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的发展 紫砂壶发展史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紫砂壶的发展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紫砂壶发展史和紫砂壶的发展的文章,喜欢本文的请关注小编。
紫砂壶的发展 紫砂壶发展史1

图文| 砂海墨韵
来源 | (ID:zisha5)
纵观紫砂数百年的可考历史,能工巧匠辈出,犹如天上的繁星闪烁着光芒。
其中有这么几位古人,他们每个人的出现都是紫砂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们或开宗立派,或承上启下,深刻地影响了紫砂壶的发展进程。
01供春:传为紫砂鼻祖
供春也作龚春,传说他姓龚,名春,是制作紫砂壶的鼻祖。
据《阳羡茗壶系》所载,供春是吴颐山的家僮。吴颐山是宜兴人正德九年进士,早年,吴颐山曾在金沙寺读书,供春随侍左右。
供春像
当时在宜兴金沙寺中,有一位爱好品茶的僧人,很会做紫砂壶。空暇之余,供春就偷偷地学寺中老和尚做壶。
汪寅仙 灵芝供春套壶
后来他用老和尚洗手沉淀在缸底的陶泥,仿照金沙寺旁大银杏树的树瘿(也就是树的瘤节)形状做了一把壶。
老段泥 供春壶
烧成之后,这把壶非常古朴可爱,龚春抑制不住满心的喜悦,捧着新制的茶壶,恭恭敬敬地去请教老和尚。老和尚见了,双目一亮,连声赞叹:“好壶,好壶!后生可畏!”当即取名为“供春壶”。
02时大彬:改进制壶工艺时大彬是明万历至清顺治年间人,乃紫砂艺术的一代宗匠,壶艺精湛,时人争求,有“宫中艳说大彬壶”一说。
大彬圈钮壶
时大彬对紫砂壶艺的最大贡献在于,他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成型方式,即“打身筒”的技法。
大彬六方壶
“打身筒”以泥片成型法制成身筒,抛弃模具,全靠手工拍打,形成一套合理完善的工艺与技术。大彬的这一创举是紫砂壶成型工艺中的最大变革。
鼎足盖大彬壶
这种独特的成型技艺,奠定了宜兴紫砂发展的根基,直至今天仍然沿用,是紫砂工艺史上的里程碑,使紫砂技艺能够在众多技艺中独树一帜,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03陈鸣远:开创壶体刻铭之风陈鸣远字鸣远,号鹤峰,又号石霞山人,壶隐,清康熙年间宜兴紫砂名艺人,是几百年来壶艺和精品成就很高的名手。
陈鸣远 千载杯
陈鸣远出生于紫砂世家,所制茶具、雅玩达数十种,无不精美绝伦,他还开创了壶体镌刻诗铭之风,署款以刻铭和印章并用。
陈鸣远 传香壶
从而把壶艺、品茗和文人的风雅情致融为一体,当时有“海外竞求鸣远碟”之说,极大的提高了砂壶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04邵大亨:一壶千金,几不可得邵大亨,是活跃于清中期道光、咸丰年间紫砂巨匠,所制茗壶以朴素和有风骨见长。
邵大亨 掇球壶
邵大亨是继陈鸣远之后,在砂艺上达到又一顶峰的人物,被视作紫砂艺史上杰出的里程碑。
邵大亨制德钟壶
顾景舟大师赞誉邵大亨,选泥精练,造型审美奥邃,创作形式完美,技艺的高超。更称他为:“清嘉道以后百五十年中,无有超越他之上者”。
05陈曼生:文人壶第一人陈曼生,“西泠八家”之一,是名噪一时的钱塘才子。嘉庆年间,他在溧阳做县令。
陈曼生 飞鸿延年壶 故宫博物院藏
虽为官清廉,政绩斐然,但他对朝中阿臾之事并无兴趣,寄情书画篆刻,茶道紫砂,追求的只是精神的自由。
陈曼生 清水泥柱础壶
他设计紫砂壶,交与紫砂艺人制作,把绘画的空灵,书法的飘洒、金石的质朴,有机地融进了紫砂壶艺。
06瞿子冶:曼生之后第一人瞿子冶(1778年——1894年),上海松江人,名应绍,字子冶,初号月壶,改号瞿甫,又号老冶。
吉安制瞿子冶铭石瓢壶
和陈曼生一样,瞿子冶也酷爱紫砂,也定制紫砂,他则亲自操刀镌刻。
杨彭年制 瞿子冶铭
他以自己的才气、魄力把文人紫砂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被誉为“曼生之后第一人”,他自号“壶公”,确实名副其实。
