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过年祭祖 海南过年拜公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海南过年祭祖 海南过年拜公的文章,本文对文章海南过年祭祖 海南过年拜公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春节五年级作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以下是我整理的春节五年级作文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春节五年级作文 篇1
大年三十的早上,我听着噼里啪啦的鞭炮声起床,我穿好衣服走下楼,看见许多人都在放鞭炮,有的鞭炮声音响,有的鞭炮声音小。我和弟弟也迫不及待地放了一盒鞭炮。
接下来开始挂灯笼了,叔叔和爸爸爬到梯子上挂好了漂亮又精致的灯笼。
下午爸爸喊我们一起去写对联。爸爸写挂在大门上的对联,爸爸一副比一副写的好。我写了一个门联就不想写了,因为我觉得我写得有点太难看了,爸爸看见了就说:“门联都是越练越有感觉,字也是越练越好的,坚持就一定可以写好!”我就想:“我也要跟爸爸一样越练越好,这几幅方斗字我一定会越写越好的!”然后我就努力地写着,爷爷走过来看了看说:“哇哦,嘉嘉今年写的字真是比去年进步了很多呢!”我听了爷爷的话非常高兴并且更努力地写了起来。写好了方斗字,我们拿来了单面胶和剪刀,把方斗字和对联贴了起来。
很快到晚上了,我们举办了一场一年一度的家庭春节晚会,我是这场晚会的主持人。其实我在前几天就做好了准备,比如确认谁要表演什么节目,并且先后排好了顺序。今天的晚会在我的筹划中六点准时开始了,第一个节目是叔叔和婶婶一起朗读诗经,婶婶带读,叔叔跟读,他俩配合得非常好!该轮到爷爷的古诗了,但是爷爷在忙还没上来,我就让弟弟帮助爷爷背了一首古诗,他背的时候脸红红得,很害羞的样子。
接下来就是我开始唱马兰谣,我唱得非常好听,很多人都在鼓掌。然后下个节目就是妈妈表演的古诗,妈妈背得非常流利。再接下来是爸爸写毛笔字,爸爸端端正正地站在那里,写字龙飞凤舞,我们小朋友都围了一圈,看的入了迷。最后今年特别加了一个抽奖环节,抽到的奖品都很丰富,我竟然抽到了一个红包,弟弟抽到了一个面具……春晚就这样在快乐的气氛中结束了。
第二天早晨,我发现我的枕头底下有好几个红包,其中一个是爸爸包的100元,爸爸说:“我希望你每次考试都争取得100分!”妈妈说:“这些人给你红包,都是祝你今年幸福快乐!”我心里很激动,我以前一直以为红包只是给我发钱花呢,原来春节包压岁钱也有这么多寓意啊!
这就是我们家过的春节,这个春节我过得非常快乐!
春节五年级作文 篇2
说起这个春节,我过得特别有一番滋味,其趣事,也是特别多。下面我挑一件给大家讲讲。
除夕晚,我与哥哥在外婆家守岁,等待着12点的到来,十二点了,我与哥哥立刻拿出烟花来点燃,30发烟花陆续升上天空。正在此时,各家各户响起了鞭炮声,整个小巷沸腾起来。
鞭炮声停止了,我与哥哥准备开财门了。随着,财门财门快打开,金银财宝滚进来,滚进不滚出。我们立刻打开了门,门上掉下2个红包,我与哥哥一人捡了一个,就跑出门外去别家开财门。
我们先去小巷的第一家开财门,随着口诀声,门打开了,掉下6个红包来,我打开红包,才1元,这家太吝啬了。
我与哥哥奔向第二家,第二家才刚把门打开,半路就杀出了三个程咬金,抢了这家的全部红包。我与哥哥不甘心,发誓一定不能让他们再抢到红包。
我们奔向第三家,因为按往年的规律,他家给的特别多,所以我使出了终极密计:从芒市买来的痒痒粉。当第三家开门时,我拿痒痒粉洒向他们,他们立刻抓痒。
我与哥哥捡起了那家的红包(足足有15个)。我告诉他们:拿水洗洗就好了,想跟我们斗,没门,回家洗洗就睡吧。说罢,他们就狼狈地跑了。这时没人跟我与哥哥抢了,我们就一家一家的开了财门。
开完了财门,我们回家清点战果。我开了66.5元,哥哥开了66元,我比他多五毛。清点完了战果,我们觉得肚子饿了,就去烧烤,直到凌晨3点多才睡觉。
这次开财门太有趣了,我期待下次开财门。
春节五年级作文 篇3
今天是正月初七,一早醒来,我精神抖擞。因为,我们马上要去逛庙会啦,这可是我期待已久的。我们穿戴好,就向庙会赶去。出了市区沿着胜利大街一直往北,路过美丽的滹沱河,很快就来到了正定的春节庙会,因为我们出门比较早,庙会上的游客还不太多,小商贩们早早的就摆好了摊位,开始大声吆喝起来,好不热闹。
我们先来到隆兴寺门口,等爸爸买好门票我就迫不及待的跑了进去,耳边传来了阵阵的喧闹声,我抬头一看,原来是人们正在“撞钱眼”,前面有四个大铜钱,分别寓意着“财源滚滚、前程似锦、平平安安、学业有成”,拿硬币掷中钱眼中的铜钟意味着相应的愿望在新的一年里都会实现。虽然我知道是迷信,但是感觉挺好玩的,我和妈妈赶紧掏出几枚硬币,挤了进去。我捧着那珍贵的硬币,拿起一个,使出全身的力气一扔,嗖,我砸到了“学业有成”这个大铜钱上,嗯不错。四周的人都在向大铜钱瞄准,噼里啪啦的,好像在放鞭炮,热闹极啦。我不一会儿就投完了自己的硬币,高兴地向前走去。穿过一座木质牌楼,发现大家伸手去摸一个已经被游客摸得很有光泽的一块石面。我走近一看,原来是一个大石龟,龟背上,2米多高的石碑上面刻满了字。说是摸一摸乌龟的后背就身体健康,福寿康宁。我细细的端详着这庄严的乌龟,用手轻轻的摸了摸,凉凉的。真好玩!看,这是红红火火的灯笼阵,在通往庙会主活动区自夹杆石至广场入口的主路上,搭设灯笼阵,让游人穿过灯笼阵,寓意“前程似锦、万事顺意”.另外,我们还在凤槐和龙槐下照了相,这可是千年古槐啊!
最有意思的当属“帝王礼佛”大型古装表演。据说,隆兴寺是一座皇家寺院,历代皇帝多次驾临并拨款修缮。公元1710年,康熙皇帝下令拨库银重修隆兴寺并亲临瞻礼,赐亲笔手书“敕建隆兴寺”等匾额十九方悬挂于各大殿之上。为了再现公元1710年康熙皇帝临幸隆兴寺,地方官员迎接圣驾,皇帝御赐匾额、上香礼佛的历史场景,庙会期间景区特为游客精心编排了“帝王礼佛”大型古装表演。浩大的声势,气派的场面,让我穿越百年历史,感受隆兴寺的百年辉煌。我们还看见了十八罗汉,我就被他们的正义之气所感染。你看我学的像不像?还有千手观音像,好壮观啊!
