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骨鱼养殖时间段是多少 黄骨鱼养殖周期多长
黄骨鱼怎么养才不会死,养殖周期是多久
1、培育水质:先进行清塘消毒,随后在注入新水的同时往水中泼入适量腐熟的粪肥,以此来培育水质。2、合理的控制密度:因为黄骨鱼比较凶猛且又好争斗,因此需要控制好饲养密度,降低它们发生争斗的几率,一般每亩可以投放黄骨鱼1000尾。3、饲喂管理:通常可以给黄骨鱼投喂小鱼、小虾、蚯蚓、鱼粉、菜饼、豆饼等食物。4、水质管理:做好水质管理工作并定期消毒,减少疾病的发生,降低黄骨鱼的死亡率。
一、黄骨鱼怎么养才不会死
1、培育水质
(1)在养殖黄骨鱼的时候,需要先进行清塘,待清塘完毕之后再用生石灰吵扰燃全池泼洒进行消毒。
(2)消毒完毕后就可以注入新水了,在注入新水的同时需要往水中泼入适量腐熟的粪肥,促使浮游生物能够更好的生长,以此来培育水质。
2、合理的控制密度
(1)因为黄骨鱼属于一种比较凶猛的鱼类,而且喜欢争抢且进食速度快,因此需要合理的控制养殖密度。
(2)一般每亩可以投放黄骨鱼1000尾,确保每条黄骨鱼都能够吃到足够的食物且有李宏足够的空间可供生长,以此来确保它们的存活率。
3、饲喂管理
(1)黄骨鱼一般既可以吃荤食,也可以吃素食,不过在养殖的时候,通常建议投喂蛋白质含量高的饲料。
(2)通常可以给黄骨鱼投喂小鱼、小虾、蚯蚓、鱼粉、菜饼、豆饼、米皮糠等食物,对于提高黄骨鱼的品质以及产量具有一定的帮助。
4、水质管理
(1)在养殖黄骨鱼的时候如升虚果爆发了一些疾病,便容易导致黄骨鱼死亡。
(2)因此在养殖期间需要做好水质管理工作,确保水质干净无污染,同时还要注意做好消毒工作,尽量降低红点病、烂鳃、肠炎、腹水症等疾病发生的几率,以此来确保黄骨鱼的存活率。
二、黄骨鱼的养殖周期是多久
1、黄骨鱼的养殖周期通常与环境温度、养殖种类、饲喂管理等因素有关,在正常情况下,黄骨鱼的养殖周期一般在12-13个月左右,若是在比较温暖的地区养殖黄骨鱼,养殖周期一般在12个月左右,如果是在比较寒冷的地区的养殖黄骨鱼,养殖周期一般在13个月左右。
2、若是养殖全雄黄骨鱼,养殖周期一般在10-11个月左右,而在饲养的过程中,如果给黄骨鱼饲喂蛋白质含量比较高的饲料,一般能够加快黄骨鱼的生长速度,从而缩短它的养殖周期。
黄骨鱼生长周期要多久
1、通常整个养殖期就是12到13个月左右,环境温度会影响到养殖时间,比如温暖地区可能是12个月,冷一点的地方是13个月左右。不同的养殖种类时间不一样,比如全雄黄颡鱼大概10到11个月就可以养殖完成生长期。直接影响黄颡鱼生长速度的是喂食的饲料,喂食的饲料蛋白高的生长更快,蛋白质低的,生长相对慢一悔雹些。2、投喂饲料的地方要固定起来,喂食时间间隔要确定好,不能随意时间喂食每一个阶段的喂食量要根据鱼的大小来确定好,达到另一个阶段时要更换凯前首投喂的饲料量。每天投喂的饲料的用量是鱼的体重的5%,一般一天喂食两次到三次,小鱼喂食次数多一些,大鱼是两次。下午的喂食量也要比上午多一些。饲料不要投喂过量,容易污染水环境,及时打捞食物残渣。
3、养殖时间比较长,冬季生长缓慢,盯数要想养殖生长的快一些,主要就是要保持合适的温度,以及就是合理的投喂饲料或者是选择合适的投喂方式,注意投喂有营养的饲料,能够吸收消化。
黄骨鱼养殖的生长周期需要多久?禾棠花
黄骨鱼的生长周期大概在12-13个月左右,但是它生活的环境温度会影响到生长周期,比如在温暖地区可能是12个月,寒冷地区可能是13个月左右。黄骨鱼,一般指黄颡鱼,是底栖性淡水鱼。
栖息环境
黄颡鱼多栖息于缓流多水草的湖周浅水区和入湖河流处,营底栖生活,尤其喜欢生活在静水或缓流的浅滩处,且腐殖质多和游泥多的地方。
生活习性
白天潜伏水底或石缝中,夜间活动、觅食,冬季则聚集深水处。适应性强,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下也可生存,甚至离水5至6小时尚不致死。黄颡鱼较耐低氧,溶氧2毫克/升以孙举穗上时能正常生存,低于2毫克/升时出现浮头现象,1毫克/升出现窒息死掉。黄颡鱼适于偏碱性的水域,pH最适范围7至8.5,耐受范围6至9之间。黄颡鱼对盐度耐受性较差,经过渡可适应2‰至3‰氯化钠,高于3‰时出现死掉。
黄颡鱼生存水温为1至38℃,低温0℃时出现不适反应,伏在水底很少活动,呼吸微弱,3天时间出现死掉。高温39℃出现不适现象。鱼体失去平衡,头朝上,尾朝下,呼吸由快到弱,1天左右出现死掉。在8至36℃范围内温度对黄颡鱼成活率影响不大,而与生长有较大关系,低温时黄颡鱼虽能少量摄食,但基本不生长,其生长温度范围为16至34℃,最佳范围为22至28℃。水温对其摄食有显著的影响,开始摄食水温为11℃。较低温度下,黄颡鱼摄食率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当温度上升达到29℃时,黄颡鱼摄食率随温度升高而下降。黄颡鱼的最适摄食温度为25℃,摄食率为4%至4.36%,试验温度26℃时,获得最大摄食率4.36%。
黄颡鱼食性为杂食性,自然条件下以动物性饲料为主,鱼苗阶段以浮游动物为食,成鱼则以昆虫及其幼虫、小鱼虾、螺蚌等为食,也吞食植物碎屑。黄颡鱼的食谱较广,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食物的组成有所变化。根据其对101尾黄颡鱼胃肠内食物分析,食物种类有幼鱼、鱼卵、虾类、水生昆虫、螺类、水生植物等,其中虾类出现频率最高。
黄颡鱼仔鱼孵出1至3天,体长5.0至8.0毫米,从自身卵黄囊吸取营养,行内源性营养。4天以后卵黄囊基本消失,体长8.1至9.0毫米为仔鱼开口摄食阶段,主要摄食轮虫、小型枝角类及桡足类幼体,9毫米l以上仔鱼完全以外界食物为食,行外源性营养。全长13.1至14毫米的仔鱼,随鱼体生长,口径增大开始摄食大型枝角类及桡足类和一些原生动物。全长15.1毫米以上的仔鱼答歼,则开始摄食更大的动物,如摇蚊幼虫及寡毛类则卜等。所以黄颡鱼仔鱼摄食的变化规律为轮虫(小型枝角类、桡足类幼虫)一大型枝角类(桡足类)一摇蚊幼虫(寡毛类)。
虽然黄颡鱼的食性较广,但饵料组成都比较简单,不同的体长阶段都是以1至3种饵料生物为主,而且由浮动生物向底栖动物转变。
下一篇:更多种植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