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茶知识>农资>种植养殖

山东广饶人怎么过年的 广饶过年风俗

时间:2024-03-07 18:29:55 浏览量: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山东广饶人怎么过年的 广饶过年风俗的文章,本文对文章山东广饶人怎么过年的 广饶过年风俗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山东广饶人怎么过年的 广饶过年风俗

山东民俗特色。

山东素称“齐鲁之邦,礼仪之乡”,鲁中平原以农耕文化为特色,潍坊风筝、杨家埠年画散发着浓郁的泥土气息;胶东沿海渔家风情浓郁,粗犷奔放;鲁西地区传统深重,是孔孟之乡。在特有的地域文化熏陶下,山东的民俗风情风格多样,生生不息。在这片土地上,山东民俗艺术叫响全国。

齐鲁两俗并存,山东民俗自成系列。古时山东分为齐、鲁两国,两个不同的地区形成不同风格的民俗并且一直相对存在,互相影响却又自成风格。山东东部是齐国,西部是鲁国。由于两个古国对后人影响至深,至今山东还是被称为“齐鲁”。齐、鲁的不同民俗,形成后来山东民俗的地区差异。齐俗继承东夷文化传统,较少受宗周礼制的束缚,带有商品经济的色彩。鲁俗则试图用周礼来替代原有的文化传统,更带有自然经济的色彩。

山东两大民俗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6年,山东潍坊的杨家埠年画和山东高密的扑灰年画入选全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高密扑灰年画全国独此一家,年画艺人用柳木炭条起线稿,再用画纸在线稿上扑抹复印,一稿可扑数张,因有这一招,便有“扑灰”之名。扑灰起稿之后,再加手绘一整套工序,才能画出一张漂亮的画来。扑灰年画起源于明初,最初的作品大多是神像和墨屏花卉。到乾隆末年地方上作扑灰年画的人渐多。到清末,发展成两个主要的流派:“老抹画”和“红货”。如今,扑灰年画的作品日渐其少,当年两派艺人的作品,存留下来的都特别珍贵。

杨家埠木版年画始于明洪武年间,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清朝乾隆年间,杨家埠年画已行销省内外。杨家埠年画题材多样,吉祥活泼,色彩鲜明,具有浓郁的民间色彩。根据张贴方位的不同,通常可分为门画、炕头画等品种。杨家埠年画的功夫在版上。木版制作是个细致活,需要精雕细刻,有的木版能够保存多年。在一些民间艺人的手中,至今保存有明清传下来的木版。刻好版,还要层层上彩,印在纸上,一幅年画通常要上6-8道彩才能完成,都是纯手工制作,大多是现场印制。

八大民俗叫响全国

山东济南被称为“面塑之都”,在济南工艺美术中,面塑成为最具地域特色的一个种类。济南的面塑色彩鲜明,手法细腻,应用手指的捻、揉、搓,再配以刀、篦、针的搓、切、点制成的人物形象,衣饰容貌逼真传神,特别是对中国古装戏剧人物的塑造尤为专业。济南市民俗艺术馆刘学斌馆长介绍,现代面塑的发祥地就是山东,代表人物是董风歧,尤其擅长人物像。“面塑的最高极限就是微塑,董风歧的人物微塑最小的只有一厘米高。”

说起叫响全国的山东民俗,不得不提到剪纸艺术。一把剪刀,一张红纸,任意剪出各种造型,其中的想象力让人惊讶。据了解,山东剪纸以范祚信和栾月英较为有名。山东的剪纸风格简练明快,地域文化性强,技巧性和想象力在全国都是很高的。“剪纸最初是用来当作窗花,后来才演变成一种艺术形式。”刘馆长说,“山东的剪纸历史悠久,从发明造纸之后就逐渐出现了。”

山东潍坊是中国著名的风筝产地,明代就已在民间出现扎制风筝的艺人。后来,随着放风筝习俗的流行,风筝艺术亦达到鼎盛阶段。潍坊风筝主要有3种基本造型:串、硬翅和简形,其中以龙头蜈蚣最突出。现代风筝在继承传统精华的基础上,不断花样翻新,赢得了“风筝艺术,潍坊第一”的美誉。现在潍坊已成为国际风筝节的固定举办地。济南市民俗艺术馆刘学斌馆长介绍,山东民俗中,泥塑、皮影、烙画、微雕和脸谱等山东民俗即使在全国也是叫得响的。

