《应斋随录》共百余卷。

洪遵(公元1120-1174年),洪皓次子,字景严,生于北宋宣和二年(1120

年),江西乐平洪岩镇岩前村人。绍兴十二年(1142年)中博学宏词科榜首,一时

文重重天下,被破格任命为秘书省正字。后历任州通判、知府、知州、起居舍人、

吏部侍郎、翰林学士承旨、枢密院都承旨、资政殿学士等官职,逝世后朝廷赐谥号

“文安公”。

洪遵任地方官时,注重兴修水利,依法征集田粮赋税,忠于职守,勤政爱民,

严禁属僚乘机勒索,关心百姓疾苦,尤其注重赈济灾民,深得百姓敬重;任朝廷京

官时,敢于向皇帝进言,对下属官吏严格执行“考绩升迁”法度。洪遵数十年为官生

涯,处处体现了他忠君爱国的思想,廉洁奉公的作风。洪遵自入仕后,在繁忙的政

务之余,始终坚持著书立说做学问。主要著作有:《翰苑群书》、《迩英记注》、《订

正真本史记凡例》、《小隐集》、《东阳志》、《泉志》。其中《泉志》是全面系统研究我

国古代金融史的重要文献。该志共收录五代以前历代钱币三百余种,每种都有记述

和评论。他的评论阐明了钱币发行量的大小与社会经济兴衰的密切联系,指明滥发

钱币必然破坏或遏制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他的见解是很有价值的,对当今社会仍

有很大的参考作用。

洪适(公元2227-1184年),洪皓长子,字景伯,号盘洲,生于北宋政和七年

(2227年),江西乐平洪岩镇岩前村人。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中博学宏词科

入仕。先后任台州(今浙江台州地区)通判、荆门军(今湖北当阳、荆门等县)知

军、徽州知州、江东路提举常平茶盐公事、中书舍人、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

事,后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宰相),逝世后朝廷赐谥号“文惠公”。

洪适13岁时,其父出使金国,家中祖母年迈,母亲多病,弟妹年幼,一切家政

皆由他一人主持。金兵南犯吴地(今苏南和浙北),洪适曾率领全家老幼,远涉千

里还乡避乱。这充分显示了青年洪适独当门户的才能。

洪适为官清廉爱民,敢于革除弊政,力主为民造福。任地方官时曾多次为民平冤;

