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茶知识>茶艺馨>茶知识

鉴赏银壶之八条法则的感悟 银壶知识

时间:2023-08-07 12:20:51 浏览量: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鉴赏银壶之八条法则的感悟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银壶知识和鉴赏银壶之八条法则的感悟的文章,喜欢本文的请关注小编。

鉴赏银壶之八条法则的感悟 银壶知识1

鉴赏银壶之八条法则的感悟 银壶知识

一、造型

壶的造型一般依形制分类而生,但也有罕见稀有的壶形。这种稀有的壶形一般是因银壶师傅的某种独见或其特殊含义要求而被创作出来。

二、落款

收藏家说一定要注意壶的落款,从这里能看出银壶的来历、出处、堂号、作者、年代等。一般而言有明确落款的银壶在收藏价值上较有争议性,但仍须注意同一年代、同一堂号、同一作者其银壶的工艺精度与细致度,也可能有极大的差异,此点对于收藏使用银壶者不可不察,应慎选之。

另有一种无款之款即无任何落款,不知出处、作者为谁,却美丽大方、款款动人,这也是值得珍藏的要项之一。

三、文字

银壶文字一般以汉风诗词居多,如“花落飘风只”。其间亦有大和俳句、汉诗行草、哲学佳句、人生座右铭等。

例“高风亮节,勿临渴而掘井,莫贪意外之财,戒多言言多必失等”。银壶有以文字书法之美取向,亦有以文字内容含义抒发为要,其实只要文字美,意境佳,都是值得好好珍爱品味的。

四、壶体图案

银壶壶体的图案,大多以植物(松、竹、梅、柳、枫、桐、花卉、牡丹等),风景(山水、庭林、八景、山居、海川、社寺等),动物(鹤、鹭、飞鸟、龟、鹿、龙、虎、马、牛、犬等)为取材重点,但亦有以吉祥图案、理想、期望、思想信仰等直接具体的展现在壶体图案特色上,当然也有很优质的银壶,是完全没有图案,朴实素雅,又唯美绝伦至极。

五、银壶壶嘴

壶嘴对茶人而言,最重要的是能做出出水顺畅,断水得宜的要求。具备良好出水断水功能后,再进一步探究银壶的壶嘴造型是否流畅美姿。

壶嘴一般造型为:直立炮管嘴、兽口嘴、鸭嘴、四方型、环节状等。

六、银壶手把

银壶的手把是整体壶感的骨干,手把的比例造型不佳无法匹配时,将大大影响壶的美感与身段。

手把虽在设计上有些为固定式,而其中活动形制较多。手把虽设计为活动型态,但仍以不要经常左右弯折为最佳,因为金属把互相折磨,久而久之银壶手把将会无法站立,因此正确保养与使用银壶的手把也是一重要课程。

七、银壶壶钮

壶钮有提取壶盖打开壶身之用,其在感度、高雅、细致、独特、型美中为银壶画龙点睛。壶钮造型众多,常见的有山琶子、松果、鱼、贝、林芝、貔貅等。

一棵完美的壶钮,可以使银壶达到沸而不烫之境。

八、壶盖

壶盖好比是人体的头部,其好坏美丑对于银壶整体美感有大幅加分或减分的效果。盖的主要功能在蓄积沸水蒸气能量,使壶水易沸。

为什么老铁壶煮水会更甜?

许多时候,我们有好茶,却泡不出好味道。不是冲泡技巧的问题,也不是茶器不够好,而是差一汪好水。

一汪好水,更能够成就一方好茶。

凡是对茶感兴趣的人儿,都会或多或少对铁壶了解一二。可能会有许多人犹豫着不清楚铁壶到底好在哪里?

拥有一把铁壶是茶人进阶的重要阶段。

用铁壶煮出的水来泡茶更具一番风味。

铁壶煮出来的水,口感较圆润、甘甜,用来冲泡饮品,可有效提升口感。不仅可以冲煮、还可持续加热,功能性范围更广,所以欧美人士专门用来冲煮花果茶、红茶,用来煮普洱茶也是不错的选择,因为经由铸铁壶的冲煮,可有效去除茶中的异味,提升口感。

为什么铁壶煮出来的水更甜呢?铁壶泡茶的好处有哪些?