移民民俗对山东的影响

山东民俗文化由古至今,因移民、交通、外出谋职等原因,不断发生地域之间的交流,表现于民俗演变,形成了吸收与开放兼有的态势。

因移民而带来的民俗文化对山东民俗产生了深刻影响。明初推行"移民宽乡"的民垦政策,从明洪武二年到永乐年间大批移民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至山东、德州、滨州、聊城、泰安、菏泽、济宁一带,其中一部分又先后由滨州一带东迁。这样,山西移民几乎遍布山东各地。山西民俗影响山东,如寒食节不生火做饭。鲁西北数县居民(今聊城一带),许多是明代初年由直隶(今河北省)枣强县移民而来,他们居住的地方,年画、泥玩具等民间艺术品,至今与枣强风格相近。明初由四川移民到山东的多集中在莱州,因此,莱州风俗多有与东邻不相同,还有许多市地有移民至山东各地,民俗也各异。

元、明、清三代繁盛一时的京杭大运河沿岸的码头城镇,如山东地段的德州、临清、聊城(东昌)、济宁等,受南北漕运影响,风俗与山东其它地区多有不同。这些城镇中大多都有一个竹竿巷,集中了江南常见的竹编店铺,街面上开设的茶馆,其铺面格局,卖茶、饮茶大致相同。济宁的玉堂酱园由苏州沿运河迁入,其产品至今保持着江南风格,并且仍用"姑苏老店"的招牌。

外出谋职带来民俗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当数历史上的山东人下关东,或称"闯关东"。山东人下关东大致有两种不同类型:一种是携家移住东北家村和山区,带有逃荒性质,俗谓"被逼无奈闯关东";一种是家在山东,但大半生在东北做生意,俗称"住地场"。他们将山东的风俗带去东北,又将东北的习俗携回山东。长期的交流使两地的民俗文化有了许多相似之处,特别是一些内容相同的民间故事,如秃尾巴老李和人参的故事等,在山东与东北同样广泛流传。山东风俗受东北影响以胶东最为突出。

希望我能帮到您!

祝您一生平安,财源滚滚!

望采纳!

中国的传统节日

1.冬至节,就是冬至那天,我们那(山东)都要吃鸡蛋的那天,只是一直都不怎么受重视;

2.五豆节,农历十二月初五.那天,豫西南阳一带许多人家要用绿豆,黄豆,豇豆,蚕豆,豌豆等五种豆子和玉米糁一起煮粥吃,称"吃五豆";

3.四月八日是佛祖生日,如西方的圣诞节,是佛教东传以后的全民宗

教节日。这个节日大约在唐时才出现。这一天,大小禅院都有浴佛

斋会,和尚以香药糖水赠送香客,民间则煮酒,吃春季瓜果纪念。

4.傣族的泼水节(傣历新年)泼水节.来历是是这样的:

自很早很早以前,有一个凶恶的魔王,他身有魔法,落在水里漂不走,掉在火里烧不烂,刀砍不烂,枪刺不入,弓箭射不着。他自持法力过人,傲慢自大,整天横行霸道,为非作歹。那时,天有十六层,他就成了其中一层的霸主。他对人民欺压掳掠,无恶不作。他已经有了六个美丽的妻子,但哪一家若有美丽的女儿,他都要霸占为妻。有一次,他看到人间的一个公主名叫婻粽布的,长得比他的六个妻子都漂亮,于是,他又把她抢来,作了他的第七个妻子。 有一年六月,正是人间过年的那一天,魔王为婻粽布贺年,招来了魔臣魔将,在宫中饮酒作乐。酒过三巡,宾主都已经醉醺醺的了。婻粽布乘机对魔王称颂道:“我尊贵的大王,您法力无边,德行高尚,凭着您的威望,您完全可以征服天堂、地狱、人间,您应该做三界的主人。”魔王听了洋洋得意,沉思了一会儿,转过脸对爱妻说:“我的确能征服三界,我的弱点是谁也不知道的。”婻粽布接着又问道:“大王有如此魔力,怎么会有弱点?”魔王小声回答:“我就怕别人拔我的头发勒我的脖子,这会使我身首分家,你可得经常看着点儿。”婻粽布假装惊讶的追问:“能够征服三界的大王,怎么会怕头发丝?”魔王又小声的说:“头发丝虽然小,但我的头发丝却会勒断我的脖子,我就活不成了。” 婻粽布听了以后,暗暗打定主意。于是,她继续为魔王斟酒,直到酒席散尽,她又扶魔王上床睡熟。这时,她小心地拔下魔王的一根头发,未等魔王惊醒就勒到了魔王的脖子上。魔王的头立刻就掉到地上,头上滴下的血,每一滴都变成了一团火,熊熊燃烧,而且迅速往人间蔓延。这时,婻粽布赶忙把魔王的头抱起来,大地上的火焰也就熄灭了,可头一放下,火又烧起来了。于是,六个王妻也都赶来了,她们轮流抱着魔王的头,这样火才不再烧起来。 后来,婻粽布回答人间,但她仍就浑身血迹,人们为了洗掉她身上的血迹,纷纷向她泼水。血迹终于洗净了,婻粽布幸福地生活在了人间。 婻粽布死后,人们为了纪念她,在每年过年的时候,就相互泼水,用洁净的水洗去身上的污垢,迎来吉祥的新年。

