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春节有什么俗语吗英语 湖南过春节的俗语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湖南春节有什么俗语吗英语 湖南过春节的俗语的文章,本文对文章湖南春节有什么俗语吗英语 湖南过春节的俗语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春节谚语
关于春节谚语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谚语吧,谚语是人民群众口头流传的习用的固定语句。都有哪些经典的谚语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关于春节谚语,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关于春节谚语1
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日,
二十五去碾谷,
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去宰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首,
三十晚上扭一扭,
大年初一拱拱手”
三六九,往外走 .
二五八,好回家。
上马饺子下马面,
起脚包子落脚面。
关于春节谚语2
春节的谚语
1) 二十三糖瓜粘,
2) 二十四扫房子,
3) 二十五糊窗户,
4) 二十六炖大肉,
5) 二十七宰公鸡,
6) 二十八把面发,
7) 二十九蒸馒首,
8) 三十晚上熬一宿,
9) 大年初一扭一扭。
10) 老婆老婆你别馋,
春节的谚语
1) 过了腊八就是年,
2) 腊八粥喝几天,
3) 哩哩啦啦
4) 二十三糖瓜粘,
5) 二十四扫房日,
6) 二十五糊窗户,
7) 二十六炖大肉,
8) 二十七宰公鸡,
9) 二十八把白面发,
10) 二十九蒸馒头,
春节的谚语
1) 三十晚上熬一宵……
2) 初一饺子初二面、
3) 初三盒子往家转(赚)、
4) 初四烙饼炒鸡蛋、
5) 初五包饺子(捏小人)。
6) 初一饺子初二面,
7) 初三合子往家转,
8) 初四烙饼炒鸡蛋。
9) 初五、初六捏面团,
10) 初七、初八炸年糕,
11) 初九、初十白米饭,
12) 十一、十二八宝粥,
13) 十三、十四窜汤丸,
14) 正月十五元霄圆。
15) 有钱没钱,团聚过年;大寒小寒,杀猪过年
16) 把面发;九,蒸馒头;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17) 腊七腊八,冻掉下巴
18) 瑞雪兆丰年;欠债勿过年
19) 小孩望过年,大人望种田;全家人在一起图的就是热闹
20) 冬至黑,过年疏;冬至疏,过年黑;忙腊月,闹正月,拖拖拉拉到二月
21) 腊雪是宝,春雪是草
22) 七,剃精细;八,剃傻瓜
23) 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
24) 小孩盼过年,大人忧无钱
25) 老太太过年,一年不如一年
26) 抗拒从严,别想过年
27) 置不完的年货,买不完的嫁妆
28) 老兵复员,新兵过年
29) 有钱人过年,无钱人过关。
30) 细仔望过年,老人怕过年。
关于春节谚语3
年到二十一,人家欢喜涯叹息。
年到二十二,无心又无事。
年到二十三,紧想就紧惊。
年到二十四,爱买年料无主意。
年到二十五,一入年架心更苦。
年到二十六,年关难过出目汁。
年到二十七,雪上加霜债主逼。
年到二十八,想去想转“无括煞”。
年到二十九,无钱债无路走。
关于春节谚语4
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卖痴呆词
(唐)范成大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
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除夜
(唐)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元日
(北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守岁
(北宋)苏轼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元日·玉楼春
(北宋)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只与东君偏故旧。
关于春节谚语5
有钱人过年,无钱人过关。
细仔望过年,老人怕过年。
小子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月十五上全街。
拜年拜年,要橘要钱。
初一早喝面汤,出门逢雨衣不干。
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甲饱。
年到初三四,各人打主意。
年到初五六,无酒又无肉。
年到初七八,家家“劣”粥钵。
年到初八九,打起包袱抓紧走。
二十三,灶王爷上天。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糊窗户。
二十六,炖大肉。
二十七,宰公鸡。
二十八,白面发。
二十九,贴倒“有”。
三十,合家欢乐吃扁食。
关于春节谚语6
一、
二十三灶王爷上天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糊窗户,
二十六炖大肉,
二十七宰公鸡,
二十八白面发,