中午了,街上的各色小吃又让我垂涎三尺,汤汁鲜美的烧麦,甜而不腻的糖稀、棉花糖……把我的.肚子撑得美美的!吹糖人的、做木雕的,各种民间艺人娴熟的手法看得我眼花缭乱。
今天游正定庙会可谓是“庙”趣横生呀!期待有机会再来!
春节五年级作文 篇4
我最喜欢的传统节日是春节。每到大年三十,商场里人来人往,大家都忙着买年货。但你知道吗?过年还有一个美妙的神话故事,我讲给你听吧!
传说中,在一个山谷里住着一只叫“年”的怪鼠,每到春节的晚上“年”都会袭击山下的一个村子。村子里的人非常害怕年,准备到城里过年,在路上,他们看见一个仙人,仙人对他们讲“年”最害怕红色的东西和响声,人们听以后,连忙去买春联和锣鼓。到晚上“年”又来,它看到红色,听到锣鼓声赶紧逃跑,从此村庄太平。
现在,我们每到过年,吃完午饭,就兴高采烈地跑到爆竹店里买许多礼花。到晚上,我便迫不及待的拿出礼花撕开包装袋,取出礼花,用打火机小心翼翼的点燃后向天空发射,只听一声“啪”,一束美丽的烟花挂在天空上,五彩缤纷,好看极。放完礼花后,我依依不舍的回家,和家人观看晚会。
春节五年级作文 篇5
还有要收红包,爷爷给我拿来一个红包,我对爷爷说:“恭喜发财,红包拿来”。爷爷笑了笑说:“你这丫头,拿着吧,以后学习进步,身体健康,为我们家争光。”我点点头,说:那爷爷和奶奶以后也要福寿安康,长命百岁。“爷爷对我说:”你们能回来陪我们这两个老人过年,已经是我们最大的满足了。“我心想:也许老人觉得最开心的事就是跟我们在一起吧。爷爷说:“长大后要赚钱给爸爸妈妈花,去了深圳以后要听爸爸妈妈的话。”我说:不,等我长大赚钱要给爷爷奶奶花。“之间爷爷的脸颊上仿佛有两颗泪水。
初一早上,大人们要杀鸡,杀鸡是必不可少的,吃鸡意味着健康。小孩子也不闲着,蹦蹦跳跳的,穿着新衣,手里拿着炮,有个小孩拿着一个炮,跟我说:”姐姐,能不能帮我放啊?“我说:”嗯嗯。“小孩说:”姐姐,我怎么觉得你很陌生啊?“我说:”我刚从深圳回来,你小时候我还和你玩过呢!“小孩高兴的一蹦三尺高还大声说:”姐姐好厉害,胆子好大啊,一起放炮喽。“我心想:小孩就是这么天真无邪的吧,有人陪他玩他就高兴了。
接下来,海南过年必要的拜公,你也许不知道拜公是什么,这是一种在农村过年一定要的,把鸡和肉,鱼,和把米饭捏的圆圆的像一个雪球摆在桌子上。然后爷爷带我去拜公,在公前拜三拜,心中还要想着今年的愿望,我的愿望是:希望爷爷奶奶身体健康,爸爸妈妈工作顺利,自己学习进步,认识我的人都笑口常开,不认识我的人幸福开心每一天。
还有著名的盅盘舞。这是乡村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每人都期待的,还会有送灯。这些也许你们城市人永远都没看见过得。没看过的人真是很可惜。还有京剧,海南剧,有人打排球,拔河等许多的好节目。
春节五年级作文 篇6
在家乡—石首,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中旬就开始了。家家户户开始腌肉、鱼、鸡等。过七八天,把它们用温水洗一遍,然后晾晒起来,除此之外,人们用拌好的猪肉,猪肠,做成香肠,香肠也晾晒起来,越晒越香,金色的油珠儿欲往下滴,让人看着就流口水。
腊月二十四过小年,家家户户忙着打扫屋子,洗床单窗帘,大人们忙完了,带着小孩逛超市。大人们买新鲜的牛肉、鳜鱼、蔬菜等食品,小孩们忙着买自己喜欢的零食儿:“无穷”的鸡大腿、“喜之郎”的果冻;“牙痒痒”的香干子……。在这一天,结婚的车队像一条长龙,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除夕真热闹。家家户户贴上了对联和年画,到处是鞭炮声,到处是饭菜香。大街上,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到了中午,家里的每一个人都要回来吃团圆饭,一个也不能少。瞧,一桌子菜,都是奶奶和妈妈精心做的,美味极了。晚上,家家灯火通明,一家人,聚在一起有说有笑,边嗑瓜子边看春晚,我们小孩喜欢放鞭炮。放冲天炮啦!把它点燃后,固定在斜斜的架子上,用手扶着,随着一声巨响,你会发现,它喷出的竟是一个可爱的笑脸,非常漂亮!烟花也是孩子们的最爱,点燃之后用手握住,它会射出许多五颜六色的“鲜花”一朵接一朵地绽放,让人眼花缭乱,美不胜收。烟花放着放着,就到了十多点,孩子们带着倦意去睡了,大人们还在看春晚。
正月初一,我们要同大人们一起去走亲戚、送礼物。我们小孩要给大人拜年:“爷爷、奶奶祝您身体健康!”“爸爸、妈妈祝您万事如意!”说完便收到了红包,真是开心!
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是元宵节,家家吃元宵,到处弥漫着一股元宵特有的香味,晚上可以放花灯、放花炮,还可以看元宵晚会!
我喜欢春节,因为春节是亲人团聚的节日,是热闹喜庆的节日。
春节五年级作文 篇7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在一阵阵炮竹声中引来充满希望的蛇年,过年中最让我回味无穷的是全家人在一起开开心心地吃团圆饭。
除夕那天,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都充满着喜庆的气氛。家家户户都张灯结彩,挂满了红红的大灯笼,贴上了喜庆的对联,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噼里啪啦”的炮竹声响彻大街小巷。我们家里也都充满了节日的喜庆。
从早上九点开始,我们一家人就开始了做团圆饭。奶奶负责掌勺,是我们家的主厨,做出香喷喷的美味佳肴。由小爹来帮厨,幺幺洗碗,妈妈就来摆碗筷。我也不袖手旁观,便自告奋勇地去帮妈妈摆碗筷。我们都忙得不亦乐乎,厨房想起了锅碗瓢盆的交响乐。
到了十一点,在我们大家共同的努力下,饭菜终于做好了,一盘盘色香味俱全的菜陆陆续续端上了桌子。有热气腾腾的鸡肉象征着红红火火;有油亮亮的年糕象征着年年高升;有圆鼓鼓的饺子象征着招财进宝;有香甜可口的甜米饭象征着甜甜蜜蜜;还有细长细长的粉丝象征着长命百岁……在一阵阵炮竹声中,我们开始祭祖,爷爷点上一支蜡烛烧纸钱,盛上一点儿饭,点下一点儿酒,代表我们对他们的思念。望着这一桌香气扑鼻的菜肴,我馋得口水直流三千尺,便大口大口的吃了起来,并迫不及待对爷爷奶奶敬酒。爷爷奶奶听了,满脸皱纹的脸上露出了慈祥的笑容,就递给了我一个大大的红包。就这样,在一阵阵欢笑声、碰杯声、炮竹声中吃完了团圆饭。
我家的团圆饭真是一桌名符其实的满汉全席。也是一次充满幸福、团圆、吉祥、喜庆的团圆饭。更是一次让我回味无穷的团圆饭。
春节五年级作文 篇8
春节,一个喜气洋洋的节日,合家欢乐、趣事无穷,不信,你瞧瞧......
