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广天地养殖田鼠视频 农广天地鼠妇养殖视频
时间:2023-09-23 19:33:03 浏览量:
养蝎子需要投资多少钱?
养蝎子的缓罩成本在两三万左右。
室内蝎子饲养方法初期养蝎只需10—20平方米一般住宅即可,或利用阳台、屋角、平房顶等,也扰睁闹可搭建室内薄膜小温室进行饲养。初期小规模饲养出资一般为5000-10000元左右,占地10—100平方米。
蝎子饲养引种费用5000-20000元,蝎子的食料100-300元种,100-300元土元种。另外蛐蛐、、蝇蛆、必不可少。这些昆虫种子费用大约500元左右。
注意事项:
1、蝎子养殖需要的投入也不算很高,有投入小、风险小、见效快、以及利润高的特点。对于早神养殖者来我说,养殖蝎子省工、省时、省心。而且需要的技术要求也不是很高,易于管理,可以说男女老少都可以做。
2、不过能赚到多少,还是要看自己的养殖规模,一般来见,养殖规模大,赚的也就相对多,但其中需要的投资金,肯定是要更多了,但是在前期,就不必去考虑养殖规律,规模小一点也没什么关系。如果按1万只蝎子为例来分析的话,1年能够赚到的钱大概赚到2多万左右的钱。
前几天中央2套,陕西农林卫视都播过蜈蚣养殖致富的事。请问各位知道他是...
蜈蚣俗称百足虫,又名天龙。属节肢动物门,多足纲。体长8---25厘米,头部有一对触角,有21个体节,有足21对。第一对形成镰状毒腭者坦禅且有毒腺。在人工饲养条件下,6个月左右性成熟。成熟蜈蚣体长11----14厘米,宽5----11厘米,背腹稍扁。一、蜈蚣的药用价值与养殖前景
据有关专家研究,蜈蚣含有两种类似蜂毒的有效成分及酪氨酸、亮氨酸、蚁酸等多种物质。具有祛风、镇惊、抗癌、解毒散结,通络止疼等功效,是“拨毒膏”、“蛇药片”等中成药的重要原料之一。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蜈蚣入药可治疗小儿惊风、口歪眼斜、抽搐、破伤风、白秃病等。我国是蜈蚣的药材产地,在国外特别是在东南亚等国家享有较高的声誉。本地蜈蚣名叫“金头蜈蚣”,主产地为瑶华、安福寺、白洋、顾家店、姚家港及古老背,尤以瑶华为佳。过去蜈蚣入药以野生捕捉为主,但随着蜈蚣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和野生资源的不断减少,蜈蚣货源显得十分短缺,因此,人工养殖蜈蚣前景十分广阔,投首尘资少、见效快、易饲养、获利多,是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致富门路。
二、饲养管理技术
1、养殖池的建造
蜈蚣攀缘能力很强,但不会游泳,根据它的这个特点信备,可以设计为环水式饲养池,玻璃内檐式饲养池等。
2、食性和饮料
蜈蚣是典型的肉食性动物,喜欢各种活体昆虫,如蟋蟀、蝗虫、黄粉虫、蜻蜓、蟑螂和蝇类、蜂类以及这些昆虫的蛹和卵,也吃蜘蛛、蚯蚓、蜗牛及壁虎、蛇、蛙、小鸟、小鼠等,饥饿时也吃少量的植物嫩叶、嫩芽。
3、管理
从野外捕回做种的蜈蚣,可选择健壮、无伤病的。放养的蜈蚣密度过大、惊扰过多、或饲料和水源不足,都能引起互相残杀。堆叠而成的瓦、石堆,按底部表面积计算,每平方米放养300条。
三、繁殖技术
蜈蚣在常温情况下每年产一次卵,如有条件恒温饲养将打破常规每年产两次卵,蜈蚣自已有孵卵、育幼的习性。蜈蚣的性成熟在常温情况下3年,在恒温条件下1年即可繁殖产卵。
二、敌害和病害
蜈蚣的主要敌害有老鼠、蟾蜍、蚂蚁等。蜈蚣在蜕皮和孵化期呈半睡眠状态,若被蚂蚁群乘虚而入,几小时就会被吃掉,还要防止鸡或鸟类的危害。