出任京官后,力主整治军政、励精国治、上下齐心收复中原。任宰相后,着力修复

农政,增强国和,加强国防,谋求早日战败金国,收复中原。但因南宋君主软弱,

官场腐败,政令难行,积重难返,洪适深感无力回天,48岁愤然辞官归隐。

洪适辞官后,专事金石研究和著述。主要传世著作有:《隶释》、《隶续》、《隶

韵》、《砚说》、《壶邮》、《盘州集》等。其中《隶释》、《隶韵》、《砚说》、《壶邮》等是

研究金石和训诂的作品,对后世金石研究影响很大。

洪迈(公元1123-1202年),洪皓第三子,字景卢,别号野处,江西乐平洪岩镇

岩前村人。绍兴进士,官至端明殿学士,著有《容斋随笔》(五卷)、《夷坚志》等。

洪迈幼时读书每日数千言,过目不忘,除精读四书五经外,还广泛猎稗野史、

道释经籍、医卜星算,知识非常渊博。他读书也抄书,他研究司马光《资治通鉴》

时,曾三次抄完了全书,他勤奋好学的毅力由此可见一斑。

绍兴十五年(1145年)中博学宏词科,授西浙转运司干办公事。不久,调京任

敕令所删定宫,改任左司员外郎。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春,出使金国,持书用

金国礼。金人令其改称“陪臣”。迈坚持不从,因此被拘于使馆,后终被放还。回朝

后,历知泉、吉二州,迁起居郎,拜中书舍人兼侍读直学士院。乾道六年(1170

年)知赣州。因治绩卓著,迁敷文阁侍制。次年提举佑神观兼侍读,同修国史,预

修四朝帝纪。淳熙二年(1175年)知婺州(今浙江金华地区),后升敷文阁直学

士,拜翰林学士。绍熙元年(1190年)升焕章阁学士,兼知绍兴府。二年进龙图阁

学士。不久,以端明殿学士退仕。于嘉泰二年(1202年)逝世,宋宁宗赐谥号“文敏”。

洪迈在宦海浮沉几十年,当过地方官,当过京官,曾出使金国,最后官至端明

殿学士。在任地方官时,下查民情,整治农政,兴建学宫、书院,兴修水利,发展

生产。在绍兴府尹任上,通过察访民情发现浙东地方官利用朝廷颁发的“和买”(官

府以低价定额征购丝绸)政策进行暗中加额,敲诈勒索百姓,他排除多方阻挠,进

行全面核查,核减了全部加征数额,根除了此项官场积弊,减轻了百姓负担。

洪迈不仅是一位为政清廉的官吏,更是一位文学家。他一生著作有40多种,其

中最为著名的是《容斋随笔》,被历代名人誉为“垂范后世”的佳作,有很高的文学价

值,对当政者具有资政、资治作用。最值得一提的是:《容斋随笔》受到一代伟人毛

泽东的终生珍爱,毛泽东对此书真可谓爱不释手,临终时此书还摆在他案头。

马廷鸾(公元1222-1289年),字翔仲,号碧梧,今江西乐平众埠镇楼前村

人。宋淳右七年(1247年)会试第一,殿试第四,调池州(今安徽贵池县)任教授

6年。后任端明殿大学士、参知政事等,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

宝右三年(1255年),迁太学录,在试策中,廷鸾提出了“强君德、重相权、

收直臣、防近习”的政治见解,触怒了当权的丁大全、董宋臣、谢堂、卢元升等大

臣、宦官,被降迁秘书省正字。宝右四年辟住史馆校勘。不久,廷鸾将上殿轮对,

丁大全听说马廷鸾在皇帝面前历数他的过错,急派廷鸾好友王持厚,向廷鸾试探和

进行威胁。马廷鸾无私无畏地说:“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我怎么能不尽心尽力

呢?”丁大全就命人在午朝门外阻止廷鸾上殿。第二天,御史朱熠诬告一本,廷鸾

轮对遂作罢论。董宋臣竞派人搜出廷鸾的奏稿,并予烧毁。然而适得其反,欲盖弥

彰,消息飞传,百官尽知,马廷鸾竞以此一举而名重天下。

开庆元年(1259年)丁大全罢相,其党羽分崩离析,新任丞相吴潜马上起用马

廷鸾,召为校书郎。这时,百官一致上疏,要求罢免仍在朝中窃居要职的董宋臣。

廷鸾也参与草拟奏章。吴潜获悉,致书廷鸾:“你不要再参与这件事了,以免旁人

怀疑是我在背后策动。”廷鸾回答说:“这是大家一致的要求,不能因避私嫌而放弃

正义的行动。”不久,董宋臣受贬出京。

景定元年(1260年),廷鸾在轮对中提出:“乞遏恶扬善以顺天,举直枢错以

服民”,遂迁枢密院编修官兼权仓部郎官。二年,进著作佑郎兼右司,迁将作少

监。三年,被提拔为军器监兼左司,又兼太子右谕德,行国子司业,他主动要求免

去左司兼职。同年轮对中,廷鸾希望:集和平之福,自理宗皇帝身上开始;养和平

之德,自理宗皇帝心上开始。于是又兼翰林权直,升秘书少监,升权直学士院。四

年,擢升起居舍人兼太子右庶子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付官。他又向皇帝奏

道:“太史官应详细认真地记载灾异情况,并希望皇帝广施恩泽,以壮人才之精

神;虚心容纳,以植人言之骨干,要以国家为重,以公灭私,严边备预防外侵” 。

