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麝养殖冬天怎么样养护 林麝的养殖适应的温度
时间:2023-09-09 21:47:24 浏览量:
问问麝的养殖
分类:理工学科问题描述:
我听说麝的养殖很赚钱,从麝身上取的1千克麝香就可以卖10几万。大家给我点建议和资料,让我想想养麝可行不可行
解析:
麝的养殖
麝是以雄性腹部有能分泌麝香的腺体而成为药用动物。麝是草食性反刍动物,俗称鹿獐或麝香獐。麝主要分布在亚洲,我国麝的品种有原麝、林麝和马麝。
一、麝的主要品种介绍
1.原麝
原麝全身黑褐色,体高55厘米左右,体长85厘米左右,体重8~12千克,全身黑褐色。黑龙江的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大别山均有分布,进一步可分为东北原麝和安徽原麝。
2.马麝
马麝多生活在海拔2000~4000米以上的高山草原或密林中,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体长85~90厘米,高50~60厘米,是体型最大的品种。眼眶周围有黄色圈,颈部背面有黑色斑块,吻长,耳大直立,善奔跑,体后部毛色较深。
3.林麝
林麝主要分布于四川、新疆、***、青海、甘肃、贵州。林麝体型小,体长70~80厘米,高50厘米,体重约9千克,是主要养殖种类。林麝前肢短、后肢长,能攀上斜树,其所产麝香为上品。林麝毛色较深,四肢下部前面灰棕色,后部浅褐色,眼下有两条白色或黄白色毛带,直达胸部。幼麝背部有斑点,长成后消失。
二、麝的生活习性
麝可生活在海拔1000~4000米的森林中,属山地森林动物。麝有明显的季节性迁徙活动规律,夏季到高山地带,冬季到低山河谷。麝喜早晨或黄昏活动、觅食,胆小易惊,不成群活动、独居。其食物范围很广,植物的根、茎、叶、花、果食及种子均可食,养殖麝平均每天100~200克精饲料和1千克植物饲料即可满足需要。
三、麝的繁殖
1.麝的性成熟和配种年龄
动物随着性成熟而出现仔辩的生殖能力。雄性和雌性的生殖器官只有在达到性成熟时伍乎才开始产生成熟的具有结合能力的生殖细胞。
麝的性成熟期与种类、性别、气候、饲养管理以及其他一些因素有关。麝的性成熟开始的年龄约在出生后18个月,但并不能马上进行交配,因为早交配就早妊娠,影响麝的正常生长发育,影响生产性能。为了保持麝的健康以及获得品质优良的仔麝,必须达到一定年龄才允许交配。营养好、发育快的母麝6~8月龄性就成熟,可交配受孕。个别发育慢的、营养不好的1岁半还不能性成熟。在人工驯养下,每1次配种年龄必须在个体发育比较完全时才可以进行。一般适宜年龄,公麝是3岁半;母麝发育好、体健壮的1岁半左右可以配种,最好在2岁半后配种。
2.麝的***
麝为季节性***的动物,***交配期在10月到翌年2月份。公麝***期较长,从9月份开始直到翌年4月份,11~12月份为***旺期,属于短日照***类型。
母麝是季节性多次***。在1个***季节,可出现3~5个***周期。母麝性周期为19~25天,平均为21天。***持续时间为36~60小时,***旺期可持续24小时。
母麝达到性成熟后,在***时表现出***征候。这时母麝表现不安。允许公麝接近和爬到它的背上。母麝***期,食量减少,***粘膜潮红,并有粘液流出,***略微红胀。性兴奋时,到处嗅粪、尿、嗅其他麝,排尿频繁,臀毛竖立,尾巴翘起暴露出外生殖器。***强的,还发出"嘀嘀"或"咩--咩--咩"的叫声。愿意接近公麝,并接受交配。
公麝在***期,腔戚悉睾丸变大,表现兴奋,经常追逐母麝,并发出***时特有的叫声。沿獠牙流出泡沫状的唾液,扭动身体后躯,追逐母麝,表现出性冲动。
3.麝的选种选配