山泉效应,能够改善水质,使水软滑、茶更甘甜

释放出人体吸收的二价铁离子,促进铁的吸收

沸点高2-3℃,保温性能更好

铁壶越养越温润,具有赏玩价值

铁壶收藏市场开阔,收藏价值不菲

经常提到的铁壶的“特别之处”,通常有三点:一是能够提高水温,而且蓄热能力强;二是能软化水质;三是能够“释放出二价铁离子”,“形成山泉效应”,并且与茶中的单宁酸、茶多酚作用。

为什么有的壶能养生,有的却会重金属超标?

坦白说,铁壶请买日本的手作壶,为了身体健康起见。虽然很多人提到日本总有熊熊爱国心,但是日本生铁制作的铁壶确实是被科学研究证明对人体有好处。

而市面上大多铁壶采用的是工业球墨铸铁材料,其铸造性能虽然优异且成本低,但其铸造的铁壶达不到养生的效果,有些甚至还会重金属超标。

挑壶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细节?

材质:壶的材质决定了壶是否有养生效果。采用生铁的铁壶,在煮茶过程中能有效释放二价铁及其他微量元素从而达到养生目的

壶身:壶内壁注意是否有涂层,有涂层的要考察涂层的材料;壶外壁注重外观美感

壶嘴:出水流畅,断水果断

壶把:完美嵌入,对壶身纹理又毫无损伤,此工序非常考验一名釜师的工艺水准

壶盖:契合壶身,对于整个壶的形象能够提升

日常中养护铁壶需要注意什么?

新壶刚刚开始建议每天使用,让水垢和单宁铁能迅速附着,慢慢壶内会全部变红,请不要担心,只要水质不浑浊,是不需要去清理的,清理反而会破坏这个保护层;如果情况严重,请用海绵或软质毛巾轻轻擦拭。

禁止壶内在没有余水的情况下干烧,这会缩短铁壶使用寿命,也有可能将壶烧裂。

切记壶内不要留水过夜,请保持壶体干燥。铁壶在使用完毕后,开小火将壶内水份蒸干,也可用吹风机吹干,再用软布擦干,以确保壶内水份完全干燥。

台北故宫中皇帝的“茶具”,奢华!

皇帝为九五之尊,享尽人间奢华,其饮茶之器也非同一般,一起来看看清朝皇帝的茶具吧。

描红荷露烹茶荷花茶壶(清.乾隆)

纹识描述: 通体矾红描缠枝番莲纹,腹部两面开光,一面绘荷塘莲花,一面书乾隆题诗。

“荷露烹茶一律,乾隆己卯新秋制”,朱红“比德”“朗润”二印。

盖面画转枝番莲纹,纽面绘盛开莲花一朵,纽侧则饰朵花一周。 敛圆口,弓形把,曲流,圆顶盖,盖侧一通气孔。

盖足外壁涂金外,内面全施绿彩。器底矾红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款。

珐琅彩山水人物白地茶碗 (清.乾隆)

碗内白地无纹,外壁一面画山水人物,背山面水,竹林小屋,一士人坐于屋内,一僮旁侍,屋外桥边二人驻足交谈,一人指向屋内,远山苍润,小桥流水,皴石茂林,烘托出一幅清朗宜人的山水人物图景。

碗壁另一面墨书“连村多绿树,长日转黄鹂。”前后红彩书“竹石”“山高”“水长”三印。

胎质细腻,胎薄透光。底蓝料书“乾隆年制”四字二行仿宋体楷款,外加双方框。

珐琅彩开光仕女图茶壶(清.乾隆)

纹识描述: 全器以红、蓝描绘锦地花,颈周绘波涛纹,壶腹两面开光,一面画仕女弹琴,一仕女坐观、并拨琴弦,另二幼童在侧围观;另一面绘三仕女围坐几前,二人对奕下棋,一人坐观。

