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论点大全 中考历史常用论点汇总总结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中考历史论点大全 中考历史常用论点汇总总结的文章,本文对文章中考历史论点大全 中考历史常用论点汇总总结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2009年中考历史提纲—枣庄
位同仁:
大家好!今天非常高兴与大家共同探讨2009年中考历史备考问题。下面我就近三年来中考选择题的特点简单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选择题作为客观试题的代表,是历史学科考试的重要题型,中招考试中分值占40%,近几年我省采用的选择题是单项选择题,即根据所给题干在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具有唯一性和最佳性。我认为选择题备考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选择题备考方法.
1、认真审题,是做好选择题的关键,一定要做到“三看三思”。
(1)题干要三看:一看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二看否定、肯定,确定答题方向。三看关键词语,明确内涵外延。
(2)被选项要三思:认真思考每一个被选项是否符合历史史实;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
2、选择题解答常用方法。
(1)筛选法:根据审题,搞清题目的基本要求,根据基本要求,把四个选项一一过滤,直到找到正确的选项为止。
(2)排除法:在不能确定正确选项或对考查的知识模糊不清的情况下,可以用此法逐一排除不正确的,缩小选择范围,从而确定正确选项。
(3)重点突破法:在审题中确定关键词后,如果对关键词相关的史实了解清楚,那么可不用逐一考虑各选项,而是直接确定正确选项。
(4)猜测法:如果对各选项认识不清,无法确定正确选项的情况下,可用猜测法,猜测时有以下规律:一般情况下,选项如超出课本知识范围或超出课标范围,则为错误;同时也可凭知识经验选择。
3、根据掌握的相关历史理论和规律来解答
在常用方法的基础上,学生可以根据平时常掌握的相关历史理论和规律及经验等来解答。例如,主观原因为主,客观原因为辅;经济原因为主,政治、文化、军事等原因次之;深层次原因为主、浅层次原因为次;生产力原因是根源;等等。
二、近3年来选择题题型特点及解题技巧。
题型1 情景选择题
题型特点
情景选择题是课改考试以来的最基本最常用的题型。此类试题给学生创设具体的情境,可以是题干中创设一个问题情景,也可以是选项中创设四个情景。大多是从现实的角度创设情景,让学生从中体会什么事情能够在此时发生,什么现象能够在此地出现。
解题技巧
第一,要抓住时间界限。
第二,要抓住区域界限。
第三,善于抓住关键解题信息,不管情景材料多少,抓住核心句,即问题项。
例如2006年1题
育人中学为迎接我国首个文化遗产日,举办了古代文化知识竞赛,其中有一道题目是我国文明世界的古代防洪灌溉工程是什么?你认为正确的答案是()
A.都江堰 B.赵州桥 C.通济渠 D.永济渠
2008年9题·13题:
这个城市的许多地方以“铁人”命名:铁人中学、铁人小学、铁人广场、铁人大道……铁人的印记,已深深地烙在这一彼热土之上。“这一片热土”指的是( )
A.兰考 B.大庆 C.武汉 D.鞍山
学生喜欢的NBA球星中有许多都是黑人,他们的祖称来自非洲大陆。历史上非洲黑人大批来到北美有关的史实是( )
A.三角贸易 B.独立战争
C.南北战争 D.非洲独立年
题型2 材料选择题
题型特点
材料式选择题一般视题干为材料,备选项为对材料的判断和解释,要求考生对备选项中的解释是否与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住处相一致做出判断,此类题主要是考查学生的材料处理和历史阐释两大能力。
材料包括文字性材料(历史文献、考古报告、文艺作品等);图表材料(历史地图、图画、照片、统计数据等),这些材料大多在教材中没有完全直接呈现,但不排除部分显性或隐性蕴含于教材中,要求学生在阅读理解材料基础上,提取核心有效的信息,与备选项和材料的历史背景相结合,联系所学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得出正确答案。
解题技巧
解答材料选择题,具体步骤有: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背景。第二,通读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的备选项。
2006年的9题·12题,2007年的7题·10题
2008年15题·20题
1916年11月,罗曼·罗兰在《战时日记》中写道:“欧洲正在奔向奴役和熄灭。两年来,它一直疯狂地沿着这条灾难的道路越走越远。”这里所说的“奔向奴役和毁灭”开始于( )
A.拿破仑执政 B.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C.希特勒上台 D.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右下图是世界著名的娱台业中心,它位于美国洛杉矶北郊,总是以独特的方式反映社会与时代的变迁。它被称为( )
A.电影“梦工厂” B.音乐之部
C.美术天堂 D.体育王国
题型3 图画选择题
题型特点
图画选择题实质是材料式选择题的一种,是以图片为材料设计问题,给出的一些图片,包括历史地图、人物画像、绘画作品、风景图片、历史照片等,此类图片大多源自课本上但有的图片在教材中可能是以拓展的形式出现,主要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对问题的分析能力。
解题技巧
解答图画选择题要学会读图的技能,运用图例,知道图中符号象征意义,注意历史地图中古今地名变化、方位,注意与图片相关的历史事件等。
2008年6题·10题