三、捕捉、加工和等级
人工养殖的蜈蚣,根据需要在9---10月份捕捉,将蜈蚣放入热水中烫死后,用手指从头至尾挤出肠内物,取与蜈蚣体长相第的竹签,将两端削尖,一端从腹面插进头部与躯干第一节间,另一端插进尾部撑好,理直,再用薄竹乍将10条一排夹好,撑直凉干或用炭火烘干即可。
成品要求干爽,头尾齐全,有光泽成条,无碎,无虫蛀、霉坏。特级品每条长15厘米以上,一级品长12厘米以上,二级品长9厘米以上,三级品6厘米以上。
四、注意事项
蜈蚣养殖虽然简单易行,但每到夏季,随着温度的增高和湿度的增大,若管理不当,也会影响蜈蚣的正常生长。
1、充分供给饲料。气温在25℃左右时,是蜈蚣生长的最适宜的阶段,30℃以上,蜈蚣的活动量最大,进食量也随着活动量增加,蜕皮期相应缩短,产卵孵化和生长发育都大大加快,这时要充分供给足够的饲料,以肉类和蛋白质高的饲料为主,当然蜈蚣最喜欢的食物是昆虫、蝇、蚯蚓和黄粉虫等。
2、饮水要充足。人工养殖的蜈蚣,在饲养池内要有充足的饮水,否则断水数日后,一旦再有了水,会导致蜈蚣暴饮而造成死亡。气温达到35℃时,不注意供水,蜈蚣会因脱水肢体瘫痪而死。
3、疾病预防。夏季病菌大量繁殖,尤以霉菌引起的疾病较为频发。预防的关键是注意调节温度,防止潮湿。因此,在做好防暑降温的同时,要注意适当控制洒水量,做到多次喷洒。另外,严格防止蜈蚣摄食腐烂霉变的食物。
一、生活习性。在自然条件下,蜈晔一般栖息在山坡、田野、路边或杂草丛生的地方,或栖息在井沿、柴堆以及砖瓦缝隙间,特别喜欢阴湿、陈旧的地面。活动的基本特点昼伏夜出。在温度低于10℃时便停食,零下7℃进入冬眠期。
二、繁殖特点。蜈蚣的寿命仅有6年,性成熟以后,一般在3-5月份和7-8月份的雨后初晴的清晨进行交配,40天开始产卵,雌蜈蚣把受精卵产生在自己的背上,以便及时孵化。每只雌蜈蚣一次排卵达2-3小时,每次产卵80-150粒。卵表面富有粘液,卵粒互相粘在一起成卵块。孵化期间雌蜈蚣不吃不喝,直到孵化出幼蜈蚣。
三、饲料。蜈蚣是典型的肉食动物,食性广杂,特别喜食各种昆虫,如黄粉虫、蟋蟀、金龟子、白蚁、蝉、蜻蜓、蜘蛛、蝇、蜂以及它们的卵、蛹、幼体等,同时还吃里虫、蚯蚓、蜗牛及各种畜禽和水产动物的肉、内脏、血、软骨等,也吃水果皮、土豆、胡萝卜、嫩菜等,牛奶、面包等作蜈晔的食物。
四、养殖池建造。人工养殖蜈蚣可采用缸、池等方式,采用缸养,用破旧瓦缸或陶瓷缸,最好直径在0.5米以上,口朝下埋入土中20厘米左右,将外边的土拍实。缸内中间用砖或土坯垒起来,比缸面低10厘米左右,坯与缸壁间留有一定空隙。如果用完整无缺的缸,不要打掉底部,直接在缸中垒土坯即可。一个直径80厘米的缸可放成年蜈蚣200只左右。
采用池养时,养殖池要建在向阳通风、排水方便、阴湿、僻静的地方。可建在室内,也可建在室外。用砖或石块等砌成,水泥抹面,池高80厘米,养殖池面积大小随意,一般在5-10平方米为宜。池口四周内侧粘贴光滑无损的塑料薄膜,或用玻璃片镶成一圈15厘米左右宽、与池壁成直角的内檐。每平方米养殖池可投放成年蜈蚣500-900只。
五、管理要点。1.要防止蜈蚣逃跑,蜈蚣性急,如果防范措施不到位,蜈蚣很容易逃跑。2.注意饲养密度,必须按蜈蚣的体长和体大的变化而分群、分池饲养。3.做好温度、湿度、光线管理,保持环境安静。4.所投饲料保持清洁卫生,沾有农药的食饵不能投喂。5.经常观察,防止蜈蚣天敌进入养殖池内。6.防止食物、泥土的霉变。7.及时剔除有病的蜈蚣。
准确把握蜈蚣生活习性,创造蜈蚣养殖最佳环境
