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 石瓢壶 紫砂壶石瓢是什么意思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紫砂壶 石瓢壶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紫砂壶石瓢是什么意思和紫砂壶 石瓢壶的文章,喜欢本文的请关注小编。
紫砂壶 石瓢壶 紫砂壶石瓢是什么意思1

石瓢壶是紫砂传统经典造型,以智欲其刚,行欲其方,刚柔兼施,允克用藏的精髓,蕴精气神韵于一身,历来被视为壶之智者。石瓢以骨肉亭匀者为美,崇骨力、厌肥肿;慕简洁,恶重饰。除整体形制有几点平行之要求外,其流、盖、身筒、钮、把、足亦是自得章法。石瓢的特征,壶身呈梯形,最美的造型应该为按一定比例的何形体:则壶口直径为壶底直径的一半,壶嘴中,线与壶面的梯形线为平行线,壶把转折到壶下腹的线与梯形线又为平行线,这样的比例走势应该说为恰倒好处。
石瓢的嘴:石瓢壶嘴称作直筒暗嘴,长短粗细比例恰当,胥出自然,丝毫不能相差,从嘴头至壶身逐渐加粗,从嘴面到流体的边缘线的角度要清晰明朗,干净利落,如有楞角、菱角的处理皆为面貌萎靡之下策,不可取也。由嘴平面到流的暗接根部之前端三分之一处(至壶1厘米左右)应成直线,如此则能显秀,随后应渐渐舒展放开,看起来又有些喇叭形,这也是视力错觉造成的美感。与壶身的连接,其意非流接壶,其势应由壶身引出相接,若树之新枝,浑然天生,好象是从壶体上长出来的感觉。嘴的角度恰到好处,流嘴面应当平而挺,内孔要圆,觜内径是出水口最小,越往里越大,这样出水有劲,不易涎水。
石瓢的盖:整体要求盖面平而挺。盖虽然为平盖,但不是平如水面,实质上是中高周低,中间与边沿仅差一毫米的差距,粗看平整致极,细视略有高低,最忌中间显隆起状。盖之关键还在于盖面到盖沿的线条过度,必须呈自上而下之缓缓走势,如此则能显出一个压字,这就是技术处理可让眼睛的审美习惯有个变化。盖板线厚薄正好,线要圆、润,下边要与口结合严密,上边与盖面的交接既要和顺又要突出盖板线的圆整有劲。
石瓢的身筒:壶的体形是以两条抛物线结合而成,一条是从口到底的转角处,一条是底中心至底的转角处。两条抛物线略有不同,但结合要恰到好处,感觉刚中有柔,和顺有劲。身筒外观整体形制为一几何三角形(亦有人字称谓者),此形由上而下,即口沿至下部之过渡尤其关键。自口沿到下部的三分之二处为直线,忌太鼓、虚肥,愈挺愈佳,此为石瓢之骨力所在,应显硬骨凌宵之意。底部到壶墙的线条应为,自底部中心往外走势,线条上抛走成有上托之感,宛若平掌曲指,尽显壶之托力,此曲折处系石瓢含肉所在。万物阴阳需调和,无肉则虚亏,有肉则含力。若如此,壶身上下,则圆直相接,流畅和谐。加上盖往下之压力,二力相遇自然也就产生了张力,如此壶遂饱含气度。
