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年十月爆发的什么灾害呢 11年十月爆发的什么灾害事件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11年十月爆发的什么灾害呢 11年十月爆发的什么灾害事件的文章,本文对文章11年十月爆发的什么灾害呢 11年十月爆发的什么灾害事件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11年日本地震中国应该知道哪些基础安全知识
一旦地震后,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逃生,但至于怎么科学逃生自救,还得听专家的。地震局官员介绍说,万一地震,身处不同场所就得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但夺门而逃是最不明智的选择,除非你住在平房里,在短短几秒钟内能跑到安全地带。否则,最好就地避震,等首震过后,再迅速撤离。
设法脱离险境。如果找不到脱离险境的通道,尽量保存体力,用石块敲击能发出声响的物体,向外发出呼救信号,不要哭喊、急躁和盲目行动,这样会大量消耗精力和体力,尽可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或闭目休息,等待救援人员到来。如果受伤,要想法包扎,避免流血过多。维持生命。如果被埋在废墟下的时间比较长,救援人员未到,或者没有听到呼救信号,就要想办法维持自己的生命,防震包的水和食品一定要节约,尽量寻找食品和饮用水,必要时自己的尿液也能起到解渴作用。地震发生后,外界救灾队伍不可能立即赶到救灾现场,在这种情况下,为使更多被埋压在废墟下的人员,获得宝贵的生命,灾区群众积极投入互救,是减轻人员伤亡最及时、最有效的办法,也体现了 "救人第一"崇高美德。
如果你在家里,发生地震时,千万不能滞留在床上或站在房间中央,更不能躲在窗户边,不要靠近不结实的墙体,不要破窗而逃。应该飞速跑到承重墙墙角、卫生间等开间小,有支撑的房间,或躲在低矮牢固的家具处。住在平房可躲在炕沿下,但要避开大梁。住楼房者,发生地震时千万不能到阳台、楼梯、或去乘电梯,更不能跳楼。因为阳台、楼梯是楼房建筑中拉力最弱的部位,而电梯在地震时则会卡死、变形,跳楼无论怎样,最后的结局都会一样恐怖。
如果在学校或公共场所,一旦发生地震,首先要做到听从老师或现场工作人员的指挥,千万不能慌乱、拥挤。应就地蹲在桌子或其他支撑物下面,用手或其他东西保护头部,尽量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待地震过后,听从指挥,有组织地迅速撤离。
如果在商场、书店、展览馆等处发生地震时,还应避开玻璃门窗、橱窗和玻璃柜台以及高大、摆放不稳定的重物或易碎的货架。
再次,如果在户外发生地震时,应迅速离开各种高大危险物,特别是有玻璃幕墙的建筑、街桥、立交桥,高烟囱、水塔等,避开电线杆、路灯、广告牌,可以就近选择开阔地避震。如果在野外,就要飞速避开水边,如河边、湖边,以防河岸坍塌而落水。还应避开山边的危险环境,如山脚下,陡崖边,以防山崩。不要在陡峭的山坡,山崖上,以防地裂滑坡。如遇到山崩、滑坡,要向垂直于滚石前进的方向跑,切不可顺着滚石向下跑,也可躲在结实的障碍物下,或蹲在地沟,要保护好自己的头部。在野外还应注意避开变压器、高压线,以防触电。抢救时间及时,获救的希望就越大。据有关资料显示,震后20分钟获救的救活率达98%以上,震后一小时获救的救活率下降到63%,震后2小时还无法获救的人员中,窒息死亡人数占死亡人数的58%。他们不是在地震中因建筑物垮塌砸死,而是室息死亡,如能及时救助,是完全可以获得生命的。唐山大地震中有几十万人被埋压在废墟中,灾区群众通过自救、互救使大部分被埋压人员重新获得生命。由灾区群众参与的互救行动,在整个抗震救灾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如何应急避险核辐射?
