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挂纸称为拜年吗为什么 春节挂纸称为拜年吗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春节挂纸称为拜年吗为什么 春节挂纸称为拜年吗的文章,本文对文章春节挂纸称为拜年吗为什么 春节挂纸称为拜年吗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潮汕人要拜神时会做些什么??
日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民俗事象。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东西方的节日又存在一定程度的区别。中国人很注重过节。在《潮汕文化源流》一书中,提到节日的起源与岁时节令有关;节日的起源又与原始崇拜和与之相联系的祭祀活动、禁忌行为有关,岁时节令和原始崇拜相结合,于是有了节日。这些话说来一点也不假。尤其在潮汕地区,由于道教和佛教的传入,给汉民族原有的节日风俗带来的新的内容,还使人们增添了一些祭祀和禁忌的新节日。在这里主要谈潮汕人十分重视的时年八节,尤其以潮阳为主,讲一些重要节日的的礼仪和活动。
潮汕人讲的“时年八节”是指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月半,中秋,冬至和除夕八个重要的节日。这八个节日中必须要遵循的惯例是祭拜祖先或是佛祖之类的。而且不同的节日潮汕人会做不同的活动,从未改变过。
除夕,这个节日从旧年最后一天的傍晚延续到新年来临,潮汕人称为“年夜”。这一天可谓是春节前最重要的一天。这个节日里,潮阳人会祭拜公祖公妈,用的祭品主要是三牲和一些小炒面粉之类,还有就是一定要有糯米甜粿。当然还有讲究的人用四个柑桔,主要是因为这象征着大吉大利。一家男女老少会理发沐浴,然后换上新衣,开始祭祖。这一天早上还要把整个家的地板都洗一遍,当然,潮汕人有过年前一定要先洗家装饰屋子的礼俗,但是这一天再洗一次是为了在大年初一这天不洗地,说是不吉祥。然后就是换新春联,俗称“易桃符”。还要购买年货,主要是一些配茶点吃的甜点和小点心,放在果盘里,供来家中拜年的客人配茶食用。到了下午时分,就主要是忙着晚上“围炉”了,潮汕人很注重年夜饭,会早早就开始准备而且会买一些比较好的东西。吃过年月饭,全家人会聚在一起守岁。这时,晚辈要向长辈贺年祝福。长辈就要给小小孩子压岁钱。年事己高的长者,也会收到会赚钱的子孙的压岁钱,这种习俗叫做“压腰”。到了晚上,潮阳,海门一带的人会把炉灶那里洗得干干净净,还会尽量弄得很空,之后在米炉上放一盏灯,和用面粿做成的龟样的粿,叫做龟粿。用风俗说是,到了半夜“老爷”会来摸米桶,有来年平安的预兆。
春节,潮汕人称“过年”。这也是中国一个很重要的节日。在这一天的一大早,妇女会先拜门神,插香。然后是用清汤圆祭祖。一般这些汤圆就拿来当做全家人一天的早餐,每个人都要喝点,也是为了平安。元旦是早上就开始祭祖的,用斋菜,主要是花生,木耳,腐枝,磨菇,金针和汤圆等,当然还有一些人到了初二要再次用荤菜祭祖,但是比较少。这一天主要的活动还是走访亲戚,给亲朋好友拜年。潮汕人拜年总要带上橄榄和潮洲柑作为礼品,拜完年还要与亲友“换柑”,也有吉祥一说。潮汕人很注重吃橄榄,由于品种不同,一些“三尖橄榄”还要上千块。拜年,不外是给小孩子利是,然后大人见面之时,要互赠“升官,发财”的吉祥语。除此之个,有些地方还有开井之类的活动。说是在除夕封住的井口,春节要祭过井公井妈,再开封启用。农村里公用的水井,初一初二禁井。但是在潮阳,却没有那么“讲究”,一般只是用清香烛在井边插插便当是祭过。初一至初三是最热闹的节日,大街小巷敲锣打鼓,放各种吉祥歌曲,人来人往。当然还有一些地方有舞狮,英歌锣鼓,还有拿标和担炮子,游街的风俗。潮汕称之为“营大锣鼓”。这主要是当地一些人组织,以一些退休的老干部为主,会给钱请人,比如一些年轻女孩子和小孩子来拿标和担炮,和请当地英歌舞队。这些人都要经过训练,化妆然后再上街游行。但是在后溪,也有反而要给钱才能去游行的,因为当地风俗说走了一天会在来年有好运。游行队伍走过以后,有钱人家会放鞭炮表迎接。到了初四,上天的诸神“启福”后又降落下土。这时家家户户都要收起压灶的“龟粿”(这些一般是是不吃的,丢去喂猪或是给上了年纪的老人号)然后准备祭品迎接老爷“上天归来”。主要是准备一大碗水和汤圆还有香烛纸钱。等到人们端签“知道”老爷己归后,才烧纸钱,祭祀才算完毕。春节期间还有“营大老爷”的活动。潮阳主要采用文营的做法。就是在老爷来之前摆一个红木桌子,上面放一些供品(供品不统一也不讲究),然后庙里的一些“老大”就会将老爷请上神轿,还包括这个“老爷”庙里的东西,如神笔等。由选定的丁壮抬着,仪仗鼓乐前导,走遍社区的每一条巷子,走过的地方,有了家室的妇女会拿着清香一边扣头行礼,更有甚者是当街跪着的。老爷走过门前后,就把桌子上的供品拿到附近的司庙去拜,然后就是放鞭炮。