石瓢的钮:钮(依壶型不同也有称的子的),壶之制高点,力巧能拨千斤,有定神之功。盖上的钮(桥梁)是最关键之处,必须为桥形,高矮跨度都要有符合比例的形,变化较大。桥中央最狭处,慢慢向两面延伸至盖,特别是与盖的结合处要形成椭圆形,但又不是整个的,而只是个三分之二的椭圆。桥与盖的交接处要似明似暗,看得清但不明显,其内孔与盖的结合处缓转匀称,内孔也是三分之二个椭圆,与桥形成呼应。桥的两侧对称,处理手法难度较大,颇显作者功力。正面平视看壶,在立面上除了透视原因,盖与壶底呈弧线之外,钮才是正直意义上的曲线,在一个又一个三角形的力度组合中,起到了整体线条过渡连接与调和的作用。钮孔勿高,高则显得突兀。钮之两端要求若隐若现,给人以遐想。若干要素处理得当,则刚柔互济,壶自有神。
“石瓢”又称“石铫”,“铫”在《辞海》中解释为:“吊子,一种有柄,有流的小烹器”。以前是金属器皿,后衍生成为陶器,最早考证在大文豪苏东坡《试院煎茶》中:“且学公家作名饮,砖炉石铫行相随”。这时的“石铫”是指紫砂陶器。从流传于世的“石铫”壶看,至陈曼生、杨彭年时期,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更趋向文人化、艺术化。
曼生石铫
曼生石瓢(图片来源于网络)
“曼生石铫”主要特征是,上小下大,重心下垂,底盘很稳。壶身呈“金字塔”式,端庄威严。壶盖给人的感觉虽薄却很有重量感。色泽饱满丰润,宛类紫玉,神秘高贵。壶嘴短小却坚毅,壶把亦呈三角状,使得壶身有种“弯弓射箭”的气势。
石瓢是紫砂茗器中的经典壶型,经后辈精英改良,细分为子冶石瓢、景舟石瓢、汉棠石瓢。
子冶石瓢
子冶石瓢(图片来源于网络)
“子冶石瓢”,但因泥料和造型上的稍稍差异,就给人不同的感受。如果说“曼生石铫”给人以庄重威严之美,那么“子冶石瓢”则有了一些古拙柔和之美。壶钮较之略小,壶盖略厚,身形略直,流把更加有了动态感。加之书画的装饰,使得“子冶石瓢”古香古色,韵味十足。
景舟石瓢
景舟石瓢
“景舟石瓢”是由民国七老之一的顾景舟大师制作。其制壶型减弱了“金字塔”的庄重威严,添加了一丝圆融润滑。使得整把壶给人的感觉是谦卑,内敛,颇具分寸感。将书法线条的柔软和坚韧的品质嫁接到此壶之上,给人以自省自律的感受。
汉棠石瓢
汉棠石瓢
“汉棠石瓢”为顾景舟弟子徐汉棠所制。形体圆润,略显憨厚,由直流改为一弯流。壶把由三角形转变为由上至下渐渐收敛的耳把。壶盖更厚重,凸显的桥钮可爱灵秀。但挺直的等腰三角形骨架,每个点的力度和弯曲中的气势却丝毫未减。
但石瓢的总体壶型特点主要在于“力度”,无论是哪位大师制作都保有了石瓢特有的气质与韵味。
西施、文旦、龙蛋你真的分的清吗?
西施文旦龙蛋三圆壶
在紫砂的众多器型中,有不少都是互相借鉴演化而来,也因此有许多壶型都极为相似,很多壶友都会认错,其中最典型的便是「西施、文旦、龙蛋」这三款圆壶。
举个例子,通过上面这张图你能判断出它是哪种吗?先卖个关子,我们文末再揭晓。
龙蛋
西施、文旦、龙蛋这三种壶型极为相似,最早出现的龙蛋,龙蛋为古壶式,清吴梅鼎《阳羡茗壶赋》云:「圆者如丸,体稍纵为龙蛋」,传明代时大彬即有此款。
▲清 龙蛋壶
龙蛋形制有明代遗风,追求自然、硬朗、朴拙,大开大合。此款为清初作品,尚为直流,沉稳而实用。
▲清 龙蛋
此为清中后期作品,壶流以作改动,是传承至今的经典款式,为三角圆锥,根部粗,至流口大幅收缩,爽利简劲,耳把大而垂,把势与壶体趁势。
龙蛋的特点:壶身为一个明显的椭圆,壶流长而从壶身胥出明显,根部较粗,正把倒把皆有。