盖顶画莲瓣,盖面加饰五蝠,盖沿、底边饰以卷草、莲瓣纹等吉祥纹饰。胎骨略重,珐琅彩上多杂质斑点。

壶底料书“乾隆年制”四字二行仿宋体楷款,外加双方框。

蓝地粉彩连年福寿纹茶壶(清.乾隆)

全器以粉彩描绘纹饰,盖面花纹为四朵转枝莲花,中间各加饰蟠桃,盖纽为珊瑚红所绘盛开莲花一朵,盖纽周围则饰如意纹一周。

壶颈绘圈点纹一周,肩饰如意纹,壶腹两面各画莲花一朵,围绕三只口衔四颗蟠桃的蝙蝠,底边莲瓣纹一周,壶流及把手亦饰缠枝莲纹,纹饰分线均描绘金边。

壶内外均以蓝彩为地,壶底蓝底中央留白内朱红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二行篆款。

仿雕漆珊瑚红釉银里盖碗(清.乾隆)

碗及盖内外均包银,外壁于素胎时雕刻成仿雕漆绣球纹锦地纹饰,口沿雕回纹一周,足边莲瓣纹,施透明釉烧成后,再挂珊瑚红釉,二次低温烧成。

碗底白瓷地上矾红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款。

青花山水人物六方茶叶罐(清.康熙)

纹识描述:盖面青花绘一蟠螭,盖壁饰六字三种不同书法的“寿”字,加饰青线三道,罐肩满画如意纹,罐腹则饰山水人物画,云松下二老者,一抬头持杖遥指飞翔而来的仙鹤,另一老者及一背罐童子亦仰面迎望飞鹤,罐腹上下各饰回纹一周,足边则为转枝叶纹一周。

底青花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二行楷款。同类造型亦有锡制茶叶罐。

青花开花御制诗文茶壶(清.嘉庆)

余隙及盖面把、把、流均绘转枝莲纹,盖纽一半涂青、半留白,颈饰卷草纹,底边莲瓣纹一周。

底青花书“大清嘉庆年制”六字三行篆款。

粉彩万福长寿红地茶钟(清.嘉庆)

外壁紫红地饰粉彩,口沿下为如意纹一周,腹壁饰番莲四朵,其上各绘金彩万字符号,其间加饰蝙蝠口衔盘长结四组;蝙蝠与番莲之间又以桃实间隔,底边莲瓣纹一周,口足间则加饰金边二道。

胎骨略重,器底红彩书“大清嘉庆年制”六字三行楷款。

粉彩万寿无疆花蝶盖碗(清.同治)

碗内白地上满画粉彩梅花、蝴蝶,器、盖内外口沿及底边、圈足均画回纹一道,碗、盖外壁黄地上四圆形开光万字内各书“万”“寿”“无”“疆”,并围以如意云纹;开光间以蝙蝠、桃实、盘长等纹饰,寓意万寿无疆。

盖圈足内及碗底朱红“长春同庆”四字二行楷款。

粉彩紫藤花鸟纹蓝地盖碗(清.道光)

碗底及盖足内白釉无纹外,余均施蓝地粉彩,碗内及盖内均绘紫藤花卉纹;碗外壁及盖面则饰紫藤花鸟及月季花。

蓝地施釉浓淡不匀,布满开片纹,紫藤花及月季花分施粉彩,紫、粉红、绿、粉绿等色料堆朵深厚,紫藤花房均以赭色钩边。

道光年间不少以“慎德堂制”为款识的各种器物,盖碗尤多。此器满画纹饰,华丽大方,然与清盛期乾隆官窑相较,则略嫌粗糙,蓝地凹凸不匀,画工亦无前代之精细。

以上内容是关于鉴赏银壶之八条法则的感悟和银壶知识的解析分析,如果大家对此内容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的话,请在下面评论区留言或者评论,我们将第一时间回复您!

本文标题:鉴赏银壶之八条法则的感悟 银壶知识

本文链接:http://www.chayixing.com/article/40110.html

上一篇:宜兴紫砂陶的风格特点 宜兴紫砂陶特点

下一篇:更多茶知识

网友留言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猜你喜欢
茶知识相关文章
更多茶知识文章
喜欢茶知识就经常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