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壶失蜡法和砂铸法的鉴别 铁壶失蜡法特征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铁壶失蜡法和砂铸法的鉴别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铁壶失蜡法特征和铁壶失蜡法和砂铸法的鉴别的文章,喜欢本文的请关注小编。
铁壶失蜡法和砂铸法的鉴别 铁壶失蜡法特征1

首先,失蜡法所作铁壶外观都非常精美,且大部分都采用满工(就是外表面没有空地)。
而“砂铸法”铁壶除了霰纹壶,一般不采用满工,而且羽线以下一般都是素地。
其次,失蜡法因为不需要上下对模,所以不存在羽线;
砂铸法铁壶,可以清晰的观察到壶嘴下方壶中间的环形羽线。
失蜡法铁壶因为大部分采用满工,且一般下部小上部大。日本铁壶使用时是用碳烧,因为碳的烧蚀作用,失蜡法铁壶下半部纹路一般有腐蚀与不清晰现象。
砂铸法铁壶要么下半部是素地,要么上小下大。纹路被烧蚀的现象一般不为大家所重视。
最后,砂模法铁壶的底部能看到中间的浇注孔,以及连边不同形状的垫片。
而失蜡法铁壶因为工艺不同不会存在此浇注孔,在浇注孔的位置一般是壶底的落款。
茶与盏的对话:紫玉瓯心雪涛起宋代茶盏哪里有?
图为:海口市博物馆宋建窑兔毫盏(图\陈赵龙)
宋朝元祐四年,苏轼再次赴杭州为官,那日他正于西湖旁的寿星寺游玩,南屏山净慈寺的谦师慕其大名,亲自赶赴北山拜会,并为东坡点茶。
苏大文豪饮罢香茗,遂写下“道人绕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勿惊午盏兔毛斑,打出舂翁鹅儿酒”的诗句赠予谦师。
诗中“勿惊午盏兔毛斑”一句,便道出东坡饮茶的器具为建窑的兔毫盏。
兔毛紫盏自相称
兔毫盏,是宋时饮茶的良配,因黑釉瓷盏上黄褐等色细长的条纹犹若兔毫,因而得名,以其创始地建窑所产最负盛名。
建窑位于武夷山之南的建阳水吉镇,宋元之际为建宁府辖地,故以之得名。此窑创烧于晚唐五代,以两宋至元最是兴盛,主要烧制以黑釉为主的盏、碗、壶、瓶、罐等生活器皿,建窑能够在宋代享誉天下,倚凭的便是其烧制的黑釉茶盏。
建窑黑釉盏以灰黑色胎质为主,又名“乌泥建”,其中比较常见的品种有兔毫斑、鹧鸪斑、窑变花斑等。
出土建盏的足部有些刻有“供御”“进琖”等字样,由此推测,建盏还曾作为贡品进奉至皇家,据学者考证,宋徽宗斗茶所用茶盏便是兔毫盏。
黑釉茶盏风靡于宋代朝野,饮茶著作中的茶具用瓷也皆以其为最,故当时福建其他地区、江西、河北和山东等地均有仿烧。
图为:海南省博物馆藏宋建窑兔毫盏盏底(图\陈赵龙)
海口市博物馆所藏的黑釉兔毫盏便是建盏中较为常见的器形:口部微敛,斜直腹下收至底,浅圈足较小。
瓷胎呈黄褐色,盏内满釉,外壁施釉不及底。腹下部积釉呈流淌状,自然垂下。碗口釉层极薄,釉中满布丝状黄褐色兔毫般的纹理。
建盏的釉子是内外兼施,施釉以浸釉法为主,制瓷的匠人要手捏着底部的盏足,盏口朝下,浸入釉浆之中。
所以如若细观建盏底部的胎面,有些依旧能微微看到手指的痕迹。从海南省博物馆藏黑釉兔毫盏的底部来看,还可看到黄褐色垫饼的残留,因窑中高温,盏底与垫饼胶结,虽已过八九百载,依旧不易脱落。
浸釉后的建盏碗口朝上放平后,釉汁会沿着器壁由上而下自然流淌。因口部釉水下流后较薄,故而烧成后盏口多呈现出黄褐色;而盏的下部釉厚垂流,常可看到釉汁凝聚成突出器壁的水滴状釉块,省博和海口市博所藏的建盏上亦有这些特征。
建盏黑釉中千变万化的斑纹,虽由人作,亦是天开,皆在窑火中天然烧成。以出土和传世的兔毫盏来看,依其色泽的不同可分为金兔毫、银兔毫、灰兔毫和白兔毫等。
宋徽宗赵佶曾在《大观茶论》中论兔毫盏之优劣:“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又曰:“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最为要用。”是说盏以青黑色、兔毫纹延展至盏底者是为上品,并钦点建窑所产的最好。
松风鸣雪兔毫斑