元宵,在正月十五。这个节日如果拜祖也主要是用菜头粿和土豆粿,由于不是很讲究,还有在未拜之前先吃也无多大关系,不会有渎牍神灵之说。这天主要也是因人而异,有的人有祭拜风俗的弄得要比春节还隆重。晚上主要是放烟花,猜灯谜。不过也有人选择露天喝茶赏花灯。在农村一些地方还有抽影戏。就是用三支铁箸操纵皮影人物,把人物的容貌姿态表现得惟妙惟肖。
清明,潮汕人俗称“挂纸”,“上坟”或“跪纸”。这前后几天人们要上山祭拜祖先。主要是带干粮,以前必须是“鸟饼”(一种形似小鸟的饼食)和“双粿”,但后来因为食物不合人们口味,也有人买一些爱吃的饼食去上坟。还有是必须带纸钱(一白一黄两种纸)还要带上油漆油笔和清明火油灯。在祭拜的时候,会先油坟上的字迹,然后在坟的附近压纸钱,一张白一张黄相配然后压上石头以防风吹,然后就是祭拜。扫完墓下山时,要用剩余的纸钱卷起来点一点,燃成一小火焰,它和油灯在进家门时都不能熄灭,然后回家后把它放在祖先灵位前。直到点完为止。
端午,潮汕称“五月节”。这个节日主要以赛龙舟和吃粽子为主。在后溪,整个村分成几个户然后赛龙舟,鼓声开始便赛开去争夺锦旗,对他们来说,得到多锦旗会在来年有很多好运还会得得很多钱。对于潮汕人来说,五月节还是除虫驱病的“圣日”。在这一天的中午12点吃李子和桃可以美容和使脸红润,如果去泡海水就可以使皮肤变好。还有一些如插艾和沐浴的活动。
七月半,也是潮汕人祭拜的节日。主要有七月七日也就是七夕那天,有些人会去祭拜。但大多人重视的是潮汕的祭鬼节,他们叫“孤鬼节”,时间是在七月十四。在海门,潮阳,还会准备一个纸桶,里面放一些所谓的“日用品”烧给“阿嬷”。
中秋节,一个团圆的节日,对于潮汕人来说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日,这天最重要的是晚上拜“月娘”也就是赏月。这一天海门人喜欢做“油粿”(就是面粿里面包甜品,做成月亮形状然后去炸油,入口香脆),其他拜的有柚子,梨,柿子,林檎,杨桃,苹果等各种新鲜水果和月饼和各式糕点。也有家里设菩萨的还会买鲜花和纸钱做的莲花来拜。月亮升起的时候,妇女们开始点燃三支贡香,为一家人启福。从丈夫的消灾赚钱到孩子的聪明听话会读书,都向“月娘”诉说,然后就是家中孩子祭拜。
冬节。这一天主要是祭拜“阿公”,用糯米粿,潮阳人也叫“钱仔粿”,还要配上花生糖。在这一天里海门的风俗是不可以煮饭,只能吃“糜粥”,所以对于喜欢吃饭的家庭来说,会选择出去外面吃。冬至来临之前,家里男女老少会围在一起“搓丸”,一般是用河粉做面料,然后卷起来切成一颗颗。吃过冬到丸,有又添了一岁的说法。
对于潮汕人来说,一年末,也就是冬至过后,有一个没有归定的大节,潮汕人叫做“拜神”。潮汕人很注重这个节日,还有人去借钱过节。有钱的人家花费都是要上千块的。一般是在年末选择一个好时日,然后是叫做还神,一方面对这一年的平安度过表示感谢,一方面是对来年的祈祷。祭品是多种多样的,鸭,鸡和鹅(一般人家是用三只鸭三只鸡)还有几十斤猪肉,三牲。还有甜粿,面粿等粗粮,还有茶,酒和各式各样的斋菜,以及三个塔状的潮汕人叫白糖,当然少不了纸钱。纸钱也很多,基本上什么样的纸钱都是几千张地买。有特殊情况的家庭还会请乐师,乐队来奏乐。如果是普通的人家,就是请师父来念念经。一般这个活动要从早上开始摆桌,然后晚上挑个时辰祭拜,然后是烧纸钱,由于比较多的纸钱,所以一般会烧到比较晚,也就是要到天快亮才结束。第二天开始也不闲着。潮汕人不会把祭品留自家人自己吃,会分给亲戚和邻居吃。所以大家的祭品都是互赠的。
潮汕的大节日的礼节姑且己经很多,更不用提平时的一些小时节,如初一十五早上有家室的妇女要吃斋了。可见,潮汕人很注重这些礼节,很信奉自己的祖先和自己的宗教。
福建松溪有哪些民风民俗??? 急急急!!!