咸淳元年(1265年),廷鸾进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兼同提举编修经武要

略。咸淳五年(1269年)进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进右丞相兼枢密使。后因与

贾似道不合,外戚当权,朝政腐败,忠臣无法施展才华,无力挽救危亡,八年九呈

奏疏,要求罢政。九年辞官归里,过隐士生活。

他为人厚道,处世精明,曾提出“四留”作为自己人生处世座右铭:留有余不尽

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

之福以还子孙。

廷鸾任官时,曾建碧梧精舍,积书连楹,藏书极多。廷鸾著作有:《六经集

传》、《语孟会编》、《楚辞补记》、《洙泗裔编》、《读庄笔记》、《张氏祝氏皇极观物外

篇》、《碧梧玩芳集》二十四卷等。

范仲淹有后人么 现在大概分布在什么地方

从范氏定姓始祖范武子第一世起至37世范隋(任处州府丽水县丞始迁苏州吴县为始祖)38世梦龄公——39世赞时公为温州永嘉场大塘下村范氏族系第一世祖——2世范墉公——3世仲淹公——4世纯仁公——5世正国公——6世直南公(号寅孙)官平阳县丞,生子三,长曰思敬、次曰思灿、三曰思柔,长子思敬随父居平阳,后迁之温州大罗山东面永嘉盐场旁有大小两海塘中间定居垦荒。成为永嘉场大塘下村始迁祖,繁衍至今。据永强范氏宗谱统计人口7000余众。次子灿居瑞安周村,三子柔居瑞安阁巷。

长子思敬随父居平阳,后迁之温州大罗山东面永嘉盐场旁有大小两海塘中间定居垦荒。成为永嘉场大塘下村始迁祖,繁衍至今。据永强范氏宗谱统计人口7000余众。

范氏QQ群

范家大院位于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县御营镇,为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后裔居住地,是德阳市境内至今保存最完整的清代民居,由范仲淹的第20代子孙范养源在湖广填四川时,从广东携家人来川,几经转折从川东至川西,艰难创业后才在罗江御营镇买下田产,落户响石板修建范家大院。

几百年来,范氏后裔一直在这里过着士绅书香门第的生活,家族成员也代代人才辈出,如今在德阳地区的直属后裔就有一千多人16个分支。每年的春分是家族成员聚会的日子,今年春分已是第23次聚会了。既有传统文化的传承又有亲情的浓烈。

范家大院占地约3500平方米,石木结构,功能齐全,无论是排水系统和防卫都是最完整的。由耳龙门、中龙门、正房、厢房、中堂房、享堂构成。大院坐西向东、背靠范家大山,植被良好。院左右侧为民居,大院映衬于茂竹修林之中。院前为农田,视野宽阔,前800米左右有自北向南的黄河水。

这边也有几千人

范氏QQ群

西周成王时,迁于杜。公元 4 世纪中叶,范氏迁入魏。西汉以前范氏部分人迁至南方。汉代至南北朝时期,范氏分布更为广泛。据范氏族谱记载,唐僖宗乾符元年,由于中原战乱,河内人范坤举家 18 口徙居浙江杭州,后移江苏南京,再徙福建宁化黄竹径,是为范氏入闽始祖。至宋代,范氏称盛于福建,人才济济。此后,范氏除在闽南一带发展繁衍外,又分出广东海阳、嘉应、梅州、大埔、长乐、陆丰、饶平等支派。

范氏这一显族著姓,在明代以来陆续迁台的范氏几乎遍及全省各地,不过,居住最多的是新竹县。在台湾范姓为台湾的第四十八大姓。在明清之际迁台最早的一个叫范文华的人,他在明末永历年间最先移台开基于现在的台南盐水镇旧营里。清康熙六十年 ( 公元 1662 年 ) 有叫范光儒的人从广东移到台湾下水港定居等等。有的进而迁至海外。宋代以前的范氏名人,大都出自今河南。

境内外其他范氏支派

范仲淹的后裔,一千余年来已发展成难以精确统计、散布在全国各地和世界范围内的庞大族群。其主要原因除战争避乱以外,往往是担任官职后全家迁往新的地区,落户生根。这里介绍自范仲淹以来,从苏州迁往全国各地、蔓衍成族的概况,使各地范氏后裔,也许能循此线索寻找到苏州祖根:

(一)江苏

1 、金陵:三世侍郎房范正图,在北宋钦宗时任官于颍昌,金兵南侵,全家撤往金陵;又七世大夫房范士观,南宋宁宗时从嘉定迁往金陵;廿二世右丞房范章德携子徵仁等迁江宁三山街袖子湾。

2 、丹阳:十八世忠宣房范可陛在明万历年间迁丹阳县,二十三世孙范徵洋为丹阳邑令,是为丹阳支。

3 、嘉定、太仓、崇明:十七世支使房范善言(范友德之子)迁嘉定集庆寺前,其后裔又迁太仓、崇明。

4 、吴江:十四世忠宣房范彦修入赘吴江丁经历家,其孙善德、善高留吴江。

5 、常熟:十一世支使房范叔渊在元末张士诚踞平江时迁往常熟之钓渚,成支。

6 、淮扬地区:八世右丞房范宗禄在宋代末年随亲戚经商,遂迁居高邮;十九世郎中房范弥芷在康熙初迁泰兴县;二十三世儒林房范徵祥,埋名经商于淮扬一带;在如皋亦有忠宣房裔孙迁此。

