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茶盏拍卖成交记录 宋代茶盏拍卖价格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宋代茶盏拍卖成交记录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宋代茶盏拍卖价格和宋代茶盏拍卖成交记录的文章,喜欢本文的请关注小编。
宋代茶盏拍卖成交记录 宋代茶盏拍卖价格1

一件宋代建窑油滴茶盏近日拍出了近8000万元人民币的天价,成为今年瓷器拍卖的一匹黑马。
9月15日,在纽约佳士得“临宇山人”专场上,南宋油滴天目茶盏以150万美元至250万美元的估价,经过20多分钟竞价,最终以1030万美元落槌,加上佣金,约合人民币7800万元。
2023年,伦敦苏富比一件宋代建窑银毫茶盏拍出110.52万英镑,约合人民币1175万元。
流传有序
这次拍出天价的宋代建窑油滴盏为传世品。1935年,这件宋代建窑盏在日本被评为“重要古代艺术品”,2023年注销了这一认定,从而获得上拍的机会。
另外,它曾是日本显赫家族黑田家的藏品,之后为日本著名藏家安宅英一所得,最后由关东宋瓷收藏大家临宇山人入藏。
古代艺术品传承因素非常重要,往往是催生拍卖天价的重要原因,很多买家看重藏家身份,愿意追逐名流旧藏。
当然,这种流通形式提供了更为可靠的真实性和价值参照。
临宇山人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收藏瓷器,他尤酷爱宋瓷,收集了不少名家的旧藏。这次专场拍卖推出了钧、定、磁州、龙泉、越窑、吉州和湖田等宋代各大名窑的拍品28件,宋代建窑油滴盏是其中较为知名的一件,引起藏家的关注。
其实,建窑名品天价成交早有先例。日本静嘉堂藏的建窑曜变天目盏,为三菱弥之助旧藏,购自大正年间(19121926年),成交价为167000日元,在当时值1000多套别墅。
日本人对宋代茶盏的崇拜达到宗教的程度,甚至不惜以生命为代价,这与日本崇尚茶道的历史渊源有关,其中有着特殊的文化背景。
独特符号
什么样的古陶瓷有可能拍出天价?主要看它的“颜值”有多高,能否代表一个时期的巅峰之作。
目前能超出一般价格的有宋五大名窑、元青花、成化斗彩、清珐琅彩等,建盏因为是宋代斗茶的工具,又是宫廷的贡品,加上是名家旧藏,拍卖地点在纽约,故有可能被超高值估价。
为什么宋代建盏会得风气之先,受到追捧,这与制瓷产地在当时为贡茶产区有关。早在唐代晚期,福建地区的茶叶生产就非常繁荣,品茶方式颇多,其中斗茶渐成风气。
唐冯贽《记事珠》就记录有“建人谓斗茶为茗战”,建阳一带的斗茶起码可以追溯到唐五代。
到了宋代,北苑成为贡茶产区,在这里为斗茶用生产的茶碗自然就流行起来,并且跟茶叶一起作为朝廷的贡品。
从蔡襄的《茶录》、宋徽宗的《大观茶论》以及南宋审安老人的《茶具图赞》,都详细记载了这种以点茶法为茶艺方式的程式,包括茶具使用。
建盏为什么那么出名?宋徽宗《大观茶论》记载“以惠山茶,建溪异毫盏,烹新贡太平嘉瑞茶,赐蔡京饮之。”这大概就是名闻遐迩的茶品三宝了,皇帝赐茶还要点名用建盏,说明当时建盏非常名贵,皇帝的珍爱大大提升了这种茶器的身价。
日本人对建盏的定位,一是曜变,二是油滴,三是兔毫。日本室町幕府时代的美术论著《御饰记》称:曜变为世上罕见之物,值万匹绢;而油滴为第二重宝,值五千匹绢;兔毫盏值三千匹绢。
当一种器物从实用器转化为艺术品的时候,这些难得的纹饰就成为文人雅士追逐的对象,到了收藏家的手里自然就划分出各种“品”,可资衡量其珍贵程度。
这一次拍出天价的宋代建窑油滴盏,釉面光润,碗的内外遍布星星点点的斑点,是烧造时自然窑变形成的。
这种斑点呈现银灰、灰褐、黄褐色的混合,分布疏密有致,像漂浮水面的油渍,又状如鹧鸪羽毛花纹,因此又称鹧鸪斑。
建窑油滴盏窑变釉是釉料中二氧化铁遇不同温度而形成的,呈色千变万化,犹如流星霰雨,给人无穷的想象。
现在,人们开始强调收藏的文化性,就是在器物之外体现的丰富的文化信息,而不仅仅是艺术性,或者是珍稀性。
宋代茶盏作为古代茶文化的象征性符号,有文化的支撑和依据,所以才会拍出天价。
助推收藏
艺术品收藏有多种途径。拍卖公司强调传承和出处,当然价值要高出很多。不能由此认为拍卖高值的东西民间就没有,或极为稀少,这是一个严重的误区。
同类的藏品,拍卖成交价与民间转让价往往有天壤之别。由于瓷器成批生产的特点,往往一类东西出品量较多,不像书画或青铜器,一般少有复制。
宋代产茶盏的名窑不少,工艺各有特色,比如吉州窑的玳瑁碗、树叶碗,以及其它形形色色的窑变釉茶碗,都是很有收藏价值的,其品位也都差不多。