进入蜡月,年味便一天比一天浓,煎糖、做米果,除尘、分岁,贴对联、挂灯笼……这些都是序曲,到大年三十年夜饭那才是高潮。
炼岁守岁到天明
吃过年夜饭,家中的长辈便开始炼岁。炼岁,就是要用最硬的杂木和木炭保证灶里和火盆里的炭火一夜不熄。这是从古时先民对火的崇拜引发,传承而来,现引发为:香火不息,红红火火的寓意。一家人围著火盆,吃著零食,谈古论今,说天道地,是一年中最融洽、和谐、吉祥、平安之夜。
而守岁是年轻人的事,情投意合的青年男女,这天,会三五成群相邀相聚,或到东家,或到西家,尽情玩耍,一夜通宵到天明,长辈是不干预的。因为,这是年青人为长辈“守岁”,祝她们身体健康、长命不老。
最有意思的是正月初一,因为这天的讲究最多。
男人起床下橱房
忙了一年的女人,今天要放假。她们不扫地、不洗衣、不做饭。正月初一,松溪的习俗是男人下橱,女人休息。其实这一天的饭、菜很间单——全家吃素(斋)。仅一饭一菜一汤即可。饭是米饭,菜是拌鲜(即用芋头丝、韭菜、豆腐泡凉拌),汤是米汤煮菠菜。这些作料都是头天洗净切好的。灶里有头夜炼岁的炭火,拨开即旺。不管多少笨手笨脚的大男人,今天也得下橱体验生活。不过,不管饭菜的味道如何,都会得到女人们的赞许。
全家出门走年运
大年初一,无论年老的婆婆或年轻的媳妇,都会早早的在家中客厅点燃一柱高香。然后,根据黄历上的指导,确定吉利的方向与家人走出城门,走向郊外。一是踏青,享受大自然初春的气息;二是到庙里上香、祈福,许下一年的心愿。然后一家上街。曰:走年运。
正月初一,当地人有不上门(即不去别人家串门)的习俗,因此一家人都上街。松溪是个山城小县,只要从街头走到街尾,就一定能碰上那些出门求学、经商或工作归来的新朋老友,大家握手言欢,畅谈别后情形,人人喜形於色,其乐融融。相互祝福:新年走新运!
忌讳忌口讨吉利
为了讨吉利,正月初一,松溪人忌讳生病、借债、打官司。松溪人这天不得上门讨债、讨饭、借东西。也不上医院看望病人,或上公安、法院理论。如有老人作古,也不声张,必须到初三过后,再通知亲友。忌口方面,主要是不讲葬话,不打骂孩子,街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有骑车的、放鞭炮的,如果发生了碰撞,一般说声“对不起”道个歉,回声“没关系”也就过去了。人们在这天都成为更加彬彬有礼的谦谦君子,社会更加和谐、融洽。
还有些忌讳的东西,如数字上的“四”和“七”,语言上的“无(没有)”等等。
添碗添筷添福寿
松溪人过大年过三天,曰“过三天年”,这三天,不论是大的商店还是小商小贩,打工的、做手艺的都休息。但只有卖碗、筷的例外。
正月初二,家家主妇相邀上街去买糕、买碗、买豆腐,称“出材”,取高(糕)升、稳(方言同“碗”)妥、有后(方言同“后”)之意。在新的一年里,家中添丁、添口、添福、添寿。这一天,街道两旁的地摊一个接一个,各种餐具琳琅满目,确是别具一格的风景线。
冰糖蜜枣甜蜜蜜
拜年,从正月初二开始,晚辈必需上门给长辈拜年,俗称“初一年初二客”。新年头几天,辈份大的老人,一般不出门,在家里等晚辈上门拜年、问安。晚辈给长辈的礼物很间单,一包冰糖、一包蜜枣,便是对长辈的敬重,预祝长辈一年生活甜甜蜜蜜。拜年,一般是一家人同时出动,丈夫带上妻子、子女,去看望长辈。而长辈会将早就准备好的一个小红包,一般六元、八元不等,及每人二个鸡蛋回送给晚辈,祝愿新一年生活圆圆满满、顺顺利利。
而新婚夫妻拜年,就得预约了,长辈会安排晚辈中的若干对新人同时相聚,中午一定要安排新人宴席,互相认识,加深了解,曰:“请新客”。
讲到传统习俗,人们往往只感到有趣、好玩,并不深究。但恰恰是这些几千年传承下来民间的东西,给我们带来了浓浓的年味,这是除了吃和玩之外精神上浓缩了的地方文化,是一颗咸橄榄,很值得回味的。