文旦和西施壶都是从龙蛋演变而来的款式。
文旦
文旦矮而圆,壶如其名,有似文旦柚之形,其线条含蓄优雅,文气稍重。其身桶变矮并圆润饱满,壶嘴为圆形包嘴,壶钮则呈扁珠状,壶把亦丰美,出现倒把现象。
▲清 文旦
至于摹形象体,殚精毕异;韵敌美人,格高西子,这说的便是文旦壶。
▲清 文旦
文旦的特点:比龙蛋而圆,壶身有明显的曲线变化,流把多为倒把且宽长。
西施
西施壶,这款经典的壶型也是由上面演变而来的,壶身圆润,截盖,短嘴,倒把,憨态可掬,小巧秀气。
▲清 西施
最早的西施壶并不是如今丰润的饱满圆,而是略有弧度,我们可以欣赏一下早期的西施作品。
这件是清代时期的朱泥西施,落孟臣款,壶身没有文旦那明显的变化,流嘴差别不大,而其倒把则更为小巧。
▲西施 顾景舟制
这件是顾景舟先生当年所作的西施小品,可见当时的西施与如今还是稍有不同的。
▲当代 西施壶
我们可以总结一下三者不同之处:
1. 龙蛋的壶身似蛋,为椭圆形,壶流较长,有正把和倒把。
2. 文旦的壶身较矮,壶身有明显曲线变化,多为弧形较大的长倒把。
3. 西施的壶身近圆,多为倒把,且较为小巧。
最前面放的那把壶,是为紫砂当代实力派所作的「文旦壶」,可以看出其壶身虽然没有明显弧度,但是其把是很长的,而西施则更为小巧。
世界级的中国茶杯分类
茶杯的名字通常都跟它们的形有关,釉、纹饰、工艺也决定一部分,但今天要说的杯的名字是跟它们的形相联系的,多数是青花杯的杯名,有些杯名也可以用到其他的杯上,茶杯有叫杯,有叫盏,有叫碗,有时它们也可以用来喝酒。
盏
饮茶用器。敞口、斜身、深腹、圈足,体略小。宋代有黑、白、酱、青、白和青白釉茶盏,以黑釉为贵。天目杯又有叫天目盏,建盏。事实上,从宋朝开始,盏成为喝茶的专用器具,也意味着喝茶这件事开始从生活层面进入到了精神享受层面。
杯
压手杯:口平坦而外撇,腹壁近于竖直,自下腹壁内收,圈足。握于手中时,微微外撇的口沿正好压合于手缘,体积大小适中,分量轻重适度,稳贴合手,故称“压手杯”。以明永乐青花压手杯最为著名。
撇口杯
口略往外撇,腹微敛,滚圆圈足。胎薄,胎质细润,这个形状也是最常用和最常见的,茶汤入口的圆润度高于上一个,但比较真实和正常,聚香和聚味的程度高于上一个,总体感觉比较自然和真实。
“折腰”杯
是用作屈身事人的典故,出自于《晋书`陶潜传》。在此以后,“不为五斗米折腰”成为有骨气的代称。折腰杯高度大小适中,聚香,聚味,也贴合手部曲线。下次老板请你喝茶的时候,记得要看清楚是不是折腰杯呀。
六方杯
莲瓣杯
施以汝釉,区别于撇口杯杯型是杯口点缀的小小莲瓣,宛如新生。古朴典雅、光润有度、实用大方。杯体开片如鱼鳞、蝉翼状,久用之后,茶色会上着于裂纹处,形成变幻莫测、美丽绝伦的花纹。
斗笠杯
斗笠,一种古老的挡雨遮阳的器具,至今在山村水乡仍随处可见。斗笠杯造型如蓑翁之斗笠,口部大,底足小,取其怡然自得之美,线条简洁优雅,烧成难度高,于简洁中见大智,尤显珍贵。取杯品茶,若姜尚之于渭水,于山水间心怀天下,于平凡中窥大智之道。
圆融杯
肚子略外鼓,口径略内收,但也比较真实和正常,但其聚香和聚味的效果明显更好一些,综合口感是最好的。这个杯子好,大肚能容。
方斗杯