黑釉的颜色并非被历代所青睐,但建窑的制瓷匠人精于钻研,利用釉料中铁等金属氧化物的呈色机理和入窑后的烧造气氛,烧制出富有变化的结晶釉,兔毫釉纹成形的神奇便源于此。
由于釉汁中铁元素的含量较高,在入窑后的高温中,釉汁受热后产生气泡,将其中铁的微粒带至釉面,当温度达1300℃1350℃时,釉层融化,自上而下地流淌,富含铁质的釉水便附于釉面流成细长似兔毫的条纹,呈现出一种浓淡相宜,放射并略有规则的形态,整体看起来流畅均匀,犹若天成。
黑釉兔毫盏能够在宋代风行于朝野,从中不难窥出宋人独有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纵观宋朝的五大名窑,都以质地釉色为上,正所谓“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弄将来。”宋人追求的是最接近于自然的美,建盏釉变的不可复制和不可控性,使泥与火的艺术得到了自然的升华。
同时宋朝崇尚道教,道家含蓄质朴、无为自然的观念与兔毫建盏清幽玄谧的釉色又有着相通之处。
所以符合宋人审美追求的建窑兔毫盏在当时也是紧俏的商品,清朝梁同书写的《古窑器考》中提到:“按宋时茶尚撇碗,建窑兔毫盏为上品,价也甚高。”
地处东南的武夷山,五代时便以茶闻名于华夏。其所产岩茶,是中国茗界少有的珍品。昔日苏轼游于闽地,饮过武夷之茶后感其岩韵醇厚,遂写下“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的佳句。
飘飘乎欲仙的东坡居士赞武夷之地的茶香,其弟苏辙则有《次韵李公择以惠泉答章子厚新茶二首》的诗云:“蟹眼煎成声未老,兔毛倾看色尤宜。”大意是说,要饮武夷的佳茗,煎茶需用烧至未老的泉水,且配以建窑兔毫盏最是相宜。
图为:海南省博物馆藏宋建窑兔毫盏(图\陈赵龙)
茶圣陆羽在其著作《茶经四之器》中曾论有茶色与瓷器的调和关系:“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则益茶,茶作红白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红;寿州瓷黄,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但从中可以看出唐代的茶色为“红白”之色,故而越窑和岳州窑产的青瓷最是相配。
上文中赵佶在《大观茶论》已提到:“茶色白,宜黑盏。”也即宋代的茶汤为白色,需要青黑的建盏才能较好的衬托茶色。
宋代蔡襄在《茶录》中又说:“建窑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自不同。”所以除了考虑到色彩的搭配外,建窑兔毫盏胎体略厚,在温盏后不易散热,也是被青睐的一大缘由。
教你识别15种杯具
话说,茶杯的名字通常都跟它们的形有关,釉、纹饰、工艺也决定一部分,但今天要说的杯的名字是跟它们的形相联系的,多数是青花杯的杯名,有些杯名也可以用到其他的杯上,茶杯有叫杯,有叫盏,有叫碗,有时它们也可以用来喝酒。
盏1、盏
饮茶用器。敞口、斜身、深腹、圈足,体略小。宋代有黑、白、酱、青、白和青白釉茶盏,以黑釉为贵。
天目杯又有叫天目盏,建盏。
事实上,从宋朝开始,盏成为喝茶的专用器具,也意味着喝茶这件事开始从生活层面进入到了精神享受层面。
古时,“茶具”与“茶器”是两个含义截然不同的词汇,分类相异。
杯2、压手杯
口平坦而外撇,腹壁近于竖直,自下腹壁内收,圈足。握于手中时,微微外撇的口沿正好压合于手缘,体积大小适中,分量轻重适度,稳贴合手,故称“压手杯”。
以明永乐青花压手杯最为著名。
然而,随着饮茶方式的逐渐演变,两者的指称及功能皆合二为一,主要都指饮茶用具。
3、撇口杯
口略往外撇,腹微敛,滚圆圈足。胎薄,胎质细润,这个形状也是最常用和最常见的,茶汤入口的圆润度高于上一个,但比较真实和正常,聚香和聚味的程度高于上一个,总体感觉比较自然和真实。
因现代生活、文化水平的提高,使得茶器(茶具)处于产量大、种类丰富。
4、“折腰”杯
是用作屈身事人的典故,出自于《晋书`陶潜传》。在此以后,“不为五斗米折腰”成为有骨气的代称。