5.彝族的火把节(四月二十四和六月二十四)和插花节(二月初八)、

一、火把节的传说:

远古时代,勤劳勇敢的彝族人民,迎来了一个金色的秋天。望着丰收的景象,男女老幼欢歌起舞……但是,可恨的天王,不让彝族人民过上美好的日子,派来了一个叫十大力的大历士,毁坏彝山的庄稼。

彝族人民看着自己辛勤劳动的果实被糟踏,个个怒火胸中烧。一个叫包聪的小伙子要阻止十大力的暴行。他与十大力展开了一场殊死的搏斗。大风从四面八方赶来观看,山神们伸长脖子观望。包聪和十大力扭打在一起,象两条巨龙舞动,头和头顶在一起,象两座大山。四支脚踩过的地方都变成了深深的水井,膝头跪过的地方成了水塘。太阳升起又落,月亮落了又升,他们扭打了三天三夜,十大力终于精疲力竭,包聪乘机挥起一脚把它踢倒在地。大山看了张大嘴巴称赞,大树伸拇指喝采,箐水歌唱颂扬,大风把英雄的事迹到处传播……天王听了恼羞成怒,撒下一把香灰。霎时,香灰变成了无数的害虫,落满彝山。彝族人民眼看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又要遭毁,大家集合起来,一人一个火把,组成一条火龙,遍游田野,把害虫全部烧死了。终于保住了自己的劳动果实。从此以后,火把节成了彝族人民“除虫害,庆丰收”的节日。

二、火把节的活动

火把节是彝族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每年农历 6月24日举行。各个地区的彝族人节日内容非常丰富。过去在节日里,彝族每家都要举行祭祀活动,并燃火把到田地里驱虫除灾。现在火把节的主要内容,已是周边地区的集市贸易和彝族群众的歌舞娱乐。

火把节的第二天,各村青年男女老少都背上最好吃的食品、饭团、荞面制品、千层饼、鸡脯和鸡腿、肉食及水果等干粮。人们身着节日盛装,戴上首饰,有的骑着马,赶着各自要参赛的马、牛、羊等,去参加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跳锅庄舞、唱“都格’’调等活动,姑娘和小伙儿们面带微笑簇拥着本村的摔跤手,赶着角上扎着各色绸带的斗牛、斗羊,骑手们拉着配有体面鞍辔的骏马,姑娘们撑着一色的黄油布伞。在火把节,不论出不出太阳,下不下雨,妇女们在火把节里,人人撑着一把黄色油布伞。这伞自有妙用:不光是避雨遮阳,还可撑在头上,在强光透射下,脸就被映衬,呈微黄色。女人们人人打伞,使整个山坡远看成了一个“黄色世界”,格外壮观。

彝人以黄色为美,姑娘以黄脸蛋为美。故自古以荞粉调糊状擦脸,衣裙突出黄的色调。黄色辉映下的颜色确实是格外地美,特别是在满山遍野举目都是绿的夏季,黄色点缀在蓝天下绿色世界里起到了冷暖色的调节,从而有一种和谐美。提起裙脚,小心翼翼地踩着露水,涉过一道道溪水,穿过一片片树林,走过一面面草坡,从四面八方汇聚到历年举行火把节盛会的山头大草坝——火把场。

人们在这山头大草坝上举行摔跤、赛马、斗牛、斗羊,力的角逐不时激起一阵阵喝采。

人们有说有唱,吹笛弹弦,弹月琴的,吹锁呐的,使节日更加绚丽多姿,丰富多彩。当太阳落山,众人散场后,姑娘和小伙子们,各人带着自己的情人,用黄油布伞掩着走向大山,穿过林海,淌过溪水,去过两人世界。

