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茶知识>茶艺馨>茶知识

常识集锦 《常识》

时间:2023-08-05 00:21:33 浏览量: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常识集锦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常识》和常识集锦的文章,喜欢本文的请关注小编。

常识集锦 《常识》1

常识集锦 《常识》

就紫砂壶的结构而言,有“主体”和“附件”的区分。

紫砂壶钮、盖、口、颈、肩、腹、足、底、流、把等,相对于壶的整体而言都是局部。

居中的钮、盖、口、颈、肩、腹、足、底,这八部分称为紫砂壶的结构主体。分置两旁的流与把,称为紫砂壶的结构附件。

壶身的基本形态

球 形方 形桶 形碗合形

壶钮的传统样式

紫砂壶的钮,亦称“的子”,为揭盖而设,常见有球形、桥形、兽形、瓜柄形、树桩形、一体形等。在顶端或底侧,大都要开一个内大外小的锥形气孔。

壶盖的样式

壶盖与壶口的接合,有压、嵌、截几种形式。

压 盖嵌 盖截 盖

紫砂壶“流”的样式

流嘴的样式

壶流端部的出水口称为“嘴”。常见的样式有平嘴、包嘴和舌嘴三类。

出水孔

紫砂壶嘴的出水孔,不太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出水畅与不畅,出水孔至关重要。早期紫砂壶出水孔,人们大多想象为独孔,其实并非完全如此。紫砂壶出水孔,应是随着茶叶的焙制方法的发展和饮茶习俗的变化而变化的。

独孔

起初,紫砂壶为独孔,极易被茶叶堵塞,但最迟在晚明时,已有个别紫砂壶出水孔为钱形孔,但不知为什么没有普及开来。直到晚清,紫砂壶出水孔,才流行改作多孔。

“文革”时,有批紫砂壶外销至日本,这批外销壶里,出水孔设计为半球形网孔。这样泡片茶时,可避免茶叶堵塞。

球孔

网孔

壶把的主要样式

端 把横 把提梁把

壶底的样式

在不同部件表达相同、相似或相反题材的前提下,一把壶才能组成一个整体。表达不能胡乱拼凑,更不能随意为之。

石瓢(石瓢壶经典款三种)

石瓢壶是茗壶的传统经典造型,以智欲其刚、行欲其方、刚柔兼施、允克用藏的精髓,蕴精气神韵于一身,历来被视为壶之智者。

石瓢以骨肉亭匀者为美,崇骨力、厌肥肿;慕简洁,恶重饰。除整体形制有几点平行之要求外,其流、盖、身筒、钮、把、足亦是自得章法。

石瓢的特征,壶身呈梯形,最美的造型应该为按一定比例的几何形体,参考如下:壶口直径为壶底直径的一半,壶嘴中线与壶面的梯形线为平行线,壶把转折到壶下腹的线与梯形线又为平行线,这样的比例走势应该说恰倒好处。

石瓢的嘴

由嘴平面到流的暗接根部之前端三分之一处(至壶1厘米左右)应成直线,如此则能显秀,随后应渐渐舒展放开,看起来又呈喇叭形,这也是视力错觉造成的美感。与壶身的连接,由壶身引出,若树之新枝,浑然天生,好象是从壶体上长出来的感觉。嘴的角度恰到好处,流嘴面应当平而挺,内孔要圆,壶嘴出水口处内径最小,越往里越大,这样出水流畅有力,不易涎水。

石瓢的盖

整体要求盖面平而挺。盖虽然为平盖,但不是平如水面,实质上是中部高周围低。中间与边沿大多是一毫米左右的差距,粗看平整致极,细视略有高低,最忌中间显隆起状。

盖之关键还在于盖面到盖沿的线条过度,必须呈自上而下之缓缓走势,如此则能显出一个压字,这就是技术处理可让眼睛的审美习惯有个变化。盖板线厚薄正好,线要圆、润,下边要与口结合严密,上边与盖面的交接既要和顺又要突出盖板线的圆整有劲。

石瓢的身筒

石瓢壶的体形是以两条抛物线结合而成,一条是从口到底的转角处,一条是底中心至底的转角处。两条抛物线略有不同,但结合要恰到好处,感觉刚中有柔,和顺有劲。

身筒外观整体形制为几何三角形(也有叫“人字形”的),此形由上而下,即口沿至下部之过渡尤其关键。自口沿到下部的三分之二处为直线,切忌太鼓、虚肥,愈挺愈佳,此为石瓢之骨力所在,应显硬骨凌霄之意。

底部到壶墙的线条应为:自底部中心往外走势,线条上抛走成有上托之感,宛若平掌曲指,尽显壶之托力,此曲折处系石瓢含肉所在。

万物阴阳需调和,无肉则虚亏,有肉则含力。若如此,壶身上下,则圆直相接,流畅和谐。加上盖往下之压力,二力相遇自然也就产生了张力,如此壶遂饱含气度。

石瓢的钮

钮(依壶型不同也有称“的子”的),壶之制高点,力巧能拨千斤,有定神之功。盖上的钮(桥梁)是最关键之处,以桥形钮为主,不同陶品也有所变化。桥形钮的高矮跨度都要有符合比例的形,变化较大。桥中央为最狭处,慢慢向两面延伸至盖,特别是与盖的结合处要形成椭圆形,但又不是整个的,而只是个三分之二的椭圆。