折腰杯高度大小适中,聚香,聚味,也贴合手部曲线。
下次老板请你喝茶的时候,记得要看清楚是不是折腰杯呀。制作创意层出不穷的繁盛阶段。
5、六方杯
任何一个喜欢收藏汝窑口杯之人,应该对六方是没有免疫力的。形状大小适中,杯型耐看,六方形,造型挺拔,线面清爽,棱角分明,施以汝釉,用起来更加圆润。
六棱流直而上翘,方中带曲。
茶姐比较喜欢这种六方带点曲面的六方杯,有方有圆。
器、道相宜,方能相得益彰。嗜茶者,爱品茗,好茶道,也极重茶器
6、莲瓣杯
施以汝釉,区别于撇口杯杯型是杯口点缀的小小莲瓣,宛如新生。古朴典雅、光润有度、实用大方。
杯体开片如鱼鳞、蝉翼状,久用之后,茶色会上着于裂纹处,形成变幻莫测、美丽绝伦的花纹。
无意或有意中体现和完成了,茶器道与实用并重之目的
7、斗笠杯
斗笠,一种古老的挡雨遮阳的器具,至今在山村水乡仍随处可见。斗笠杯造型如蓑翁之斗笠,口部大,底足小,取其怡然自得之美,线条简洁优雅,烧成难度高,于简洁中见大智,尤显珍贵。
取杯品茶,若姜尚之于渭水,于山水间心怀天下,于平凡中窥大智之道。
器物所承载的不仅仅是水和茶叶,而是道与用的体现。
8、圆融杯
肚子略外鼓,口径略内收,但也比较真实和正常,但其聚香和聚味的效果明显更好一些,综合口感是最好的。
这个杯子好,大肚能容。
“器皿很简单,本不复杂,简单的东西才能传达美的本质在里面。
9、方斗杯
流行于明代嘉靖时期的一种杯式,因形似方斗而得名。古时制作方形器,不似圆器那样能利用陶车的旋转,直接拉坯而成,其工艺比较特殊,需要将坯泥制成片状粘接而成。
由于工艺复杂,技术局限,嘉靖时期方斗杯多不规整。清康熙时期,出现一种提梁式方斗杯。
杯内有一横梁,将两侧内壁连接起来,由此加强了方斗杯在烧制过程中的强度,使器形十分规整。
这个大口杯的优点在于,茶汤入口时感觉最圆润。但是这是物理学的原理造成,由于开口大,高度低,液体的表面张力最大,而不是茶汤本身的圆润。
从聚香和聚味的程度来说,这个杯子是最低的。
万物之间有关联,并且这种关联越简单越美妙。
10、耳杯
亦称“羽觞”。酒具。系仿汉代漆制羽觞,器身呈椭圆形,两侧有对称的小耳,故名。流行于东汉至两晋、南北朝,品种有绿釉陶、青瓷等。
这种杯子已经很少见了,大概在古装电视剧上还能看到一些。不过,怎么长得这么像我家里的水果盘呢。。。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
11、鸡缸杯
敞口,浅腹,卧足。杯上以斗彩绘画雌、雄鸡及雏鸡,间以山石、兰草、牡丹,故名鸡缸杯。
明成化斗彩鸡缸杯曾名噪一时,清代各朝都有仿造,尤以康熙、雍正时所仿最佳,几可乱真。
一只杯子好几亿哦!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12、爵杯
仿青铜器造型,口沿外撇,圆腹略深,前尖后翘,下承三高足,口沿两侧有对称的立柱。明、清两代均有烧造,有青花、白釉、蓝釉及粉彩等品种。
中国人吃茶,总有一种茶趣,其实不外乎人生志趣、为人秉性罢了。
13、高足杯
因杯身之下有高足,故名。口微撇,近底处丰满,下承高足,高足有竹节形,圆柱形、四方形等。
明、清两代均有烧造,品种有青花、斗彩等。嗯,下次谁说高脚杯是专门喝葡萄酒的我跟谁急!
小小茶器,承载吃茶的闲情逸趣触动品茗的五感之美
14、鸡心杯
造型为敞口,口以下内收,瘦底,圈足。因杯心下凹呈深圆涡状,底心凸起鸡心形,故名。
系明代产品,永乐时景德镇窑烧制有青花鸡心杯和白釉鸡心杯两种,现均有传世品。
器形和色泽之美是如此赏心悦目,捧着器物的温润质感,啜茶时的自然本味
15、卧足杯
是明、清时期流行的一种杯式,因杯底无圈足,呈内凹的卧足而得名。有白釉、青花、五彩、粉彩、墨彩等品种。
以上内容是关于铁壶失蜡法和砂铸法的鉴别和铁壶失蜡法特征的解析分析,如果大家对此内容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的话,请在下面评论区留言或者评论,我们将第一时间回复您!
上一篇:茶漏用处大吗 茶漏的坏处
下一篇:更多茶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