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矿石 紫砂矿层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紫砂矿石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紫砂矿层和紫砂矿石的文章,喜欢本文的请关注小编。
紫砂矿石 紫砂矿层1

宜兴黄龙山可谓是紫砂之源,据有关资料,紫砂形成于3.5~2.6亿年间。在风力和水波的作用下,风化的原始岩矿颗粒层层堆积,经过长期的地质变化,最终形成了石英、莫来石、云母、长石等。
黄龙山矿区分布图
1.一号井
位于主体中心水塘的西南部,1958年由红旗宕改扩建而成,为单井筒设计。1965年就停止开采,遗弃宕口在2002年底被露天开采时毁掉。
一号井
2.二号井
位于主体水塘的南面偏东,1965年按国家对小型矿山的设计要求,由距一号矿井东约30米早期宕口重新设计改造,改变原来的独头井为主副井筒。
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停止开采,矿井于台西村露天开采时被毁。
二号井
2号井紫砂矿种比较丰富,有紫泥(部分是底槽青)、本山绿泥、本山段泥、红麻子、黑墩头出矿,其中底槽青有红色和紫色两种。
3.三号井
位于主体水塘东面,2号井的东北面,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由早期宕口改建,为单井筒设计。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结束开采,今井口已平没于地下。
三号井
4.四号井
四号井宕口,就在紫砂之源公园旁边,与宝山矿区只有陶都路之隔。紫砂之源公园和此段陶都路修建的时候,降坡泥问世。
四号井
出产优质的底槽青和本山绿泥,1997年10月,四号矿井因生产成本过高等诸多因素而停止开采。
5.五号井
位于主体水塘的东面,1979年8月,按照四号矿井的设计要求,在黄龙山东面北侧新建五号矿井。该矿井为主、副井筒并行排列设计。
由于五号矿井本身处于台西村范围内,五号矿井的开采与当时台西村多个承包经营者的宕口处于混乱状态。到1993年,五号矿井因多种原因无法正常开采。
同年11月底五号矿井被转让给台西村,由台西村管理继续进行开采。直到1999年因地下水大量渗透等因素,关闭停止开采。
五号井
6.南山矿区
翻过主体水塘南面山坡,就进入南山矿区。南山区的南山紫泥很有特点,矿呈红紫,烧成品黄颗粒明显。
7.降坡矿区
位于四号井与黄龙山之间,现在为紫砂之源公园和陶都路。
降坡矿区
2023年基本建设时,这里挖出了一种别致的团泥,数量很多,烧成品红里泛黄,黄颗粒明显,因为是新发现品种,就被称为降坡泥。
8.半坡矿区与野山矿区
半坡矿区
半坡南面,就是野山矿区,野山矿区以前只出产一种泥料,但是很著名、很独特,这就是野山红皮龙。
9.宝山矿区
宝山矿区今天被一些丁山人称为龙头(大水潭称为龙尾),因宝山工业园区(实际上是宝山别墅区)而得名。
宝山矿区出产紫砂矿历史比较悠久,今天依然有古宕口。紫砂矿料以团泥为主,其中以红黄泥最为著名。
10.大水潭矿区
属于蠡墅,位于黄龙山东南面的山脚处,是历史上盛产优质紫砂矿料的宕口,天青泥即产于此。
原黄龙山大水潭矿区
后来因挖通地下水脉而被淹没,形成了一个水潭。现在大水潭周围还掩埋着一些早期采掘留下的暗宕。
宜兴南部的山地属于天目山余脉,宜兴境内又有三条主要山脉,即铜官山脉、龙池山脉和太华山脉。
陶土资源主要分布在这些山区里,在丁蜀镇周边的湖㳇,洑东,川埠等乡镇均存在大量的紫砂矿源。
宜兴黄龙山的紫砂泥料是最好的,从封矿到限制性开采,已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地区的泥料被大量开采使用。
惊世之作!陈鸣远的四把南瓜壶(陈鸣远南瓜壶)
南瓜又称番瓜,属葫芦科藤本植物。有诗曰:“宽叶有心遮野草,长藤无意绕天荒。金花怒放蜂蝶嘴,银果羞藏号鼓腔。”
在古人眼里,南瓜枝繁叶茂,藤蔓缠绵,是发达兴旺、生生不息的象征。
宜兴地处江南鱼米之乡,物产丰富,因此紫砂常以自然界瓜果菜蔬为题材。南瓜壶便是以南瓜为原型创作而来。
最早的南瓜是谁创制的早已不得而知,但若要说最著名的南瓜壶,那必然是陈鸣远的四把南瓜壶。
陈鸣远?