17号晚,除夕之夜,我们为了好好热闹一下,就去买了一些火炮,来庆祝一下狗年的最后一个晚上。我们把买的天旋、地旋、空降伞兵等火炮拿到小区广场的平台上放。我们先把“七彩缤花”点点燃,然后往后退,只见“七彩缤花”冒出了许多颜色的火花,弟弟想过去看看,结果裤子被冒出来的火花烧了一个大洞。我们又接着放“空降伞兵”,姑父把它方向立反了,就没放成,乐得我们哈哈大笑。我们又放了“闪电炮”鞭炮声震得耳聋,我放得既兴奋又有点畏惧,我很快就放完了。轮到弟弟放了,他拿着火炮乱舞,想射我们,结果他的火炮被自己不小心弄弯了,这样好危险呀,弟弟就是有点不听话。姑父就拿起弟弟未放完的火炮继续放,火花四射,我们连连后退。可我后面就是一个1米多高的悬崖,下面又是水泥地,我就头朝地掉了下去,落地后成了一个“大”字,疼得我大叫,妈妈只好背我回家了,真遗憾没能把火炮放完呢。
回到家,我们继续看春节晚会的节目。12点,新年的钟声敲响了,四周鞭炮声隆隆地响起,五彩缤纷的烟花映红了天空。我和弟弟开始踩气球了,弟弟见一个大气球怎么也踩不爆,就一屁股坐下去了,可气球又飘到其它地方了,弟弟坐了个空,屁股被摔疼了。
春节五年级作文 篇9
春节,是一个使人难忘的节日。在这一天,人们穿新衣、看春晚、放鞭炮……
最难忘的就是放鞭炮了。春节的晚上,我和一起在外面放鞭炮。我们买了许多鞭炮,有“地雷”、“窜天”……我先拿了一个“地雷”,点燃导火线,我就立马跑到了别的地方。“地雷”已经“开花”了,那,不低于排山倒海了!
我爸爸拿了一个”窜天”的炮。我觉得非常奇怪:它为什么叫“窜天”呢?难道是它能窜到天上去吗?我继续疑惑不解的看着:爸爸点燃导火线,便跑到了我这儿。那个“窜天”的导火线燃了起来。我疑惑不解的看着,只见:“窜天”一下子转了起来,它身边燃着火花,等那些火苗快没的时候,目瞪口呆的景象发生了:那个“窜天”突然飞了起来,在空中又燃起了火花,那火花比那时更旺更焰。
这次春节给我留下了许多不解之谜:为什么那个“窜天”在快到的时候又飞了上去,而那些火焰也比以前的旺?当然,这次春节给我留下了许多好记忆、些许快乐、还让我忘都忘不了这次的春节,这次的放鞭炮。这个春节的放鞭炮成了我心中永远都忘不了的记忆,给了我许多问题,也给了我许多快乐。这就是我春节的难忆。
各地的过年风俗都有什么
广州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 广州美称花城,以种花为业者,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现如今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已为世人所瞩目,更成为广州的一大民俗。每年春节前夕,广州的大街小巷都摆满了鲜花、盆景,各大公园都在举办迎春花展,特别是除夕前三天,各区的主要街道上搭起彩楼,扎起花架,四乡花农纷纷涌来,摆开花市,售花赏花,人潮涌动,十里长街,繁花似锦,人海如潮,一直闹到初一凌晨,方才散去,这就是广州特有的迎春花市。 广州新年派发"利是" 广州新春风俗,在人际交往中,必备"利是"。当然,所谓"利是",即为红包,亲朋相见,大人要给小孩"利是"。广州市民中,市民阶层十分讲究,要给双封,而内包多少纸币则不拘,但没有"利是"即为无礼,所以春节期间到广州人家里做客,要多带几个红包为好,免得麻烦。甚至商场门口,也会在金桔树上挂满"利是",任人摘取,以求吉利。
亨崇说,早在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送灶君之前,福州人便开始为新年而忙碌。按福州人传统,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以后便不杀生,所以正月要食用的肉类就得在这之前准备。家中妇女把杀好的鸡和猪吊在天花板上,等晾干后炖熟,放在瓮内用酒及多种配料腌制。
侯亨崇说,这样一瓮食品,不仅是团圆饭桌上的佳肴,往往还可以一直吃到正月底。
到了除夕,吃团圆饭前,福州人都要先祭祖,在众多祭品中侯亨崇对马蹄和年糕的印象最深刻。马蹄长在田地里,生命力很强,以马蹄祭祖,有希望祖先保佑有关人家后继有人的含义。
福州人的年糕跟本地市场常见的年糕不同,它的大小犹如一个托盘,口味也不一样,所以每年福州会馆都会替会员订制年糕,好让乡亲能品尝到别具福州风味的年糕。
祭祖时年糕得切片油煎,然后盛在盘里摆上供桌。福州人很重视年糕,除了祭祖,年糕也是团圆饭桌上的一道饭后甜品,即使不吃,饭桌上也少不了它。此外,红糟鸡、福州鱼丸和肉燕也是福州人团圆饭桌上的美味食品。
福州人还有一个颇有趣的年俗。吃过团圆饭后,父母都要用卫生纸替小孩抹嘴,意思是童言无忌,若小孩说错了什么话,希望神明不会怪罪于他。
大年初一,福州人出门拜年之前,必须先祭天,竹篾饭是必备的祭品。饭是盛在一个竹篾编的容器中,当中要插一朵纸红花,周围则插上筷子,有向天祈福之意。
根据传统这天福州人还要吃一碗太平面。那是用红糟鸡鸡汤泡的面线,面里还要加两个鸡蛋,现在也有人以鹌鹑蛋取代。顾名思义,太平面是吃平安的。
侯亨崇记得,福州人的元宵节也很热闹。游神是一大节庆,响彻云霄的鼓乐声,簇拥的群众,此起彼落的爆竹声,把喜庆的气氛推向最高潮。
侯亨崇于1959年20岁那年回到新加坡。这几十年来,因为各种因素,福州人过年的传统习俗已无法完整保留下来。
侯亨崇说,比如很多福州家庭都加入了非福州籍成员,为了适应不同籍贯成员的饮食习惯和喜好,这些家庭不得不加入一些非福州食品,使得团圆饭桌上的食品再也不是单纯的福州食品了。
他说:“这是时代改变的结果,年长的福州人不应固执己见,在以和为贵的原则下,我们应顺应时代作出适当的调整。”
老上海过年习俗