为了搞好麝的配种工作,采取选出优良种公麝参加配种的办法,选择种公麝和组织选配是麝饲养业育种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步骤。每个麝场都应建立一定数量的育种核心群,以提高整个麝群的质量。麝场只有进行选种,实行科学养麝,才能做到选种选配。
选择的种公麝,必须体质良好,***旺盛,年龄适宜,睾丸匀称,产香量高,肥满度适宜,并能将这些基本优良特性巩固下来并传给后代。
4.麝的配种
我国驯养的麝多数仍处于野生状态,***期公麝特别狂暴,不易接近,因此现阶段麝的配种多为自然交配方式。目前生产中所采用的配种法主要是单公群母配种法、试情配种法及群公群母配种法。麝的配种法分述如下:
(1)单公群母的配种法首先根据生产性能、年龄、体质状况,将母麝分成若干个配种小群,每群4~6只母麝,选定放入1头公麝,不替换。
另外一种方法是以每群12~15只母麝,选定种公麝按1∶5的比例,1次只放1头公麝,每隔5~6天替换1次。到母麝***旺期,须2~3天替换1次种公麝。在几天之内公麝已配2~3次以后,尚有母麝***需要交配时,应将该母麝拨出与其他种公麝交配,以利于保持种公麝的体况良好和提高后裔品质。采用此种配种方式时,公母比例和替换时间须根据公麝的配种能力和母麝***情况决定。配种时必须注意公母比例,及时观察,及时调整。生产实践证明,1∶5的准胎率和双胎率最高。在***配种季节,每头种公麝可配10头母麝,但是配得头数过多,会损害公麝健康,降低高麝的受胎率。因此,在一个配种季节,1头种公麝实际配3~5头母麝是比较适的。
(2)群公群母配方法可分为两种类型。
①群公群母1次放入,配种期间不替换种公麝的配种方法就是按1只种公麝负担3~4只母麝配种比例。在配种开始时,1次将公麝全部放入配种的母麝圈内,在整个配种期,如果种公麝没什么问题时,可不进行拨出,如果有些公麝患病,***不高,体质特别衰弱,起不到配种作用,可及时将其拨出。一般拨出后不再进行补充。
②群公群母混合后,在配种期中间替换全部种公麝的配种方法全期替换次数为1~2次,配种的公母麝也是1∶3~4。有的将初次参加配种的3~4岁公麝放入配种母麝圈内,引诱母麝提早***,此时为诱情期。至母麝***旺期到来前,按1∶3的公母比例,换入壮龄优良种公麝进行配种。配种旺期后,如有70%~80%的母麝配种已经完成,可将体弱的配种能力差的公麝拨出,再按1∶5的比例留公麝,一直坚持到配种全部结束为止。
配种工作的进行,在圈养条件下,经过选择的种公麝于9月份放入母麝群配种。
麝交配时间短、速度快。1次***量约为0.5~0.65毫升,每毫升***含***数为20~30亿。每天交配2~3次的公麝,每天可配2头母麝,交配量不宜过大。
刚配完的麝,因血液循环加快,呼吸促迫,一切生理机能尚未恢复正常,不宜马上饮水。
配种期结束后,应立即将所有公麝从母麝圈内拨出,分别予以精心的饲养管理,使其迅速恢复体况,安全越冬。
5.麝的妊娠与产仔
麝的妊娠期因麝的种类、个体特点、驯养方式以及其他外界条件的不同而有差异。一般为175~190天,平均181天。据此,可推算出大致的分娩期,便于预先作准备。1胎双仔或三仔的母麝,其妊娠期最大,平均有184~189天左右。
妊娠期的长短虽然由许多因素决定,其中主要的因素是母麝的饲养管理条件和母鹿个体特点。如母麝饲养条件好,则胎儿生长发育迅速,生命力强,产仔较早;母麝体况不佳,饲养条件差,胎儿发育不好,通常产仔较晚。
母麝妊娠后,食欲增强,采食量逐渐增多,妊娠中期采食旺盛。妊娠3~4个月后的母麝,运动小心谨慎,行动迟缓,性情安静,容易疲倦,有时躺卧。妊娠后期(产前1~2个月),胎儿生长育较快,母体腹围显著增大。接近产仔前,母麝乳腺体积增大。
