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学发展历程简述 水产养殖学发展历程图
水产养殖业的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淡水养鱼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其历史可追溯到纤辩3000多年前的殷代。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人们积累并创造了丰富的养鱼经验和完整的养鱼技伍竖运术。中国具备优良的自然条件和辽阔的水域,据20世纪80年代初统计,淡水水域约有2.5亿亩,占国土面积的2%左右,其中可以进行养殖的水面7500万亩,还有大量的稻田具备养鱼条件;大陆海岸线长达1.8万公里,且多数海区底坡度较小,平均深度不大,浅海滩涂广阔,可养面积约2000万亩,养殖潜力很大。1985年中国水产养殖总产量达到309万吨,占水产品总产量的43.8%。其中内陆水域养殖产量238万吨,浅海滩涂养殖产量71万吨。
1982年世界水产养殖产量超过800万吨,占世界渔业总产量的1/10,其中海水养殖与淡水养殖的产量约各占一半。水产养殖发达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东亚和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其产量约占世界水产养殖总产量的85%,其中中国的产量腔梁占1/3以上。此外,苏联约占6%,美洲和欧洲约各占2%。
水产养殖专业主要课程有哪些
选择专业时,考生们你们了解水产养殖专业吗?你们水产养殖专业主要课程有哪些呢?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水产养殖专业主要课程有哪些”,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水产养殖专业主要课程
水产养殖学专业主干课程,鱼类增养殖学、甲壳动物增养殖学、水产动物育种学、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水产动物疾病防治、海藻与海藻栽培学、水环境化学等。
水产养殖学专业培养目标与要求
本专业培养具备水产动、植物增养殖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水产养殖生产、教育、科研和管理等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教学、水产养殖开发、管理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生物学和水域环境学的基本理论以及水产增养殖、渔业经济和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受到有关生物学和化学实验教学、水产增养殖实践性环节、微型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水产经济动、植物增养殖技术、营养与饲料和病害防治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水产养殖学专业所需能力
1.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基本理论知识;
2.掌握现代生物科学和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
3.掌握水产经济动植物的增养殖技术、营养与饲料和病害防治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4.掌握主要养殖鱼类、甲壳类、藻类(可选择其中的2-3类)的人工育苗、育种和成体的集约化养殖等生产环节的技术裤歼关键;
旁谨5.具备内陆水域、浅海、滩涂的渔业资源和环境调查与规划的基本方法,了解现代化养殖工程、海洋渔业和水产品加工利用的基本知识;
6.具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基本知识,了解水产增养殖学、生命科学的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拓展阅读:水产养殖学专业就业形势分析
水产养殖学专业培养学生具有生物学、水产动植物养殖及水产动植物疾病诊断、防治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实践的基本技能,能从事水生动植物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与保护、经济动植物的增养殖、疾病防治及相关领域的科研、教学、技术服务及经营管理等工作。
水产养殖学专业就业方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对农业的不断重视,水产养殖业地位越来越高,行业发展空间也越来越大,人才需求也越来越大,因而水产养殖学专业的就业前景非常广阔。毕业生的运纯基主要就业方向为教育机构、各级水产研究、生产开发和管理以及水产环保、外贸海关等部门。
水产养殖学学生毕业后可到有关院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渔业行政机关、水产技术推广站、渔政监督管理站、动物检验检疫部门、名优特水产品良种场、养殖场、饲料加工厂、水产品加工厂、水产公司、休闲渔业基地等行政、事业和企业单位从事技术推广、应用以及生产经营、销售、管理等工作。
水产养殖学专业就业前景:随着全省沿海经济开发的推进,我国海洋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加之全国海洋渔业资源的限制捕捞,水产养殖业会成为朝阳产业,对技术和人才的需求将越来越多,海洋特色明显的水产养殖专业毕业生的前景会越来越好。