火把节以其独具风情的节日活动而令人神往,令人陶醉。节日里,有粗犷僳悍的男人们比赛的摔跤、赛马、斗牛等刺激性极强的体育项目;也有美丽多情的彝家姑娘们跳的朵洛荷舞及达体舞等文娱活动;还有风趣优美的彝家选美等等,然而,节日里最富情趣、最有诗意的还是那“满天繁星撒彝乡”的火把游玩。火把节“都格德’’(火把节集会之地)人山人海,隆重热烈,热闹非凡。

6.藏族节日

{燃灯节}

藏语称“葛登阿曲”,藏历十月二十五日是燃灯节。藏传佛教格鲁派祖师宗喀巴在这天圆寂。这天晚上,寺院和俗家屋顶均要点亮无数盏灯,转经队仁川流不息,信徒们纷纷反手持的桑枝投入大昭寺前的香炉,祈祝神佛为自己带来好运,来年风调雨顺。

{驱鬼节}

藏语称之为“古突”,藏历十二月二十九日举行,这一天各地寺庙举行盛大的跳神活动,家家户户打扫卫生,驱鬼销灾,迎接新年。

{春播节}

又叫播种节、试种节,是给第一次学耕地的小牛套上轭木,试耕土地。每年正月的某一个吉祥日举行。

雪顿节}

藏历六月底七月初,是一年一度的西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雪顿节。在藏语中,“雪”是酸奶子的意思,“顿”是“宴”的意思雪顿节按藏语解释,就是吃酸奶子的节日。随着历史发展,后来雪顿节的活动内容逐渐演变为以藏戏会演为主,所以也有人把它称为“藏戏节”。

藏历年}

藏历年是藏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藏历年初一,男女老少,见面都要互道“扎西德勒”(吉祥如意)、“洛萨尔桑”(新年好)。新年里,孩子们燃放鞭炮,大家喝青稞酒、酥油茶,互相祝酒,尽情欢乐。城乡演唱藏戏,跳锅庄和弦子舞。在牧区,牧民们点燃熊熊篝火,通宵达旦地尽情歌舞。节日期间,民间还有角力、投掷、拔河、跑马射箭等一系列比赛活动。

洗澡节

洗澡节是藏族人独特的一个传统节日,每年初秋举行,节期为7大。藏语称之为“嘎玛堆巴”。

每到金风送爽、秋色宜人的时节,藏家男女老少,便兴高采烈地背关帐篷、衣服、卡垫,拿着青稞酒、酥油茶、糕点饼干,离开城镇,来到拉萨河畔,搭起帐篷。争相下水,兴致勃勃地游泳、嬉戏、洗刷。

7.朝鲜族老人节

老人节是朝鲜族的传统节日。各地区过节时间不同,生活在黑龙江省的朝鲜族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举行;生活在延边的朝鲜族在每年八月十五举行。过节这一天,所有60岁以上的老人都由晚辈给戴上大红花,接受全村人的祝福。身着节日民族服装的男女,依偎在老人身边,与老人共享天伦之乐。这一天,还要举行踩跳板、荡秋干、打球、摔跤等活动,人们尽情地唱歌、跳舞,把一切欢乐都带给老人们。节日期间,有老人的家庭还要备制“麻格里”(一种米酒)、打糕、冷面、狗肉和大酱汤等食品,以示对老人一生辛勤劳动的尊重和感谢。