据国家原子能机构网站介绍,应急状态下为避免或减少工作人员和公众可能接受的核辐射剂量可采取一定的应急防护措施,如隐蔽、撤离、服碘防护、通道控制、食物和饮水控制、去污,以及临时避迁、永久再定居等。 ]
隐蔽是指人员停留在或进入室内,关闭门窗及通风系统,以减少烟羽中放射性物质的吸入和外照射,并减少来自放射性沉积物的外照射。撤离是指将人们由受影响地区紧急转移,以避免或减少来自烟羽或高水平放射性沉积物引起的大剂量照射。该措施为短期措施,预期人们在预计的某一有限时间内可返回原住地。
当事故已经或可能导致释放碘的放射性同位素的情况下,还可实行服碘保护,即服用含有非放射性碘的化合物,以降低甲状腺的受照剂量。服用稳定碘产生负效应的危险,对单次服用而言很小,但随服用量增加而增加。
核辐射防护办法清单 com
如果被暴露在辐射范围内,立即换一套衣服和鞋子,把他们放在一个密封的塑料袋中,封闭袋口,然后采取彻底的全面的淋浴; 、
如果你被通知撤离,在车上保持车窗和通风口封闭,并采用车内循环空气;
如果被告知呆在室内,关闭空调和其他进气口,去一个地下室,并且除非绝对必要,避免使用电话;
在受到辐射前或者刚受到辐射没多久,碘化钾可以帮助降低患癌症的风险。但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如果日常生活希望提高防辐射能力,可以食用海带、紫菜等含碘量高的食品,也可饮用红酒,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
目前的海鲜还能不能吃?7
受日本核辐射的影响,海鲜还能不能吃?中国疾控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辐射防护室主任侯长松说,只要不是日本事故核电站周边的海域,海鲜可照吃不误。现在有提醒说少吃或不吃海鲜,提醒是善意的,但没根据。 7
如何预防核辐射?
研究表明,核辐射对人体的危害与其导致机体过氧化有关。所以防范核辐射,除了避免与核辐射的“亲密接触”外,一定的营养对抗辐射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黑芝麻、紫苋菜、绿茶、番茄红素、螺旋藻食品、花粉食品、银杏叶制品等果蔬都对核辐射防治有特殊效果。
2023年3月15日 日本岩手县大船渡市灾区灾情
地震来临勿慌张
震后很有可能余震,而且余震的位置未必是震源很近的位置。所以学习自救是地震后很重要的措施之一。 地震发生时,至关重要的是要有清醒的头脑,镇静自若的态度。只有镇静,才有可能运用平时学到的地震知识判断地震的大小和远近。近震常以上下颠簸开始,之后才左右摇摆。远震却少上下颠簸感觉,而以左右摇摆为主,而且声脆,震动小
不要躲在桌子下
日本的《地震手册》避震知识十条中,第一条就明确的写着“要躲在坚固的家俱下”。所以,日本教师坚信,最好的办法是“藏在桌下”。这个想法是以日本地震多在数十秒后结束,天花板不会落下为前提的。建筑物天花板因强震倒塌时,会将桌床等家具压毁,人如果躲在其中,后果不堪设想,如果人以低姿势躲在家具旁,家具可以先受倒塌物品的力道,让一旁的人取得生存空间。
正确的躲避位置
国人从小到大,在防震演习中,老师总是叫学生躲在课桌下,道格得知这点后,很焦急地一再呼吁:不要躲在桌子、床铺下,而要以比桌、床高度更低的姿势,躲在桌子床铺的旁边。
躲的时候又躲在什么地方更安全
我觉得震级高的话,钻到桌子底下反而更容易被压死,震级低的话,不钻也无妨。钻到桌子底下,顶多能够防止高空坠下的灯及散落的墙皮。到网上查了一下,原来钻桌子底下这个办法是从日本课本中照搬过来的,因为日本多震,而日本房屋多照高震级设计,而且木质房屋多,真正地震来临,房屋一般垮塌现象与中国房屋不一样,不会像中国房屋那样水泥石头直接压碎桌子。
地震防范及自救措施完全手册
日本本州岛附近海域2023年3月11日发生里氏9.0级地震,这是自1900年以来人类历史上发生的最强烈地震。在这个地震海啸核辐射一起爆发之时,在为受难同胞祈祷的同时,我们也要提高警惕 ,学好应急措施。