7 、宜兴:八世范宗禄后裔从高邮迁来。

(二)浙江

1 、湖州:南宋绍兴中期( 1146 前后),驾部房范秦卿迁湖州飞英寺前陈判官巷;又十世右丞房范绍彦从绍兴迁湖州西百桥;后有廿三世支使房范徵宪偕弟徵贤迁居湖州。

2 、嘉兴:宋南渡后,郎中房范公达(历官淮西转运使、朝议大夫)迁居嘉兴之崇德。有一孙范拱卜迁返无锡堰桥镇。

3 、绍兴:八世右丞房范宗尧,宋理宗时( 1225—1264 ),迁绍兴会稽九节坊。后裔有迁上虞玉带桥,也有迁返苏州府城让檐街的。

4 、义乌:廿一世监簿房范仪厚迁义乌县。

5 、宁波:二世范纯恪在宋哲宗元祐中( 1087—1094 )任浙江明州推官,举家迁往,四世孙范公晖后回苏州,子范良能卒于明州(宁波);又十世右丞房范绍章从绍兴迁鄞县。 6 、婺州:宋代儒林房范直忱迁来定居。

7 、兰溪:十一世范叔肇从湖南汀潭迁居兰溪之院坞。 8 、苍南县:祖先范宾桥,因避海盗,偕弟宾山从福州府城西的秦宁县范家山迁苍南县马站镇凤尾山村定居。生九子,其中除二子仍居秦宁外,其余分别移往温州、莆田、霞浦、福鼎甚至海外,也有迁返苏州、福州的。到 1997 年,苍南县已有范姓二千余户,其字辈为 20 字: “ 宾华宜子日,邦大仲全庆,君恒则叔兴,德立永昌盛。 ” 从第二世华蓉至今,已传十六世。

9 、汤溪县:祖先范大奎,清代封为大夫,在汤溪县厚大乡(现并入金华)建有大夫第,乡人俗称 “ 十间楼 ” ,前后各五间,中两旁有厢房,前有庭园,大门四间,内进墙门上石匾,刻 “ 文正家风 ” 四字,四周有琴、棋、书剑细致图案。宗亲范学伟参加抗战,胜利后奉派台湾并定居。

10 、温州:四世忠宣房范直南(寅孙公),宋绍兴十七年( 1147 ),官之平阳县丞,后隐居于世,生子三,其长子思敬于宋乾道二年( 1166 )后, 来之温州大罗山东面永嘉盐场旁有大小两海塘中间定居垦荒,成为永嘉场大塘下村始祖,次子思灿居瑞安周村,三子思柔居瑞安阁巷。

(三)安徽

1 、休宁:范履冰被杀害后,其子范冬芬避于此。

2 、泾县:三世侍郎房范正兴,在南宋绍兴( 1131—1162 )时迁居泾县。部份后裔迁南陵。又十四世忠宣房范彦英在明孝宗弘治十七年( 1504 )任徽州府照磨,举家从湖南辰州迁徽地。

3 、和州:十二世监簿房范元鼎,于洪武中携子迁和州。

4 、砀山:十七世右丞房范善安、善君在明嘉靖间率元孙范云伯迁徐州,再迁芒砀东十二里汇聚庄定居成支。云伯生三子:汝梅(迁范庄)、汝盐(迁范集)、汝贵(迁范花园),自此后裔散布在芒砀的丰县、虞城各地约 30 余处。现在砀山县高岩区葛集镇有范氏子孙。三十世范子瞻,在民国年间曾续修家谱。

5 、涡阳:在皖、豫交界处。该县的新兴镇范庄,有东、西范家村,均为范氏后裔。据 85 岁的范玉斋口述,祖上字辈排列为 “ 大学金水心,玉广成士顺 ” 。现前五辈已不存。全族分为范玉斋、范玉田、范成章三大院。