蜈蚣主要生活在多石少土的低山地带,平原地区只有少量分布。每年惊蛰后,气温转暖,蜈蚣冬眠苏醒,开始出土活动,善居于阴湿的杂草丛中或乱石沟里。从芒种到夏至,随着气温逐渐升高,它又渐渐移到阴凉的壕沟、坟地、田埂或土坎的缝隙之中,避过炎热的白天。到了晚秋季节,则又多栖于背风向阳的松土斜坡之下或树洞、树根较暖的地方。总之,蜈蚣喜欢在阴暗、潮湿、温暖、通风的洞穴中生活。据此习性,我们建造了比较合理的养殖池,经实际检验,养殖效果良好,具体建造方法请参看视频部分。
准确把握蜈蚣活动特点,选择最佳投喂时机
蜈蚣一般都在夜间出来活动,20~23时是它们活动的高峰期。其特点是夜间活动多,白天活动少;气温高于25℃时活动多,10~15℃活动少;雨后的夜晚活动多,雨天的晚上活动少;无风或微风的夜晚活动较多,大风(风力在六级以上)的夜晚活动少。由此可见,蜈蚣活动的频率与气温、气压、相对湿度、降雨量和光照强弱等气象因子都有密切的关系。
根据以上特点,对蜈蚣投喂饲料要遵循一定规律,而不是一成不变,必须遵循的规律是:一般在日落前夕定点投喂饲料,以便蜈蚣形成条件反射,培养进食的规律性,同时不能违背自然规律,雨后天气闷热的夜晚,蜈蚣活动加强,食欲较好,可适时增加投食量;大风或阴雨等不良天气应减少投喂量甚至不投食。总之,应充分考虑气象因子对蜈蚣活动的影响,合理投食。
合理控制养殖密度、预防蜈蚣自相残杀
在蜈蚣生活密度过大或惊扰较多的情况下,易引起相互残杀而死亡。但在饲养条件下,随着生活环境和饲养条件的改善,如提供足够的新鲜饲料和水源,不加大对它生活的惊扰,即使养殖密度较大,对其生活也无多大影响。尤其是同一母体所产的蜈蚣因自幼在一起生活,长大后就是几十条卷伏在一起,也能和睦共居。所以提供足够新鲜饲料和水源,保持安静的环境,是人工养殖蜈蚣的必备条件。除非培育种苗需要,尽可能避免将产于不同养殖池的幼蜈蚣混合饲养。
掌握蜈蚣饮食规律,科学调配蜈蚣饲料
野生蜈蚣为典型的食肉性昆虫,性较凶猛,凭着它具有能射出毒汁的颚爪,可捕食比它大得多的各类小型动物。蜈蚣喜食的动物性饲料包括:蚯蚓、鼠妇、蜘蛛、蜻蜓......等,在动物性饲料供应不足的情况下,也食植物性饲料。为降低养殖成本,扩大饲料来源,喜旺药用动物养殖场特别重视植物性饲料的开发利用,并研究出几种蜈蚣十分欢迎的混合饲料配方,由于混合饲料供应充足,营养全面丰富,依此为主食供应蜈蚣,可以明显促进蜈蚣生长发育,提高幼蜈蚣的成活率。
蜈蚣一次食量大,耐饥力强。饥饿时,一次进食量可达自身体重的1/5~3/5。食饱后,十天半月不给食物也不会饿死,但蜈蚣不耐渴,每天需饮水。因此饲养场内必须放置盛水器皿,并要定时换水,以保持饮水的新鲜、清洁。
蜈蚣养殖成败的关键在于管理,蜈蚣的日常管理必须做好以下几个环节:喂食、供水、防逃。
一、喂食管理—混合饲料的制作
蜈蚣是杂食性动物,野生蜈蚣以捕捉活体小动物为食,我场在养殖过程中以各种动物尸体及内脏、动物血、面条、大米、豆腐、瓜果、蔬菜等为主要原料,经简单加工供蜈蚣食用,实践证明,蜈蚣很喜欢吃。鱼可以直接切成块放入食盘供蜈蚣食用,煮熟的面条、吃剩的大米饭也可直接装入食盘放入蜈蚣池内,我场养殖蜈蚣主要供应荤素搭配的混合饲料。
二、供水管理—蜈蚣一天也离不开水
蜈蚣可以十天半月不进食,但一天也离不开水,因此,必须确保蜈蚣生活的垛体水分适中,蜈蚣的生活环境有充足的饮用水供应。蜈蚣在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对养土的含水量要求有很大差别,比如说即将蜕皮的蜈蚣对养土含水量要求大些,蜕皮后的蜈蚣对养土的含水量就要求小些,同一个养殖池内的蜈蚣,在同一时间对养土湿度的要求有很大差别,我场通过合理设计养殖池的结构,轻松解决了这一难题。
