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如何调整氮磷比例 水产养殖如何调整氮磷比重
磷在水产养殖有很重要作用,那养殖户如何合理补磷呢?
一、水中磷的来源和存在形式
1、来源:地表水和风带入、水中生物排泄和尸体分解、人工施入。
2、水中磷的存在形式:大部分为不可溶的结合态磷(有机磷、铁结合磷、铝结合磷、钙结合磷)约占98%以上,可溶性磷只占0.1%~2.0%。结合态磷会不断地在微生物作用下向水中释放可溶性磷,但是不能保证按需求释放,所以对于养殖培养意义不大。
3、水中可溶性磷的量根据地域、时间、水温的不同有很大的区别。
二、磷的作用:
1、藻类生产必须的营养元素(一般需求量≥0.05ppm),必须是可溶性磷才可被藻类利用。
2、微生物生长必须的营养元素(一般需求量做前李0.1~0.3ppm),微生物可以分解水中结合态磷做为自身的营养元素。
3、生长需求,磷是甲壳类动物(虾、蟹等)甲壳形成和钙化过程中的主要元素。
三、水产养殖常用的补磷方法
1、施肥,无机磷肥、无机、有机肥等。常用的无机磷主要是,其含量仅为12%-~18%,含磷量低,而且可利用磷只占总磷含量的10%~25%,在池塘中的利用率很低。
2、施解磷微生物制剂。优点是肥效时间长、减少污染源,但悔扒必须保证微生物能存活并达到一定的;缺点为起效时间长。
四、桑普补磷方法
1、使用高可溶性含磷复合物-肥水一号、桑普速磷、肥水先锋、速效肥水精。
2、解磷微生物制剂-活水素、碧水活菌、桑普活菌等。
五、肥水一号的特点
1、总磷含量高,可达49%以上,可利用磷占总磷含量的88%以上,远高于过磷酸钙。氮含量大于10%。
2、溶解快速,藻类可以快速吸收。
六、肥水一号的作用与用法
1、对硅、有特效,可使其迅速成为优势藻类。在蓝、裸藻未成优势时先利用营养元素从而抑制、裸藻的生长。
2、可以促进水体转化利用,提高水体氮的利用率,配合氨氮测试盒、磷测试盒使用,可使肥水更科学。
3、能迅速的恢复水色,形成肥、活、嫩、爽的良好水质。
4、使用方法:每亩水面(按1米深计)使用本品300g。需要肥水体底部时均匀泼洒在养殖
水面使其快速下沉,水体肥水时用水充分溶解后均匀泼洒在水面。
配合“活水素”使用效果更佳。水体缺氮需配合使用“速效肥水精”或“肥水先锋”。养殖中后期高温季节,可配合桑普高效水体营养剂“养元一号”或“桑普优碳”使用。
七、水产养殖磷肥的施用方法
一般藻类生长对可溶性磷的需求量为0.05ppm到0.5ppm,如果水中可溶性磷低于0.05ppm,会限制藻类生长,当水中可溶性磷大于0.5ppm时,就会出现营养过剩。所以在补充磷肥时最好的方法是先测水中可溶性磷含量,据此来确定施用磷肥的多少,保证水中可溶性磷在0.1ppm~0.3ppm为最佳浓度(高于0.3ppm时浪费量极大)。
施用磷肥关键要少施、勤施,因为外施的可溶性磷容易转化为结合态磷而影响其被藻类吸收,施肥过量会造成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勤施、少施可以保证水中可溶性磷保持在适合藻类生长的范围内又不会造成浪费和污染。
水产养殖
一、饲料选择饲料是保证甲鱼正常生长的物质基础,营养不足将影响甲鱼的生长,饲料质量差或适口性差将使甲鱼的摄食严重不足,降低对疾病的抵抗力。而目前几种养殖模式的甲鱼在移至室外池塘放养时体质均相对较弱,急需补充营养,以便快速恢复体质,减少疾病的发生,立即进入快速生长阶段。因此选择适口性好,营养全面的优质配合饲料成为今后甲鱼养殖的关键。
二、水质管理
1.新建池
首先,新建池应在池底保持一定量的泥土或铺一定量的沙,否则甲鱼入池后由于没有遮蔽物而活动频繁导致水质长期浑浊。其次,新建池在放苗前应先培养好水色,以便甲鱼入池后有一个稳定舒适的环境,减少甲鱼的活动,保证甲鱼的健康生长。否则,在放苗前刚进水,甲鱼入池后由于对环境的不适应,在池中频繁活动,造成水体变浑浊,而甲鱼又不适应此种水体,更加剧烈活动,从而恶性循环使水体长期浑浊,甲鱼摄食不正常,最终导致甲鱼生长缓慢,且易发病。
2.水色培养
