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器具的最佳选择 普洱茶具推荐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普洱茶器具的最佳选择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普洱茶具推荐和普洱茶器具的最佳选择的文章,喜欢本文的请关注小编。
普洱茶器具的最佳选择 普洱茶具推荐1

图为:白瓷盖碗
普洱茶是功夫茶的泡法,据我所知,除了广东地区、闽南地区的人比较熟悉功夫茶的泡法外,其它地区的人并不是很熟悉功夫茶,经常会遇到周围的朋友,尤其是云南人跟我说他们不知道怎么喝普洱茶。
也经常遇到即使喝普洱很久的朋友,对使用茶针这件事也是陌生的。
普洱茶的泡法,由一系列步骤构成,了解了每一个步骤,再加上平日多加练习,自然能泡出一壶好茶。
但前提是,得准备有一套茶具,并熟悉每个小件的用途。
图为:白瓷材质品茗杯
今日简单分享如下:
首先,必须有一套茶具,基础的包括白瓷盖碗(或紫砂壶,泡茶用)、公道杯、茶滤、茶杯。白瓷盖碗用来泡茶,茶滤放在公道杯口上,用来滤茶,公道杯用来装滤出来的茶汤,茶杯用来喝茶。
常规投茶量5克左右,不管普洱茶还是滇红,都以这个为基础,在此基础上依据具体情况酌情变化。
其次,必须有一个茶针或茶锥,用来撬茶。由于普洱茶是紧压茶,常规的搬开或用其它器具,都比较容易损坏其纹路,而且不易拿下来。这步包括很多喝普洱很久的人也可能不知道。
图为:扁头的茶针(如图这种)比圆头的好用
茶针从茶饼侧面轻轻插入,到差不多分量时,顺着纹路稍微用力,茶叶就下来了。熟能生巧,一练就会。另外,除了上面几个必须品外,普洱茶还有一些茶道伴侣,可用可不用,个人看来有点花架子。再对茶很自信的时候,也可以不用茶滤,直接把茶倒入公道杯,茶滤的作用主要是过滤碎末。
建水紫陶壶保养七字诀:建水紫陶壶怎么保养?
泡:买一把壶回来就是为了用,实实在在地泡茶。如果养成一把壶分为三个月一个“疗程”的话,第一、二疗程就要扎扎实实地用上两个月,后一个疗程可依次递减。
淋:在初用新壶时,准备两个容量大些的公杯,倒来倒去,浇在壶身,热茶汁会被壶表吸收;冷茶汁则会将壶内热茶气导出。
净:每次用后不要储存茶汁或残渣。要用沸水冲洗,而且里外都要烫一遍,保持干净清洁。
刷:每相隔一个月最好都刷一刷。在经过一个月的充分泡淋后,壶表会发深发污,用清水冲洗,选用细毛牙刷里里外外都刷一遍,千万别留斑痕和死角。只有清除壶表的污垢后,壶摸上去才不发粘发腻,手感爽滑。
晾:置于通风处晾干,尽快除湿,以利于胎体下次更充分地吸收茶汁。
停:每相隔三个月要停用一段时间让壶“休息”。少则一周,多则一月。保证气孔开闭正常,从而由内至外吐纳茶油与茶气。
摆:将壶置于展示柜,做到防尘通风。而不可收藏在匣盒里,会闷出异味和霉斑。
茶具的选购之配套用具(下)
(五)茶船
说起茶船不少年轻人可能会感到陌生,说到茶托或盏托,也许大家就很明白,其实在茶具这个庞大的家族中,茶船虽处于从属地位,却不可或缺茶船由盏托演变而来,据李匡义《资暇录》卷下记载:始建中(780~783年),蜀相崔宁之女以茶盅无衬,病其烫指,取子承之。
既啜而辜倾,乃以腊环棵子之央,其盅遂定。即命匠以漆环代蜡,进于蜀相。蜀相奇之为制名而话于宾亲,人人为便,用于代。
是后,传者更环其底,愈新其制,以致百状焉。李匡义认为盏托最早出现于唐代,其最主要的目的是喝茶时防止手指被烫而设计的。
不过据考古材料证实盏托的出现应早于唐代,最早可追溯到东汉时的青瓷耳杯托盘。从考古发掘材料看,东汉既有带单耳杯的青瓷托盘,亦有带双耳杯的托盘有的出土耳杯中还带有小勺,以备勺酒之用。
到了汉代,记载饮茶的史料渐多,特别是在西南一带的四川,当时文人雅士留下不少描写饮茶的文字记载。
到了西晋南北朝,茶饮留布更广,茶已在上层贵族之间流行,作为典型茶具的茶船这时已出现,以考古发掘实物为例:湖南长沙沙子塘东晋墓里就出土了青瓷盏托,1975年江西省吉安县考古发掘了南朝齐永明十一年(493)纪年墓,其中就有青瓷盏托,出土的青瓷盏托更好的说明饮茶在当时的盛行放置茶壶的容器,又称茶池或壶承,其常用的功能大致为:(1)盛热水烫杯。(2)盛接壶中溢出的茶水。(3)保温。
(六)茶盘
用以承放茶杯或其他茶具的盘子,另也可以盛接泡茶过程中流出或倒掉之茶水。茶盘有型料制品、不锈钢制品,形状有圆形、长方形等多种。
一个优质的茶盘,不仅可以衬托出茶具的高雅,而且还能衬托出茶室的空间韵味。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以上内容是关于普洱茶器具的最佳选择和普洱茶具推荐的解析分析,如果大家对此内容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的话,请在下面评论区留言或者评论,我们将第一时间回复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