二十九贴道友,
三十合家欢乐吃饺子。
二、
腊月二十三吃着年糕就数落:
二十四扫房日,
二十五窟窿堵,
二十六炖大肉,
二十七宰公鸡,
二十八白面发,
二十九贴倒有,
三十晚上坐一宿。
初一的饺子,
初二的面,
初三的盒子往家转……
三、
二十三,灶王爷上了天,
二十四,写大字,
二十五擂大鼓,
二十六炖大肉,
二十七宰公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蒙香斗,
三十晚上坐一宿,
大年初一街上走。
关于春节谚语7
1、春到三分暖。
2、立春打了霜,当春会烂秧
3、春分有雨病人稀
4、立春赶春气
5、立春晴一日,耕田不费力
6、立春以后,潮汐海流加大。
7、立春日若下雨,直到清明前都会多雨。春喜晴不喜雨,尤忌打雷。
8、春分日昼夜各为十二小时。
9、立春之日雨淋淋,阴阴湿湿到清明。
10、雨淋春牛头,七七四十九天愁。
11、一年之计在于春。
12、春曝死鬼,夏雾做大水
13、立春打雷,十处猪栏九处空
14、春东风,雨祖宗,夏东风,一场空:春天要是刮东风,那将是春雨绵绵;夏天要是刮东风,将雨水短缺,给农作物生长带来不利。
15、立春晴,雨水均。
16、腊月立春春水早,正月立春春水迟。
17、立春晴,雨水均
18、早春晚播田
19、春天后母面
20、春天气温低则多雨,冬天气温低雨反而少。
21、立春晴一日,耕田不费力。
22、二月二打雷,稻米较重捶
23、立春之后万象回春,稻田、池塘等水面开始蒸发,明示世人春天已降临。
24、年逢双春雨水多,年逢无春好种田。
25、春分种芍药,到老不开花:芍药夏日开花,春分种太慢了。
26、春寒雨若泉,冬寒雨四散
27、肥不过春雨,苦不过秋霜。
28、春天深耕一寸土,秋天多打万石谷。
29、雷打立春节,惊螫雨不歇。
30、春分种芍药,到老不开花
31、立春天气晴,百事好收成
32、春天人们起得早,秋后人马吃得饱。
33、春天三日晴。
34、春分有雨病人稀:春分日若下雨,则病人少。
35、一年四季春为首。
36、春天降雾会放晴,夏天降雾会雨涝成灾。
37、水淋春牛头,农夫百日忧。
38、惊蛰闻雷米似泥
39、季节不等人,春日胜黄金。
40、立春日如在上年十二月内谓之早春,若播种莫过早也不过迟,按季节行事。
41、十年老不了一个人,一天误掉了一个春。
42、春分前好布田,春分后好种豆:这是台湾北部的农业现象,南部则比较早。
43、春雨贵如油。
44、立春打了霜,当春会烂秧。
45、入春以后,气候阴晴冷暖无常。
46、正月展春流
47、雨浇上元灯,日晒清明日
48、表示六畜不安。
49、春分前好布田,春分后好种豆
50、立春落雨至清明
51、春分,日暝对分(.)
52、春天孩子面,一日三变脸。
53、上元日下雨,清明定放晴。
54、惊蛰日打雷,表示节气无误,风调雨顺,稻谷丰收,米价便宜。
55、立春赶春气:立春之后万象回春,稻田、池塘等水面开始蒸发,明示世人春天已降临。
57、立春打雷,十处猪栏九处空:表示六畜不安。
58、春风不刮,草芽不发。
59、春分,日暝封分:春分日昼夜各为十二小时。
关于春节谚语8
春节是辞旧迎新的日子,也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关于春节的民间谚语
“小寒大寒,打春过年。”民谚如是,童谣也如是: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糊窗户, 二十六,炖大肉, 初一饺子初二面, 初三合子往家转, 初四烙饼炒鸡蛋, 初五、初六捏面团, 初七、初八炸年糕, 初九、初十白米饭, 十一、十二八宝粥, 十三、十四窜汤丸, 正月十五元霄圆。
关于春节谚语9
年到二十一,人家欢喜涯叹息。
年到二十二,无心又无事。
年到二十三,紧想就紧惊。
年到二十四,爱买年料无主意。
年到二十五,一入年架心更苦。
年到二十六,年关难过出目汁。
年到二十七,雪上加霜债主***。
年到二十八,想去想转“无括煞”。
年到二十九,无钱还债无路走。
年到二十三,锣鼓一响心就惊。
穷人过年真辛苦,洗净蒲罗无米煮。
有钱过年笑连连,无钱过年泪涟涟。
关于春节谚语10
大红灯笼高高挂
一夜连双岁,三更分两年
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人间福满门
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象更新
年吃年用
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春满人间
腊月十五上全街。天津人在入农历十二月以后,即忙年,预备年货。河东水西吃喝穿用的货品,摆上街头。到腊月十五,各种摊贩在街市路口,各占摊位,全部出动,以应市民需要,谓之“上全街(读如‘该’)”。
谚语“一夜连双岁,三更分两年”。除夕与初一是农历新年中最富人情味和充满生活情趣的时刻,到半夜交子(零时),便是新一年的开始。正在守岁的人们欢跃而起,烧起爆竹,城乡处处,千家万户均在同一时刻中把备好的鞭炮点燃,有的人家同时燃放各种颜色的烟花,南粤大地,爆竹之声顿时遍及千里。初一天亮后,过去有地方有“炷香出行”风俗,人们手攥一炷香,按当年历书指示的时辰方向走一圈,回来把香插在厅堂神桌的香炉中,一说是接财神,另一说是将春神接回,祈望合家四季如春。元旦祀天迎春,乃是50年代之前全省各地城乡都普遍奉行的习俗,其仪式与除夕祀神大致相同,但祭品只设斋莱蔬果。农村居民旧时年初一有素食之习,或全日或只限早餐,且必有茨菇、香芹、大蒜。茨菇状似男性睾九,象征添丁;香芹的“芹”谐音“勤”,象征勤劳;大蒜的“蒜”谐音“算”,象征事事合算。