一定数量的浮游植物对室外池塘甲鱼养殖是非常有益的,它能够利用水体二氧化碳及无机盐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达到分解有害物质的作用,改良水质,稳定水环境,同时亦可起到首春扮遮蔽作用而减少互相撕咬。但超量则易导致浮游植物衰老死亡而引起水质剧变。
酸性水环境中,甲鱼活动减弱,摄食下降,抗病力低,而强碱性环境对甲鱼的皮肤粘膜有损害,因此甲鱼池应多保持弱碱性水环境。室外池塘甲鱼养殖均处于高温情况下,所以培养藻类应以高温弱碱条件下最适合生存的微囊藻为主。培养方法为:施用生石灰60千克/亩,过磷酸钙5千克/亩,尿素2千克/亩,施肥注水培养。
水色培养好后,为了防止水体老化或倒水(水变褐色或泛白色),首先应保持经常少量的换水,使浮游植物保持肥、活、嫩、爽;其次,当浮游动物数量偏多时应及时用生石灰及一定量的“敌百虫”予以杀灭,最后再使用含氯消毒剂后换水1/4左右。
3.防水变由于水体控制不好,导致浮游森敬植物急剧、大批量死亡,使水质严重缺氧,甚至产生有毒物质称为水变。其过程一般由原来的浓绿或蓝绿急剧变成暗黑色,以后逐渐变得澄清透明,其水体中浮游植物残存极少,光合作用停止,而增加的大量浮游植物死骸及原来的有机质在水体中剧烈氧化分解,使水体溶氧急剧下降,最终酵解而产生大量的有害物质,造成甲鱼摄食及抗病能力下降。
遇水变后应注意搞好浮游植物的培养以保证甲鱼的健康生长。首先应及时排掉部分旧水而注入新水,减少池中的有机质,降低有害物质的产生;其次应施放一定量肥料加速浮游植物的繁殖,由于水变水体总氮含量偏高,因此应以施磷肥为主,以达到调节水体氮磷比例,促进浮游植物生长的目的。
4.水体溶氧应充足虽然甲鱼是肺呼吸动物,对水体溶氧要求不高,但其养殖水体仍应保持4毫克/升以上的溶氧,这是因为甲鱼大量含丰富蛋白质的排泄物和跌落水体中的饲料如不能有氧分解,在高温的条件下进行酵解,易造成二氧化碳、硫化氢、氨氮等有害物质在水体中积累,引起水体恶化,导致甲鱼摄食下降及抗病力减弱。因此水体由于各种情况而溶氧下降时应能采取化学或物理方法来补充水体溶氧,保证甲鱼的健康生长。
三、放养密度
多年来多数养殖户在室外池塘甲鱼养殖过程中,为了甲鱼快速生长而采取低养殖密度,但却往往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其原因有两方面:首先,甲鱼是一种争食性很强的动物,低密度下甲鱼争食性下降,反不利于生长;其次,由于甲鱼数量少,在投饵方面难于控制,少者灶投则摄食量不足,多投则又容易造成甲鱼过食而引起病害,所以室外池塘甲鱼放养时应按不同规格将其放养密度加大为8只/平方米~13只/平方米。
四、投饵
室外池塘甲鱼的投饵应根据天气的变化而变化。早期由于气温尚偏低,因此多采取水下投饵,以达到多摄食的目的。中期则采取“两头多、中间少”的办法,因两头水温、气温均属甲鱼最适生长条件,因此应多投喂,以加快生长,中间由于温度太高,甲鱼代谢下降,少投饵有利于甲鱼的正常生长。晚期由于天气变凉,气温下降,投饵应改为水下,否则由于温差的原因,甲鱼摄食量将急剧下降。
五、用药
室外池甲鱼养殖由于水体条件好,往往病害较少,因而用药应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
1.预防首先甲鱼开始进行养殖时应投喂一定量的抗菌药,以增加其抵抗力;其次高温期则以投喂清凉解毒、保肝、护肝的中草药为主;后期则尽量减少用药以保证甲鱼无残留、食用安全。
2.治疗治疗过程中由于水体大应以内服药为主,外用药为辅。而内服药则应掌握适时用药,对症下药,用足药量,来确保治疗效果。
抄录别人的,应该对你有帮助,采不采纳都行。
水产养殖行业中的肥水问题
肥水的主要作用:使水体中藻类繁殖起来,通过光合作用向水体中释放氧气,另外藻类还是幼虾的天然饵料,藻类活力高的池塘慎物抗环境突变能力强。槐银肥水的原铅孝宴理:通过向水中施加矿物质、碳氮化合物来供给藻类吸收和繁殖。
下一篇:更多种植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