一、什么是地震? m
地震是地球内部介质局部发生急剧的破裂,产生的震波,从而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地震(earthquake)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它就象刮风、下雨、闪电、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 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
预防对策
首先,大多数的人都是第一次遇到地震。面对强大的自然力量下引发的地质灾害,人不自觉会感到恐惧。这种恐惧会让人做出一些傻事,比如遇到地震就直接从窗口跳出去。在地震多发的国家,比如日本和美国的部分地区,政府和公益组织会组织一些活动,让人们亲自体验一下虚拟的地震,以降低人们的恐惧和紧张感,以便在地震的时候,做出正确的反应。这种有意思的玩具叫做地震体验车。
简单应急包括的物品
1、用于自救的棉线手套;
2、应急的食物和水,都是罐头装,方便安全地长时间保存;
3,用于照亮的蜡烛,火柴或者应急灯;
4、超薄保温雨衣一件,这种银色的雨衣可以有效防止身体热损失,必要的时候还可以用来盛水;
5、用来装所有应急物品的高强度尼龙袋一个。其他可以选配的物品,还包括尼龙绳,高频哨子,防灾头巾,口罩,水壶,药品和收音机等等。。
二、地震自救措施:
地震发生时,至关重要的是要有清醒的头脑,镇静自若的态度。只有镇静,才有可能运用平时学到的防震知识并判断地震的大小和远近。近震常以上下颠簸开始,之后才左右摇摆。远震却少上下颠簸感觉,而以左右摇摆为主,而且声脆,震动小。一般小震和远震不必外逃。
1、保持镇静在地震中十分重要。乱喊乱叫会加速新陈代谢,增加氧的消耗,使体力下降,耐受力降低;同时,大喊大叫,必定会吸入大量烟尘,易造成窒息增加不必要的伤亡。正确态度是在任何恶劣的环境,始终要保持镇静,分析所处环境,寻找出路,等待救援。
2、止血、固定砸伤和挤压伤是地震中常见的伤害。开放性创伤,外出血应首先止血抬高患肢,同时呼救。对开放性骨折,不应作现场复位,以防止组织再度受伤,一般用清洁纱布覆盖创面,作简单固定后再进行运转。不同部位骨折,按不同要求进行固定。并参照不同伤势、伤情进行分类、分级,送医院进一步处理。
3、妥善处理伤口挤压伤时,应设法尽快解除重压,遇到大面积创伤者,要保持创面清洁,用干净纱布包扎创面,怀疑有破伤风和产气杆菌感染时,应立即与医院联系,及时诊断和治疗。对大面积创伤和严重创伤者,可口服糖盐水,预防休克发生。
4、防止火灾地震常引起许多“次灾害”,火灾是常见的一种。在大火中应尽快脱离火灾现场,脱下燃烧的衣帽,或用湿衣服覆盖身上,或卧地打滚,也可用水直接浇泼灭火。切忌用双手扑打火苗,否则会引起双手烧伤。消毒纱布或清洁布料包扎后送医院进一步处理。
5、同时要预防破伤风和气性坏疽,并且要尽早深埋尸体,注意饮食饮水卫生,防止大灾后的大疫。
家庭避震秘笈
1、抓紧时间紧急避险。如果感觉晃动很轻,说明震源比较远,只需躲在坚实的家具旁边就可以。大地震从开始到振动过程结束,时间不过十几秒到几十秒,因此抓紧时间进行避震最为关键,不要耽误时间。
2、选择合适避震空间。室内较安全的避震空间有:承重墙墙根、墙角;有水管和暖气管道等处。屋内最不利避震的场所是:没有支撑物的床上;吊顶、吊灯下;周围无支撑的地板上;玻璃(包括镜子)和大窗户旁。
3、做好自我保护。首先要镇静,选择好躲避处后应蹲下或坐下,脸朝下,额头枕在两臂上;或抓住桌腿等身边牢固的物体,以免震时摔倒或因身体失控移位而受伤;保护头颈部,低头,用手护住头部或后颈;保护眼睛,低头、闭眼,以防异物伤害;保护口、鼻,有可能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以防灰土、毒气。
强震过后如何自救?