中国共产党创建的人民军队已经走过了八十多年的风风雨雨,下列图片中能够见证这一历程有( )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陆续设置了一些“特区”。从最初设置这些“特区”的意图来看,下图的四个选项中与其他三项明显不同一项是( )
题型4 组合式选择题
题型特点
组合式选择题就是将同类选项按一定关系进行组合,通常在题干中列出三组或三组以上的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等,并冠之以数字序事情,然后分解组成备选答案作为选项。也可以构成否定形式,可根据题意从选项中选出符合题干的应该否定的一个组合选项。此类题型主要特点是容量大,考查的信息范围广,可以是知识归类,可以是评价分析,也可以是异同比较,这便于考查学生的综合、归纳、比较、分析等能力,特别有利于考查学生的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
解题技巧
解答好这种类型的题目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历史基础知识,还需要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具体的方法如:选基法,选定一个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的答案为基点,然后顺藤摸瓜选答案;列式法,将所有选项的数字列竖式,四个选项都有的数字可确定,其他排除,从而缩小思考范围,在此基础上再判断。
2006年的16题·20题,2007年的3题·9题
2008年1题·4题
从2006年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首次以中国人名字命名的国际奖项“孔子教育奖”。孔子的下列名言中,对我们的学习有直接指导意义的是( )
①因材施教 ②温故而知新 ③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某电视剧中出现了这样的场景:1906年,①一个上海青年到北京参加科举考试。②他听大街上游行的学生在高呼口号“誓死力争,还我青岛”。③在报纸上看到京张铁路通车的消息。④在京师大学堂门前拍照留念。你认为其中符合历史常识的是( )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题型5 最佳选择题
题型特点
是单项选择题中的基本题型,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理解掌握的准确性及辩证思维能力。特点是选项与题干隐含着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其他选项虽有一定道理,但因不够全面或不合题意而不成为最佳选项。题干中多有“最主要”“最重在”等表示程度的副词和形容词。是选择题中难度最大的类型。
解题技巧
先根据题干要求,确定好题目的逻辑思维关系,即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运用优选法,逐个比较、分析备选项,找出最佳答案。
2008年考题
1932年,中国第一次参加在美国举行的第十届奥运会,仅派出刘长春一名运动员。从刘长春一个人孤零零参加奥运会比赛,到中国举办2008年奥运会,发生这一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人民生活改善 B.交通运输发展
C.对外交往增多 D.综合国力增强
题型6 排列式选择题
题型特点
排列式选择题的特点是要求学生把一些历史事件、现象或按时间顺序,或按空间方位,或按因果关系等加以排列,选出正确答案。
此类题型既可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事实、历史概念的能力,也可以通过它来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
解题技巧
在学习的时候,一方面必须牢固掌握时间、空间概念;另一方面,要注意对历史事实、概念的分析理解,强调思维能力训练的过程,避免死记硬背现象发生,重视知识的灵活运用。
2007年3题·9题
近代先进中国人提出下列口号或主张的先后顺序是( )
①自强求富 ②变法创新 ③民主共和 ④民主、科学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④①② D.④①②③
时代特点会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留下烙印,人们所取的名字也能折射出不同时期的历史情况。按先后顺序排列下列人名所反映的新中国历史进程,正确的是( )
①马文革 ②刘援朝 ③张跃进 ④季开放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③④①② D.④③②①
题型7 逆向选择题(否定选择题)
题型特点
逆向选择题是一种以表述错误的选项这正确选项的选择题,题干常用“表述错误”“不正确”“不是”“不属于”“无”“无关”“不符合”“不包括”等词来提示或限制,要求选出与史实不符的选项。
逆向选择题首先是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在此类题中较多涉及的是历史事实,解答的关键是对历史事实的本质、原因、影响、意义、评价等有一个完整的、准确的认识。其次此类题较多地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能力,所以要对历史概念的内涵、实质有清晰的认识。最后,考查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因为此题主要选择错误的选项,而由于学生习惯了选择正确的选项,所以在思维习惯上不符,往往造成错误。
解题技巧
此类题的主要解题方法有:排除法,通过排除符合历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推理法,若不能确定某个选项时,可以先假设此选项正确,然后再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推理,分析其结论是否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直选法,根据自己对历史事实的认识和理解,直接确定不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
