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虾青蟹混养技术要求 对虾青蟹混养技术要点
时间:2023-09-23 11:31:57 浏览量:
蟹和虾怎样混养?
青蟹在这斑节对虾、生长速度快、口味佳、经济价值高。锯缘青蟹、个体大、抗病力强,被列为海水养殖的“名特优”品种。益蛏、养殖成本低、周期短、产量高、收益大,三者实行生态式养殖,取得较好的成果。现将主要技术要点总结如下,为虾、蟹、贝生态养殖高产高效提供参考。一、养殖场地的选择与设施:
进行生态养殖首先必须要为对虾、青蟹、益蛏创造一个良好的水质环境,水质清新,常年海水比重在1.008至1.018,PH7.8---8.5,泥沙底质,池塘面积一般在20---30亩之间,水深1米以上,塘四周环沟水深2米以上,环沟中两端安装两台潜水式增氧机,环沟边四周做成向内倾斜的蛏埕,蛏埕面积最多不要超过全池总面积的30%,池塘中央放一些隐蔽物,建造蟹岛,便于青蟹拙洞与栖息,池堤四周加防逃设施,具备独立性排水系统,一个潮汛至少有9天可以换水。
二、清塘、消毒与发塘
排干池水、封闭水闸、清淤、整沟,池底用漂白粉或茶饼进行彻底杀菌消毒。消毒后两天放进池水,5---7天培养水质,用肥料加微生态制剂培养水中的基础饵料,一般使水色呈黄褐色、茶褐色或淡黄色,透明度在20---30CM为宜。
三、苗种放养
1、蛏最好1---2月份播种最迟不要超过清明节按蛏埕面积计算,一般播种蛏苗(平均规格3000粒/KG---4000粒/KG)每平方250粒至300粒。蛏苗要求表面光滑无破损,规格统一,避开阴雨天气播种。一般收大潮汛的苗种比较好。苗种运到池塘边后,轻振苗筐,使苗种水管收缩,然后将蛏苗均匀撒播在蛏埕上。在蛏苗埕上盖上网片,以防虾蟹入侵。
2、斑节对虾投苗一般在3月底至4月初,按水面计算一般每亩放养1---1.5万。苗种规格为体长1.0---1.2CM尾,虾苗入池要注意水温与盐度。运输虾苗海水和池水的水温与盐度相差不要过大,为了使运输虾苗海水和池水温度与盐度不会相差很大,可将虾苗运输袋放入池水中,慢慢向运输袋加池水,待池岁搜拦水温度与盐度相近后放苗。
3、青蟹放苗、为了当年能够养成商品蟹,应尽量利用早批人工育苗蟹或天然大规格蟹苗,放养密度要根据蟹苗的规格、放养时间、饵料情况及水质合理安排。一般在4---5月放养,宽2CM---3CM的苗每亩可以放养600只---1000只蟹苗。
四、日常管理
1、控制水质、虾苗入池5天后,每日添新鲜海水10CM直至高水位后。根据虾、蟹、蛏的不同生长阶段、天气情况、活动状态以及水质、水色状况适时换水。每次换水量控制在总水体的15%,根据虾蟹的大小更换排水闸的围网。暴雨后要及时排乎胡去上层水,旱热天换水,要排底层水。养成期间可根据水色、天气适当增肥、消毒调节水质。
2、青蟹、对虾系杂食偏肉食性。饵料以新鲜的小杂鱼和各种低值贝类为主,配合人工全价饲料。投饵量随着饵料质量、残饵量、水温变化而变化。在18度——25度时虾、蟹生长快、摄食量大。投饵量要充足。高于32度,低于15度摄食量明显减少。青蟹、对虾多在夜间摄食。每天日出前、日落时2次投饵,饵料要均匀泼洒,但不要投到池塘环沟水深处。投饵量以不剩余残饵为宜,全池可以设几个饲料台观察点。
3、露蛏埕、一般一个潮汛排水干露蛏埕1---2次,每次2---3小时。排水干露蛏埕面时,要注意防止高温伤蟹虾及蛏子,最好在早、晚进行。不能在雷雨天露蛏埕,露蛏埕时要把沟里的增氧机打开。