大棚或室外养殖池,我们可以直接用水管向垛体喷水,水通过垛体流下来,大部分进入垛体下面的坑内,室内养殖可直接用水管将水注入垛体下面的水池,直到水从水池的上沿流出,垛体底层基本上是被泡于水中的,湿度最大,随着垛体上移,湿度递减,垛体顶部湿度最低。整个垛体自下而上湿度变化明显,轻松满足不同生长发育时期蜈蚣的特别需求,但别忘了将养殖池四周的水沟加满水供蜈蚣饮用。
人工养殖蜈蚣
蜈蚣是一种常用中药材,主治风毒疮肿、恶血聚积、小儿惊风和痉挛抽搐等,在国内外医药市场上需求量很大。现将人工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一、饲养与管理
人工养殖蜈蚣有两种方式:
1、半自然状态下室外养殖多采用池养方式。养殖池要建在通风,排水条件好。向阳的地方。从地面向下挖80厘米深,面积为5一10平方米。紧靠围墙内侧绕口周建一条宽10厘米、深3厘米的水沟,靠沟的里侧建一条宽30厘米、深3厘米的料槽,用来投放饲料。养殖池的上方要搭棚遮荫和防雨淋。为了防止蜈蚣逃跑,养殖池要求四壁光滑和建造水沟;池底铺10厘米左右厚的疏松细沙土,然后填3厘米厚的已发酵的畜粪,粪上撒些鸡毛、鸡骨,最后铺上碎瓦片或碎石。
2、室内全人工养殖有缸内放养和室内放养两种:
①缸内放养:在室内设置若干瓦缸,缸的底层铺放厚约10厘米的泥土,土面堆若干层瓦片、石块等,上面再覆盖小块麻袋片,缸口用细铁丝网制成的罩覆盖,
②室内放养:饲养室用的房间最好有天花板,或在屋顶铺设铁丝网,还要设置铁纱门和铁纱窗,以防蜈蚣外逃。室内四周用瓦片、沙、石块和少量泥土堆叠在瓦石堆中,尽量多创造一些适合蜈蚣栖息的缝隙场地。为充分利用空间,瓦石堆可尽量堆叠高些。
人工饲养可因地制宜选择饲料,如各种昆虫、蚯蚓、鱼、虾、蛋、肉类、动物血、杂骨和瓜果等。但要求新鲜,腐臭或不新鲜的食物不能喂。可每隔2~3天喂一次,但第二次喂时,需将上一次的残余食物清理掉。蜈蚣有饮水习性,每次喂食时要在饮水器皿内放足够的水。第一批养殖的蜈蚣种源,多来自捕捉的野生蜈蚣。作为种用,要求选择已有3~5年龄,达到性成熟的蜈蚣,并且体健活跃,背乌亮有光泽。雌雄搭配比例以10:2为宜。蜈蚣视力白昼差于夜晚,大多不合群,晚上8~11时是捕食高峰。最适宜的温度为25~30℃,10℃以下蜈蚣不活动,低于0℃对其生存不利。天气闷热、雷阵雨后的夜晚活动频繁,刮风下雨时活动少。故蜈蚣活动程度与气候因素有关,应随时注意调节。为了使蜈蚣安全过冬,可在饲养池中挖一条80~100厘米深的沟,将垃圾与挖出的土以l:2的比例拌匀,将沟填平。然后盖上瓦片、碎砖,将蜈蚣放人。在瓦片碎砖上再盖一层稻草或细土,使土温升高并保持稳定,保证蜈蚣安全越冬。如在室内养殖,应将门窗关闭并挂上草帘,必要时用炭火加温,提高室内温度。
二、蜈蚣的繁殖
繁殖蜈蚣首先要进行雌雄鉴别,掌握雌雄比例。比较准确可靠的鉴别方法是:用手指轻挤其尾部生殖器,以有无退化生殖肢来确定雌雄性别。雌性蜈蚣前生殖节的腹板无生殖肢,而雄性蜈蚣则有一对退化的生殖肢和阴茎。蜈蚣为卵生,每年春未夏初卵粒逐渐发育成熟,从6月下旬至7月中旬为产卵旺盛期。雌蜈蚣产卵前体态臃肿,腹部几乎贴近地面,行动缓慢,并会自行挖好浅洞穴,产卵。孵化一般在洞穴内进行,也有选择凸凹不平的石块底下或树根附近产卵的,每次产卵20~60粒。蜈蚣生命周期一般是5年,少数个体可达6年,最大体长可达17厘米,最大体重可达14单位重量。蜈蚣长到4年后性成熟,开始第一次繁殖;第5年进行第2次繁殖。
三、敌害和病害
蜈蚣的天敌有老鼠、石龙子、赡蜍、蚂蚁等。蜈蚣在孵化和蜕皮时动作迟缓,易被蚁群乘虚而入,只要几小时就可被咬死吃掉,故要提早防治蚂蚁,池养蜈蚣还应注意防止鸡和鸟窜入。蜈蚣的病害比较少,但在6一8月高温季节,如果温度过高,易遭绿僵菌的侵害。被感染的蜈蚣皮膜上出现黑色小点,以后小点浸润扩大,体色失去光泽,食欲消失,乃至消瘦死亡。预防绿僵菌的传染,关键是要注意调节温度,不让饲养场过于潮湿。