年初一民间极重拜年礼节。全家按长幼次序围坐厅堂,幼辈向长辈拜年,年轻媳妇还要给长辈敬奉汤圆或鸡蛋糖水。长辈要给幼辈分赠柑橙,还要给未婚的幼辈分派“红包”(利是)。继之合家团坐,品尝年糕、煎堆、油角等年宵食品。食品各地有所不同,随经济之发展和市场物资之丰裕而逐年增加新的品种。早餐后,成年人分别登门向族亲长辈和朋友拜年,一般以年糕、煎堆、柑橙等作礼物,粤西地区兴送裹蒸粽,潮汕地区多以橄榄代替槟榔。农村初一外出拜年的多是男子,妇女一般不参与。城市居民的拜年礼节也相沿成风,但方式时间已有变化,城镇居民较多考虑时间安排上的方便,有相约到茶楼饮茶互贺新年的。进入90年代以后,因家庭电话大大普及,打电话拜年的方式成为新的选择。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则多于节前举行迎春茶会,集体贺年。节日期间省去许多礼节性来往。
小子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小子”在另一版本中,也有说成“老婆”的,总之是说话者的近人。从前的天津人,生活艰困者居多数,故平日粗茶淡饭,所以总盼望过年,以便生活上得到暂时改善。到了腊月初八,天津人开始“忙年”,即准备“年货”。一年到此,总算有了盼头。
二十三,灶王爷上天。从前汉族地区迷信有灶王爷,是“东厨司命主人间保护神”。到每年腊月二十三,有“祀灶”之举。认为这一天灶王会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人间所见所闻。这句话的北京版,则说成:“二十三,糖瓜粘”。因为要用糖瓜粘住灶王的嘴,不让他向玉帝诉说自家的坏话。
二十四,扫房子。经终年的雨雷风霜,住宅内外已积满灰尘,适此时节要打扫干净,内外整洁。
二十五,糊窗户。扫完房子,次日要把旧窗纸撕下,房顶、墙纸也要除旧布新。贴上新窗纸、红窗花及糊(刷)白墙,并贴上新年画。
二十六,炖大肉。天津人在春节(正月初一到初五)期间,以休闲娱乐为主,炖熟肉菜后,每天用白菜、粉条烩一下,以应亲友来时之需。
二十七,宰公鸡。天津人俗信鸡是“大吉大利”之物,所以要预备大公鸡一只,在除夕享用,但不吃完,要剩余到跨年后再吃其余部分,以求富裕(余)。
二十八,白面发。即蒸馒头。此为“西礼”,山西风俗蒸馒头在正月拜年时,作为礼品馈赠亲友。初一到初五,不再以生粮米做饭。
二十九,贴倒“有”。旧俗,用红斗方纸上写“有”字,贴在容器或箱柜之门上,表示并预祝,家中粮物常有,什么也不缺。将“有”字倒贴与倒贴“福”字意同。
三十,合家欢乐吃扁食。农历新旧年在子夜相交,要吃交子。满人称为“煮饽饽”,天津沿明朝称谓,名“扁食”。
关于春节谚语11
1、立春落雨至清明:立春日若下雨,直到清明前都会多雨。春喜晴不喜雨,尤忌打雷。
2、立春打雷,十处猪栏九处空:表示六畜不安。
3、正月展春流:立春以后,潮汐海流加大。
4、春天后母面:入春以后,气候会阴晴冷暖无常。
5、春曝死鬼,夏雾做大水:春天降雾会放晴,夏天降雾会雨涝成灾。
6、立春赶春气:立春之后万象回春,稻田、池塘等水面开始蒸发,明示世人春天已降临。
8、雨浇上元灯,日晒清明日:上元日下雨,清明定放晴
9、早春晚播田:立春日如在上年十二月内谓之早春,若播种莫过早也不过迟,按季节行事。
10、立春天气晴,百事好收成
11、立春晴,雨水均
12、立春晴一日,耕田不费力
13、立春之日雨淋淋,阴阴湿湿到清明
14、雨淋春牛头,七七四十九天愁。
15、水淋春牛头,农夫百日忧
16、立春打了霜,当春会烂秧
17、雷打立春节,惊蛰雨不歇。
18、腊月立春春水早,正月立春春水迟。
19、年逢双春雨水多,年逢双春好种田。
关于春节谚语12
老婆老婆你别馋,
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
哩哩啦啦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日,
二十五糊窗户,
二十六炖大肉,
二十七宰公鸡,
二十八把白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宵……
关于春节谚语13
1、“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
除夕是指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与春节首尾相连,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重要时刻。“除”是“去”的意思,除夕的意思就是“月穷岁尽”,表示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除夕之夜是年节的第一个高潮。
守岁,俗称“熬年”,是从吃年夜饭开始。年夜饭是一年中最具家庭亲情、充满温馨祥和的家宴,此时,人们不仅享受着满桌佳肴,更享受着浓浓的亲情和节日的喜庆。年夜饭之后,除了年幼的孩子外,全家人开始守岁,共同辞旧迎新。在晋代就有除夕守岁习俗,南北朝时已很普遍,进入隋唐后守岁很盛行,宋代沿袭唐风更盛。
另外,汉代已有除夕夜晚饮椒柏酒(用草药配制的药酒)以驱邪祛病的习俗,后世改为饮屠苏酒,王安石有诗“春风送暖入屠苏”。现如今,我国南方仍有年节时全家老小欢聚酣饮屠苏酒的风俗。
2、“年来到,年来到,闺女要花儿要炮,老婆要个煊棉袄,老头要个新毡帽。”
过年大家都要图个吉利,要年新礼物。这礼物不论贵贱,一年到尾总该有个“新”来图来年吉利。而《正月十六请闺女》则更有童谣的情趣与年节的欢乐气氛。“木锨板,挖胶泥,正月十六请闺女,杀公鸡,宰母鸡。公鸡说:我的脖子长,杀我不如杀那只羊;羊说:我四条金腿往前走,杀我不如杀那只狗;狗说:我白天看家晚上歇,杀我不如杀那只鳖;鳖说:我往河里缩一缩,杀我不如杀那只猪;猪说:喝了我的血,吃了我的肉,杀我不如杀恁舅。”
3、“新年到,放鞭炮:一响鸿运照;二响忧愁抛;三响烦恼消;四响财运到;五响收入高;六响身体好;七响心情妙;八响平安罩;九响幸福绕;十响事业节节高!”
