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盏里乾坤变化 盏中有乾坤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茶盏里乾坤变化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盏中有乾坤和茶盏里乾坤变化的文章,喜欢本文的请关注小编。
茶盏里乾坤变化 盏中有乾坤1

茶在我国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而古代作为饮茶用器的茶盏又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秦汉时期,饮茶之风日渐兴起,茶具才开始从日常的食器酒器中分离出来。据了解中国出土的最早茶具为东汉烧造。饮茶地域性的消失,是饮茶文化作为全国文化出现的标志。
茶为国饮,远近同俗
唐代宫乐图(会茗图)
在唐代以前饮茶主要在上层社会流行。到了唐代,饮茶之风才扩散至民间趋于平民化。茶已成了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当时也形成了人人饮茶的社会风尚,正如《旧唐书•李玉传》中所提到的茶为食物,无异米盐,于人所资,远近同俗。既怯竭乏难舍斯须,田闾之间,嗜好尤甚。当时的不少城市已出现了专门卖茶的茶馆。此时方才出现了专门用于饮茶的器具——茶盏。
宋钧窑天蓝釉红斑花瓣式碗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宋瓷茶盏是宋代制瓷工艺与社会环境相结合的产物,茶盏不仅仅是盛贮之器,它还体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品位和质量以及那个时代的审美、价值观等文化内涵。
宋瓷茶盏造型简洁,优美,装饰典雅含蓄,将实用美观以及精湛的制作工艺完美地结合,也反映了两宋时期崇尚质朴,清秀自然的社会审美情趣。
南宋 曜变天目盏 日本静嘉堂美术馆藏
源于福建建安北苑贡茶选送的评比,后来民间和朝中上下皆效法比斗,成为宋代一时风尚。它是在茶宴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风俗。
宋人斗茶之风的兴起,与宋代的贡茶制度有密切的联系。民间向宫廷贡茶之前,茶人以斗茶的方式,评定茶叶品级等次,胜者作为上品进贡,献茶的人也可以升官晋级。
南宋刘松年斗茶图
元代大书画家赵孟頫曾画过一幅表现斗茶场面的《斗茶图》。图中四位斗茶手分成两组,每组二人。左边斗茶人,左手持茶杯,右手持茶壶,昂头望对方,助手在一旁,右手提茶壶,左手持茶杯,两手拉开距离,正在注汤冲茶。
宋末元初著名书画家赵孟頫绘制的《斗茶图》 原图
“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
“斗茶”之法讲究茶质、水质和技艺。斗茶想要取胜,不仅需要茶品好,茶人的技巧娴熟,而且需要优质的茶盏,所谓“好马配好鞍”。斗茶是要比试谁的茶盏中泡沫停留的时间更长。
因斗茶是以茶色是否鲜白为标准,所以所用茶具以黑釉瓷器为主。好的茶盏颜色能衬托出茶汤的颜色,使茶能够在茶盏里香气持久且保温,同时茶汤在盏面上不留水痕。
龙泉窑斗笠碗 四川宋瓷博物馆藏
“松风鸣雪兔毫斑”——斗茶佳器
那么哪种茶盏适合用来斗茶呢?北宋皇帝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书法家蔡襄在《茶录》里面都曾提到过建盏是最适合点茶和斗茶的茶器。
宋徽宗说:"盏以青绿为贵,兔毫为上。"如蔡襄在《茶录》说道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
宋黑釉盏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建盏”是指自北宋以来在建阳市水吉、池中、后井出产的黑釉茶盏。中国八大名窑之一的“建窑”出产的黑釉瓷被誉为“瓷坛明珠”。
它的基本器型为敞口小足,斜直壁,一般比饭碗小,比酒杯大。釉料独特在烧制过程中能产生不同的筋脉和色彩,因而成品的釉面呈现兔毫状、油滴状或曜变状,温润晶莹,瑰丽悦目,具有典型的中国风格和浓郁的东方古典艺术色彩。
北宋 建盏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常见的有油滴,兔毫,鹧鸪斑等不同釉面风格。油滴盏的油滴纹是黑釉在高温中形成的结晶釉,黑色的釉层上均匀分布着小而密集的斑点,犹如漂浮的油滴。因为斑点有金黄色或银灰色之分,故这类建盏又有“金油滴”和“银油滴”的区别。
兔毫纹的形成是由于釉中的铁质在高温中聚集,并向下流动,产生流淌状丝毛纹,因细密如兔毛而得名。同样有金黄色、银灰色、蓝色等炫目色彩。在灯火的衬托下,能变幻出绚丽迷离的光影。
北宋建窑兔毫盏
鹧鸪斑用含铁量很高的不同的两种紫金土来配制黑釉,使釉内含铁量高达6-8%,黑如漆,再在生坯上挂釉两次,以稍低于烧制其他结晶釉的温度焙烧,因较多的铁元素在釉里结晶,黑色釉面便形成了酷似鹧鸪羽毛一样尽善尽美的花纹,故名"鹧鸪斑"。
宋 鹧鸪斑建盏 日本静嘉堂美术馆藏
黑瓷中又以兔毫斑最受人们钟爱。这种瓷器的釉面颜色绀黑如漆,温润晶莹,釉面上布满密集的筋脉状白褐色纹饰,犹如兔子身上的毫毛一样细,闪闪发光。用兔毫盏沏茶,兔毫花纹在茶水里交相辉映,令人爱不释手。
宋代有关建盏记载最重要的著述是《方舆胜览》,作者祝穆写到:“兔毫盏,出鸥宁之水吉。
黄鲁直诗曰:‘建安瓷碗鹧鸪斑’。又君漠茶录‘建安所造黑盏纹如兔毫’。然毫色异者土人谓之‘毫变盏’,其价甚高,且艰得之。”这段文字清楚表明“毫变盏”价格昂贵且极难得到。
宋兔毫盏 日本京都博物馆
宋代才子黄庭坚,与诗友品茗斗茶中,常常即席赋诗,如“兔褐金丝宝碗,松风蟹眼新汤。”“松风转蟹眼,乳花明兔毛。”就体现了黄庭坚对黑釉兔毫盏的赞誉之词。
苏轼在《送南屏谦师》中也表达了对兔毫盏的喜爱之情,“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味手。忽惊午盏兔毫斑,打作春瓮鹅儿酒”。
建窑兔毫盏从元代开始衰落,以致失传,然而令人欣慰的是失传几百年的兔毫盏已于1980年在福建恢复试制成功。
南宋吉州窑兔毫盏
除此之外,宋代茶盏在充分吸取唐代茶盏优点基础上,出现了一种敞口、斜腹壁呈45度角、小圈足的容器,形似倒置的斗笠,因此这种茶盏被称之为斗笠盏或斗笠盌”。
北宋耀州窑青釉划花斗笠盏
茶与茶盏的关系是相生相融的。同样的一泡茶,注入不同的茶盏,便能产生不同的汤色滋味。茶,因为茶盏而有了形,人们既可品其味,又可观其色,还可闻其香,更可杯底留香。
茶盏不仅有其收藏价值,更有其实用价值。如今大众对茶盏收藏热情也越发高涨,而对茶盏的保护与重视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仍需我们不断努力。
玩壶是一种优雅的乐趣!