桥与盖的交接处要似明似暗,看得清但不明显,其内孔与盖的结合处缓转匀称,内孔也是三分之二个椭圆,与桥形成呼应。桥的两侧对称,处理手法难度较大,颇显作者功力。

钮孔勿高,高则显得突兀。钮之两端要求若隐若现,给人以遐想。若干要素处理得当,则刚柔互济,壶自有神。

石瓢的把

壶把要求与嘴对称,与流同理,壶把之衔接及整体形态以壶身为基础,根据壶身的体形,确定壶把的硬和软,关键地方就是壶把的三角处理。

壶把应依身筒而生,非强接于壶之上,不欠不赘,不张扬、不委顿;且流把呼应,如此壶便现筋。把内把外都是三角形线条,和顺流利,把手的横断面外圆内平似圆头三角形,把握使用方便舒适。

石瓢的足

石瓢的壶底部三足称围棋足,型为围棋子。足与底面结合清晰利落,三足位置呈等边三角形,要求匀称不偏不倚,使整体统一,这样才显示出壶的神韵十足。目前,也有部分石瓢改用传统的圈形足。

石瓢之款式千变万化,各种款式又各有讲究,虽绿肥红瘦,但大的要领不出辙。曼生曾于彭年之壶上刻“不肥而坚,是以永年”,是石瓢壶永远之精髓所在。如上所述,一把壶若有了生机,有了气,有了神,有了筋骨,骨肉亭匀自是不言自显了。而一把壶的外在形制之美,又总能熨贴我们心灵深处的某种怀想。

石瓢之所以成为经典,有以下几个原因:

①简洁实用。这是实用美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有些茗壶虽然巧妙、精美。但过于繁琐,使得束之高阁,只能够用来欣赏,丧失了使用功能,这样的款型是无法流行的。而石瓢简洁、实用,本身就是很重要的审美要素。

③刚劲中富于柔美。这也是石瓢最大的特色,同时也是受壶友欢迎的最重要原因。刚柔相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把好的壶款是干百年来众人智慧的结晶,是美的集中体现。石瓢壶经多人改良,很多石瓢的器型是以人名命名。可细分为“彭年石瓢、子冶石瓢、石梅石瓢、景舟石瓢、汉棠石瓢”等,此外“冰纹石瓢、大矮石瓢、六方石瓢、锦囊石瓢、高石瓢”皆发轫于此,但最终万海归宗,同出一源,即为《曼生》所创十八式之一。

在泰国成了爆款的紫砂壶长什么样(泰国抛光紫砂壶)

之前在个人微信(hh86183)中,给大家介绍过紫砂壶远销日本的故事,在清时紫砂的发展是空前繁荣的,不止日本,紫砂因其独特的魅力风靡了整个东南亚。

在泰国,更是有一种被卖成了爆款,它就是「水磨抛光紫砂」。

出口泰国的水磨抛光紫砂

乍一看到抛光二字,可能很多壶友觉得接受不了,觉得是廉价的代表,其实不然。

就在两个月之前的和信春拍上,拍出了1500万天价的,的顾景舟先生所作的「玉露诗文套组」,就是抛光作品。

玉露诗文套组

 

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早、中期,紫砂壶表面抛光更是一种时尚,而且只见于比较高档的砂壶。

但是我们今天要将的水磨抛光和顾老的这个还不大一样,乃是泰国人进行的紫砂壶装饰工艺。

王寅春 抛光牛盖莲子

受我中华文化影响,泰国人同样习惯茶饮,不过与我国不同,他们当地一般以茶汤为基底,加入糖、牛奶还有香料等。

 

他们饮茶的器具自然多是陶瓷,而在他们接触了中国的紫砂之后,便被这样奇特的茶具吸引了,清末民初至二战前,泰国便与宜兴多有茶器商贸的往来。

清 抛光君德壶

 

清 抛光水平壶

 

水磨抛光乃是先用研磨料制成的砂石均匀磨遍壶身,使其达到一定的光洁度,然后用布轮或毡轮滴水打磨,最终达到光可鉴人的效果。

 

水磨抛光本是中国几千年来就存在工艺技法,汉唐时便有,但紫砂中却未见,究其原因,国人对于紫砂,更喜其素面素心,和泡养后温润如玉的那种感觉。

清 抛光提梁壶

而在泰国人看来,这样的紫砂壶几乎等同于珠宝,泰国皇室及富商都争相收藏,当时除了泰国宫廷和皇族自用之外,还被泰王赠予了一部分供皇家寺庙使用,可见其珍贵程度。

 

在如今的泰五世皇宫博物馆内,还藏有颇多的水磨抛光紫砂壶。

清 抛光提梁水平

而从另一层面来说,“抛光壶”的出现,不仅是紫砂陶装饰技艺上的创新,也是中泰两国匠人在艺术实践上的碰撞与交流。

清 抛光水平壶

 

以上内容是关于常识集锦和《常识》的解析分析,如果大家对此内容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的话,请在下面评论区留言或者评论,我们将第一时间回复您!

本文标题:常识集锦 《常识》

本文链接:http://www.chayixing.com/article/37966.html

上一篇:2023养生壶推荐 养生壶 推荐

下一篇:更多茶知识

网友留言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猜你喜欢
茶知识相关文章
更多茶知识文章
喜欢茶知识就经常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