建国前,民间重大节日有春节、元宵、端午、中元、中秋、除夕,其中以春节最隆重、最热闹。农历立春、清明、立夏、立冬、冬至节气日及二月初二、五月十三、六月初六,七月七夕、九月初九也有各种民俗活动。
春 节 俗称“过年”,是松溪一年来最盛大的节日。
初一早晨男人起来做饭。初一至初三都吃素食。素菜用冬笋、芹菜、紫菜、油炸豆腐、豆腐干拌和,俗称“拌鲜”;素羹则用线面、冬笋、豆皮、菠菜、紫菜与米汤一起煮熟。初一,不论老少多在家过年不外出。
初二“出行”。出行时,先根据哪一门进,就到哪一门的城门外去烧香点烛,而后带小孩到亲戚家拜年,俗称“初一年初二客”。
初三,人们多上街买糕、碗、豆腐称“出财”,取高(糕)升、稳(方言同“碗”)妥、有后(方言同“后”)之意。
从初二至正月十五,民间有宴请新客之俗。即宴请去年结婚的新娘和新郎。
元 宵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旧时城关由四隅街坊轮流主持庆贺元宵活动。街上用大毛竹搭牌坊张灯结彩,俗称“灯竹”。人们上街观灯称“走灯竹”。初六城关的龙灯队要上来龙山杀猪祭神,俗称“兴龙”。乡间还常因“兴龙”争“风水”打架闹事。正月十二到十八城关要请戏班演戏,经费由上年有喜事的人家捐助。元宵夜,设家宴“过月半”,大街上有舞龙、打狮、走鲤鱼、说评话等活动。建国后,元宵节多举办游园、灯谜、舞会、书画展览等活动。
二月二 传说是土地公的生日,又说是土地公的晒银日,一般是晴天。这一天要吃薄饼,并将春节留下的酒浸的鸡头、鸡屁股、鸡腿祭土地公。
立 春 旧县志载,古时立春日,群众“抬土牛于县衙前,五更时鞭策之,称鞭春”。清代和民国时,民间用红纸条封包小泥牛和一株青菜于案前,燃放鞭炮接春。建国后,民间还保留迎春习俗。
清 明 清明节前后,从三月初旬到立夏,人们携带儿孙到郊外祭扫祖墓,在坟上设祭、挂白纸。回来要把祭饼分送邻居,还带回红杜鹃花和白花各一束,以兆办事如意“红白皆中”。建国后,民间仍保留扫墓挂纸之俗。机关、团体、学校每年组织干部、工人、学生祭扫革命烈士陵园。
端 午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民间流行包粽子、门口挂菖蒲、艾条,小孩的额头和大门要用雄黄写上“王”字以“祛邪”,烧艾叶熏房屋角落,喷雄黄酒驱蚊蝇。午餐吃薄饼、粽子和黄瓜煮田螺,传说这一天吃田螺能使眼睛明亮。从初四至初七,城关南门大桥下至西门浮桥河段,有龙舟竞赛,极盛时参赛龙舟有13条之多。晚上或下午,江西会馆或城隍庙要上演全本《白蛇传》。建国后,过节习俗已简化,街坊龙舟在“文化大革命”时全被破坏,划龙舟活动尚未恢复。
七月七夕 农历七月七日夜,旧时妇女有设香案祀祭织女星,背月穿针乞巧等活动。建国后此俗已废。乡间不少地方仍保留炒桃仁和豆子让儿童吃的习俗。
中 元 农历七月十五,又称“七月半”,旧时城关设醮,请和尚念经超度“亡魂”。七月十二至十五,家家户户堂前置祖宗牌位,备素食馒头糕点祭祖。十五日夜,烧“元宝”“纸钱”送祖,俗称“祭阴婆”。建国后设醮已废除,民间仍有烧香化纸等祭祖活动。
中 秋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节前娘家要给出嫁的女儿送月饼。中秋夜,城关街道有说评话、唱曲、猜灯谜、摆古董等活动。家家设宴作食,晚饭后吃月饼赏月。建国后,县文化部门组织各种文娱活动。80年代,由县政协等单位,联合举办中秋茶话会,邀请各界人士欢聚一堂,共庆佳节。