流行于明代嘉靖时期的一种杯式,因形似方斗而得名。古时制作方形器,不似圆器那样能利用陶车的旋转,直接拉坯而成,其工艺比较特殊,需要将坯泥制成片状粘接而成。由于工艺复杂,技术局限,嘉靖时期方斗杯多不规整。清康熙时期,出现一种提梁式方斗杯。杯内有一横梁,将两侧内壁连接起来,由此加强了方斗杯在烧制过程中的强度,使器形十分规整。这个大口杯的优点在于,茶汤入口时感觉最圆润。但是这是物理学的原理造成,由于开口大,高度低,液体的表面张力最大,而不是茶汤本身的圆润。从聚香和聚味的程度来说,这个杯子是最低的。
耳杯
亦称“羽觞”。酒具。系仿汉代漆制羽觞,器身呈椭圆形,两侧有对称的小耳,故名。流行于东汉至两晋、南北朝,品种有绿釉陶、青瓷等。这种杯子已经很少见了,大概在古装电视剧上还能看到一些。
鸡缸杯
敞口,浅腹,卧足。杯上以斗彩绘画雌、雄鸡及雏鸡,间以山石、兰草、牡丹,故名鸡缸杯。明成化斗彩鸡缸杯曾名噪一时,清代各朝都有仿造,尤以康熙、雍正时所仿最佳,几可乱真。一只杯子好几亿哦!
爵杯
仿青铜器造型,口沿外撇,圆腹略深,前尖后翘,下承三高足,口沿两侧有对称的立柱。明、清两代均有烧造,有青花、白釉、蓝釉及粉彩等品种。
高足杯
因杯身之下有高足,故名。口微撇,近底处丰满,下承高足,高足有竹节形,圆柱形、四方形等。明、清两代均有烧造,品种有青花、斗彩等。
卧足杯
是明、清时期流行的一种杯式,因杯底无圈足,呈内凹的卧足而得名。有白釉、青花、五彩、粉彩、墨彩等品种。
罗汉杯
创作灵感来源于传统罗汉缸,以佛教十八罗汉为主题,采用纯手工拉坯制作,并独创性地将粉彩工艺手法与釉下五彩工艺相结合,使之既具有粉彩细膩,粉润、柔和的画面效果,又具有釉下五彩晶莹光亮、润泽饱满的水份感以及安全无毒、永不褪色的特性。因而是集观赏、收藏与实用为一体的艺术珍品。
铃铛杯
也称仰钟杯、金钟杯、磐式杯,流行于明清时期。杯口外撇,深腹,圈足,倒置似铃铛,由此而得名。明成化、嘉靖、万历时期有白釉、斗彩、青花等品种,发展到了清康熙、雍正时则有青花、五彩等。这种杯子目前在市场上也是最多见的了。
马蹄杯
流行于明清。敞口,斜削腹,内凹底小平底,官窑器底大多有年款,形状倒置似马蹄。明代以回青、洒蓝、孔雀蓝、白釉等品种为常见。清代雍正年间较为流行,多作斗彩,以腹部饰四团花者为常见。
高足碗
造型与高足杯相同,略大。元代龙泉窑、景德镇窑盛烧,明清继续烧造,品种有青釉、卵白釉、青花、釉里红等。大的叫碗,小的叫杯,瞧这字眼嚼的...
宫碗
口沿外撇,腹部宽深丰圆,造型端正,多为皇宫用器,故名。明正德时烧制最为著名,有“正德碗”之称。图片上看不出来小,事实上它比类似形状的杯子要大多了。
孔明碗
由两只碗粘合而成,两碗间中空,外碗底心有一孔,故称孔明碗,亦称诸葛碗。始于北宋龙泉窑,明代景德镇有烧制。现在隔热杯的结构就是从这来的。
来源于:TeaChaThe
以上内容是关于紫砂壶 石瓢壶和紫砂壶石瓢是什么意思的解析分析,如果大家对此内容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的话,请在下面评论区留言或者评论,我们将第一时间回复您!
下一篇:更多茶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