四、捕捉和加工
1、捕捉蜈蚣,可先用木棍将蜈蚣轻轻压住,然后用食指准确地重按头部迫其毒胯张开,再用拇指与中指捏住头部,迅速投入容器内。也可用竹夹或铁夹捕捉。捕捉时如被其蜇伤,被蜇处会剧烈疼痛,但无生命危险,可用氨水或花露水涂抹,也可用鸡蛋清或清凉油涂抹,或用大蒜捣烂外敷。
2、蜈蚣的加工方法是:将蜈蚣放人热水中烫死后,用手指从头到尾挤出肠内物,取与蜈蚣等长的两端尖的竹签,一端从腹面插进蜈蚣头部与躯干第一节问,另一端插进尾部,撑好理直,再用薄竹片按10条一排夹好,晒干或烘干均可,但要尽量避免折头断尾。如不慎有断肢脱落,也可收集起来一并销售,其药用价值不变。
蜈蚣又叫天龙、白脚、松毛虫、百足虫,千足虫等,有红头、青头、金头等20多个品种,是珍贵的二类中药材,目前非常紧缺。蜈蚣入药主治风毒疮肿、恶血积聚等症,具有怯风、镇惊、抗癌、解毒、抗肿瘤、抗惊厥等作用,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
由于畏热喜寒,蜈蚣的主要繁衍地区在北回归线以北,其适应性强,容易人工养殖。蜈蚣喜欢在枝木、乱石堆、荒芜阴湿的茅草地及大石下等隐蔽处生活,昼伏夜出,晚秋后钻入离地面10~13厘米深的土中越冬,到翌年惊蛰后才开始活动。我国人工饲养的蜈蚣多为红头少棘蜈蚣,它的生长快,繁殖能力较高,一条成虫每年可孵出幼蜈蚣一百多条。
一、人工饲养蜈蚣的方法
1.野地养殖法:此方法简便易行,冬天在有蜈蚣出没的地方,挖一条长宽不限的小沟,内放垃圾、碎砖,动物残渣、骨头、肠、鱼刺、鸡鸭鹅毛等。蜈蚣嗅到鸡毛等的腥味,就会聚集而来栖息、繁殖,春天即可捕捉。一般每隔1~2天后就可翻开沟捕捉到蜈蚣,捕捉后再补充新鲜的食物,覆以细土,以便继续捕捉。清明前后是捕捉蜈蚣的最适季节。此外,还可用铁耙于乱石堆、树根、荒草和岸滩处捕捉蜈蚣。这种方法特别适合初次饲养蜈蚣,可以解决种源问题,且特别适合那些没有专业饲养条件的人。
2.室内全人工养殖法:室内养殖可采用水泥缸,缸底面积最好为50×40厘米。将水泥缸以“品”字形叠放2~3层,用玻璃板作缸盖,缸内均应铺上松软的细土,厚度视季节而变,一般春、秋季10厘米,夏季5厘米,冬季20厘米左右。上层上放置碎瓦片或小石块、小木块等;缸的四角可用玻璃粘制成三角形小水槽,也可用盛水器皿代替,以供应蜈蚣所需要的饮水。放养的密度与个体大小,不同生长期以及饵料情况有关,一般每缸可饲养1~2龄幼体蜈蚣200条,或3龄蜈蚣75条,或4龄以上蜈蚣40~50条左右,每缸约有4条雄性成体即可。其它方面,可参照室外半自然状态下的人工池养法进行。
3.室外自然状态池养法:
(1)蜈蚣池要建在比较阴凉湿润,背阳避风,僻静的山坡地方。池用砖、石、水泥等材料砌成高80~100厘米的池壁,池壁要用水泥勾缝隙,池的长宽大小根据养殖数量而定。大池内应分隔成“田”字形小池,以便分别饲养。池的四周应设排水沟,池底面不浇水泥,先垫上6厘米左右的细泥土,上面铺上细石块或碎瓦片,并留有隙缝,池内也栽种杂草、树木,并在池内放置饮水盘供应清洁的饮水,尽量造成适应蜈蚣栖息的自然生态环境;池口四周用玻璃片镶一圈15厘米宽,与池壁成直角的“内檐”伸出,防止蜈蚣外逃或其它有害的动物入侵。