“爆竹声中一岁除”。除夕之夜,交子时刻,天空中,火光闪闪,轰鸣阵阵,隆重、热烈的鞭炮声送走了旧年,迎来崭新的一年,把春节推向了高潮。据史料记载,最早的爆竹是用竹竿之类的易燃品制成的火炬。
因为我国南方盛产竹子,这个习俗首先是从南方流行起来的。当竹子燃烧时,竹节里空气膨胀,引起竹腔爆裂,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爆竹的名称也由此得来。大约到了唐代,人们把火药装在竹筒里点燃。宋代人们已经普遍使用内装火药的纸卷代替竹筒,也就是现在的炮仗了。
4、“五穷媳妇五穷排,家家门上送出来”
正月初五“送穷”,是中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这一天各家用纸造妇人,称为“扫晴娘”,“五穷妇”,“五穷娘”,身背纸袋,将屋内秽土扫到袋内,送门外燃炮炸之。这一习俗又称为“送穷土”,“送穷媳妇出门”。对于南方人来说,初五是迎财神的日子。民间传说,财神即五路神。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
这天人们争先早起,敲起金锣,燃起鞭炮,摆上供品,迎接财神,俗称“接路头”。接过财神,大家还要吃路头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满怀发财的希望,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
5、“老婆老婆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
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
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古代,从腊八开始就有了年的征兆,俗语便说“腊八大如年”,可见腊八当时的重要性。北方有句民谚:“腊七腊八,冻掉下巴。”意思是说腊八前后的两天是一年中最冷的。
这句老北京关于“腊八”的民谣当中列举的腊八粥、炸豆腐、炖羊肉等,都是春节老北京的美食,从腊八一直酝酿到除夕之夜包饺子,可谓年之悠长、食之丰美。
关于春节谚语14
【篇一:《卖痴呆词》】
范成大(唐)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
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篇二:《除夜》】
来鹄(唐)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篇三:《除夜》】
尚颜(唐)
九冬三十夜,寒与暖分开。
坐到四更后,身添一岁来。
鱼灯延腊火,兽炭化春灰。
青帝今应老,迎新见几回。
【篇四:《除夜》】
文天祥(南宋)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篇五:《元日试笔》】
陈献章(明)
天上风云庆会时,庙谟争遣草茅知。
邻墙旋打娱宾酒,稚子齐歌乐岁诗。
老去又逢新岁月,春来更有好花枝。
晚风何处江楼笛,吹到东溟月上时。
【篇六:《拜年》】
文征明(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春节的习俗英文版
1、腊月二十四:扫舍去尘
Families undertake thorough house cleaning on the 24th day of the 12th month in the Lunar calendar, sweeping out the old in preparation for the coming year.
农历腊月二十四日,各家各户会进行大扫除扫舍去尘,预示着除旧迎新。
2、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
People turn the mill and make tofu on the 25th day of the 12th month in the Lunar calendar, as legend says the Jade Emperor will descend and taste the soybean curd residue to experience an austere life.
农历腊月二十五日,人们推磨做豆腐,因为传说玉帝会在这一日降临人间,品尝豆腐渣,体味人间疾苦。
3、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
The folk saying goes: "butcher a pig and get some meat to prepare for the New Year feast" on the 26th day of the 12th month in the Lunar calendar.
中国有一句俗语:“杀猪割年肉。”农历腊月二十六正是杀猪割年肉的日子。
4、腊月二十七:宰鸡赶集
People kill chickens and go to market to buy provisions for the Spring Festival on the 27th day of the 12th month in the Lunar Calendar. With the approach of the Lunar New Year, Chinese people prepare ingredients and food they need for the New Year feast. Chicken is an indispensible dish.
腊月二十七是人们动手杀鸡、上市场打年货的日子。农历新年即将到来,中国人开始准备新年团圆饭所需的食材,而鸡肉是必不可少的一道菜。
5、腊月二十八:题写桃符
After people have cleaned the house and started preparing food, they begin decorating their homes creating an atmosphere of rejoicing and festivity on the 28th day of the 12th month in the Lunar Calendar. Decorations include spring couplets, New Year pictures, posters of door gods and paper-cuts.