1、地震发生后,应积极参与救助工作,可将耳朵靠墙,听听是否有幸存者声音。
2、使伤者先暴露头部,保持呼吸畅通,如有窒息,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3、一旦被埋压,要设法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并设法用砖石、木棍等支撑残垣断壁,加固环境。
4、地震是一瞬间发生的,任何人应先保存自己,再展开救助。先救易,后救难;先救近,后救远。
地震时的9条须知
1、摇晃时立即关火,失火时立即灭火
大地震时,也会有不能依赖消防车来灭火的情形。因此,我们每个人关火、灭火的这种努力,是能否将地震灾害控制在最小程度的重要因素。从平时就养成即便是小的地震也关火的习惯吧。
为了不使火灾酿成大祸,家里人自不用说,左邻右舍之间互相帮助,厉行早期灭火是极为重要的。
2、将门打开,确保出口
钢筋水泥结构的房屋等,由于地震的晃动会造成门窗错位,打不开门,曾经发生有人被封闭在屋子里的事例。请将门打开,确保出口。平时要事先想好万一被关在屋子里,如何逃脱的方法,准备好梯子、绳索等。
美国好像在2023年还是2023年发生的一次大灾害是什么,好像类似沙尘暴和龙...
是拉尼娜事件
2023年自然灾害回顾:美国的天灾大年
美国天灾不断,从西南地区的野火,到中南部地区的龙卷风,以及美国多个地区发生的洪涝灾害,以及东海岸的飓风等等,造成的损失一直在增长,根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统计,共计损失超过500亿美元。
中国民政部23日发布的“2023年民政工作报告”指出,截至12月20日,中国因各类自然灾害造成4.4亿人次受灾,因灾死亡、失踪1081人,农作物受灾4148.5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3110.3亿元人民币。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
据德国慕尼黑保险公司估计,还未计算下半年度,已经创下有史以来最大天灾经济损失的纪录,单是2023年上半年全球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总数为2650亿美元。瑞士再保险(Swiss Re)估计,天灾人祸让全球经济今年损失达3500亿美元,创史上新高。而曾被Discovery新闻指天灾造成损失历年最严重的2023年,当时经济损失总数只是为2200亿美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
我在2023年12月18日指出,根据潮汐和地球自转12年周期,2023年与1998年、2023年与1999年的情况大致相同:1998年为有记录以来温度最高,1999气温骤降,地震增强(台湾9·21大地震)。2023-2023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2023年7月发生拉尼娜事件。2023年低温多震可能性很大[28]。人们只记住了1998年是有气象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忽略了紧随其后的1999年的气温低谷和地震频发,全球气温的暴起暴落值得关注。1999年的干旱、洪涝、低温冻害、风雹、地震灾害值得关注,我们必须做好预防的准备。
相关新闻:
统计称美国2023年因自然灾害损失超500亿美元
2023年12月26日00:43 东方网
东方网
东方网12月26日消息:今年以来,美国天灾不断,从西南地区的野火,到中南部地区的龙卷风,以及美国多个地区发生的洪涝灾害,以及东海岸的飓风等等,造成的损失一直在增长,根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统计,共计损失超过500亿美元。
美联社25日报道,今年对于美国而言,已经是一个天灾大年,但是对于极端天气引发的各种灾难的研究,却因为经济危机导致的财政紧张,而使得研究资金也跟着紧张,有点跟不上天灾紧张的节奏。
一个天气网站的创始人杰弗·马斯特表示,“我当气象学家30年来,第一次遇到像2023年这样极端天气事件集中的年份,即便追溯到19世纪后期,我也无法找到可以与之相提并论的年份。”
今年美国异常气候现象频频发生:达到华氏百多度(摄氏38度)以上高温天气破历来纪录。部分地区发生严重干旱、致命龙卷风夷平城镇、高涨的河川泛滥成灾,另外还加上东岸的暴风雪。还有八月下旬袭击美国东海岸的飓风艾琳,单此一项造成损失约70亿美元。
除了这些由天而降的灾难,向来平静的地区,地面也开始动起来,不仅科罗拉多州,连美国东岸地区也发生了历史罕见的地震,阿拉斯加州发生强震还触发海啸警报。亚利桑那州与新墨西哥州的野火,也在今年创下了新纪录。
2023年即将过完,美国发生的大规模天灾共计有十多场,每场都至少造成10亿美元的损失。
作者:孙宇挺来源中国新闻网)
http://roll.sohu.com//n.shtml
2023年和1999年的相似性:共同的预见
2023-12-18 07:15
2023年和1999年的相似性:共同的预见
研究表明,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全球灾害的最强信号。我们在2023年初就关注下一次不寻常的厄尔尼诺事件,因为它会给全球带来流感全球大流行等重大灾害[1]。事实上,2023年的厄尔尼诺事件不仅给全球带来流感爆发,而且给全球带来暴雪和酷暑、干旱和洪水、强震和大风灾害。
2023年的拉尼娜事件能给世界带来什么?