(2)第一批放养的蜈蚣可来源于野生采集,也可购买种苗。一般种苗应选择3~5龄性成熟的蜈蚣,要求体壮活跃,背乌亮而有光泽,雌雄搭配以10:1为宜,但雌蜈蚣产卵孵化时应将雄性蜈蚣全部择出另养,池养蜈蚣的密度为每平方米350~450条为度。池内湿度以60~70%较为合适,不宜超过75~90%。若湿度过大蜈蚣易受病菌的感染和侵害,导致脱壳和饮食困难,不仅妨碍正常发育,而且会发生生理性病变,甚至不繁殖或少繁殖。他内温度应保持在26~29℃间,夏季当气温上升到40~42℃时,蜈蚣体内的水份蒸发迅速,应随时注意降温,一般方法是经常朝池内洒水降温保湿。冬季应向池内抛掷稻草保温,创造一个适合蜈蚣生长的潮湿、温暖、饲料充足的环境。
(3)蜈蚣为肉食动物,喜食各种昆虫,如蝗虫、蟋蟀、蝉、蚱蜢、蜻蜒、蜘蛛,虫蛾等,饲料应以禽、兽肉食为主,如泥鳅、黄鳝、蚯蚓、蜗牛、蝙蝠、鼠类、壁虎、蜥蜴、蛇类、蝇蛆、白蚁、地鳖虫等,以及其它动物性食品所剩下的脚废料,如鸡血、杂骨、肠肚、禽毛、鱼虾小杂等。蜈蚣有时也屹瓜果、胡萝卜、西瓜皮及植物嫩草,因而可适当搭配25~35%的莲子草,叶叶绿等青饲料。夏秋季节傍晚,还可点灯诱虫、蛾供蜈蚣捕食,并可适当投放一些昆虫类在池中的杂草里繁衍,供蜈蚣批食。不过蜈蚣也耐饥饿,十几天不给食也饿不死,但要注意蜈蚣极度饥饿或严重干扰时会互相残杀而咬食饲类。并且蜈蚣可以几天不食,但不可一日无水,要在养殖池内设置水盘,以供应充足的饮水。特别是蜈蚣对食类要求较讲究,腐臭的食物即便是昆虫也不吃。投放食料应视季节增减,春夏季蜈蚣活动量大,应多放,晚秋初冬则可适当减少。
一般一条成体蜈蚣每次食量约1克,幼体蜈蚣可2~3天喂食一次,成体蜈蚣则需每天喂食一次。放饵时间以傍晚为好,要先将前一天吃剩的残渣清除掉,并要把较大的食物
蝎子用大棚养殖
塑模早料大棚蝎子养殖是人工养殖蝎子的最终归宿。温室恒温养殖蝎子虽然最快一年多长大,但是很多初养者很少能够掌握技术,一般实现不了一年多长大的愿望。露天散养蝎子3-4年才能长大,一年蝎子生长4个月,时间漫长夜长梦多很多人坚持不下去就放弃了。塑料大棚蝎子养殖一年半就能长大,一年蝎子生长6个月。且成活率比温室恒温和露天散养都高多了。只要学会了技术几乎不会失败。塑料大棚生态化养殖蝎子是蝎子土元养殖专家陈超峰的专利技术,是中国成功塑料大棚生态化养殖首例。塑料大棚蝎子养殖模式颠覆了我国以往传统的温室恒温养殖模式和露天散养的模式。使蝎子养殖不再失败,使蝎子养殖行业进入规模化、专业化、科技化、生态化、绿色环保时代。
生态化塑料大棚蝎子养殖是人工养殖蝎子的必然归宿。无论你现在采用的是温室恒温还是露天散养,将来你都会采用塑料大棚蝎子养殖模式。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有温室恒温养殖和露天散养的致命性弊端决定的,这是有塑料大棚的独特优势决定的。温室恒温模式和露天散养模式养有着先天性缺陷,而塑料大棚模式就是为避免以上两种模式的弊端而开发的新技术。
温室恒温蝎子养殖,最大的好处是蝎子最快一年至一年半长大。为了这个诱惑,几十年来我国无数养蝎爱好者纷纷采用温室恒温养殖模式,几十年过去了,目前国内真正温室恒温养殖成功者却寥寥无几,失败者占据绝对数量。为什么这么多人失败呢?是失败的人没有敬业精神?还是失败者没有学到真正的技术?不全是,我们认为失败的真正原因是温室恒温养殖蝎子技术操作起来比较困难。很多人难以坚持。为什么技术操作起来很困难呢?温室恒温养殖有诸多弊端,例如温室繁育。温室有两种繁育方法,一种是集体繁育,一种是单杯繁育。如果采用温室集体繁育,一龄蝎陪搭子的成活率不到10%,如果采用单杯繁育,成活率虽然高,但是劳动强度大,操作繁杂,只适合小规模初养,不能够规模化繁育,我场(郏县蝎子养殖基地)温室恒温养殖15年了,温室恒温养殖面积才2亩地,想再扩大温室恒温蝎子养殖面积都不划算。再例如蜕皮,温室恒温蝎子养殖,理论上蝎子两个月蜕皮一次,这是指在室温连续35度左右两个月才蜕皮一次。很多养蝎者根本做不到,导致6个月了也不见蝎子蜕一次皮。