重 阳 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旧时民间有以茱萸泛酒祭祖,文入学者聚会登高赋诗等活动。建国后,学校多组织学生秋游。1988年起,重阳节为省府规定的敬老日,各单位、村镇还向老人赠送寿面,寿糕等礼品。
立 冬 立冬日,民间有“补冬”之俗。家家户户打麻糍粿、吃鸡鸭补养身体。
冬 至 各家各户做米丸(冬至丸)食用。拣死亡大人的骸骨,也只能在这一天内进行。
闰 月 民间普遍要请出嫁的姑姑、侄女、姐妹、女儿等娘家吃午饭,叫“吃后头午饭”。只能请午饭,不能留吃晚饭,午饭中必须有泥鳅煮豆腐一碗。
除 夕 除夕,松溪县称“卅日暝”。
过年前十二月中下旬,各家各户要扫尘,俗称“掸尘”。传说灶君爷一年结束要上天向玉帝奏本,由于灶君记性不好,平时家里吵骂或不和善之事被他知道,就用乌烟点抹在墙壁等处。因此,在灶君上天奏本之前,把墙壁各处扫尘一次,点抹也就扫光了。扫尘之后,把新的灶君像贴上,并安下心来上对联:“上天奏善事,回驾赐祯祥”。横批:“招财进宝”。
从农历十二月下旬起,民间就忙着准备过年。家家户户买年货、贴春联,还要煎糖、舂年锞、蒸年糕、做削脍、肉丸等食品。女婿要给岳家送礼品,俗称“送年”。
年前要“分岁”,即祭请“家神”。分岁的时间没有定期,迟早要看立春来定。分岁之后,就不再杀生。
卅日夜,点燃岁香、岁烛,备鸡、鸭、鱼、肉,祭天谢神,迎新“灶君”,合家团聚吃年夜饭,俗称“过大年”。长辈要给未成年的小辈压岁钱。灶堂的炭火要煨着,保持火种不断,俗称“炼岁”。儿童到各家收集旧的竹灯架,垒叠焚烧,称“烧灯塔”。富户商号多在除夕掌灯,作一年最后一次讨债,无力还债者,则躲藏在外,被讥为“做皇帝”。到了“通书”规定“关大门”的时辰,各家放鞭炮“关大门”之后,债主终止讨债,躲债人才敢回家。除夕夜,人们多通宵不睡,俗称“守岁”,含祝愿老人长寿之意。建国后,年俗依旧,迷信活动已明显减少。
小 角 小角是松溪独有的名食。其配料需肥肉白一斤,精面粉半斤,白砂糖三点七五两,鸭蛋三个。做法是先将肉白用双刀剁成肉浆,然后将面粉、白糖和肉浆拌匀。再将鸭蛋烙成蛋皮,薄如春饼。最后将拌好的肉馅装入蛋皮卷成的圆筒里,一条一条放入以纱布垫底的蒸笼蒸热,即可成为金灿灿、色香味俱佳的佳肴。吃时切成小段块,它既是是平日老幼皆宜的名点,也是酒席上的上品。“小角”,原称“削桧”,顾名思义,就是将北宋大奸臣秦桧碎尸万段,削成肉浆包来吃的意思。这显然是用来纪念名将岳飞的,和各地的“油炸桧”(油条)一样。由此可见,小角在松溪的出现,至少有八、九百年的历史。此外还有红豆小角。用红豆煮烂杵成浆,加入糯米粉或面粉和红糖,做成条状,外滚一层地瓜粉蒸熟。每年中秋节祭祖,家家户户都做这种小角。蕃薯小角做法也一样,不过改用蕃薯做主料,凡老人逝世做“头七”都用这种小角做莱。
春节挂纸的习俗的由来是什么?
春节挂纸习俗由来: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而“年”最怕红色,因此,家家门挂大红纸,驱“年”兽,保一年平安吉祥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春节挂纸称为拜年吗为什么 春节挂纸称为拜年吗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春节挂纸称为拜年吗为什么 春节挂纸称为拜年吗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
上一篇:春节开车能去东北吗现在有疫情吗 春节开车能去东北吗现在能去吗
下一篇:更多种植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