目前民间流传的宋建盏和其它窑口的茶盏数量不在少数,人们还重视不够,价格不是很高,正是入藏的好时机。
近年发现北宋河南一些窑口如段店窑等,仿制的建盏非常相似,釉面几无区别,只是胎骨偏灰色,窑变品种也多,有的以前从没见过,比如红釉天目盏等,年代到代,工艺也很不错,都是值得收藏的。
宋代建盏,民间古玩店或地摊也时有出现,有的还有“进盏”和“供御”款,应引起瓷器藏家的关注。
目前还有数量不少的很有品位的古代陶瓷在各地流散,包括宋代各个窑口的茶具。专题收藏也好,个别类型研究也好,都是一个良好的收藏时机。
(据《北京日报》)
建窑历史
建窑是中国宋代名窑之一,在世界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古窑遗址位于闽北建阳市水吉镇,遗址总面积有10余万平方米。
建窑以烧造黑釉茶碗(俗称建盏)著称于世。其名贵品种有兔毫、油滴和曜变。
宋代时期,随着品茶方式由“煎饮”到“点饮”的转变,斗茶习俗已在闽北民间兴起,“斗茶”又称“茗战”,即以战斗的姿态决出胜负。
斗茶不仅仅是决出茶的品质的优劣,实质上是一种追求精神愉悦的艺术化茶事活动。在斗茶艺术不断向更高境界推进的过程中,茶具的品质也须不断提高,才能适应需求。
建窑在晚唐五代时期是一个生产青釉器的普通窑场,到了五代宋初,改烧釉面无斑纹的黑釉茶盏,为宋代初期建盏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从青釉-酱釉-普通黑釉-建盏这个过程是渐进的,其显著特点是,坯釉的氧化铁含量越来越高,釉层越来越厚,使烧制工艺难度加大,生产成本提高,宋代初期建盏的出现,反映出宋代品茶艺术对茶具的讲究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
北宋中期,在福建督造贡茶的蔡襄将数十年来的斗茶习俗进行总结推广,撰写了一部茶艺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茶录》(1054年),《茶录》充分肯定了建盏的功用和独秀地位。
《茶录》问世,斗茶文化推波助澜在朝野传播,建盏中的优品成了皇族、士大夫不惜重金追寻的宝物,诗坛巨匠抒发情怀讴歌的极品。
建窑由此进入鼎盛时期,生产规模不断扩大,龙窑多达10余条,并生产底足铭有“供御”“进盏”的建盏进贡朝廷。
到了北宋晚期,精通茶艺的徽宗皇帝赵佶亲自撰写《大观茶论》,将斗茶推向顶峰。书中也详细描述了建盏的功用,说:“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上。取其燠发茶采色也。”赵佶把建盏作为御前隆重赐茶的茶盏,“以惠山泉,建溪异毫盏,烹新贡太平嘉瑞茶,赐蔡京饮之。”这时记载的无锡惠山泉,建窑异毫盏和太平嘉瑞茶(建成瓯北苑贡茶)便是名震遐迩的“天下三宝”。
北宋末年后,淮河以北被金朝占领,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狂热的斗茶风潮逐渐隐去其魅力四射的光芒。
至元初,这座绝代名窑便湮灭在景色秀丽的闽北山丘陵中。
建窑主要有3大名品:兔毫、油滴和曜变。兔毫盏是建窑主产品,它的主要特征是黑釉表面上分布着雨丝般条纹状的析晶斑纹,类似兔毛而得名。
油滴建盏的主要特征是釉面花纹为斑点状,类似水面上漂浮的油花,它也像建窑当地鹧鸪鸟胸部羽毛的黑底白斑被称为鹧鸪斑。
曜变盏的典型特征就是圆环状的斑点周围有一层干涉膜,在强光照射下会呈现兰、黄、紫等不同色彩,并随观赏角色而变。
而此次上拍的临宇山人珍藏便是其中的油滴盏。
宋代斗茶艺术传到日本,经过吸收发展的抹茶道,能够很好地流传下来。优美而稀少的建盏长期以来是日本上层阶级珍藏的宝物,尤其在15世纪达到高潮。
《君台观左右帐记》记载,曜变是建盏之无上神品,世上罕见之物,值万匹绢。油滴是第二重宝,五千匹绢,兔毫盏,三千匹绢。
当今,优秀的建盏大都被日本收藏。仅存于世的3件曜变都被日本藏为国宝。油滴传世品也仅10余件。
从记载来看,油滴是仅次于曜变的第二昂贵品种。油滴的存世量本身就非常小,更不要说本次上拍的这件油滴盏无论从保存状态还是本身的烧造技艺来说都堪称一流。
业内人士评价:本件作品是至今非馆藏文物中最完整、品质最为上乘的建窑油滴盏。更有消息称,不少藏家、买家此次来到纽约就是为此件作品,所以高价本就在情理之中,不过很多业内人士在拍后还是表示:能卖这么高的价钱也是稍有意外的,如今买家对于名品的追逐可见一斑。
(据新浪收藏)
如何在几天内毫不费力的养好你的银壶?