近些年,全国水产养殖生产保持着较好的发展势头:养殖规模进一步扩大,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渔业重点省的优势养殖区域和主导养殖品种正在逐步形成;水产养殖经济运行基本平稳,水产养殖产品价格上升,比较效益进一步提高,有利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水产品市场需求的增加带动了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从而为此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就业条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对农业的不断重视,水产养殖业地位越来越高,行业发展空间也越来越大,人才需求也越来越大,从每年的人才需求看,毕业生数量总是满足不了行业人才需求的数量,因而就业前景非常广阔。
水生生物学的学科发展
发表了大量论文,很多分类专着先后出版,为我国水生生物学的研究铺平了道路。
《华东水生维管束植物》裴鉴等,1952
《湖泊调查基本知识》饶钦止等,1955;
《中国淡水轮虫志》王家楫,1961
《中国海洋浮游硅藻类》金德详等,1965;
《中国海洋浮游桡足类》郑重等,1965
《中国动物志—淡水枝角类》蒋燮治、堵南山,1979;
《中国动物志—淡水桡足类》沈嘉瑞等,1979
《中国淡水藻类》胡鸿钧等,1980
《西藏水生无脊椎动物》蒋燮治等,1983;
《海洋浮游生物学》郑重等,1984
《中国淡水藻志-鞘藻目》饶钦止,1988;
《中国近海多毛环节动物》杨德渐、孙瑞平,1988
《中国淡水藻志-硅藻门中心纲》齐雨藻等,1995;
《中国淡水藻志-色球藻目》朱浩然等,1997
《中国淡水藻志——裸藻门》施之新等,1999;
《原生动物学》沈韫芬等,1999在内陆水域方面,50年代中苏合作对黑龙江进行综合考察。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对长江中、下游的湖泊调查,青海湖调查,80年代初由各省、市水产研毁判胡究机构和几所水产高等院校协作,对长江、黄河、黑龙江、珠江四大水系的渔业资源进行综合调查。
大连水产学院等单位开展了内陆盐水及其生物资源的调查和利用的研究。这些工作为水产饵料生物的区系和分布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在海洋方面,上世纪50年代,中科院海洋所对黄、渤海进行综合调查。1958年《全国海洋综合调查》,1980年进行全国海岸及海洋资源综合调查等在单胞藻培养方面,青岛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海洋研究所等建立了比较完整的藻种室,可随时为生产、科研单位进行藻类培养提供种源;水生生物研究所进行了固氮蓝藻的培养和在农业、渔业中利用的研究;海南、广东建起了多处螺旋藻培养基地,其产品已广泛应用于水产品育苗生产中;曾被视为害藻的螺旋鱼腥藻(Anabaenaspiroides)经陕西省水产研究所多年研究,证实其为鲢易利用的优质饵料,并在大面积培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在轮虫培养方面,继上世纪50年代引进日本工厂化培养技术后,在土池中大量增殖轮虫获得成功,并已在淡、海水苗种生产中,特别是河蟹土池生态育苗中得到应用。
枝角类作为“鱼虫”,早在我国民间养鱼中采用。十几年前何志辉等从晋南采集到盐水枝角类—蒙古裸腹溞(Moinamongolica)驯化于海水中,并对其生物学和培养方法进行了深入的实验研究,为大规模增殖作为海水苗种生产新的活饵料奠定了基础。
随着沿海卤虫资源的急剧下降,内陆盐湖资源开发已引起人们的关注。上世纪末,由黑龙江、新疆、内蒙古等水产研究所,对西北地区盐湖卤虫资源进行了为期4年的调查,发现有卤虫的盐湖31处,水面1620km2,为卤虫资源利用开拓了新领域。1.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治
2.大型水利工程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
3.水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研究
……
1.水底区
(1)沿岸带(littoralzone)由水边向下延伸到大型植物生长的下限。这一带的深度按水的透明度而不同,一般为6~8m。
(2)亚沿岸带(sublittoralzone)沿岸带和深底带的过渡区,一般没有大型植物生长。有些湖泊这一带为贝壳所堆积。
(3)深底带(profoundalzone)深底带包括亚沿岸带以下的冲氏全部湖盆,通常堆积着富有机质的软泥,这一带没有植物,动物的种类较少。“水生生物学”初创时期(1960年以前):
上海海洋大学的水生生物学课程开设可以追溯到解放前上海海洋大学的前身——江苏省立水产专科学校(1930年)。当时的养殖科是三个主干专业(另外还有捕捞科和加工科)之一,该专业设置了生物学课程,其中包含了浮游动植物、底栖生物、无脊椎动物等内容,因为它们与水产养殖关系密切。新中国成立后,在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大调整之际,上海水产学院宣告成立,这也是新中国成立的第一所高等水产院校,因水产养殖分设淡水和海水养殖两个专业,所以相对应地设置了《淡水生物学》和《海洋生物学》课程。当时的水生生物学方面师资有毕业于东吴大学生物学的陈子英教授(摩根的学生)、毕业于厦门大学生物系的肖树旭教授、毕纤拦业于山东大学生物系的王嘉宇讲师以及日籍杨亦智讲师等,并聘请了当时山东大学李冠国教授(讲授“浮游生物学”课程),他们进行水域调查研究,采集水生生物标本,结合生产实习,自编讲义。上海水产学院成为我国时间最早、师资最优、教材最全的第一所开设水生生物课程的高等院校。随着学科的发展,上海水产学院于1956年在国内率先设立了水生生物学专业,招收学制为四年的本科生。为新中国的建设培养了一批水生生物学方面的专门人才,如甲壳动物学家梁象秋教授、鱼类学家苏锦祥、伍汉霖、金鑫波、王幼槐等教授,也促进了水生生物学学科整体水平的提高,并于1960年在国内出版了第一本《水生生物学》教材。