(四)江西

1 、丰城:唐范履冰被杀后,第三子冬昌避居此。

2 、临川:三世忠宣房范正国,在北宋靖康之变中,扈从孟太后到江西临川,其孙范公康与侄范良恭迁临川之河田。

3 、乐平:范正国曾孙范良傥迁饶州乐平县。传七世到范岳,洪武中任县丞,因失火罪戌辽东沈阳中卫,后遇赦返。留子范孝文留居沈阳,成支。

(五)山东 曹州:十四世支使房范昌衍在明英宗时( 1457—1464 )随父迁往。

(六)福建 范姓进入福建,当早在唐代,到宋代,七世监簿房范芰,任闽广道,告老后居福建。此外有:

1 、清溪:范仲淹之孙范祖禹任北宋谏议大夫,从苏州移居建宁府清溪县。

2 、上杭:范仲淹第七世孙范滋文的第十子范远冈,因父亲赴汀州府任,从福建宁化县石壁村迁往汀州上杭南湖村。

3 、汀宁:六世监簿房范衍(礼部尚书)迁汀宁滑石村。

4 、闽中:二十世监簿房范兴霍之子范仪皋娶妻福建人,遂住闽中。

5 、沙县:忠宣房后裔范荣贻现在沙县城关。

(七)北京及河北

1 、北京:十二世监簿房范元大,洪武初戌北京玉门卫。两子随往。

2 、保定:十七世忠宣房范可立、可言从吴江县迁往;廿一世监簿房范仪俨,娶妻保定人,遂居此( 3 )。

(八)湖南

1 、湘潭:四世忠宣房范直清,绍兴中迁湘潭县(后裔中有范和甫,迁返如皋和上海);七世忠宣房范士峻迁湘潭(后裔范叔肇迁浙江兰溪)。

2 、湘阴:四世右丞房范直谅,建炎中迁湘阴。

3 、隆回:八世监簿房范天贡于元代大德三年( 1299 )任湖南宝庆知府,与三弟天贵(湖南隆回县令)告老落户于此成支。

4 、辰州:十一世忠宣房范叔裕在洪武中戍湖南辰州,成支。十四世孙彦英,弘治时任职徽州,举家迁往。

(九)广东

1 、潮州:元兵南下,原在福建上杭县的七世孙范滋文之第十子范远冈之后裔始迁广东潮州府海阳县清溪乡,奉远冈为始祖。

2 、大埔:明成化十四年( 1478 )潮州海阳县支后裔到大埔开荒落户,也奉范远冈为始祖。

3 、长乐:十三世范法胜(范敬盛之次子)迁长乐县。

4 、陆丰:十三世范法澄(范敬盛之四子,号公义)于元末明初从潮州避居广东陆丰县吉康都崘岭乡黄护寨(今广东陆河县水唇镇),成支奉为始祖。范法澄生五子,第三子刘保移居同乡的田心坝,遂分成二支。现陆丰县仍有仲淹祠。

(十)辽宁

1 、沈阳:十三世忠宣房范岳(详见江西支)谪戌沈阳,岳四传至范鏓,生子范沉,孙范楠,范楠生范文程。

2 、辽东:十二世郎中房范子渊遣戍辽东,子孙散布该处。

(三)安徽

1 、休宁:范履冰被杀害后,其子范冬芬避于此。

2 、泾县:三世侍郎房范正兴,在南宋绍兴( 1131—1162 )时迁居泾县。部份后裔迁南陵。又十四世忠宣房范彦英在明孝宗弘治十七年( 1504 )任徽州府照磨,举家从湖南辰州迁徽地。

3 、和州:十二世监簿房范元鼎,于洪武中携子迁和州。

4 、砀山:十七世右丞房范善安、善君在明嘉靖间率元孙范云伯迁徐州,再迁芒砀东十二里汇聚庄定居成支。云伯生三子:汝梅(迁范庄)、汝盐(迁范集)、汝贵(迁范花园),自此后裔散布在芒砀的丰县、虞城各地约 30 余处。现在砀山县高岩区葛集镇有范氏子孙。三十世范子瞻,在民国年间曾续修家谱。

5 、涡阳:在皖、豫交界处。该县的新兴镇范庄,有东、西范家村,均为范氏后裔。据 85 岁的范玉斋口述,祖上字辈排列为 “ 大学金水心,玉广成士顺 ” 。现前五辈已不存。全族分为范玉斋、范玉田、范成章三大院。