聪明的你---可知它更是心魔的历练?在这风花雪月,香茗美壶之后又有多少人为了玩壶而尝尽了酸甜苦辣,看遍了壶界百态?----“看前面黑咚咚”,你该何去何从?
世间万物真可谓相生相克,“香茗”兄自从遇上“紫砂”妹,便犹如“情郎”遇上“俏娇娃”,生生世世永相随,爱茶的人不一定爱紫砂,爱紫砂的人一定会爱茶,不管你是因爱茶而爱紫砂,还是因爱紫砂而爱茶,一旦爱上啦,这三角关系任凭神人也再难说清,其中爱;恨;情;仇岂是一个“缘”字了得。
高高兴兴去玩壶,玩的就是一种知足长乐的心态,君应知“世上好壶千千万,穷尽一生难收完”。出生前很多壶你见不到,出生后很多壶你拿不到,去世后更有太多佳作与你无缘,何必为一时得失而烦恼?人生苦短,人间事只能讲“曾经拥有”,何曾有“万世不朽”。哪个传世名壶不是数易其主?真可谓“玩者已成堆堆骨,老壶依然笑迎新”。壶与人,哪个才是主人,不同的回答,其结果大相径庭。
以己为主的人,是潇洒的,他懂得玩壶的真谛,量入为出,可以从容面对玩壶的得失,不以得之而狂喜,不以失去而顿足,品赏把玩,但凭喜爱,轻松雅致,其乐融融。
把壶当做兄弟的人,是理智的,他深深知道自己肩负的其他责任,他懂得比较,在生活与爱好之间仔细选择,虽然辗转挣扎经常冲动,终究回归理性。苦乐参半,趣味横生。
平常之心,好的心态决定你们相爱相伴的时间,不要听信蛊惑而作无谓的攀比。
玩壶玩的是知识,历练的是眼力,发现的是潜力,结交的是朋友。“当玩壶成为攀比,人与壶缘分尽矣”。
古人云 “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
臻品:闵荣彬 ——《玉琮》
玉琮是中国古代用于祭祀的玉质筒状物,
最早的玉琮见于安徽潜山薛家岗第三期文化,
距今约5100年。在玉器中,琮是用于祭地的玉器。
玉琮的外型状似笔筒,外型方内洞圆。
玉琮
紫泥|500CC左右
全手工|闵荣彬 制
玉琮壶创作灵感来源于古代重要礼器之一的玉琮,以玉琮的造型为灵感.塑造内圆外方的形制。
玉琮壶通过繁复细致的工艺处理,以罕见的大气、典雅、严谨、规整的形像展示在我们面前。
让人惊讶不已,玉文化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此壶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玉有“仁、智、义、礼、忠、信”等六德。
● 自然光下
细|节
纯 |背
图片因环境光及各种显示媒介影响
偏色差异各有深浅属正常现象
色泽以实物为准
闵荣彬
1968年出生,自幼酷爱紫砂艺术,师从顾绍培和何道洪之徒余立平。潜心研究历代紫砂名作,形成了个人独特的风格,以全手工方器、花盆、笔筒、花瓶见长。以名士为师,向能者学习,搏采众长,所创作品构思精巧、古朴而新颖,大度而仔细,文化气息浓厚,泥料讲究。对作品精心创作,制作技艺不断提高,作品参加景舟
杯比赛,诸多作品,颇受海内外爱壶收藏者的一致好评。
2023年10月作品《六顺提梁》荣获首届“景舟杯”初级职称类优秀奖。
2023年5月8号在第十三届手工制陶大赛暨第四届全国陶瓷职业技能竞赛江苏选拔赛中,作品《怀古八方》荣获三等奖
以上内容是关于茶盏里乾坤变化和盏中有乾坤的解析分析,如果大家对此内容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的话,请在下面评论区留言或者评论,我们将第一时间回复您!
上一篇:紫砂壶的明针功夫指什么 做壶明针
下一篇:更多茶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