2006年的3题·7题·11题
2007年的1题·4题
2008年2题·18题
重大事件
相关史实
八国联军
侵华战争
A.为镇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八国联军向北进犯。
B.八国联军在廊坊遭到义和团和清军奋勇抵抗。
C.八国联军占领北京,火烧圆明园。
D.签订《辛丑条约》,法三章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数据图表能给我们提供很多重要的信息。分析下面的《20世纪50~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率简表》,我们不能得到的信息是( )
A.日本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
B.联邦德国在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经济增长最快
C.英国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经济增长最慢
D.美国丧失了资本主义世界头号经济强国的地位
题型8 比较型选择题
题型特点
此类题是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或把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放在起,通过分析、归纳、比较,找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或者是题干通过创设情景,将学生引入对某类概念的掌握,从而在备选项中按照标准选出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解题技巧
解答比较型选择题,一是要明确题干的要求,注意题干考查的角度,看题干是考查两者的区别,还是考查两者的联系,或是二者兼有。
2006年的13题
2007年1题
2007年6月9日是我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按照“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下列哪项的存在形式,明显不同于其他三项( )
A.北京故宫 B.北京八达岭长城
C.秦始皇陵兵俑 D.孔子的教育思想
2008年12题
小红同学总结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在大革命的共同点,其中正确的是( )
A.都发生于18世纪 B.都是为了反抗殖民压迫
C.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 D.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
题型9 因果关系型选择题
题型特点
因果关系型选择题,即考查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原因和结果和选择题。此类题的基本结构大致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题干列出院某一历史结果,备选项中列出原因,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笥词语有“原因是”“目的”“是为了”等,而在考查原因时又多进行细化,如考查“根本原因”“直接原因”等;另一种是题干列出的是历史原因,备选项列出的是结果,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影响”“结果”等。第三种是,罗列四个因果关系的选项,要求判断。
解题技巧
解答此类题的基本方法主要有:第一,彩取时间顺序的方法判断因果关系,在前者一定是因。第二,运用基本理论的推理得出答案。
2006年的19题
2007年16题
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社会变革是对思想理论的实践。依据上述观点,下列哪项因果搭配是正确的( )
A.启蒙思想——《人权宣言》发表
B.文艺复兴——拉美独立革命
C.马克思主义的建立——英国宪章运动
D.生物进化论——洋务运动
2008年11题
历史学习中眼界一定要开阔,要从世界整体角度来观察和理解中国史。以下搭配中不正确的是( )
A.工业革命——鸦片战争
B.明治维新——甲午战争
C.十月革命——中国共产党成立
D.冷战结束——中美建交
三、近三年来历史选择题考查结构统计表及侧重的知识点
选择题考查结构统计表
考
查
范
围
分
值
题
号
年
份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中国现代史
世界古代史
世界近代史
世界现代史
初中议论文的论证方法
论证方法只有先学后学,不分什么初中,高中大学.
首先,论证方法不是什么难题,假如想取得中考议论文高分,你都要学会.
不必去深究什么,只要知道用什么方法论证,并且如何去实施就行了.
举例子:就是举古今中外故事.
摆事实:就是把道理融入到你现在生活中.
对比论证:就是分好坏两面来说问题.如果这么办就好,不这么办就是坏.
另外还有比喻论证,就是把道理用个事物形象的比喻说明下.
给你个比较系统实用的例文,你把这个学会了.中考高分比较轻松.
一段提论点:精彩,一定要写的精彩,引君入瓮,对你的文章感兴趣.开头用排比更显功力.
例如:是谁手握木条,围绕着火堆呐喊.是谁对着太阳做亘古不变的追随,是谁对着大海望洋兴叹,我们在千百年与大自然斗争中,渐渐领悟了这样一个道理:适者生存.
二段开始论证.把调子降低,隽永,舒缓,美丽的来从古至今的论证.
例如:翻开中国光辉灿烂的5000年文明历史画卷,某某道理,随处可见.
分小段:第一小段举树古代例子,可中国可外国.
第二小段举现代例子.小故事即可.末了总结下即可.
三段"有批判性的,严肃性的正反论证.
分小段:1 如果按照论点做会有什么好后果.
2 如果不按照论点做,会有什么坏处.末了总结.