本来设定的温室一年左右长大的,结果养殖一年了蝎子还是个二龄。再例如温室蜕皮的成活率,温室内如果采用集体蜕皮法,很多人一千只二龄蝎子蜕皮后,有500只成活的就很不错了,其余的在蜕皮过程中要么被虫子吃掉,要么被同类吃掉。当蝎子到成年时已经是寥寥无几了。如果采用单杯蜕皮法,劳动量就成倍增加,养殖成本增加,大规模养殖就不划算了。有人采用蜕皮器蜕皮,其还不如单杯蜕皮划算,且成活率远远低于单杯法。不可否认很多人通过学习,温室恒温蝎子养的还是很好的,但是规模总是处于小面积养殖,这就是为什么到目前国内温室恒温蝎子养殖规模上不去的决定因素。养殖规模小就是养殖成功了也不等于赚钱。我场(郏县蝎子养殖基地)到现在为止温室恒温养殖面积才2亩地,国内采用温室恒温养殖蝎子的厂家除了回收野生蝎子育肥的,还没有一家温室规模真正超过我场的。由于以上诸多温室恒温养殖的弊端,这就促使我们研究、探索、开发出一种能够解决温室恒温模式弊端的养殖模式。
采用生态化塑料大棚蝎子养殖,就彻底解决了温室恒温蝎子养殖的一切难题。塑料大棚蝎子采用自然繁育法,因为大棚环境纯粹是大自然的地形地貌,纯粹是野外生态化环境,所以孕蝎繁育很自由,不受象温室恒温条件的限制,孕蝎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的选择适合自己繁育的场地。在温室内繁育的母蝎子,往往受到声音、震动、光线等惊扰,造成早产、死胎、难产、母蝎死亡等状况,而塑料大棚蝎子根本不存在惊扰的问题,根本不会芦码拿产生早产、难产、死胎、母蝎死亡的后果。塑料大棚蝎子可以在垛体土壤里面繁育,也可以在地下室里繁育,也可以在多孔砖里面繁育,无论外界打雷下雨、放鞭放炮、机器轰鸣等对大棚蝎子都五任何惊扰与震动惊吓,孕蝎繁育是自由的,是自然模式的。一龄蝎子成活率几乎是100%。大棚蝎子如果在5月份生产,在9-10月份有可能会繁殖第二胎,我场大棚蝎子在10月份发现很多孕蝎开始二次生产的。温室恒温蝎子养殖蜕皮是最难得大事,在暖房内有单杯蜕皮法、集体蜕皮法,还有人用蜕皮器蜕皮等等,单杯蜕皮成活率高但是费事,集体蜕皮和蜕皮器蜕皮成活率太低,温室恒温蝎子蜕皮,让很多养殖者捞而劳而无获甚至血本无归,可以说蜕皮技术是温室养殖失败的最大原因。而大棚蝎子养殖蜕皮就不是事,就像回到了大自然,根本不用人的参与和管理,不受象温室恒温条件的限制。蝎子在大棚里面是不知不觉的就自然蜕皮了,在蜕皮期间几乎没有互相惨食的险情。大棚蝎子30天左右蜕皮一次,生长速度是温室的两倍。如果5月份生产,到9月份都能变为5龄蝎子,在11月至第二年4月蝎子都冬眠。到第二年7月份都能变为7龄蝎子,成活率最少在70%以上。并且冬天不加温,不浪费能源部花费人工。这是温室恒温蝎子根本无法相提并论的。最主要的是大棚蝎子无论繁育、蜕皮都是自由式的,不用人工管理,可以大规模的养殖。
我们郏县蝎子养殖基地为扩大规模2007年建立平顶山市生态化蝎子土元养殖基地,扩建养殖面积3亩,2008年成立中国最早的蝎子养殖专业合作社,开始采用室内室外相结合的生态化养殖模式,从单一恒温养殖蝎子到“室内育种繁育,室外放养”,使我场养殖产量翻倍,“室内育种繁育,室外放养”模式,是郏县蝎子土元养殖基地在全国成功首创,很多学员在我场学习技术后,在家开始搞单一的室外露天散养,有部分学员已经得到了丰厚的回报。我场采用温室加室外养殖模式已有8年。在历年的露天生态化散养过程中,发现了很多问题,吸取了很多教训,解决了很多技术难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虽然我们成功采用室内加室外的生态化蝎子养殖模式给我场创造了巨大的回报,但是生态化露天散养模式和温室恒温养殖模式有着几个致命性缺陷,于是早在3年前我场就开始酝酿一种更先进的蝎子养殖技术,即塑料大棚常温生态化养殖模式。