(四)江西

1 、丰城:唐范履冰被杀后,第三子冬昌避居此。

2 、临川:三世忠宣房范正国,在北宋靖康之变中,扈从孟太后到江西临川,其孙范公康与侄范良恭迁临川之河田。

3 、乐平:范正国曾孙范良傥迁饶州乐平县。传七世到范岳,洪武中任县丞,因失火罪戌辽东沈阳中卫,后遇赦返。留子范孝文留居沈阳,成支。

(五)山东 曹州:十四世支使房范昌衍在明英宗时( 1457—1464 )随父迁往。

(六)福建 范姓进入福建,当早在唐代,到宋代,七世监簿房范芰,任闽广道,告老后居福建。此外有:

1 、清溪:范仲淹之孙范祖禹任北宋谏议大夫,从苏州移居建宁府清溪县。

2 、上杭:范仲淹第七世孙范滋文的第十子范远冈,因父亲赴汀州府任,从福建宁化县石壁村迁往汀州上杭南湖村。

3 、汀宁:六世监簿房范衍(礼部尚书)迁汀宁滑石村。

4 、闽中:二十世监簿房范兴霍之子范仪皋娶妻福建人,遂住闽中。

5 、沙县:忠宣房后裔范荣贻现在沙县城关。

(七)北京及河北

1 、北京:十二世监簿房范元大,洪武初戌北京玉门卫。两子随往。

2 、保定:十七世忠宣房范可立、可言从吴江县迁往;廿一世监簿房范仪俨,娶妻保定人,遂居此( 3 )。

(八)湖南

1 、湘潭:四世忠宣房范直清,绍兴中迁湘潭县(后裔中有范和甫,迁返如皋和上海);七世忠宣房范士峻迁湘潭(后裔范叔肇迁浙江兰溪)。

2 、湘阴:四世右丞房范直谅,建炎中迁湘阴。

3 、隆回:八世监簿房范天贡于元代大德三年( 1299 )任湖南宝庆知府,与三弟天贵(湖南隆回县令)告老落户于此成支。

4 、辰州:十一世忠宣房范叔裕在洪武中戍湖南辰州,成支。十四世孙彦英,弘治时任职徽州,举家迁往。

(九)广东

1 、潮州:元兵南下,原在福建上杭县的七世孙范滋文之第十子范远冈之后裔始迁广东潮州府海阳县清溪乡,奉远冈为始祖。

2 、大埔:明成化十四年( 1478 )潮州海阳县支后裔到大埔开荒落户,也奉范远冈为始祖。

3 、长乐:十三世范法胜(范敬盛之次子)迁长乐县。

4 、陆丰:十三世范法澄(范敬盛之四子,号公义)于元末明初从潮州避居广东陆丰县吉康都崘岭乡黄护寨(今广东陆河县水唇镇),成支奉为始祖。范法澄生五子,第三子刘保移居同乡的田心坝,遂分成二支。现陆丰县仍有仲淹祠。

(十)辽宁

1 、沈阳:十三世忠宣房范岳(详见江西支)谪戌沈阳,岳四传至范鏓,生子范沉,孙范楠,范楠生范文程。

2 、辽东:十二世郎中房范子渊遣戍辽东,子孙散布该处。

范氏QQ群

乐平的名人

1、饶娥(749—762年) 女,字琼贞,唐代长城乡(今接渡泪滩村)人。《新唐书》将饶娥列入孝女,地方为饶娥建庙、立祠奉祀,饶娥孝道流传至今而不泯。

2、洪皓(1088—1155年) 字光弼,洪岩镇。宋政和五年(2225年)进士,初任秀州司录。时逢灾后大饥荒,洪皓冒杀身之罪,截留浙东钢米赈饥,解救了数万行将饿死的灾民,当地人民深感其思,尊其为“洪佛子”。南宋初,奉命出使金国,因不屈服金国统治者的侮辱,被扣留软禁,遭受种种折磨仍坚贞不屈。后被流放冷山(今属吉林省地)。期间,他与金人友好相处,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用桦树皮忆写《四书》,教育金国儿童,传播汉族文化,促进了民族团结。在金十五年后全节而归,被誉为苏武第二。