保养好一把银壶?首先需要先清楚的知道,如何挑选一把优秀的手工银壶;其次是了解银的基本常识和特性,对诊下药;再者是了解银的禁忌事项,避免禁忌事项发生;了解这几点后,无需多说,你的银壶必定焕发光彩。
一体壶是指壶身壶嘴是一片银子打制而成,其工艺难度大,对师傅手艺要求高,且无焊接。
一把优秀的手工银壶它的特性:
1.壶身壶嘴为一体,无焊接为一体壶,纯度不低于990;
2.壶嘴、壶口与壶把顶部应呈三平,或虽突破三平但仍不失稳重,唯把顶略高;
3.出水流畅,不漏水,壶嘴可断水,无余水沿壶流外壁滴落。
纯银银壶护理常识:
1.银壶长时间使用后会发黑,这正是纯度高的表现,不影响正常使用。
2.新品:
冷水清洗后,热水冲洗,再用一般茶叶冲泡一、二次。
3.旧品:壶身外表可用牙膏、牙粉,棉布(忌用硬菜瓜布)擦拭清洗,用擦银布更可清洁,收藏忌碰撞,宜用软纸或细布包裹。
4.壶身内,用清水加白醋煮过,再用清水煮一、二次;或用热水冲洗,至洁净无味为止。
5.外表可用擦银布擦拭,让银质的光泽渐渐的展现,如遇发黑情况请使用专业洗银水擦洗。
6.家庭清洗可采用牙膏和柠檬水,擦洗干净即可。
7.使用后必须保持远离含硫化合物,避免冷水冲热壶、高处摔下。
8.同时要洼意不可壶内没有装水的情况下干烧。
9.由于是银制品,若与硬物撞击,受到强烈冲击的话,有可能会留下划痕,请务必小心!
10.请使用电磁炉或光波炉加热,直接于明火上烘烤容易导致与煤气木炭中硫反应银发黑变黄,影响品相。
避免事宜:
1.绝不可干烧。
2.绝不能使用于微波炉内。
3.尽量避免用瓦斯炉烧水。
4.电磁炉对银壶不导热,无法使用。
5.使用时避免接触银壶的金属部分,以免烫伤。
6.不要弯折银壶把手。
7.避免使用酸性溶剂,清洁剂。
8.若直接置入茶叶冲泡,银壶内部会变黑。
9.避免接触海水、温泉。
银壶的保养方法:
1、盛水位保持在整壶容量的80-90%为最佳,否则沸水外溢会将加热炉的电热丝彻底损坏,也会导致其它不必要的危险。
2、银壶不得在无水状态下加热,避免部分焊接处受高温而损坏。
3、银壶的加热可使用炭火加热或电加热。较推荐的工具有:电热丝加热炉、远红外加热炉、电磁加热炉等,如选用电磁炉则要购买防遮罩电磁炉。
陶器茶具之钦州坭兴陶
广西钦州坭兴陶器,古称越陶,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园中一支奇葩。
坭兴陶以钦江东西两岸特有紫红陶土为原料,东泥软为肉;西泥硬为骨,按软六硬四混合,骨肉得以相互支撑方为上品。
因其深藏于山腹地层,天然洁净、且含有铁、锌、钙、锶等十几种对人体有益的丰富矿物质,泥质细腻,绿色环保。
钦州特有的陶士,无需添加任何陶瓷颜料,纯正的坭兴陶土因其柔而不软,细腻纯净给人感官上的亨受。
坭兴陶的窑变艺术,在国内陶瓷行业中绝无仅有,艺术品位极高,故有中国一绝之称。在烧制过程所产生的窑变是无釉坭兴陶的一大艺术特色,当炉盘上升到1200度的临界点时,偶有发现其极少部份胎体发生窜变现象,并自然形成各种斑斓绚丽的色彩和纹理,须打磨表层氧化物后才发现其真面目,如天蓝、古铜、虎纹、大斑、墨绿等意料不到的诸多色洋,尽显色彩变化之奥妙可谓火中求宝,得之偶然,并无定格,品位极珍,可谓火与士结合之极至。窑变艺术陶,要达到最高境界的艺术效果,还必须要通过工艺设计造型,画面雕刻装饰结合,集春暖、夏绿、秋红、冬寒之灵气于一体。