春节在中国延续已有数千年。但长期以来,“春节”之称是指一年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直到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统治,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孙中山下令全国改行阳历,随之,新年也应换在阳历元旦了。然而农历新年毕竟已成全民皆庆的传统大节,坚固、深厚的风土习俗和民族文化,是难以改变的。农历新年之庆,仍是年年不息、年年强劲。由于新出现了一个阳历元旦,为示区别,自民国以后,农历新年就移用了节气中的 “春节”之称。
旧时从农历12月23日起就进入“过年”了,一直要延续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始告终,还形成了一套固定程式。下面让我们来看上海城旧时是如何“过年”的。
农历腊月廿四,即十二月廿四日,为“灶神”上天奏事之日,故廿三之夜,家家户户要“送灶”、“祭灶”,庆新年由此拉开序幕。是夜每户或祀灶神于堂,更多的是在贴着灶神像的厨房灶头上,供酒、果,还必供荸荠、茨菰以及好鱼、好肉,有竹枝词这么说:“名利亨通少是非,全叼神佑默相依。今朝酌献无他物,鱼买新鲜肉买肥。”
灶神上天是要向玉帝汇报一年中人间的好坏、人之过失,为避免他言之过分,故“送灶”时人们还供上用饴糖所做的糖元宝等,据说为让他吃了粘上牙齿,说话不清,以至可少说、不说人间坏话。“送灶”时各家要点上香烛,是夜,屋内香烟缭绕,各色供品耀眼,过新年的气氛一下子到来了。
腊月廿五,是诸神下界之日。按传统,各家各户里里外外掸尘扫除,清除一年的积灰,清理平时乱堆的杂物等。此举颇为认真,用现在的话来说,称得上是一次积极的、有规有模的群众性卫生运动了。经这一天的工作,每家每户龌龊大去,用品比前井然,里里外外展露出清新之貌,是像一个换年的样子了。
也就从此日起,家家户户开始忙着过年的各方面的紧张张罗。首先是要购买、备足新年所用的各色食品。每户还必磨粉,为包汤圆,有些家庭又抟粉自制年糕。前者是取“团团圆圆”之意,后者吃了可“高高兴兴”、“年年高”。其次是准备新衣、新帽、新鞋。人们一般也许一年中都穿旧物,但在新年中是一定要翻翻“行头”的;再次是开始买春联、买年画、买“门神”,以张贴于门上户首、楼上楼下。这一时期,为供应大众所需,市上售卖这些东西的品种很为丰富。各家也是各取所需,如买春联,店家多选“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一般住家则多选“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园”等。
这一时期也是店家在年中最忙碌的时候,一方面逢生意红火、销售最旺之季,另一方面,年尾正是各家清理一年来往帐目,向欠户索取积欠之期。于是各家派出专人办理此事,城中便出现了一支颇有规模的“讨帐”队伍:“帐条布袋手中携,行过街东到巷西。踏进重门忙叫应,先生该欠要归齐。”还帐有很爽快的,但更有许多出于各种原因而不能按期还帐者。讨帐者身负重任,穷追不舍,往往是日夜行动,夜间不顾五更之寒。
在不能按期还帐者中,实际有不少属完全无力还帐者。这些人除了欠店家之帐外,很可能还欠着私人之债。年底也是大多数欠债偿还之时,这样,这些人就面对着两个方面的讨钱重压。不过按惯例,讨帐、讨债只讨到除夕为止,新年里是不能讨的,否责自讨“晦气”,于已不吉利。因此对躲帐、躲债者来说,除夕是最后一关,如逃过此关,明年又当别论。于是他们一直与讨帐、讨债者周旋,千方百计度过这除夕之关:“百孔千疮债主来,毫无打算又难回。我今只好登台避,躲过今晓就甩开。”
不过除了上述那样的贫困者之外,从总体来说,新年来临,大家不免都异常的喜气洋洋、兴高采烈。在经过前述的种种准备以后,天天盼望的除夕终于来到眼前,新年的庆祝也就进入了高潮。
除夕之美在日落。是晚,各家长幼齐集户内,即使是远出在外者,也要尽量在此前归家与家人一起过年。大家在灯火下团坐一起,同吃“年夜饭”,边吃边喝,说说笑笑,这顿饭时间延续较长。这是一年辛苦到头的尽享天伦之乐,故名曰“合家欢”。
此夜紧接新年,所以许多家庭之长者,在年夜饭后,不去就寝,围炉守岁。也是边说边笑,边吃杂食。大家不会觉此夜夜深更长。到子夜时,有一些人还会往城内庙中争烧“头香”。
守至鸡初鸣、天微明,各户男女老少皆穿上新衣新帽新鞋,在早已安好供品的堂上,拜天地、祭祖先。然后少幼齐向家长拜年,家长向小孩散给年前已准备好的压岁钱,这是小孩们念叨已久的盼望,至此总算欢天喜地地到手入袋。接着开门放爆炸迎新,邻里相见互道新禧。
自初一以后各日,便是亲戚朋友往还拜年之期。客来多携礼品,待客必请喝“元宝茶”,是为茶内放上青果或茶盖顶置青果一枚。还用金漆盘装果品献客,口中则说“恭喜多如意”。又必请吃酒饭。其时长辈凡见幼辈皆要送压岁钱,这对经济拮据者来说,不免是不小的负担。不过此类拜年之风,至清末上海已见简化。交往多者出外拜年,往往不进门内,仅投一名刺,权作已来贺年,这样便可省却应酬和开销:“换得桃符样色新,衣袍短套到门前。何人最怕腰频折,投刺匆忙当贺年。”
新年中除相互走动各表贺年外,其余时间就是以各种各样的行游、娱乐活动来“欢度”了。有外出游逛的,最多去的地方是城隍庙以及相连的西园(即豫园):“新年无事快逍遥,行过园中九曲桥。忽听儿童齐拍手,谁家鹞子半天摇。”不过自近代租界辟设后,五光十色的十里洋场魅力无限,也成了新年的一个游乐好去处,特别是对住在洋场外面的人:“城中人爱洋场去,城外人争入庙园。同时一般看乐意,大家相喻在无言”;又有出外看戏、听书、喝茶的。开埠后上海洋场内外淫风很盛,还有一些人便借此期作艳游,于是忙坏了各处的烟花场:“新年气象镜新磨,掷得金钱疾似梭。楚馆秦楼千百所,果盘开处笑声多”;当然,更多的人常逗留家中,室内之乐自可寻得,如邀亲招友大筑“方城”,击鼓弹琴、自拉自唱等:“美食鲜衣乐岁更,倩人投刺藉通名。各家闭户停三日(指商家),不是牌声即鼓声。”