一、干旱
二、洪涝
1
三、低温冻害
四、风雹
五、地震
根据潮汐和地球自转12年周期,2023年与1998年、2023年与1999年的情况大致相同:1998年为有记录以来温度最高,1999气温骤降,地震增强(台湾9·21大地震)。2023-2023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2023年7月发生拉尼娜事件。2023年低温多震可能性很大[28]。人们只记住了1998年是有气象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忽略了紧随其后的1999年的气温低谷和地震频发,全球气温的暴起暴落值得关注。1999年的干旱、洪涝、低温冻害、风雹、地震灾害值得关注,我们必须做好预防的准备[29]。
参考文献(略)
采纳我的,谢谢O(∩_∩)O谢谢!!!
2023年出现的历史上罕见的寒潮,给那些国家和地区带来了什么灾难?
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天气研究计划负责人卡西姆·阿斯拉尔
去年全球大旱极寒史上罕见 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天气研究计划负责人指出
百年一遇极端天气或将变20年一遇
以往100年将才出现一次的热浪,将可能变为20年出现一次的程度。等到了这个世纪的尾声,在2003年欧洲夏天遭遇的那种极端炎热可能不再显得很特别。
尽管国家气候中心首席专家任福民指出,目前的大气环流形势与2023年雨雪冰冻灾害期间的大气环流形势有很大不同,但人们对雨雪冰冻灾害是否再现仍心存忧虑。更让人感到混乱的是:不是都说暖冬了吗?怎么冬天还这么冷?在经历了去年年初和年末两次让人印象深刻的寒潮之后,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天气研究计划负责人卡西姆·阿斯拉尔博士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2023年很可能成为历史上最热的一年。百年一遇的灾害将可能变为“二十年一遇”。到本世纪末,一些现在看来少有的极端天气事件将不再显得很特别。
全球严寒、洪灾、高温轮番上演,去年中国遭遇最具破坏性泥石流
本报记者:您曾讲过,“20年来我们从未见过极端天气事件如此频繁、集中地发生。”那么2023年让您印象最为深刻的极端天气事件有哪些?
卡西姆·阿斯拉尔:2023年有很多的极端气象事件,这里列举当中的主要部分:在2023~2023年间的冬季,包括欧洲、亚洲和北美洲在内的北半球被极端寒冷大范围笼罩着。在美国,数以百计的日最低温度被刷新。在欧洲,暴雪中断了空中和陆路交通。相反,在北极和加拿大情况却减缓了很多。
2023年夏季,巴基斯坦遭受了历史上最糟糕的洪灾,2000多万人受灾。2023年6月,是莫斯科有现代气象记录以来最炎热的月份。气温超出长期录得的平均值多达7.8℃。从7月开始一直到8月中旬的高温导致俄罗斯欧洲国土部分爆发大规模的山林大火,有害气体影响了数以千万计的人。
不管是俄罗斯热浪还是巴基斯坦洪灾,都和发生在北半球大气流的“阻塞事件”有关,它让天气模式保持静态,令热量和湿气都不能散开。
在中国许多地方,高温打破了历史极端记录,因此中国有了史上最热的夏季。洪水、山体滑坡、泥石流也对经济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在8月,位于中国西北甘肃的舟曲遭遇了中国有记录以来最具破坏性的泥石流。
冷冬、干旱、炎热都与大气层“阻塞”有关,2023年或为史上最热一年
本报记者:造成这些天气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卡西姆·阿斯拉尔:北半球冬季的极端气象(欧美和亚洲的严寒)和北极的变暖都与大范围的大气干扰有关,这又与北冰洋、北大西洋涛动,以及北半球大气流的“阻塞事件”让天气在部分国家保持模式静态有关。
欧洲和欧亚地区在这个夏季的极端炎热和干旱、巴基斯坦在季风季节遭遇强降雨,也和大气层的“阻塞”有关系。它有效地阻隔了俄罗斯的热力散发,也阻挡了巴基斯坦的湿气挥发,将它们“锁”在特定的区域,让这些热和湿气变得更加强烈。
至于其他的极端气象发生原因就比较复杂。很难将一个单一的极端气象事件归结于气候变化。但是要指出的是,气候科学家们确实预测极端气象事件会增加,尤其是极端炎热事件,这是因为气候变化的原因。2023年有望进入史上最热年份的前三甲,并且可能成为最热的那一年。
单一寒潮难归因于气候变化,预计高温更频密、寒冷频率会降低
本报记者:像最近欧洲出现的大范围寒潮天气,是否说明全球变暖的趋势正在变缓?