四段:把你的论点上升到人文,政治,民族的高度.
把你的论点融入当今社会,来思考问题,论证你论点的正确性.
例如本段总结:如果按照论点来做,可实现整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最后一段:慷慨激昂的最后总结,把你上面所论述的加以全面总结,这最后一段全靠你平时个人文章知识修养,教不来的.但是就算没写好,按照我上面说的那几段论证.老师也会给你高分的.
老师会夸你调理清晰,睿智之类的呵呵.
成败与否,全看这一篇文章了.
你可以把我这个打印出来给你关心的朋友同学,让他们也学习呵呵,别忘记署我的名:天国亡灵第一夜 哈哈
初中历史信息点题答题技巧
“评”显精彩 “论”从史出 ------中考历史评述题答题方法及技巧 一、两类评述题及其答题方法之比较 类型 常规评述题 开放式评述题 备注 观点 无需提出新观点 要求提出观点,观点具有开放性 ①题目属于 哪种类型,依据 材料及题意确 定; ②部分题目 虽然要求提出 观点,但并不是 可以随意发挥; ③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是所有评述题的共 性 材料特点 题目 要求 一般不包括多种观点 材料中一般包含两种以 上的观点 答题方式 先述后评;从材料或所学知识中提炼题目需要的史实,围绕史实展开评论 首先明确提出观点,无需拖泥带水;然后需要围绕观点展开评论,要求逻辑严谨、论点与论据统一 二、评述题答题技巧 首先旗帜鲜明地提出观点,无需作任何铺垫。
解答评述题对考生最基本的要 求就是:阅读和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在此基础上,必须分清什么是历史史实和什么是历史观点。
历史观点,是指有人的意志体现看法,即主观的,既可以是主流的,也可以是非主流的。
比如用历史的发展的观点来看问题。
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件。
是客观的,不为人的意志而转移,发生了就发生了。
也可以说是历史的真相,但是它可能是人所认知的,也可能是未知的暂时不了解的事情。
如:“中国是有五千年文明的国家”,这是历史史实。
“中国是有五千年灿烂文明的国家”,这是历史观点。
考生观点不明确主要就是因为分不清:历史史实、历史观点。
开放性试题的突出特点就是观点可以不同甚至可以对立。
其次,表达时,要特别注意条理性,分条逐一展开。
切忌一段到底。
总分总格式: 1.审题,提炼明确的观点(统帅的“魂”,是什么)——总。
2.论证、评论、理由:找到合理的答题角度,史论结合,论证观点(为什么)——分。
并列层面: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
逆向层面:利、弊、积极、消极、推动、阻碍??。
3.重申结论并简谈认识(有什么)——总。
最后进行总结升华,以凸显观点。
4.评述题有两种问法,⑴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⑵要求: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 可,观点明确;结合所学知识和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其答题方法也略有不同。
对于第一中问法的评述题,只需陈述答案、然后进行评论。
第二种问法的评述题必须先判断,然后先评后述。
5.“史论结合”之“史”,包括材料提供的信息,不要片面地将“史”理解成所学的课本知识。
在阐述理由的过程中,同样的事实服务于不同的观点,只要变换一下角度即可。
6在阐述理由的过程中,同样的史实服务于不同的观点,只要变换一下角度即可。
对学科成绩优秀的同学来说,一般不建议采用折中的观点。
因为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很难将两个方面的道理讲清楚,所以,很难得到高分。
对成绩一般的同学来说,建议采用这种答题方法,因为可以确保有话可说,并得到一部分分数。
7.书写很认真,在答题内容相当的条件下,书写认真的考生具有更大的优势。
8.切记没有提出观点,脱离评论主题、观点中关键字错误。
三、解题步骤: 第一,提炼观点:根据试题所给的材料概括观点,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要能找到最为关键的句子,力求语言通俗易懂、言简意赅。
第二,分析评论:要选择最为熟悉的、最有根据的观点来回答;评论时做到史论结合,既要依据所学的知识,又要有机结合材料;要注意运用恰当的史观,对历史事件的起因、进程和影响,或对历史现象的形成和发展,按照清晰的逻辑关系充分论证。
第三,答案表述:要尽量使用规范化的学科语言,准确、简洁是最基本的要求;要紧紧围绕需要评论的观点,找寻与之关联的史实依据,做到层次分明,详略得当。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中考历史论点大全 中考历史常用论点汇总总结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中考历史论点大全 中考历史常用论点汇总总结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
上一篇:中考考试必过手链 中考手链怎么做
下一篇:更多种植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