4、每日早、中、晚各巡池1次,检查池塘四周的防逃设施是否损坏,闸门、堤坝有无漏洞、缺口,观察水质变化情况,检查摄食、活动是否正常,有无病害、残饵等。每隔半个月随机抽样测量称重,以便及时掌握虾、蟹、蛏的生长速度。检测水质(PH、氨氮、硫化氢、亚硝酸盐)等是否超标,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防止互相残杀,尤其是脱壳期和交配期表现突出。除了应该在池塘内多设隐蔽物外,还要尽量投足饵料,可以免去因讥饿而引起的残杀。
6、病害防治,在7---9月高温季节,主要以1、细菌引起如烂眼病、肠炎、荧光等等的疾病。2、由寄生虫引起如聚缩虫、累枝虫、钟形虫等等的疾病。3、非寄生虫引起如黑斑、坏血、软壳等等的疾病。应做到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五、收获
6月底7月初,根据对虾大小和市场行情,先捕对虾。可以地笼网或手网,也可放塘水捕捞。
7月份开始捕青蟹,可捕大留小、漏伏捕肥留瘦,连续捕捞,可用地笼网捕捞,也可以逆水捕捞。
缢蛏到10月一般可长到40---60粒/KG,也可以挖出上市。
“虾塘”混养“青蟹”提高经济收益,如何趋利避害也是关键
对虾、青蟹同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分类学者咐上近缘,生态位接近。虾塘混养青蟹无疑提高了综合经济效益,生产上如何趋利避害才是关键。当前,河口地区池塘由于综合条件差,单养对虾病害严重,防治尚五万全之策,从经济效益角度上看,混养优于单养对虾;从生产风险角度看,混养比单养对虾稳妥。经过探索及实践,对虾一青蟹混养模式已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相应措施。
对虾青蟹混养的池塘条件特点
大部分河口低盐池塘或其他有淡水源的泥沙底质池塘较适宜。凯嫌做
1、水质特点低盐度:在半封闭水质管理下,夏季池水盐度不低于1%,冬季不高于20%。低盐度除适,合青蟹习性外,实践观察表明对虾病毒病也明显较少,其原因机理,有专家认为对虾白斑病毒原发环境为偏高盐度,在低盐度下病毒毒力降低。
浑浊度高,色度低,酸碱度稳定:此三项水质特点是由于混养的青蟹(还有鱼类)搅起底质粉泥所引起,这种水环境较稳定,浑浊微粒吸附作用在达成池塘营养物质吸收与释放的平衡,维持适度光合作用,稳定池水pH值,改善底质沉积污染有明显作用,浑浊还能减少虾-蟹、蟹-蟹间对峙及互相残害。生产上能否同时控制达到这三项指标为水质管理成功与否关键,施加建筑用干磨大理石粉(325目~600目)有一定效果。
2、底质特点:泥沙质或粉粘土底质较适宜,纯沙质或沙砾底质不适宜,严重酸性红泥底质也不适宜。
3、池塘结构:一般虾池结构均可以,每池10~40亩,水深1米左右,塘底最好挖环沟或“L”形沟。
混养模式特点
1、多造次轮放轮捕,捕大留小草虾苗于4月初放养,密度为0.3万~0.5万尾/亩,以后根据实际情况“挤”放2~3批次,每次0.2万~0.3万尾/亩黑壳苗,亩年投放虾苗量约1万尾。秋季一般放养刀额新对虾0.3万尾/亩。
青蟹以秋苗(8~10月)为主季放养,经越冬养殖,翌年春、夏季捕大留小,再适当“挤”放,根据苗种供应情况,分2~3批次补放,也可每天均少量投放。亩年投放蟹苗量1000~2000个,具体数量决定于苗种规格及质量。
草虾用经改进的定置网可实现捕大留小,依据网目不同,收获规格可人为控制。
2、全段养殖、全年养殖,全段养殖指青蟹养殖不再是传统的育膏育肥暂养,而是直接放养幼蟹养殖成商品蟹。