到正月初五日,为财神(俗称“路头神”)诞辰,各地都有“接财神”、接“五路财神(取东西南北中五路之意)”、“接路头神”之举。财神统“财”,人人有关,尤商家开业为财,故他们的庆祝最为起劲。上海早就是东南繁华的大商邑,商肆随处可见,初五庆祝之特别闹猛也就可想而知的了。商家接财神多供三牲:生猪头、鲤鱼、雄鸡。鲤鱼者,谐音“利余”,特别受到欢迎。早在日前,街巷中来自农村的乡人,向各家兜卖新鲜鲤鱼,鲤鱼又被称为“元宝鱼”,故被称为“送元宝。”
初五子时,商家堂上正中挂起赵公元帅的新像,除三牲外,其余供品极为丰盛。香烛燃起,光耀满堂。接着在户内外大放爆竹,此起彼伏,阖城轰响,声震百里。且连续不断,其声、势之烈竟过于初一正日的天明:“爆竹相连不住声,财神忙煞共争迎。只求生意今年好,接送何妨到五更。”
终于到了十五元宵。十五月满,正好合团团圆圆之意,是为大吉大利。此日每家必吃“元宵”,即汤圆,也是取团圆、吉利之义。但元宵之盛还在于“灯”,所以又名“灯节”。是日家家户户、各店各铺悬灯门前,寺庙、园林、广场等公共处所,更是大张灯彩。日落后万灯齐放,连片连城,红光耀天。灯彩造型五花八门,有各色花灯,各种植物灯、动物灯、人物灯、故事灯等,沪地最常见的有兔子灯、元宝灯、走马灯,最大、最精彩者为“龙灯”:龙身有首有尾,鳞片闪烁,共长9节,下承以长柄,由舞龙者操持。又由专人持大珠般的“滚灯”,与龙身周旋、追逐,甚至打斗,它们共舞行于沪城的大街小巷中。
届时男女老少成群结队出外观灯。城隍庙及西园又是一个活动的中心点。是处亭台楼阁遍饰灯彩,内外通明。园中大假山高岩处,还燃放花筒烟火,最为吸引人。来此的观众摩肩接踵,个个笑逐颜开。这灯节除看灯外,领略的还是一种特别的“人气”:所谓“十里珠帘都不卷,看灯人看看灯人”,便是那种独特的意境。元宵夜之闹猛一直要延至夜深,待灯阑兴尽,众人始慢慢步回家。一种说法,这天正好还是灶神归来之日,那么回家正好将这位灶老爷接住。
在即将到来的黎明晨曦中,这一年的春节之庆到此落下帷幕。(文/郑祖安)
崇明春节习俗
春节是我国民间传统的重大节日,它是一年四季中的第一个节日,故特别被人们看重。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由于本县的独特地域,因此各地的春节习俗略有不同。现采集一些过去岁月春节前后的场景、镜头与读者诸君一起融身于浓浓的乡情中同醉。
廿四夜
从农历十二月廿三起,辛勤劳作了一年的人们为过好春节就开始忙碌起来了。农历十二月十三或二十四日夜,统称为"廿四夜"。相传这一天为灶君上天之日,民间普遍有送灶君上天的习俗。百姓在这一夜用"卷银包"(用青菜和慈菇、豆腐等烧熟后作馅,再用百叶包裹成)、"廿四糖"、赤豆饭作祭食,点上香烛,祭供灶君,并备纸钱,扎彩桥,磕头礼拜,然后鸣放鞭炮,在将灶君像与前帘(俗称"喜串")烧化前,户主对着君像自言自语地说些诸如"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等吉利话祈祷。此俗现已除,但吃赤豆饭、卷银包的古风犹存。过了廿四夜后,家家户户越发忙碌了,里里外外大扫除,俗称掸檐尘,各家忙于洗涤被褥帐子,酿酒、炒花生和蚕豆,并采购吃的用的东西。海岛城乡百姓普遍都要磨粉蒸糕,这一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因"糕"和"高"是谐音,人们图的是年年高的好口彩。本县各地制糕的方法各不相同,上沙以蒸松糕为主,中部地区蒸的是粘糕,下沙主要蒸蒲鞋底糕;而穷苦人家则用高梁粉、白玉米作为蒸糕的主要原料。此外人们还要备些锡箔、纸钱、香烛、元宝、茶食果品之类的东西作祭品以此敬神。除夕前几天,人们还要贴上新春联,挂尊祖,把先祖的遗像挂在中堂正壁的墙上,摆好祭品,待大年夜一到,点上香烛,让后辈瞻仰。除夕前人们还进行打囤子,即把石灰装在麻袋里,往地上打印,企盼来年粮谷满仓。这些活动现已不见。有的农户还将市内的垃圾及无用的杂务和杂草堆放到外场,点火焚烧,以求来年吉祥,平安无事。
除夕
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是除夕,俗称大年夜。在这一天,把过年的一切陈设都布置定当,如写春联、贴门神等。晚上全家老少围在一起吃年夜饭,菜肴远比平时丰盛,主要的一道菜用菜心、豆腐等烧成后用百叶卷裹,被称之为卷钱捆,以示来年财源滚滚而来。这一夜是孩子们最高兴的日子,因为父母、长辈送上压岁钱。在旧社会,没钱的人在这一天是难熬的,按旧规,当年债务要当年清,年底讨不到债,到年初一就不能强讨了,直到二月初落灯后才能讨债,所以债主在大年夜差人四处讨债,还不起债的人只好四处躲避,有家不能归,到年初一才能回家。所以往日有"年关粮户好过,没钱难过"的俗语。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年处一清晨家家第一件事就是放鞭炮,称"开门炮",其原意是驱邪,后来就含有开门大吉、高升发财的意思。过年了,大人小孩换上新衣帽,穿戴整洁,全家围桌而坐,共进丰盛的早餐,以素食为主,再加上汤圆(圆子)、糖年糕、以示全家团圆,年年高,并将去年廿四夜的一碗赤豆饭拌入早饭内,俗称"陈年饭",意为隔年有余的好口采。早饭后,孩子们向邻居、亲友长辈们一一尊称问好。正月初一这一天忌讳颇多,不能动刀具,不能泼水,不能去水桥淘米,不能扫地,不能开后门,不能搬动柴禾,不能出口污言,不能动手打人,不能睡得太晚等等。连煮饭烧菜的柴草要用芝麻杆,黄豆杆等放在炉堂里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火越旺,越吉利,预告今年万事兴旺,节节高.另外,年初三和年初五早晨家家都要烧早饭,饭前要点燃香烛,企求全家兴旺平安.