麝的产仔期根据其***、配种期和妊娠期的不同而不一致。如配种提前而集中,则产仔也随之提前与集中。一般都在5~6月产仔,个别配种迟的9月初产仔。每年繁殖1次,每次产1~3仔。圈养麝双仔率占80%左右,3仔极少。初产母麝多数一胎1仔。产双胎者,仔麝多为1公1母。在一般情况下,麝在5~6月份集中产仔有利。当新生仔麝开始大量采食饲料时,正是日照时间长,气温适宜,青绿饲料丰盛的时期,有利于促进仔麝早期的快速生长发育和提高成活率。
麝养殖技术
麝是野生动物,过去麝香的来源全靠「猎麝取香」,由于捕杀过多,麝的数量大减,濒临绝种边缘,为了有计划地发展麝香生产,除积极保护野生资源外,变野麝为家养成了一项重要课题。自1958年以来许多产区先后开展了养麝试验,探索了一些方法。现将野麝家养技术简介于下。一、麝生活习性
中国训养的麝梁宴主要是林麝(Moschu***erezovskiiFlerov)为中国西南针叶林内一典型林栖动物,在阔叶林、灌木林、针阔混交林也可看到它的踪迹。体小而灵活,能上树,为一种避敌适应,也与它喜爱食松萝的习性有关。佛晓和傍晚时活动频繁,独居生活,成兽循熟途活动)半成兽满山乱窜。性怯懦,听觉、嗅觉都很敏锐,遇有异样声响即迅速逃遁。公麝有在矮树桩上摩擦臀尾的习惯,而留下蜡状分泌物。食物以松萝为主,也吃嫩枝叶等。幼麝年余即***,公麝间有争偶现象。交配期在每年十月到次年二月份,怀孕期六个月,春末夏初产仔,每胎产1~3仔。初生仔麝身上具斑点,约两月后消失。公麝约一年后有香,但此时质不佳,量也少。
林麝的分布从现有资料看来,分布限于中国境内,文献记载有四川、甘肃、陕西、湖北、贵州等地。在四川与马麝交错分布,本种在交错区内约在2400~3800m或2400m以下的地方栖居,为该地带的优势种。
二、麝捕捉
四川省的猎人利用麝的生活习性,主要采用猎狗追逐和架设绳套的捕捉方法。
1、猎狗追逐捕捉:猎人发现麝的新鲜粪便,足迹或在矮树桩上遗下的蜡状分泌物时,将猎狗放出,猎人随后追逐,使麝被迫上树。由于麝极度怕狗而不注意人,即用竹竿或林枝将大小固定的绳套(不用活套)套到麝的颈上,然后将麝拉下树干即刻抱捉。此法对麝的机体损伤轻,麝的存活率高。根据群众经验,为缩短捕捉时间,捕捉时可先放次等猎犬,待其发现麝而发出叫声后,再放出养精蓄锐的上等猎犬来迫使林麝迅速上树,立即用绳套将麝从树上拉下,放人背篓中,置林荫处休息,让人与麝隔离,待其安静后,再送往临时设立的基点。
2、架设绳套捕捉:利用麝循熟途活动的习性,和根据麝足迹,留痕的新旧,判定麝和行径,然后用特制的、紧密的60~100cm长的麻绳做一活套,架设在麝觅食和饮水常经过的地方。先在地上挖一小块陷阱,设有开关,把树枝压下后将活套的另一端捆于树枝上,再用土和苔薛等覆盖活套及陷阱上的开关。麝途经陷阱时,触动活套上的开关,便能把麝撑吊套住。此法不易控制时间,即使发现早,也易由于撑竿弹力强而使麝受伤,大多死亡。
经枣渣搜过观察发现,林麝从被捕到圈养初期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麝有胆怯的特性,受到持续的、强烈的惊恐***和强烈运动后,引起内脏机能紊乱或障碍,如呼吸、心跳加速(呼吸可超过正常值30次/分的5~6倍,有的经2~3天仍不能恢复),精神沉郁,减食或拒食,反刍停止,从而诱发疾病以至死亡。死后尸体解剖后一般为肺脏充血或郁血,心脏出现代偿性肥大,心内膜或心脏冠状动脉呈现条状的出血痕迹。因此,在捕捉、运输过程中,要注意减少惊恐***,以降低林麝死亡率。
基点应设临时圈舍(能利用房屋更好),隔成单圈,使林麝入圈后不再受新的***,安静休息4~6天,恢复正常采食和反刍后再运走。运输时力求时间短,可逐个用木框装运,适当掩蔽,少见阳光和少受外界因素干扰,途中除管理人员给饲料和饮水外,避免其他人接近和参观。