黑美人思亭壶|别看它是入门壶
普通入门紫砂壶,多为朱泥或是紫泥,一眼望去,基本是朱红色系,总归有些许寻常。
而诸如黑泥、民国绿这类通常用于制作高端紫砂壶,存在一定的门槛,与入门紫砂壶应具有的价格亲民实为不符。
如何让紫砂入门壶具有水准的前提下,也能玩出别致,于茶席中一眼看到它?且看今日的上新:「黑朱泥思亭壶」
黑 朱 泥 秘 制 泥 料
黑朱泥,又称「黑美人」,并不常见,其调配技巧一直是不传之秘。
普通的朱泥烧制呈现橘红色,调制的黑朱泥烧制而成的壶呈黑紫色,细看可见壶面带有朱红色的斑点,匀称而细腻,如同璀璨星空一般绚丽。
市面上的紫黑色朱泥壶,通常采用捂灰、去氧、窑变三种工艺,但是泥料仍是普通朱泥,与这把特殊调配的黑朱泥有本质之别。
实力派紫砂艺人 曹兰芳老师
特别调制的黑朱泥泥料,搭配思亭壶这一经典器型,可谓十足的“黑美人”
「一无名,二思亭,三孟臣,四逸公」,玩壶的朋友们必定不会错过这些经典的壶型。
思亭,本为人名,姓陆,清代初期的紫砂壶艺人,其所制壶型深受茶客青睐,久而久之便有「思亭壶」之称。
高 颜 值 与 实 用 并 存
思亭壶,传承自清代古壶,属孟臣小品系列。
小品壶,好用,冲茶益香,尤适乌龙茶类,但市面上并不多见,因为难做。传统紫砂壶为手工制壶,但因朱泥收缩率偏大,成品率低,极为考验制壶人的功力,不少艺人望而却步。
这把思亭壶秉承传统,颇有古意。整体器型俊秀柔美,曲线流畅,气韵灵动。
弯嘴曲上,曲线宛若孔雀长颈,精巧灵动。
圈把秀丽,高虚盖与壶口相切,观之犹如天鹅颈般俊秀。
上窄下宽,匀称有致,既可包容条索大叶的茶,也利于聚香。
底书「坐看云起时 孟臣」,刻绘力道而有韵。
球孔设计,出水利索,改善了独孔壶或七孔壶容易堵塞的问题,新手上手也毫无顾虑。
小巧精致,正好可容于手掌,摩挲和润,把玩一得壶之趣。
高颜值与实用并存,这也是思亭壶自古便深受茶人喜爱的原因。
特制的泥料、经典的壶型、精巧的容量、亲民的价格。黑美人思亭壶在手,不仅让茶事更平易近人,让初学者更懂紫砂,更多了几分别致精巧。
杨逸雯(杨逸雯紫砂壶拍卖成交)
经典
器型
紫砂金砂
- 壶型来源 -
铺金工艺
铺金是一种装饰工艺,使烧成后的紫砂器外铺上金粉,使胎质色彩构成显着的比照作用,形成“珠粒隐现,光闪夺目”的美感。
铺金需要在紫砂壶坯体在制作过程中反复光明针,使金粉完美的融于壶体,出窑后才能如闪耀星辰,光彩夺目。
紫玉金砂赏析紫砂人物 · 杨逸雯
杨逸雯
—
杨逸雯,原名杨逸文,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 ,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宜兴紫砂行业协会会员。1984年进紫砂工艺厂,师承江苏工艺美术名人刘建平。1993年,2023年两次入清华大学学习紫砂造型设计。作品设计"精于心,简于形"。《无极套壶》获06年紫砂之星全手工比赛第一名;《紫气东来》被无锡博物馆永久收藏;《劲节壶》山东省博物馆永久收藏。
《制怒壶》、《双圆壶》1994年二月被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收藏;
《圆意竹》2001年为西湖博览会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获铜奖;
《大吉壶》2023年获十大名壶铜奖;
《庆寿壶》2004年杭州西湖博览会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银奖。
《线律龙蛋》获2023年第三届太湖博览会"铜奖";
《无极套壶》获2023年紫砂之星全手工比赛第一名;
《劲节壶》山东省博物馆永久收藏。
以上内容是关于紫砂壶的发展和紫砂壶发展史的解析分析,如果大家对此内容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的话,请在下面评论区留言或者评论,我们将第一时间回复您!
下一篇:更多茶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