旧时,一到春节乞丐就多起来了.有一种乞丐,他们不是因为家中贫困而去行乞,而是为行孝道.据传,老年人活到九九八十一岁有一道鬼门关,只有吃了"百家饭"才可安然无恙度过这一关.于是家有老人的孝男孝女们在新春初一日走出家门去讨饭给自己的父母吃.还有一种乞丐俗称"叫化子",他们乞讨的方式令人好笑.有的乞丐用红纸裹着菜头挂在竹杆上,每到一家门前就说菜头到,生意好,恳求施舍,这叫"送菜头".有的用纸和竹丝做成牛状,到家家门前说尽好话,吉利话,以求施舍,这叫"送春牛";有的手持一根冬青或柏树的树枝,在树枝上挂些小铃后古钱,表示在新的一年里家人会象摇钱树一样,财源滚滚而来,这叫"摇钱树";有的企丐身穿佛衫,头戴神像面具,化装成财神菩萨的模样到各家的宅院内狂奔乱跳,以示财神菩萨来了,这叫"跳财神".崇明人在旧社会里虽生活贫困,但遇到这些企丐还是乐善施好,给一些干粮和其他食品.解放后这些行企方式早已绝迹了.
在海南人看来,所有的民俗都是按人的意志、人的愿望,人为地做出来的,所以,在海南方言中,所有的民俗行为前面均加上一个“做”字,如做清明、做亲家(即结婚),而北方人“过年”,海南方言叫“做年”。需要说明的是,“做年”指的是“做旧年”即过春节。而北方所说的过元旦,海南叫“做新年”。不过在海南乡下,“新年”是不当年来“做”的。
海南俗话“年怕中秋,月怕十五”。一过中秋,乡下就筹备着“做年”:阉公鸡、填肥鸭、圈家猪、备做年钱。一进入阴历十二月下旬,“做年”的气氛就越来越浓烈了!
首先是十二月二十四送“灶公”。传说中,“灶公”是玉帝派来人间监督善恶之神,每年的这一天都要上天向玉帝汇报。为此,家家户户都用竹把或竹枝将屋前屋后、屋内屋外、屋上屋下全面打扫干净,香炉也要打扫干净并换上新炉灰,夜间则备酒果设祭,为“灶公”送行。
一送完“灶公”,一家之长就忙于“发市”。在过去,各乡镇的“市”,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唯有年前几天“市”,才“发”一“发”!卖三鸟的、卖金银香烛的、卖京果糖糕的、卖“公仔幅”(年画)的、卖“王乐膏药”的(即走江湖)、卖碗筷陶盆的、卖“祭年桔子”的、卖各种衣服的……有卖就有买,买猪肉的、买干菜的、买湿菜(即时令蔬菜)的、买“拜公”祭品的、买过年穿的衣服的、买年画对联的……整个上午,每个“市”上,挑担子的、提篮子的、推车子的、抱小孩的、年老的、年少的、男的、女的……人来人往,川流不息。农民们用担子挑年货、用车子推年货。他们把辛苦一年的积蓄都掏了出来!把一年的消费能量在这几天内都迸发了出来!
“发年市”的熟人见面互问的话语便是:“哥二!‘鸡阉’(即已阉了的公鸡)肥了不?”“三嫂!有‘鸡阉’做年不?”“三婆!您屋(即您家)做工作么仔(在外面做工作的孩子)要回来做年不?”“二公!你屋南洋有‘年批’(指南洋亲人寄回来的过年信)寄回不?”
人们满怀“做年”的喜悦,把买来的年画贴在客厅里,把对联贴在门楣上,有的人家在家具、果树上还贴上“利市”红纸。年前几天,家家户户都在忙浸糯米、磨米浆、做年糕,文昌等地方则是忙于做米花糖、花生糖(这些年糕果做的量都很大,既是自家吃,也当礼品送,一般都是吃到整个正月底)。
每到这个时候,在大、中、小城市里工作的达官贵人也好、文人雅士也好,贩夫走卒也好,引车卖浆也好,光宗耀祖也好,口袋干涩也罢,都大车小车、大包小包携妻带儿女回到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
海南有句歇后语“三十晚上-刀砧不得闲”。因为在海南,无论多拮据的人家,腊月三十,借钱借米也要杀鸡杀鸭,红烧肉、猪蹄子、荤菜、素菜七大盘八大碗的摆满香炉前的八仙桌子上,候祭祖先仪式完毕后,便放鞭炮,候饭菜已凉透后才拿下来全家围着火炉吃年饭(俗称“围炉”)。除夕晚上,男女老少洗澡后,个个换上新衣服,也即是送旧迎新之意。即使是在票证时代,平常攒也要攒下煤油,从三十晚上开始,室室点灯,家室有灯,夜以继日,一连数天直至初四天亮才罢。俗称“发灯”,取“添丁发财”之意。三十夜,不少人“守岁”,彻夜不眠,直至初一降临,这时,按照时辰,家家户户争相燃放过年喜炮,意为“迎春接福”,接着各晚辈给长辈人叩头、行礼、祝贺“添福添寿”,长辈则给晚辈--发“压岁钱”。
初一凌晨,无论老少都得起床吃“斋饭”(即为清净洁白以怀念祖先)。“斋饭”不但类似于伊斯兰教的清真食品,而且正如北方人过年必吃鱼(年年有余)一样,吃的东西还须有吉祥寓意,其中必有清炒茄子(茄子,海南话寓意一年比一年好),清炒水芹菜(“芹”与“勤”谐音,祈望全家在新的一年勤勤劳劳)、长粉丝(寓意过日子细水长流)、黄黄的像金元宝状的豆腐干(寓意招财进宝)……
大年初一,禁忌特多:不能挑水(除夕那天得把水缸挑满)、不能扫地(即使爆竹纸、果壳纸屑洒遍地,也不能扫,说是把“财神”给扫掉了)、不能相骂、不能打架、不能打碎器皿(意为“和和气气”),见面须说贺年吉利话……
海南各地拜年的习俗不一样,有的地方是初一二来拜年,初三四来无味,有的地方却是初一不能上人家里拜年。拜年的礼品,一般有柑桔或礼品中夹桔子叶,以表示“今年将大吉大利”的祝福。
初二是出嫁的女儿带丈夫孩子回娘家拜年,如是新婚第一年回娘家拜年,则自备鞭炮,进门前放一串鞭炮以表告知。女儿女婿给老丈人、丈母娘拜年是最隆重的拜年,这一天,家中其他人(特别是长辈)都得在家,接受拜贺。岳父岳母得准备丰盛的筵席宴之,下午女儿女婿走时,还得给用红纸包的糖果、年糕等给女儿做“迎路”。
初三,海南的一些地方叫“炒考”,即将大年三十特地多煮的干饭、吃的鸡、鸭头脚用油爆锅炒一炒再吃,以表示去年有东西余到今年,也表示年已过去。
参考资料:http://www.nongli.com/Doc/0502/.htm
导游证《地方导游基础知识》第二十一章辅导:海南省基本概况
海南是中国最年轻的省份,中国的热带海洋省份,是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作为主导产业的特色旅游省,2010年开始国际旅游岛建设。海南简称“琼”,省会海口。
【地理环境】
海南省位于中国最南端,北隔18海里琼州海峡与广东雷州半岛相望,西临北部湾与越南相邻,东濒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东南和南边以海域与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相接。所属陆地有海南岛以及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陆地总面积3.5万平方千米,其中海南岛面积34万平方千米,海岸线总长度1823千米。海南省辖海域200万平方千米,约占中国海洋面积的2/3。