扫舍除尘、采购食材之后,人们开始于腊月二十八日装饰房舍,营造喜气洋洋的节日氛围。各色装饰品包括春联、年画、门神贴画和剪纸。
6、腊月二十九:上供请祖
On the 29th day of the 12th lunar month people visit the graves of their ancestors to honor their memory. It is said Spring Festival originated in the Shang Dynasty (c. 1600 BC-c. 1100 BC) from the people's sacrifice to gods and ancestors at the end of an old year and the start of a new one.
腊月二十九,人们动身扫墓,拜祭祖先。据说春节始于商朝(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100年),那时人们在辞旧迎新之际祭祀神灵和祖先。
7、大年三十:除夕守岁
Chinese people are supposed to stay up the whole night on the 30th day of the 12th month in the Lunar Calendar.
腊月三十,人们熬夜守岁。
以前湖南人过春节习俗
湖南人过年有哪些习俗?湖南过年要吃什么菜?有哪些讲究?又有哪些好玩的?
长沙过年习俗
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长沙俗称过年。长沙人过年须过大半个月,即从先年腊月二十四过小年起到第二年正月十五闹元宵为止。这个习俗延续了几千年,与南朝梁时《荆楚岁时记》所记基本相承。
腊月二十四,俗称“过小年”,举家休息聚餐,称“小孩子过年”。相传是日作为“天上耳目臣,人间烟火主”的灶王爷要回天庭述职,叫辞灶。为了使他“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闹言碎语不必讲,好言善语奏玉皇”,人们在前一天要搞大扫除,叫“扫扬尘”。廿三或廿四晚由家庭主妇在锅灶周围点烛祭灶,为其“送行”。民谣曰:“辞了灶,年来到,妹子要花,伢子要炮,始助要新衣,爹爹要新帽”。是日起,长工下工,匠师不再上门,家家筹备年货,作豆腐,杀年猪,送年节,备点心,炒旱茶,写春联,扎灯笼,忙得不亦乐乎。
岁终之日叫除夕,或叫大年三十,户户剪彩纸,贴春联,全家团圆聚饮,菜肴有余有剩,叫吃团年饭。掌灯时分,焚香鸣炮,拜祖先家神,叫辞年,并接灶神祭祀。小孩则成群结队打着灯笼依次去邻里人家,进门曰:“请辞岁”。各家起立迎之,捧出点心旱茶,把孩子们的口袋塞得满满的,有的小孩回家卸完口袋后,又迅速地加入辞岁队伍,一个晚上可得一两瓷坛的美食,乐得合不拢嘴,因而有谚云:“小孩盼过年”。
年三十夜,长沙农村家家火炉中燃着一个枫树蔸(或松、栗等树蔸),叫“年财佬”。男女老幼围炉共话,长辈给小孩压岁钱,全家品吃猪脚炖萝卜,欢坐待旦,叫“守岁”。所谓“有钱无钱,萝卜过年”。
除夕年关,在万民欢乐的同时,也不乏“有家不敢归”的贫困人,所谓几家欢乐几家愁。债主收债,匠师收工钱此时已是最后期限,城镇街巷、乡间小路上收帐人的灯笼火把川流不息,有的人家无法付帐,铜壶衣服可能被人提走,所以只好外出躲帐。还有的在辞年之后,用红纸书写“衡门衍庆”4宇贴于门上,紧闭大门,任何人不得出进,叫“封财门”。问帐客无奈,好事者乃作打油诗:“贫家早早掩财门,债主虽临难进门。恼煞商家收帐客,无钱反吃闭门羹”。
正月初一,古称元旦、元日,自古“爆竹闹元日,万众纵情欢”。辛亥革命后,将公历1月1日叫元旦,改夏历元旦为春节。
大年初一,家家于鸡鸣时分即起,男女老幼换上新衣,由辈份最高的男主人燃香开大门,鸣放鞭炮,叫“出天行”,或说开财门。然后人厅堂,秉烛敬拜祖宗,再向外把天地神明,择吉时向吉方三揖,或向四方揖拜,祈求新年方方得利。接着儿孙依次向长辈拜年,抢先到井边挑第一担水,并点香烛把并神。早餐吃剩饭,叫吃隔年粮,寓意衣食有余。菜看以素为主,离不开青菜、芋头、豆腐等,寓意人丁清吉,万事遇头,清白传家。饭后晚辈向家族长辈拜年。清朝时,拜年行跪拜礼,初一一般不外出拜年。民国以后,改跪拜为拱手作揖,家庭内拜年毕,邻里互拜,气氛热烈。但若人家尚未起床,则忌入床前拜年。有人进屋拜年,主人起立拱手:“请拜上门年”,并热情地以上等旱茶招待。