全年养殖指除青蟹越冬养殖外,虾类早春还可放养中国对虾(低密度,0.1万~0.2万尾/亩),秋季放养新对虾、日本对虾越冬养殖。近年新引进的南美白对虾也可全年养殖。
3、配套中间培养,多级养殖配套虾、蟹苗种中间培养是为了适应轮放及低盐度养殖要求,除早春和晚秋(这时盐度在12‰以上)可放养幼苗外,“挤”放苗种均需经 “标粗”,“标粗”已发展由专职专业户集约化精养。多级养殖一般采取大池配套小池,苗种在小池集约养殖后再分放。
4、“人工生态系”养殖这是较成熟的模式,除混养青蟹外,还混养组合鱼类,主要有鲻鱼、蓝子鱼、鲷科鱼类等,形成池塘“人工生态系”养殖,利用组合鱼类控制池塘由于封闭式养殖出现的富营养化,平衡生态环境,减少病害。
病害的预防与控制技术要点
1、多造次轮放使虾类长年处于低密度状态,虾-蟹、虾-虾间交叉感染机率较低,已感染虾类在良好条件下,也大部份可养殖至收获规格。生产上若某批次虾发生病害死亡,一般尚有部分能成活,也较少引起轮放小苗死亡,在1~2个潮盯衡水期(15~30天)能很快恢复生产收获对虾。
2、利用草虾在疏养、低盐环境下,生长大小分化明显现象,实施轮捕,捕大留小。这样可减少任一时刻池塘虾容量及密度“压迫”,一般第一批草虾经50~60天养殖,即可开始收获规格在15克/尾以上的商品虾,开始收获后,每天均收虾,根据虾生长及病害状况,灵活改变网具网目是一项重要防病措施,病虾感染一般经“躁动期”、“滞纳期”、直至死亡,在“躁动期”收虾可减少损失及进一步的传染。
3、虾病易发高峰期,控制青蟹投饵量,利用青蟹摄食病弱对虾而控制虾病进一步传播。通过观察定置网每天收获的对虾,池中虾病状况大致上可了解到,如出现病症,应马上减少青蟹的投饵量,甚至停止投喂。大量生产实例及对照试验表明:每年5月虾病高峰期,虾病发生率与池中青蟹混养量成反比。也可使用龙昌胆汁酸拌料投喂,保护虾蟹肝胰腺,提高抗病力,起到防控疾病的效果。
4、减少虾-蟹病毒交叉感染。青蟹会摄食病弱死对虾,生产上可观察到青蟹白斑表征(与褐斑病有明显不同,褐斑病褐斑溃烂穿甲。白斑病白斑与对虾白斑病一样灰白但不溃烂穿甲),但白斑青蟹一般不发病死亡。只有池中死虾数量大于青蟹总摄食量,腐臭的死虾被青蟹摄食才会引发青蟹发病。但因为采取对虾疏养轮放轮捕,所以大量死虾一般少见。生产上适时施用3~5ppm漂白粉或5~10ppm茶麸饼,除消毒外,还可刺激池中部份病虾提早死亡并被青蟹摄食,可减少集中死亡。这一点与其他对虾防病养殖措施有明显不同。
虾-蟹混养并不是无病害健康养殖。然而,对于大面积的河口低盐池塘,各方面条件均较差,当前要实施高密度健康养殖仍不现实,采取本模式生产,管理经营好的话,亩年产值可达5000元,毛利润(未含塘租,300~800元/亩各地不等)可达1500~2000元。和其他虾-贝、虾-藻、虾-鱼混养模式一样,虾-蟹混养仍有其现实意义。
锯缘青蟹与中国对虾混养的饲养管理技术有哪些值得了解的吗?_百度知 ...
“饵料投喂:在虾蟹混养时,应以小型贝类、小杂鱼、虾、蟹等为主要饵料,也可投喂部分人工配合饵料。锯缘青蟹摄含首食量还因其发育阶段而有所差异,一般是随着个体的生长而逐步增加,但日摄谈没数食量与察败自身体重之百分比则随锯缘青蟹体重增加而下降。一般来说,日投饵量(以动物肉鲜重计)与锯缘青蟹甲壳宽、体重的关系为:甲壳宽3~4厘米,日投饵量约占体重的30%左右;5~6厘米为20%左右;7~8厘米为15%左右;9~10厘米为10%~12%;下一篇:更多种植养殖
猜你喜欢
喜欢种植养殖就经常来哦!
农资栏目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