六十年代后期:文革特殊阶段。
水生生物学教学、课程建设积累期(1972-1988):
这一阶段,水生生物学教研组人才聚集,各成员专业特长优势明显。其中,梁象秋教授毕业于上海水产学院水生生物学,杨和荃教授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的植物学专业,在淡水浮游生物研究方面颇有建树;方纪祖副教授毕业于厦门大学,主攻海洋生物;严生良老师在水生生物生态学方面有专长,当时的海洋生物学教师还有洪惠馨教授、虞冰如老师,淡水生物方面还有王菲老师等。当时,授课班级少(3-5个班/年),水生生物学课程分为淡水生物和海洋生物两部分授课,课时很多(160学时,分上下两学期授课),师资力量配备非常强,教师非常注重课程建设,特别是在水生生物学教材、教学参考资料方面加强建设。1972-1979年,上海水产学院搬至厦门期间,水生生物教研室组织编写了《淡水习见藻类》、《淡水轮虫图册》、《淡水枝角类图册》、《淡水软体动物图册》、《水生维管束植物》等教学参考书;1982年,严生良、梁象秋、杨和荃等老师参编出版了《淡水生物学》(上册);1986年,杨和荃教授参编出版了农业部广播电视教材《淡水生物学》,并于1988年受聘为中央农业广播学校“淡水生物学“教师。1986-1989年期间,由杨和荃教授编导,由我校电教中心拍摄了“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淡水生态”等水生生物电视录像教学系列片,(这些录像链接在“水生生物学”市级精品课程网上,为许多学校参考使用,效果很好),还拍摄了水生生物实物彩色照片300多幅,制作了1700多帧幻灯片。当时的水生生物学授课方式主要为黑板板书和放映幻灯片。
水生生物学课程建设逐步发展期(1988-2000):
1988年,水生生物学4年制本科专业恢复在全国招生。从1984年始,梁象秋教授、杨和荃教授、方纪祖副教授就筹划、整理、编写了《水生生物学》讲义,该讲义集淡、海水生物,集水产饵料生物和经济生物为一体,于1989年在水生生物学专业试用。1992年专业教学计划调整,水生生物学专业的《淡水生物学》和《海洋生物学》两门课程正式合并为《水生生物学》(90学时),同时增设了《水生生物生态学》课程(36学时)。《水生生物学》讲义在试用6年后于1996年由农业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教材是当时国内水生生物学方面最完整、最系统的教材,被国内近30多所相关高等院校作为教材使用,并于1999年在台湾出版发行。1996年,水生生物学被评为校级一类课程。
水生生物学课程建设崛起阶段(2000年以后):
2001年,上海海洋大学承担教育部“水产养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和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淡水养殖专业”和“海水养殖专业”合并为“水产养殖专业”,水生生物学课程成为水产养殖专业的专业基础课。2000-2001年,学校立项开发了“水生生物学多媒体教学课件”,该课件已陆续被国内14所高校借鉴引用。2001-2002年,水生生物学课程被推荐为上海水产大学重点建设课程。2002年3月-7月,上海水产大学立项进行“水生生物学多媒体课件网络英文版制作”。2003-2004年,水生生物学课程被推荐列为上海市重点建设课程。2003年,“水生生物学”被评为上海水产大学校级精品课程。2004年,《水生生物学》被评为上海市精品课程。2004年,梁象秋教授出版专著,《中国动物志》无脊椎动物(第三十六卷)甲壳动物亚门十足目匙指虾科。2007年,梁象秋教授参编的《中国动物志》甲壳动物亚门长臂虾科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2004年,上海水产大学投资200万元建立了上海市水生生物科技馆,使水生生物标本、生物学现象和知识科普化。该馆面向上海市所有中、小学生开放,成为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之一。2005年,学校立项完成水生生物学实验室规划和建设工作。2006年,我校投资36万元,建设了国内一流的“水生生物学”数码互动显微镜教学实验室。
水生生物学课程在半个多世界的历史沿革中,授课时数从“淡水生物学”和“海洋生物学”两门课程的160学时降至126学时(其中形态分类部分90学时,生态部分36学时),再根据不同专业下调至72学时或54学时。当前又根据新的人才培养需求,进一步调整为48学时(理论)+27学时(实验)或30(理论)+18(实验)。授课方式从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变革到幻灯、录像、多媒体教学、生物显微成像数码互动系统多种方式相结合的立体化教学模式,无论是教学手段、教学方式的改革,教学内容的整合还是教学设备的配备均进行了革命性的创新。在教学时数缩减的前提下,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目标不仅没有削弱,教学效率反而大幅度提高,教学效果卓有成效。更为重要的是,我们的教学不仅立足于本学院、本学校,更着重于将我们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成果服务于其它相关教育教学机构,着眼于使我们的教学成果能为国内水生生物学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贡献一份力量。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们的教材、我们的课程教学体系、我们的CAI课件、我们的标本。.....,每次建设的成果都为国内几十所相关高校所共享。
几代人历经半个多世纪的不懈努力,使上海海洋大学的水生生物学有着深厚的文化和科技积淀,并努力向国家级精品课程迈进。
下一篇:更多种植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