城内多在天明出行,到亲友家登堂揖拜。前清捐有虚衔者,个个衣冠顶戴,大摇大摆,高视阔步赴各处拜年。商人嗜摈榔,出入各家均“香茶奉罢果盘开,槟榔元宝双双来”,曰中嚼个不停。交游广的生意人,自己不亲往,就使晚辈或佣人持名帖投贺,叫“拜帖”,即后世贺年片之来历。
大年初一民间的讲究、禁忌颇多。有的于除夕在大门合缝处贴红纸“财”宇,在当眼处贴“开门大吉”、“对我生财”之类的吉利语,开门时高声诵之,叫开门见喜、开门见财。出天行时,观风向天色,卜来年收成,认为“北(风)主丰,南主歉”;阴多晴,暗多雨。在阶基和柴湾堆很多柴,谐多财。元旦抱柴进门,意“进财”。初一不倒垃圾不扫地,非扫不可时,扫帚不向外而向柴湾扫。有的读书人则书写“人寿年丰”、“五谷丰登”之类的吉利语,叫“新年发笔,大吉大利”。初一特忌粗俗不雅之言,以为此日挨了骂,要挨一年的骂。大人总要事先叮嘱小孩:初一要说好话!万一小孩说漏了嘴,大人马上解说:“孩童之言,百无禁忌”。如不小心摔破了东西,要说“打发打发”;若酒杯倒了,要说“酒泼红地”。
初二日,女婿到岳家拜年,所谓“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街坊”。长沙四乡有请春客的习惯:约定几代姑婿甥侄和其他亲友于某日聚饮。初八以后,熟人见面,互道“请拜个迟年!”至十五日,一般不提拜年了。
正月十五,古称上元节,又名灯节。长沙谚云:“三十夜的火,元宵夜的灯”。元宵观灯,唐代已风行,宋时更盛。文天样曾记叙衡州上元张灯盛况:“士女倾城”、“观者如堵”、“骈肩累足”、“咫尺音吐不相辨”。长沙灯市,多篾扎纸糊各式灯笼,或悬之庭户,或列之街衢。是日家家点烛于灶台屋角,户户煮食元宵缩,顽童则持彩灯相戏。农家除在猪栏狗窝鸡坍暗角点烛外,还在田头地边燃火,意在除虫,祈求丰收。小孩子喜欢在墙角点松明,边烧边唱:“正月十五元宵节,烧了虫蚁上天歇”。离祖坟近的,还向坟前送烛,让祖先同享人间灯火。
更热闹的是,赶庙会、唱大戏、耍狮舞龙骑竹马等迎春文艺活动此时达到高潮,常喧闹通宵,故名闹元宵。其中以舞龙灯最为普遍,城乡街坊村寨宗庙家族几乎都扎“龙”。民间认为耍龙可保清吉,所以“龙”所到之处,鼓乐齐鸣,鞭炮不绝,多赐以包封。已婚未育妇女,往往让“龙”转绕其身,或让“龙”在床上缩聚成围,上骑一小孩,名麒麟送子。
衡阳过年习俗:“关财门”“坐岁”
衡阳地区在春节有其独特的习俗,三十日名曰“除夕”。本日午餐,极其丰盛,即所谓“团年饭”。入夜接回灶神司命后即关上大门,叫“关财门”。将预先准备好的点心果品摆出,全家围炉团坐,边吃边谈,预先招呼小孩忌讲不吉利的话,并给以压岁钱,直至深夜入睡,有的彻夜不眠,名为“坐岁”。
另外衡阳地区还有一种特殊习俗,信佛的人家于当晚零点后,抢先去庙里焚烧香,以南岳大庙、雁峰寺和雨母山雁雨寺等寺院为盛,因据说谁烧香在前,谁就财运亨通,人丁清泰。正月初一,大部分家庭早起,首先打开大门,在祖先神位前与门口设案,焚香秉炷、摆设祭肴敬告祖先神灵,求保平安,叫“开财门”。事毕早餐,保持传统习俗的吃素,餐后由家长率家人向近邻或近亲长辈拜年,叫“出天行”。
株洲过年习俗:开门炮、拜六神
开门炮:初一凌晨,家家户户第一件事是争先恐后打"开门炮",全城一片爆竹声,象征送旧迎新和接福,俗谓"接年"。打"开门炮"也有惯例,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称"百子炮";再放双声大爆竹,大爆竹只放三发,意谓可解除一年的疫疠灾晦,并表示接新年。要求三发都响,声音宏亮清脆,最为吉祥。俗信打"开门炮"越早越好,象征今年随便做什么事都会顺利,如意发财,种田人会五谷丰登。有些地方在打开门炮时,还口中念念有辞:"开大门,放大炮;财亦到,喜亦到。"一般鞭炮的外皮和里皮均一色通红,燃放后纸花满地,灿中云锦,形成了满堂瑞色,喜气洋洋。现在放鞭炮在城镇已被禁止,但在农村和渔岛上仍可燃放。
拜六神:打过开门炮,各家男女穿新衣。主妇烧佛茶,以江西瓷碗盛各种祭品,供于香案。中堂悬挂祖宗图像,先拜祖宗,再拜六神(灶神、檐头神、白虎爷、井神、土地神、财神)。民间认为这六位神祗,是每家的保护神,新年祭拜,主要祈求全年人口平安,家业兴旺。
接三神:拜过六神后,又在中庭摆起小方桌,盛米一碗,盖以红纸,周围粘固,端放桌上,烧香点烛,虔诚膜拜,叫做"接三神"(即道教的玉清、上清、太清),祭后移到室内,直到正月初四,才送神撤座。