海南岛是面积仅次于台湾岛的中国第二大岛,地形呈东北一西南向,如同鸭梨,地势中部高、四周低,海拔1867米的五指山为峰,并以五指山、鹦哥岭为隆起核心向四周构成山地、丘陵、台地、平原逐级下降的环状梯级地貌;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等154条河流是独流人海的河流,从中部向四周呈放射状分布。
【气候特征】
海南全境都在热带,属热带季风气候区。位于热带北沿的海南岛,最冷月份为1-2月,平均气温16℃一24℃;最热月份为7-8月,平均气温25℃一29℃;高于37℃的天气偶尔出现,极端气温低于全国22个省区。“夏天到海南来避暑”和“冬天到海南来戏水”成为很多游客时尚的选择。年降雨量1600一1800毫米,5-9月降雨量占全年的70%以上。
【行政区划】
海南省共辖19个市县及民族自治县,包括海口市、三亚市、三沙市、儋州市4个地级市,五指山市、文昌市、琼海市、万宁市、东方市5个县级市,定安县、屯昌县、澄迈县、临高县4个县,白沙黎族自治县、昌江黎族自治县、乐东黎族自治县、陵水黎族自治县、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6个民族自治县。全省共218个乡镇(含街道办事处),包括21个乡、175个镇、22个街道办事处。
【历史沿革】
海南历史悠久。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200多处。l万年前,海南已有“三亚人”活动。
秦代,海南是象郡的边陲。公元前110年,西汉王朝在海南岛设珠崖、儋耳两郡,标志着中央政权对海南直接管理的开始。西汉末年至南朝粱大同年间(535-545年),朝廷批准在海南岛设置崖州。唐代,海南设崖州、儋州、振州、万州、琼州,海南简称“琼”,源于唐代的琼州。三国以后,“海南”泛指南海沿岸各地,宋代始专指海南岛。南宋将南海诸岛及其海域归万安州管辖。明初,琼州升格为琼州府,辖儋州、崖州、万州3州13县,并将南海诸岛改归崖州管辖。清代基本沿袭明制。民国时期的1912-1948年,海南行政机构先后有多种称谓。
1950年5月1日海南岛解放,设海南行政区公署,并在中、南部少数民族地区成立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1984年成立海南行政区人民政府。1988年4月13日,海南从广东划出建省办经济特区,同时撤销海南行政区和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
【人口民族】
2021年海南省常住人口为910:8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02万人,占常住人口的55.12%,常住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258人。海南还有候鸟型人口115万人,这显示到海南旅居度假成为一种常态。
汉族、黎族、苗族、回族是海南省世居民族,黎族是海南岛上最早的居民。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汉族人口724.61万人,占总人口的83.56%,主要聚居在北部和沿海地区;少数民族人口142.54万人,占总人口的16.44%,其中黎族126.23万人、苗族7.45万人,多数聚居在中部山区与南部;回族1.07万人,主要居住在三亚市凤凰镇。
【宗教信仰】
海南有多种宗教。原始宗教自古有之,主要表现为祖先崇拜、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等。
除原始宗教外,海南有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 督教。道教是中国本土产生的宗教,于唐代初期传人海南。定安县的文笔峰是中国历史文化名人、道教南宗实际创始人、南宗五祖白玉蟾的归隐地。佛教于唐朝中期传人海南,唐朝鉴真和尚第五次东渡日本不成,被飓风吹到三亚南山而留下一段佳话。伊斯兰教约在12世纪起从阿拉伯、波斯湾及印度支那半岛进入海南岛南部。天主教于明末从葡萄牙传人海南。基 督教于清末传人海南。
【交通状况】
海南岛是亚洲大陆与澳、非、欧洲大陆之间的交通要道,自古就是海上丝绸之路途经区域,从唐宋开始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始发点之一。海南有海口美兰、三亚风凰和琼海博整3个国际机场。海口美兰、三亚凤凰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2021年分别达1880万人次、1737万人次,共开通了40多条国际航线和348条国内航线。
海南岛与内地可通过粤海铁路乘火车直达,还是世界上有环岛高铁的岛屿。海南岛形成了“四方九港”格局,客运渡轮在琼州海峡穿梭运营;三亚邮轮港成为国内主要邮轮港之一,不仅接待世界主要邮轮,还开通至中国西沙及越南的邮轮航线。海南岛内有环岛高速公路和以东、中、西三条干线为主的“三纵四横”公路网,形成了“3+1公路交通圈”(全省各市县之间3小时以内可以到达,市县政府所在地至乡镇政府所在地l小时之内到达)。
【自然资源】
海南省矿产丰富,90种矿产中有43种列入全国矿产统计储量。石碌铁矿占全国富铁矿储量的71%,为全国储量首位。钛、锆、石英、蓝宝石、化肥灰岩储量居全国之首。油页岩、花岗石储量居全国前列。近年还发现储量丰富的钼矿。海南岛南部和西南部沿海海滩平坦,已建有大型盐场,其中莺歌海盐田面积为2454公顷。
海南作为海洋大省,海洋资源极为丰富。近海水深200米以内的大陆架渔场水域面积达665万平方千米。海洋生物有3000多种,贝类有491种。海底五光十色、千姿百态的热带鱼和各种珊瑚,是潜水旅游的观光美景。南海是世界四大海洋储油区之一,估算油气资源储量约708亿吨,已探明可采天然气储量4万亿立方米,石油储量20亿吨。
海南岛森林面积17万公顷,其中国家森林公园9处,有湿地5类18型,总面积为32万公顷。代表性的湿地类型为红树林湿地型,面积为0.47万公顷。有10个自然保护区,面积10.41万公顷。
海南岛热带生物资源极为丰富。维管束植物有4622多种,其中海南特有491种系,48种被列为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植物。海南岛素有“天然药库”之称,药用植物有3100多种,其中抗癌植物13种;四大南药:槟榔、益智、砂仁、巴戟占全国产量的99.9%。海南岛还有“天然温室”“热带果园”“四季花园”美称,热带经济作物和热带水果种类繁多。
海南岛有陆栖脊椎动物660种,其中海南特有种23种。列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有海南坡鹿、海南黑冠长臂猿、云豹、巨蜥、海南山鹧鸪等18种;列入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有105种。海南有两栖类动物37种,仅见于海南的有11种;鸟类有349种。