何许人也?
清代康熙朝的陈鸣远是历史已经定论的一代巨匠,尤其他的仿生花果作品,历代陶人无出其右,堪称一代花器圣手。
陈鸣远 传香壶
和正瓜壶落槌价2800万人民币
成交价3220万人民币
据传,该壶的旧主最早可上溯到晚清民国时期虚斋主人庞元济,他被誉为“全世界最富盛名”的中国书画收藏大家。
其晚年经济拮据时,将大量藏品让与杜月笙之子杜维善的岳丈谭敬,谭敬是民国时期一位传奇的收藏家。
在1978年,杜维善将此壶在苏富比“宜兴名陶”拍卖会拍卖,香港著名爱国实业家罗桂祥博士,以3万港元巨资竞得。
1981年,罗桂祥先生将数百件陶瓷茶具捐献给香港市政局,成立香港茶具文物馆时,顾景舟从中唯一选出了这件南瓜壶,让罗桂祥先生留下来。
2023年香港罗桂祥茶具文物馆庆祝30周年馆庆,
展出了罗老手捧此件“陈鸣远制南瓜壶”的照片
2023年香港罗桂祥茶具文物馆庆祝30周年馆庆,还展出了罗老手捧此壶的照片,喜悦之情洋溢脸上,可见对它情有独钟
除此以为,还有另外三把南瓜壶,被公认为陈鸣远的真迹,分别是“东陵瓜壶”、“一啜瓜壶”、“万年瓜壶”。东陵瓜壶高10.5cm,口径3.3cm,底径5cm
题铭:“仿得东陵式,盛来雪乳香 鸣远”
南京博物院藏
为吴大澂旧藏,于1956年入藏南京博物院,是最广为人知的陈鸣远作品。
此壶铭文还昭示丁一则历史人物典故。汉代人召平,本为秦始皇时的东陵侯,其人品格甚高,安贫乐道,秦亡后,为布衣,在长安城东种瓜,瓜有五色,味道甜美。
题铭意为,此壶系仿东陵瓜,有慕东陵侯召平其人品之意,所题壶铭更见制壶者心迹。
一啜瓜壶高12.7cm 宽16.3cm
题铭:“如何此一啜,有味出吾囿。鸣远”
虚斋庞元济旧藏
一啜瓜壶原为清末民国著名藏家庞元济所藏,著录于《虚斋名陶录》,后为民国空军上校李氏所藏,现由李氏后人继承。
这把壶题铭为“如何此一啜 有味出吾囿”,十分耐人寻味。
万年瓜壶(缺盖)翦淞阁藏
翦淞阁是文玩收藏金字招牌,业内人士评价“它代表了一种高品位、高质量的文玩收藏”;陈鸣远的万年瓜壶正是收藏于此。
与前面介绍的三把壶不同,万年瓜壶并不完整,壶盖已经缺失;虽是如此,仍以独特的残缺美在紫砂收藏界有着重要地位。
中国瓷器上的莲纹(元代瓷器莲花纹)
莲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古代又称芙蕖、芙蓉。《尔雅·释草》“荷,芙蕖……其华菡萏,其实莲,其根藕。”疏“芙蕖其总名也,别名芙蓉;江东呼荷;菡萏,莲华也。”千百年来,莲以它美丽的花形,芬芳的气质,不染纤尘的高洁品德深受世人的喜爱。
在我国古代文学 作品中很早就出现了描写莲的诗句。“彼泽之陂,有蒲与荷”(《诗经·陈凤·陂》);“山有扶苏,隰有荷华”(《诗经·郑风·山有扶苏》);“制菱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屈原《离骚》)。南北朝乐府民歌中咏莲的作品更是屡见不鲜。“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下有并根藕,上生并头莲”(《清商曲辞·青阳度》);“千叶红芙蓉,昭灼绿水边”(《清商曲辞·读曲歌》)。一曲曲清新秀丽的民歌把江南水乡莲花盛开的美景描写的如诗如画。唐诗中也不乏赞美莲花的作品。“莲开花覆水,莲谢藕在泥。不学清萍叶,随波东复西”(丁鹤年《采莲曲》);“看取莲花净,应方不染心”(孟浩然《题大禹寺义公禅房》)。宋代著名学者周敦颐更是爱莲成癖,他在《爱莲说》中写道:“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浊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一段尽善尽美的描写,充分表现了作者对莲花的倾慕之情。