拜祖:旧时正月初一中午,在洞头县,各家要祭拜祖宗。其仪式由家庭主妇主持。先列供品,摆好酒盅、筷子,在酒蛊里斟上黄酒。在神位和供桌中间要摆一条长椅,然后点起红烛,并在祖先、三官大帝、土地神、灶神等所有神龛香炉上焚香。待红烛燃过四分之三左右或香引将焚完,此时开始烧"金纸"(一种贴着金箔,折成元宝状的纸钱,俗信经过念经才有效),放鞭炮。最后撤馔,撤馔前要先移动供桌前的椅子。拜祖时,供桌上的礼品不准动;凡祭拜过的供品,除糕点果品外,均要重新煮过或经蒸气热过才能吃。否则,都认为是对神灵、祖宗的不敬。
行香:正月初一清早,旧有"行香"之俗。全城文武官员,冠带乘舆,全副执事,鸣锣开道,到各庙宇行香,威仪甚盛,每家老年人和当家人天未亮,便已沐浴更衣,竞先赶到社庙或附近寺院里开殿门和烧头香,点香灯,有的甚至索性除夕不睡,在庙宇守等。亥时一过,赶紧烧香,表示虔诚。俗信第一个人赶到点上香最为吉利,故有争先点第一双蜡烛习俗。俗语说:"谁人最早开殿门,今年一定赚大银。"老年人到各庙宇拜殿神,主要祈祷保佑新年吉利,全家平安。但由于阶层、行业、性别、年龄等不同,来拜神者络绎不绝,有求做生意发财的,有求农业丰收的,有求子续嗣,等等。较大的庙宇如东瓯王庙,拜神者要给庙祝红包,如祈祷灵验,每年初一有钱者,要用重达百余斤的大蜡烛还愿。
开正:旧时在洞头岛,每户人家三十夜守岁到寅卯时左右,都要举行"开正"仪式。由家中尊长或家庭中生产生活的掌管人主持。主持者要"净身"(即除夕夜要戒色)并全身沐浴,"开正"前不得接触污秽之物。案桌摆大门口或天井里,桌脚上要垫两条长凳使案桌高地升高。供品有三牲、鱼肉、水果、糕点、素面等,两旁有一对尺长的大红烛,俗称"通宵"。"开正"时,主持者点燃"通宵",焚香三柱后,全家跪地,合掌问天,进行虔诚祷告,祈求上天赐福,保佑全家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发财、万事如意。祈祷毕,全家肃立,默待一会儿,再烧"金纸"鸣放鞭炮。最后撤馔。80年代以来,已把"开正"时间提前到午夜零时,伴着中央电视台敲响的新年钟声进行。仪式也简便多了,有的只是鸣鞭炮,放焰火。但鸣放的鞭炮多了,尤其是"百子炮",甚至几千响串在一起,声音响,时间长,热闹异常。
拜茶:正月初一早上,在洞头岛上至今还保留了一种叫拜茶的习俗。拜茶即以红枣、桂圆、年糕等煮成甜茶谓"红枣茶",取其吉利之意:红枣--日子越过越红火,桂圆--合家团圆、平安顺利,年糕--步步登高。"拜茶"分两部分:一是拜祖宗,盛小碗,供于灶神像前;二是拜灶神,都要焚香燃烛、烧金纸、放鞭炮。拜茶之后,全家每人各盛一碗喝。因新年第一餐是喝汤的,所以,在以后的日子里,或出门在外,或在家干活儿,若遇雨受阻,人们便会以"正月初一喝汤的"这话自嘲。喝过茶后,还要再烧线面吃,俗谓"长寿面",既是图吉利,祝愿全家老小长命百岁,又因喝茶不够饱,作为添食,可收一举两得之效。
湘潭过年习俗:舞龙灯先要“接龙”
在湘潭一带流存着许多过年的风俗,古老而朴素。从正月初一到十五,不论是农村或城镇,到处可以看到舞龙灯。舞龙灯先要“接龙”。即挨家挨户发请帖,凡是接了请帖的人家就依次进屋去舞龙灯表示祝贺。接龙后,开始舞龙。龙随鼓起,翻腾跳跃,大有腾云驾雾之势。欢快时,灯游龙卷,让人目不暇接。湘中一带盛行舞龙灯,还传承着不少的巫风楚俗,如“接龙”、“收水”、“挂红”等,都表达了人们喜庆丰年的美好祝愿。
邵阳过年习俗: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舅娘
1,过年:有些家庭可以早上吃过年饭算过年,也有晚上吃年夜饭算过年的;
2,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舅娘(街坊),某些地方有七不出八不归的习俗;
3,腊月顺口溜:二十一做准备,···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杀鸠鸠(Jiujiu就是猪);二十七杀线(阉)鸡;二十八打糍粑;二十九样样有;三十尼炖烂煮烂呷;
4,从正月初一到十五,不论是农村或城镇,到处可以看到舞龙灯。舞龙灯先要"接龙"。即挨家挨户发请帖,凡是接了请帖的人家就依次进屋去舞龙灯表示祝贺。接龙后,开始舞龙。龙随鼓起,翻腾跳跃,大有腾云驾雾之势,当然要打发点糍粑、烟或者红包等礼行给舞龙的队伍(小时候比较常见);
5,喝甜酒,甜酒的材料有糯米、纱布,还有特地从湖南带来的酒药子,这性质与咱们所有的发酵用的酵母类似。糯米是事先冲洗干净泡了一宿的。把糯米取出放在铺好的纱布的蒸屉上,铺满后上锅蒸10分钟,这时开锅盖要在米上均匀的倒上一些温水,再蒸上10分钟就可以取出晾凉了。别急!还没完,等米凉一些后,把酒药子粉末撒在饭上,用手把药粉与饭搅拌均匀,而且最后还要把饭压实,盖好盖子,用平时不穿的棉衣或毛衣把盆给包好,再套个袋子,这样保温会更好!包好后就放在热的地方,一般放在家里的暖气旁边发酵,第二天米就会变成甜的了,而且还会有白酒的味道。这样米酒就做好了;