卡西姆·阿斯拉尔:难把一个单一的极端事件归因于气候变化。目前欧洲正在重复着和前一年冬季差不多的气候条件,上面已经说到过。它是复杂的大气现象的结果,也是与北冰洋和极地地区变暖的因素配合在一起而产生的。WCRP(全球天气研究计划)研究每一个事件,希望弄明白发生的原因以便我们能造出一个计算机模型,让未来的预测更加精确。
本报记者:您提到WCRP利用电脑模型研究预测今后50年至100年大气变化以及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形式等,那么目前电脑模拟出来的场景会有多恶劣?
卡西姆·阿斯拉尔:早在1990年,气候模型已经预测到在一个变暖的地球上将会出现更强和更频繁的极端气象事件。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首份评估报告称,高温事件的出现频率在未来将更频密。寒冷事件在当时预计出现频率会降低。空气流动的不断变化和它覆盖范围的改变所带来的影响也有所涉及,但是报告认为难以预测。
今年极端气候事件尚难预测,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可减少极端天气
本报记者:您能告诉我们2023年会不会发生和2023年同样或者更严重的极端天气事件吗?
卡西姆·阿斯拉尔:在这个阶段,还不可能预测2023年将发生什么极端气候事件。不过,关于气候变化的政府间座谈会议已经预计气候变化肯定会让极端事件的发生数量增加,特别是热浪和干旱。例如,以往100年将才出现一次的热浪,将可能变为20年出现一次的程度。等到了这个世纪的尾声,在2003年欧洲夏天遭遇的那种极端炎热可能不再显得很特别。
本报记者:您曾提到,WCRP的另一项任务是“指导人们防范极端天气”,您能告诉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去防范这样的极端天气吗?
卡西姆·阿斯拉尔:由于在我们大气中温室气体的聚集,地球将继续变暖,因此可能导致在未来出现气象极端事件的增加。即使现在“关掉”所有的温室气体排放阀门,我们也不能在全局上叫停变暖的趋势,但是我们最起码可以减慢变暖的步伐和由此导致的极端气候事件的增加。世界气象组织正在搭建一个针对气候服务的国际框架,以便提供适应气候变化的有关信息和服务。WCRP和其兄弟研究项目共同领导下的气候研究,目前正在草拟评估和预测未来极端气候事件风险的量化评估方法。此外,各国需要加强研究,加强观察和监测能力,以便提供预计和减少有关系统的脆弱性。
近期极端天气
新年伊始,大范围的低温雨雪让湖南、贵州、广西等地陷入到一场人们似曾相识的交通拥堵中。
在此之前,东北三省及内蒙古中东部和我国南方出现了今冬大范围雨雪天气过程,广东遭遇了35年来历史同期的最低气温。
英国、德国、丹麦、意大利等欧洲国家也相继遭遇了强降雪,美国中北部也遭遇暴风雪袭击。
在近日揭晓的由中国气象局主办的“2023年国内外十大天气气候事件”评选中,大旱、强降雨、泥石流、沙尘暴占据了榜单的显眼位置,其中,位居国内十大天气气候事件前三甲的分别是“西南地区特大干旱刷新气象记录”、“甘肃舟曲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新疆出现近60年来最严重雪灾”。
排在2023年国外十大天气气候事件前三位的分别是“印度遭严重高温干旱,最高近50℃”、“罕见寒流暴雪冻结‘北半球’”、“严重高温干旱引发俄森林大火”。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11年十月爆发的什么灾害呢 11年十月爆发的什么灾害事件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11年十月爆发的什么灾害呢 11年十月爆发的什么灾害事件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
下一篇:更多种植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