青釉莲花尊,北朝
故宫博物院
东汉时期,佛教自印度传入我国。经过逐渐的适应和缓慢的流传,到东晋、南北朝时已遍及大江南北。随着佛教的到来,佛教艺术随之兴起。莲花作为佛教文化中的重要文化象征,是佛教偶像崇拜和佛教艺术中常见的图案。传说釉迦牟尼降生前,宫廷中百鸟齐鸣,四季花木一同开放,池中开出大如伞盖的莲花。釉迦牟尼得道成佛后,每当他传教说法时,都坐在莲花宝座之上。在有关佛教艺术的雕塑作品中,诸佛所坐的台座也多为莲花形。佛经中把佛所居住的地方称为莲华世界,“莲华世界,是卢舍那佛成道国”(《华严经》)。佛教经典也有以莲花题名的。《法华经》全称《妙法莲华经》,是大乘佛教的一部重要经典。经的名称以“妙法”比喻所说教法微妙无穷,以“莲花”比喻经典的洁白高雅。
就连僧众所披的袈裟也与莲花有密切关系,“袈裟又名莲华衣,谓之不为欲泥所染故”(《释氏要览·上·法衣》)。总之,在佛教艺术中莲花的图案造型随处可见,无论是石窟寺的柱础、藻井,还是佛像的台座、背光,都普遍与莲花有着不解之缘。莲花纹饰出现在我国瓷器上面,则首见于六朝青瓷。
萧山窑青釉划莲瓣纹盘,晋
故宫博物院
魏晋南北朝是中华文化大融合的时代。中国的汉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与来自印度的佛教文化互相融合,共同推进着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受佛教艺术的影响,三国、西晋瓷器上出现了佛像、忍冬等与佛教有关的纹饰。江苏金坛西晋墓和浙江平阳元康元年墓出土的青瓷谷仓,腹部均贴饰模印佛像。佛像身披袈裟,双手合抱坐于莲花台座之上。东晋晚期,瓷器上开始出现了简单的莲瓣纹。
岳州窑青釉划花莲瓣纹盘口瓶,五代
故宫博物院
南北朝时期,佛教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和扶持。据史载,南朝梁代佛教最兴盛时佛寺多达两千多所,北魏末期僧尼多达两百余万人。随着民间信佛者的剧增和大量寺庙、石窟的修建,佛教艺术的影响已深入到各个领域。在各种工艺品中,莲花题材几乎无处不见。它从东晋时期的初露端倪发展到了鼎盛时期。莲纹此时不仅大量装饰在盘碗类圆器上,也广泛用于罐、尊等琢器上。装饰技法大为拓展,更为丰富,除了延用重线浅刻外,还采用浮雕、堆塑、模印帖花等多种技法。
合肥市 隋开皇三年墓出土的
寿州窑六系莲瓣纹青瓷盘口壶
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的重大发展时期。在三国两晋南北朝陶瓷成就的基础上,隋唐瓷器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繁荣昌盛的唐帝国对外来文化具有兼容并包的宏大气魄,南北朝时期带有宗教色彩的莲纹此时已变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形式,逐渐成为现实题材而普遍为民间艺术所采用。
隋代瓷器的装饰风格与南北朝相比,显得朴素简洁,以罐类为例,北方生产的四系罐以腹部凸起的一道弦纹代替了覆莲纹;南方生产的六系、八系罐体形瘦长,大口丰肩,为适应器形特点,莲瓣纹上移到肩部。瓶类的莲纹也多装饰在肩部。
青釉兔纽莲瓣纹权
故宫博物院