6,腊月农历24要过小年,小团圆饭;
7,三十守一宿,初一零点的时候要放鞭炮或者烟花;
8,三十晚上的鱼千万不要吃完,要留到初一再吃,这是象征着年年有余、五谷丰登;
9,菜色鸡鸭鱼肉样样有,尤其是邵阳腊货很多,腊香肠,腊肉,猪血丸子,腊板鸭,腊牛肉;
10,贴春联,上下联最后一个字如果是三四声就是上联贴在右边,最后一个字如果是一二声就是下联贴在左边;上联就贴在上面。
岳阳过年习俗:“首席 ” 30晚上不睡觉
岳阳地区俗称“过年”,风俗大体同祖国各地相同,除杀鸡、鸭、放鞭炮、贴春联外,在腊月三十日吃"团年饭",十分丰富。十二大碗中必有鱼这个菜,显示吉祥有余之意。解放前,一些地区鱼较少,为了有"百里鱼"这个菜,用木头雕刻一个"百里鱼",在盆中,撒上葱花,象放真鱼一般。人们极重视团年饭,外出的人在千里迢迢往家里赶,家里人等了又等。吃团年饭,要关着门,意在不让财宝跑了。饭后放上一挂鞭炮,表示已吃过了年饭,人们可以走动往来了。
常德过年习俗:送灶神、过小年
春节俗称过年,为一年内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自农历腊月二十三至正月十五元宵节,历时二十三天,活动繁多,热闹非凡。
(1)送灶神:腊月二十三,相传为司命菩萨(灶神)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家善恶之日,各家各户点锅灯,焚香拜,祈求灶神奏善事、驱火灾,同时送平时家中奉祀诸神。送神之后,诸神不在家,百无禁忌,开始忙年。但家中如有丧事,当年不送神。
(2)过小年,腊月二十四,合家小宴,祭奠祖先,谷称过小年。民间各种游乐活动多从此日开始,俗曰“闹春”。又,相传此日高客子(老鼠)过年(亦有说过喜会),不宜吵闹,应早睡,保持安静。否则,“你吵它一天,它吵你一年。”
(3)忙年:腊月三十前,“家家户户过年忙”,熬糖、打豆腐、打粑粑、打年货、贴春联、贴门神、贴年画、打扫卫生。打扫卫生一般在腊月二十八,俗语曰:“二十八,洗邋遢。”
(4)团年:腊月三十为大年,在外行人皆赶回家中团年,俗称“鸦鹊老鸦都有个三十初一”。团年多在上午,亦有天亮前或晚上团年的。团年前,先用猪头、猪尾、大蒜敬菩萨,烧香鸣炮,然后闭门敬祀祖先,再合家入席团年。席上唯团年鱼不能食用,留至来年吃,表示“年年有余”。吃团年饭的时间较平时吃饭的时间长,即使先吃完,也不能随便下席。吃完团年饭后,开门纳财,俗称“开财门”。傍晚时分,上祖坟送灯亮。
(5)守岁:相传除夕夜晚,各路神仙下界巡视,清点人丁。为让神仙知道人丁兴旺,各家各户用在树蔸生旺火,合家通宵叙谈,即使小孩要睡,也要睡在渣窝(灶前放柴草的地方里,灶神会奉告各路神仙,此家人不缺人头)里。俗语曰:“三十的火,十五的灯”,“你守菩萨爹爹一夜,菩萨爹爹守你一年。”
(6)出行:正月初一拂晓,合家穿上新衣,洗净手脸,然后大开正门,选准方位祭拜天地,用柴蔸燃放鞭炮。出行毕,带柴(财)蔸进屋,紧闭大门,俗称“紧财门”。进屋后,媳妇给公婆筛糖茶或蛋茶,长辈接受晚辈礼拜,亦给年幼儿孙“压岁钱”。80的代,城镇多零点出行,中央电视台午夜钟声响后,鞭炮烟花齐放,一片欢腾。
(7)拜年:初一不出门,在家拜父母,但若有亲友先年仙逝,初一要前往拜祭,俗称“拜新年”。初二拜丈人。初三以后亲友邻里互拜,直到正月十五,俗称曰:“有心拜年,十五不迟。”此间,狮子、龙灯、三棒鼓、道情、说鼓、地花鼓、竹马等沿门闹春。
(8)送年:正月十五,过年结束,城乡皆舞龙玩狮庆贺,家家户户吃元宵、点夜灯,又称元宵节或灯节。解放后,农村仅点夜灯,显得较平淡。城镇较为热闹,烟花鞭炮,舞龙玩狮,张灯结彩,盛于解放前。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湖南春节有什么俗语吗英语 湖南过春节的俗语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湖南春节有什么俗语吗英语 湖南过春节的俗语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
下一篇:更多种植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