附:南少数民族主要节日一览表

节日名称 民 族 时间(农历) 主要活动 地 点

扎哩作 哈尼族 正月初一 祭祀、荡秋千、

对歌、宴请 墨江

扩拾节 拉祜族 正月初三 对歌、跳芦笙舞

爬花杆 屏边、永善

赛歌会 僳僳族 腊月或正

月上旬 赛歌、沐浴 怒江

目脑纵歌 景颇族 正月十五 跳文崩舞 潞西、陇川

棒棒令 纳西族 正月十五 赛马、竹木

农具交易 丽江

三朵节 纳西族 二月初八 赛马、跳“阿

哩哩”野餐 丽江

插花节 彝族 二月初八 摘马樱花、插花

、跳“左脚舞” 大桃、双江

陇端街 壮族 三月间 物资交流、青年

男女对歌社交 富宁

三月街 白族 三月十五 赛马、龙舟竞渡、

歌舞 大理

祭大 基诺族 插种前

(三月) 跳鼓舞、竹杆舞、

打陀螺 版纳

牛王节 布依族 四月初八 吃牛王粑、给牛

散食、歌舞 罗干、富源

泼水节 傣族 公历4月中旬 泼水、丢包、

放高射、赛龙舟 版纳、德宏

绕三灵 白族 四月二十三 绕山、祭祀、跳霸

王鞭、八角鼓舞 大理

转山会 普米族 五月初五 转山、歌舞、鸣枪 宁蒗

端阳节 藏族 五月初五 赛马、跳锅庄舞、

弦子舞、野餐 迪庆

盘王节 瑶族 五月二十九 祭祀、歌舞 文山、红河

苦扎扎 哈尼族 六月 对歌、跳舞、

祭天神、打磨秋 红河

火把节 彝族、

白族等 六月二十四、五 点火把、摔跤

斗牛、歌舞 石林、楚

雄、大理

开斋节 回族 回历十月一 礼拜、赠“油香” 昆明等地

古尔邦节 回族 回历十二月 困拜、宰牛羊等 昆明等地

七月会 纳西族 七月中旬 大牲畜交易、对歌 丽江

会街 阿昌族 九月十五 耍青龙、白象、

跳象脚鼓舞 怒江、德宏

卡雀哇 独龙族 腊月 剽牛、祭天、跳锅

庄舞、互邀作客 贡山

端节 水族 八月下旬

七月上旬 铜鼓舞、对歌、寻偶 富源

拉木鼓舞 佤族 腊月 拉木鼓、剽牛、

跳舞 西盟、沧源

刀杆节 僳僳族 二月初八 七刀杆、跳嗄 怒江、保

山等地

葫芦节 拉祜族 十月十五 芦笙舞、物资交流 澜沧

七月年 哈尼族 十月 祭祖、通街宴 思茅、红河

苦扎 爱伲人 六月 打秋千、跳舞、

聚餐 版纳

采花节 傣族 公西四月中旬 采花献佛 景谷

祭母节 哈尼族 三月第一

个属牛日 祭母、唱母恩歌 思茅

密枝节 彝族 二月初八 祭龙树、野餐 石林

祭龙节 彝族 二月初八 跳芦笙舞 景谷

三月会 彝族 三月二十八 赶集、跳舞 牟定

朝山节 摩梭人 七月二十五 祭拜女神、

结交阿夏 泸沽湖

花山节 苗族 正月初三至初七 栽花杆、跳蹬脚舞、

三步舞、扎芦笙架 屏边、文山、

马关、河口、

蒙自等地

家乡的风俗 作文 600字

家乡的风俗

我的家乡在晋江,这儿是一个美丽的地方,这里过年也有我们自己的风俗。

三十晚上,我们跟别的地方差不多,就是多了一个跳火堆而已。因为我们这边比较信佛,所以我们初一到初七是这样的……

初一凌晨,一家大小纷纷起床,先刷牙洗脸,换新衣,然后,在厅堂设案,摆上供品,燃香点烛,敬拜“天公”,燃放鞭炮。

初一早餐,大家都给吃面线,虽然我不知道为什么,可能是信佛吧。亲友之间互相走访,拜年贺新年。客来人往,请甜、吃甜、饮甜,以示有个甜蜜的开头。初一的禁忌甚多,如:不能动刀切东西,不能扫地,不能打骂吵架,不能打破家中器皿……凡此种种均。寓有吉利绵长、聚财纳福、和睦美满、年余岁丰、喜庆如意等……意在新年伊始,取个吉兆,有个好的“彩头”。

初二是“女儿日”,嫁出的女儿常偕女婿、孩子回娘家省亲。初三经常是团体活动的日子。初四旧俗称“散正”,表示春节结束。初五就是工厂开工的日子了。

初七是“人日”,也称“众人生日”,一般各家各户都合家吃“七宝羹”即线面为主,另加猪肉、鱿鱼干、蚝、蒜等调品的线面饭。既祈求长寿,又表祝福。初九为天帝,俗称天公的诞辰,家家户户事前杀鸡、炊糕、炊甜粿,并备办“三牲”、“五果”、“六斋”、清茶、红酒等于当天凌晨,搭“天公桌”,点“天公灯”,行香跪拜。

这些就是我们这边过年的风俗了,可真多啊!

满分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山东广饶人怎么过年的 广饶过年风俗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山东广饶人怎么过年的 广饶过年风俗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

本文标题:山东广饶人怎么过年的 广饶过年风俗

本文链接:http://www.chayixing.com/article/141354.html

上一篇:客厅过年怎么清洁干净卫生 客厅过年怎么清洁干净呢

下一篇:更多种植养殖

网友留言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猜你喜欢
种植养殖相关文章
更多种植养殖文章
喜欢种植养殖就经常来哦!
农资栏目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