3、王刚中(1103—1165年) 字时亨,宋代乐平履恒里燕窝村(今礼林镇府前村)。南宋绍兴十五年赴京应考,提出革除时弊的对策,深得宋高宗器重,被点为进士第二名(榜眼)。入仕后,正值金宋交兵之时,面对主战、主和两派严重对立的现实,升任宰相以后,更是为朝廷殚精竭力,尽其所为。

4、洪迈(1123—1202年)洪皓第三子,字景卢,号野处,与其兄洪适、洪遵并称“三洪”。洪迈自幼读书勤奋,精通四书五经,广猎稗官野史、道释经籍、医卜星算。他读书也抄书,他研读司马光《资治通鉴》时,曾三次抄完了全书。洪迈23岁时高中博学词科,当过地方官,当过京官,曾出使金国,最后官至端明殿大学士,是一位为政清廉的官吏。

5、徐衡,(1075-1156)字季平又名衡卿。塔前镇下徐村人。唐宋以来江西地界的第一位武状元

6、马廷鸾(1222—1289年) 字翔仲,号碧梧,众埠楼前村人。南宋淳祐七年进士,历任池州教授、太学录、秘书省正字等官职,咸淳五年出任右丞相。马廷鸾为官清正,敢于奸臣作斗争,曾冒罢官之险,上书弹劾把持朝政的宰相丁大全之罪行,进谏罢免庸臣董宋臣、朱熠之流的官职。他的义举受到群众的推崇,得到皇帝的重视,因此而被拜为宰相。但当时外戚当权,朝政腐败,忠臣无法施展才华,无力挽救危亡,马廷鸾出任宰相三年之后不得不辞官去政。

7、马端临(1254—1340年) 字贵与,号竹村,众埠楼前村人,马廷鸾次子,12岁中秀才,南宋咸淳九年中江南漕试(乡试)第一。后随其父辞官归隐故乡。马端临在故乡潜心研究历代典章制度,积数十年辛劳著成历史巨著《文献通考》,全书348卷,从上古一直写到南宋末年,是一部记述历代典章制度十分完备、非常有价值的史书。 1、夏廷宜(1851——1907年) 字先知,临港睦乐村人,绰号“混天麻子”。是位武功出色是饶河戏演员,颇有侠义。光绪年乐平城乡开征“厘金”(一种苛税),加重了人民负担。光绪三十年知县杜 磷光又借口兴办高等小学堂经费不足,加征靛捐,引起产靛最多的西乡绅民愤怒。

2、汪野亭(1884—1942),名平,字鉴,号传芳居士,平山草堂主人,斋名平山草堂,乐港传芳人,近现代著名绘瓷艺家。为瓷都景德镇20世纪20年代形成的珠山八友大师之一,作品别具一格。汪野亭是20世纪前期景德镇陶瓷美术革故鼎新的著名陶瓷艺术家。他的山水画,足足影响了半个多世纪。受到了世界收藏家的青睐并争相收购。

3、戴良谟(1901—1981年) 又名远猷。名口戴村人。1925年毕业于南京国立东南大学,与著名物理学家吴有训、严济慈是同学。1928年在创办乐平中学,任校长。1929年赴日留学,兼任中国留日学生管理处总务课长,并在日本女子职业学校兼教习。回国后,曾任河南宁陵县长,在两年任期内,致力于加固黄河堤防,兴办学校,查禁鸦片,宣传发动妇女放脚,颇有政绩

4、石凌鹤(1906—1995年) 原名石联学,字时敏。后港大田村人,著名剧作家。学生时代即投身新文化运动和革命活动,任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是电影、戏剧创作、编辑、导演、表演于一身的剧作家。

5、汪潮海1940年生,乐港镇港口人,少将军衔。第28军82师244团师政委,后任山西省军区政治部主任,河北省军区政委。第9届全国人大代表。198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广东乐平籍名人有哪些人 广东乐平籍名人有哪些名字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广东乐平籍名人有哪些人 广东乐平籍名人有哪些名字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

本文标题:广东乐平籍名人有哪些人 广东乐平籍名人有哪些名字

本文链接:http://www.chayixing.com/article/104801.html

上一篇:昆虫种类大全广东有哪些品种 昆虫种类大全广东有哪些

下一篇:更多种植养殖

网友留言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猜你喜欢
种植养殖相关文章
更多种植养殖文章
喜欢种植养殖就经常来哦!
农资栏目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