三、圈舍的设计
圈舍建筑要适合麝的生活特性,并以经济与适用为原则。地势要比较高,干燥,排水比较良好,邻近要有一定的清洁水源,饲料生产和供应比较方便。选地建圈时还应考虑少量试验与大规模发展的布局,近期头数和长远规划相结合。若需大规模建场饲养,还要注意不占用良田和选择交通比较方便的地方。
圈舍的形式不拘,为照顾麝喜独居和夜间活动的习性,面积宜宽大。据我们的体会,饲养初期的野麝平均每头占房面积2~3m2,露天活动场面积5~8m2。在有一定的驯化基础时,平均每头占房1~2m2,活动场面积4~6m2。随着家养驯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圈舍利用率和容量可相应增加。
圈舍围墙离地面高度,野麝圈墙高约4m,而家养驯化后的麝圈墙高约3.5m。若围墙加盖伸出墙壁30~40cm,则可稍低。墙壁上或附近不能有麝起跳的梯蹬。墙脚应有适当的排水凳历孔,墙外开排水沟,以使活动场不积水。围墙的建筑材料可因地制宜,用土、木板、砖石或其它材料均可,以坚固耐用、经济节约为原则。
房舍可修在活动场中间或一侧,供麝避雨雪、阳光曝晒及母麝产仔用。房檐高与围墙高度相同,房舍内分隔成数个小间(小圈),每小圈设窗和互通的小门。隔离的高度需2.5m。在活动场上离围墙一定的距离需植树和设置60~100cm高的木架之类的附属物,以遮阴和供麝活动用。饲养人员宿舍和饲料加工贮放所必须的房舍须建在紧靠麝圈的地方。
四、麝饲养
麝由野生到家养,饲养条件和饲料品种等变化很大,据我们观察,麝的饲料品种很多,麝对饲料的适应性也较强。利用农副产品的潜力较大,这就给在不同地区开展野麝家养提供了物质条件。
1、饲料的品种与贮存:为使饲料能终年衔接,要求采摘野生饲料的同时还应种植一些家种饲料,建立一定的饲料基地。主要家种饲料品种有四季豆、荞子、莴苣菜、眉豆、绿豆、黄豆、钾豆、南瓜、红苕、胡萝卜等。
麝所采食的大部份青饲料一般是鲜喂,但为了在缺乏青料的季节饲喂,也需干贮部分青料。叶类饲料在晴天采回随即晒乾,放于干燥处保管;豆料要在盛花期采收全株,放在通风的地方或捆把搭在架上阴乾,不宜曝晒;块根类的红茗、胡萝卜等可窖贮或切成片干燥(晒干或烘干),有的山区还有一种野生灌木果实——红籽,产量大,也是麝喜欢的饲料,在冬初果红时采摘,因量大,应尽快干燥,四季均可饲喂。饲料若干贮不当,被虫鼠咬坏或受潮霉烂则定会降低饲料质量或不能饲用。
2、饲料的配制:麝的口粮组合要着重注意青、粗以及精料的多品种,这样既营养全面,又增进麝的适口性。麝是反刍动物,按其消化生理特点,应经常保持和加强瘤贯内微生物的正常生命活动,故在日粮的搭配上要着重注意饲喂青、粗饲料,并需要较大量含纤维素的饲料。在日粮中如没有或缺乏纤维性饲料,其他营养尽管充足,仍不适应麝的反刍消化和影响营养的吸收。当然,其他如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缺乏,也易患相应疾病。随着季节、饲料来源的恶化及麝在不同生理时期的需要,应适当地调整日粮。在青饲料较缺乏的冬季,可以加喂适量的多汁饲料如胡萝卜、红茗等。在日粮中还补加有少量的精料如黄豆、玉米等。部分饲料在饲喂前要加工处理,使麝易于吞食及消化,如多汁块根要洗净切碎,籽实精料可培碎生食或蒸煮后熟喂,据观察,吃惯熟料的麝吃生料,须经过几天才能适应,而吃惯生料的麝吃熟料,食欲有所增加,但生食可节省燃料等能源。
零下二十度能养殖林麝吗?
在零下20度的时候也能养殖这种东西它是不怕冻的。下一篇:更多种植养殖
猜你喜欢
喜欢种植养殖就经常来哦!
农资栏目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