隋代莲瓣的瓣尖有圆状和尖状两种。合肥隋开皇三年墓出土的青釉碗,外壁刻划仰莲一周,瓣尖细长。同墓出土的青釉盘口壶,腹部刻一道凹弦纹,弦纹上下分别刻划尖状覆莲和仰莲。这两件刻划尖状莲瓣的器物与凤阳武店灵泉寺东山早期寿州窑遗址出土的瓷片非常相似,当为隋代寿州窑产品。
唐代以前,我国瓷器上的莲纹一直未能突破图案化、规格化的模式。湖南长沙铜官窑首创的釉下彩绘新技法,将绘画艺术引入瓷器装饰领域。完整的莲荷图案、水禽莲池图案开始以国画的形式出现在瓷器上。铜官窑釉下彩绘的纹饰题材十分丰富,包括人物、动物、花草、云气山水等。其中花卉题材所占比例最大,而花卉纹饰中又以褐绿彩绘的莲荷图案最多。莲瓣饱满圆润,荷叶舒张自如,笔法流畅,形象生动。虽仅寥寥数笔,却尽得写意之妙。这种新的装饰技法突破了以往刻划纹、印纹的局限,突破了多年来图案化模式的框框,使画面充满了勃勃生机。除了釉下彩绘外,铜官窑的釉下点彩也很有特色。扬州唐代遗址出土的黄釉褐蓝彩双系罐,以褐蓝相间的大小斑点组成联珠,配置成云头和莲花图案。构思新颖,别具风格。此外,铜官窑印花、划花瓷器中也有大量的莲花图案。
唐白釉莲花纹盘烟台市牟平区博物馆“唐代佛教盛行,陶瓷也用来烧制有印度风格的宗教器物。有一种塔形罐,用作随葬品,具有佛教特征”。塔形罐是唐墓中常见的器物,罐下腹一般均装饰一层或几层仰状莲瓣。如河北蔚县榆涧唐墓出土的绿铅釉塔形罐,西安中堡村唐墓出土的三彩塔形罐等。佛教艺术发展到唐代,从题材到风格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幻想的宗教世界已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并把外来艺术的精华水乳交融地融入本民族的传统艺术之中。”莲纹此时已逐渐失去了宗教色彩,日益表现出富有生活气息的民族风格。
唐代崇尚牡丹,周敦颐《爱莲说》中提到“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但牡丹图案在唐代瓷器上尚不多见。直到宋辽时期,牡丹才在瓷器装饰领域中大放异彩,并开始逐渐取代莲花成为花卉题材中最常用的纹样。
三彩刻花鹭莲纹盘,辽
故宫博物院
宋辽金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中非常重要的时期。南北名窑辈出,官民窑竟相发展。无论是釉色品种还是装饰题材都空前繁荣。在花卉图案中,国色天香的牡丹后来居上,作为主题纹饰开始超过莲花。莲瓣纹在北宋早期仍占有一席之地,但后来随着荷塘风光、莲池水禽、婴戏莲花等富有民间生活气息图案的大量出现。莲纹自东晋出现在瓷器上以来,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变化,到宋代已完全脱离了宗教影响,成为优美的纯装饰性题材。由于唐宋以来推崇牡丹,莲花已逐渐失掉其传统的优势地位。但深受人们喜爱的莲纹仍是宋代各大窑系中普遍使用的题材。
青花鱼莲纹罐,元
故宫博物院
南京市中华门外郎宅山明永乐十六年(1418)叶氏墓出土一件青花莲池鸳鸯纹碗,1960年出土,南京市博物馆收藏。
莲池鸳鸯和莲池鱼藻是元青花中的写实性主题纹饰。布局繁密,结构严谨,笔法遒劲有力,生动自然。莲花的花瓣状如饱满的麦粒,“荷花、荷叶、莲蓬都不填满色,鸳鸯、水藻都带几笔水纹,仿佛水在流动。”这类画工精湛的作品艺术效果远远超过了一般的图案纹饰,是元青花中的精品。
明天顺 青花荷莲大碗
故宫博物院
明宣德斗彩鸳鸯莲池纹盘
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