坭兴陶土质奇特,在装饰艺术上采用传统雕塑技法,纯手工制作、工艺精美、器型变化多姿,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近白年来多次参加国际和国家级展览会评比并获大奖40多项,其中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获万国博览会金牌奖;1930年在比利时获世界陶艺展览会金质奖。产品远销东南亚、东欧、美洲以及港澳台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历代珍品更为20多个国家级博物馆所珍藏。
坭兴陶之美,美在其色。坭兴陶之色可谓古色古香、色彩斑斓。观其色,有朱红,紫红、古铜,又有墨绿、黛青、天蓝等诸色,均质地光润柔和,晶莹似玉,摸则有丝绸之感。绘就这般美色的丹青妙手叫窑变,堪称一绝。坭兴陶制作时不需要添加任何陶瓷颜料,胚胎入窑时通常为朱色或紫红色,烧制过程中自可产生窑变体,其成色不可预知。出窑后经过打磨,窑变绘就的各种斑斓绚丽色彩便显现出来。同一产品,同一造型,同炉烧制,色彩却不相同,一切都随缘随性,完全是天然去雕饰的自然之美。
坭兴陶之美,美在其声。为陶音色铿锵,清脆悦耳,有如金属之声,这与制作坭兴陶的土质有关。坭兴陶以钦江东西两岸特有的紫红色陶土为原料,土中含有大量的铁元素和其他金属元素,或许是坭兴陶有特殊的烧制方法,或许是经过高温这只神奇之手的锻造,土中金属元素的特性被激活,冥冥之中成就了坭兴陶的神奇之声。坭兴陶之声,真的很悦耳,也真的很美。
坭兴陶之美,美在其香。若单闻坭兴陶是闻不出香味的,其香来源于储存食物的香。坭兴陶土天生具有透气而不透水的特殊品质,非常有利于食物的储存。当地人常用来储存粮食茶叶、调料等,可数年都不变味,不生虫。用坭兴陶茶具泡出的茶,不仅茶味醇厚,茶香自溢,就是隔夜茶,颜色和味道也不会改变。经过长期使用过的茶具,即便不放茶叶,也自有股清香呢。用坭兴陶花瓶插花,花艳叶茂,经久不谢。陶器因食因茶因花而生香,自然也是给人留香了。
坭兴陶的色、声、香,固然很美,但坭兴陶之美,最美在其情。坭兴陶之情在制陶之土,坭兴陶的陶士取自钦江两岸,用制陶入的话说,坭兴陶土有公母之分。
东土黏性较大而软,如女子,是为母:西土硬度较高而刚,如男子,是为公。制陶人取来东西之土如女娲造人一般,按照母六公四的比例制成原料泥,使之阴阳相生,刚柔相济,骨肉相撑,并赋予其美丽的外形,灵动的内涵,从此,有情人终成眷属,一生一世情意绵绵,恩爱不离,土也有情啊。
坭兴陶之情,在制陶之人。坭兴陶形态各异,民族特色浓郁,花式品种有600余种之多。如没有艺术家对亲人,对生活、对家乡的挚爱之情,没有对民族文化的深刻领悟,怎会设计出如此之多巧夺天工的作品呢?坭兴陶之情还在赠陶和赏陶之人。他们可以是朋友、是同学、是同事,是一切有情人。以陶传情,以陶会友,以陶增谊,以陶养性,真乃一件雅事。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以上内容是关于宋代茶盏拍卖成交记录和宋代茶盏拍卖价格的解析分析,如果大家对此内容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的话,请在下面评论区留言或者评论,我们将第一时间回复您!
下一篇:更多茶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