【文化艺术】
海南的文学艺术最早表现于记录黎族神话传说的民歌等口头文学形式,如《亚贵和亚贝的故事》《五指山传》等。随着历代海南岛同内陆地区的交流和移民,还有大批贬官谪臣到海南,尤其是苏东坡被贬海南后敷扬文教,使乡人多受其惠,促进了海南文学艺术的发展。从学于苏东坡的姜唐佐、符确分别成为海南历第一个举人和第一位进士;再后,出现在海南历的四大才子丘浚、王佐、海瑞、张岳崧,都为海南古代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
海南的文化艺术在本地基调上显现出移民区域的多元特色:有黎族歌舞、儋州“调声”、本地琼剧、人偶戏、哩哩美渔歌、疍家人咸水歌、民间八音及南洋风情舞蹈等;有一批不同于其他省区的民间节庆和旅游节庆,民间节庆有换花节、冼夫人文化节、“三月三”、儋州中秋歌节、公期等,旅游节庆有海南岛欢乐节、天涯国际婚礼节、南山长寿文化节、保亭七仙温泉嬉水节、万宁冲浪节等。此外,《三亚千古情》是目前海南三亚景区常年上演的大型全景秀。
受海南历的下南洋和华侨回乡及其他原因的影响,海南不同市县建有一批南洋建筑风格的骑楼建筑,其中海口骑楼老街历史人文遗迹丰富。此处还有中共琼崖一大会址遗址、中山纪念堂,冼太夫人庙、天后宫、西天庙、武胜庙,13个国家曾经开设的领事馆、教堂等老建筑。海口骑楼老街入选“首届十大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特产美食】
海南特产、美食既有热带海岛气息、乡土风格、民族特色,又体现国际国内的多样和时尚。海南十大系列旅游商品是:海南岛服、椰子食品、海南咖啡、海南特色水果、海南胡椒、海产干货、珍珠饰品、特色茶类、黎苗织锦、海南椰雕。黄花梨木、沉香、加工佛珠和多种南药为海南特有或。海南不仅有优质红茶、绿茶、紫茶,还有苦丁茶、香兰茶、水满茶、鹧鸪茶和槟榔果茶等特色茶。
海南美食特点是新鲜、天然、奇特、丰富。海南的海味山珍以清淡鲜活、原汁原味取胜。海南十大美食为:文昌鸡、嘉积鸭、和乐蟹、东山羊、曲口海鲜、临高乳猪、五指山小黄牛、海南粉、椰子饭和系列野菜,其中前四种是海南传统的四大名菜。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吸引了各国各地美食进入,形成了以海南菜为“主旋律”、中外菜肴和风味饮食的“大合唱”。海南风味小吃主要有海南鸡饭、海南粉、黎家竹筒饭、苗族五色饭、椰丝糯米粑、海南粽、鸡屎藤粑仔。品赏小吃的特色形式是吃“早茶”和“老爸茶”、,
游客离开海南几乎都要带热带水果、椰子制品、咖啡、黄辣椒等地方特产,当然也会享受免税待遇在免税店购买各国晶牌商品。
【民俗风情】
海南文化同内地一脉相承。但是,无论是人口最多的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在热带海岛环境中形成并保持了独特的民俗风情。
海南汉族地区闹军坡民俗,发源于对冼夫人的纪念和崇拜。每年不同村落在不同时间举行的“公期”活动,是乡村最隆重的民间习俗,借拜公(不同神灵、历史人物或祖先)和聚餐形式,传承历史记忆,强化人际交流。举办“公期”的村庄和人家,欢迎所有来客免费用餐。在海口以琼山府城为主的区域,每年正月十五举行换花节成为迎接新春、交朋结友的特色民俗。此节源于原来的换香习俗,意指香火不断、子孙绵延。在儋州市有中秋歌节,被称为儋州调声的集体对歌形式独特,颇似古代军队操练,气势雄壮。陵水等地的疍家作为汉族中的水上社群,以其独特的水上生活方式、咸水歌等民间艺术方式,显示出其民俗风情
的独特。
海南是我国侨乡之一,侨乡风情构成海南人文景观的一部分。除骑楼建筑显示出南洋风格与中国建筑的结合之外,粗茶细点的“老爸茶”这种独特的交流和休闲方式,具有国外习俗的色彩,每年中秋,琼海、万宁等海南侨乡怀念海外亲人,以放天灯表达思念,长久以来形成习俗。万宁的兴隆华侨农场,先后安置了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归侨,他们也带来了东南亚习俗。
海南是我国黎族的聚居地。船形屋、黎族织锦与服饰、竹筒饭、山兰酒、黎族舞蹈和民歌、黎家三月三活动,都体现了黎族颇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和风情。此外,文面及文身是海南黎族的传统习俗,是一种原始性文化现象,不过这种习俗在年轻人之中已不多见。黎族的打柴舞、三月三、民歌、竹木器乐、船形屋营造技艺、服饰等均已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旅游资源】
神奇多姿的热带海岛,资源丰富的绿色宝岛,风情浓郁的特色椰岛,气候宜人的健康岛,生态良好的长寿岛,使海南成为中外游客的度假天堂、中华民族的四季花园和海南百姓的幸福家园。
海南拥有全国的海岛和滨海度假资源。至2021年,全省有旅游酒店841家,客房数间;已评星的144家酒店中,五、四酒店分别为26家、41家。三亚市的亚龙湾、海棠湾、大东海、三亚湾,万宁的兴隆,琼海的博鳌和官塘等滨海与温泉旅游区,成为度假酒店集中地。一批景区化高端度假酒店,吸引不少只窝在酒店休闲度假的“酒窝型”游客。
此外,天涯海角作为海南标志性景区,凝聚了古今“天涯”文化;亚龙湾热带天堂以海天之间的“鸟巢”客房吸引电影《非诚勿扰2》剧组前来拍摄,也吸引了大批时尚游客;南湾猴岛以趣味横生的人猴和谐共处,博得中外游客青睐;海口观澜湖、热带野生动植物园与火山口,琼海博鳌亚洲论坛,兴隆热带植物园,定安文笔峰等一大批景区特色各异。
海南国际旅游岛作为全国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试验区,以邮轮旅游、乡村度假、婚庆旅游、康养旅居、温泉度假、会展旅游、低空飞行、骑行旅游、风情节庆、西沙探秘等呈现了多种旅游新业态。
海南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为海口市。海口的火山群为国家地质公园,并与广东湛江的湖光岩共同构成“雷琼火山群世界地质公园”。三亚为风景名胜区,其名称为“三亚 热带海滨风景名胜区”,三亚的亚龙湾为国家旅游度假区。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海南过年祭祖 海南过年拜公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海南过年祭祖 海南过年拜公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
下一篇:更多种植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