明代鸳鸯莲池纹一改元代繁密的布局,画面疏朗有致。1988年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的宣德斗彩鸳鸯莲池纹盘,盘心画三丛莲花,一对飞翔的鸳鸯雄上雌下,相互呼应,茨菇、芦苇、浮萍穿插其间。鸳鸯的双翅和水波纹用青花绘制,彩料部分先在胎上刻出浅细的轮廓线,施釉烧成后再按釉下轮廓线填绘彩料。荷叶用没骨法渲染,莲花先勾出花瓣轮廓,然后在瓣内填绘红彩。纹饰舒展,线条流畅,画面清新秀丽。成化斗彩器物上的鸳鸯莲池纹与宣德基本相似,但彩绘部分不在釉下预刻轮廓线。纹饰的线条柔和纤细,色彩淡雅。明代后期的鸳鸯莲池纹画工草率,构图凌乱,不能和早期相比。
康熙 五彩加金鹭莲纹尊
故宫博物院
清代莲荷题材中成就最高的当属康雍时期的写实莲荷纹。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康熙五彩加金莲荷纹凤尾尊,颈部和腹部满绘两幅完整的莲荷图。莲瓣丰腴饱满,荷叶舒张自如,莲丛中点缀着芦苇、茨菇、浮萍,水鸟鸣叫,彩蝶飞舞,画面充满了勃勃生机。色彩浓艳的红莲绿荷与一朵用金彩描绘的莲花交相辉映,整个画面金碧辉煌,宛如一幅精美的工笔国画。天津艺术博物馆收藏的雍正“二年试乙号样”款粉彩莲纹盘,“盘内壁粉彩绘出荷花纹饰,共画八朵荷花,三朵盛开,五朵含苞。这些荷花都是先用黑彩勾勒出花瓣的轮廓线,再填淡粉彩进行渲染,然后用深粉色在花瓣尖端略加点缀,使花朵明暗层次清晰,彩色秀丽温雅。荷花周围配几片荷叶,或肥硕碧绿,或残败苍劲,从而更衬托出荷花亭亭玉立,香远益清的高雅风姿”。清新的画面,纤巧的笔法,柔和的色彩,形成了雍正工笔花鸟图案清雅秀丽的风韵。
清乾隆 斗彩鸳鸯卧莲碗
故宫博物院
乾隆时期,瓷器装饰雍荣华丽,刻意求精。但过分追求规整和工细导致了繁冗和堆砌,艺术上的倒退使莲纹失去了昔日的生机,在斑烂的色彩、华贵的外表下,隐含着僵化、呆板和滞气。乾隆中期以后,随着封建社会的衰败,陶瓷工艺也开始由盛转衰。各种以莲荷为纹饰的器物虽然数量众多,但艺术上已远不能和前期相比。
莲花是我国传统的装饰题材,在西周晚期的青铜纹饰中已开始崭露头角,春秋战国的铜器、陶器上普遍采用莲瓣作为装饰。但中国瓷器上的莲纹是受佛教艺术的影响发展起来的。从东晋的初露端倪到南北朝的鼎盛时期,莲纹带有浓郁的宗教色彩。及至唐代、中华民族巨大的同化力已将外来艺术中的精华水乳交融地融入本民族的传统艺术之中。瓷器上的莲纹进入了成熟时期。宋辽金时期我国陶瓷器装饰艺术有了长足的进步,装饰题材日益丰富,加上牡丹花的异军突起,一直在装饰领域据统治地位的莲纹开始进入萎缩时期。元明以后,缠枝莲纹作为一种定型的装饰题材长盛不衰。乾隆中期以后陶瓷业日趋衰落,莲纹在艺术创新上无所建树,但作为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传统题材仍广为流行。建国以后,作为中华民族所崇尚并具有传统力量的莲纹又重放异彩。随着新中国陶瓷业的繁荣昌盛,流行了千年的莲纹必将在继承和创新中不断发展,永不泯灭。
(本文来源于古玩元素网,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我们会第一时间处理)
以上内容是关于紫砂矿石和紫砂矿层的解析分析,如果大家对此内容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的话,请在下面评论区留言或者评论,我们将第一时间回复您!
下一篇:更多茶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