生态化露天散养有着几个致命性缺陷主要表现在如下七个方面。第一露天仿野生散养蝎子的生长周期长,需要3-4年,最快也要3年。其次露天散养夏天雨水会淹死或者淋死一部分蝎子,冬天会冻死一部分蝎子。第三露天散养在冬眠期间田鼠很多会吃掉很多蝎子,即使你灭鼠措施再好也不可避免。夏天麻雀钻进池子大量捕食昆虫和小蝎子,即使你的防护措施再好也无济于事。壁虎和蜘蛛也会进入池子伤害或者吃掉一部分蝎子。第四露天散养食物不足导致蝎子互相残杀,蝎子成活率不高。露天散养的食物主要是昆虫类,而绝大多数昆虫都会逃跑,蝎子食物匮乏,不会逃跑的昆虫例如土元、鼠妇等只能做蝎子的辅助食物,蝎子对土元和鼠妇的食欲远远比不上对蚂蚱、蟋蟀、苍蝇、黄粉虫等主食的食欲那么强,其他主食都会飞跑,即使投喂黄粉虫白天太阳晒死,夜间露水露死,雨天淋死,蝎子根本没有食物保障。即使你投喂的虫子再多,要么飞走逃跑,要么被雨淋死。真正起效果的很少,被蝎子吃掉的很少,浪费的很多,死亡和逃跑占绝对优势。第五露天散养池子树木草丛遮挡阳光影响蝎子生长,延长蝎子生长周期,很多露天散养因为养殖池植被太多蝎子4年才能长大。第六露天大田散养只适合长江以北地区养殖,不适合江南地区养殖蝎子。而塑料大棚生态化蝎子养殖,不仅长江以北地区可以养殖,江南地区也可以成功养殖蝎子。第七露天散养不能靠诱虫灯来喂虫子。我场(郏县蝎子养殖基地)8年前就开始采用露天散养模式,晚上一直用诱虫灯引诱昆虫。基本上不起作用。以为是诱虫灯有问题,换用了10多种诱虫灯,无论是大功率的,还是小功率的,无论是国产的还进口的,还是引诱不来昆虫。最后观察发现诱虫灯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诱来很多虫子,其诱不来虫子是有以下六种原因。第一,野外虽然有小飞虫,但是小飞虫并不是全部有趋光性,很多小飞虫在蝎子养殖池外面飞来飞去就是不飞向诱虫灯,就是不进蝎子池子里面。第二:外面的小飞虫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多,野外很多庄稼地都打了灭草剂或者农药,很多虫子被杀死了,即使活着的小飞虫晚上很多都休息了,即使它们看见了灯光,它们只是趴在植物上远处看着灯光,就是不起飞,并不是有幼虫灯光就抢着飞来。第三:我们露天散养池子蝎子数量很多,指望露天池子原有的昆虫根本不够蝎子吃,而诱虫灯诱来的飞虫数量少的可伶,根本不够蝎子吃。第四:我们的露天池子不是一个,需要很多诱虫灯,而野外的虫子数量是有限的,飞进池子的数量也是有限的,所以很多诱虫灯一个晚上也诱不到几个虫子。况且就是诱来的飞虫也不一定被蝎子捕捉吃掉,很多又飞走了。第五:特别是面积大的大田露天散养,指望诱来的几个虫子对蝎子来说是杯水车薪。蝎子根本避免不了互相残杀的悲剧。不会飞的昆虫就是看见诱虫灯光,也越不过防逃墙进入养殖池,因此诱虫灯只是养殖蝎子者自我安慰的精神胜利法而已。第六:诱虫灯还会起反作用。因为很多蝎子看见幼虫灯光后都聚集在幼虫灯光下面,形成局部密度过大,导致大蝎子吃小蝎子的悲剧发生。经过长期的观察后,我场就放弃了采用诱虫灯幼虫的方法。因此我们郏县蝎子养殖基地现在淘汰露天散养模式了。有人说,大田露天散养是仿野生模式,野生蝎子没人喂也生长的很好,因此露天散养一个夏天喂两次就可以了,这是极其荒谬的道理,因为野生蝎子在野外密度非常小,100平米也不到一只蝎子,而我们的露天散养池子每平米就是养殖50只也没有效益,一个夏天不要说喂两次虫子,就是喂20次也绝对不够,一个夏天就是喂40也保证蝎子大量互相残杀!最重要的你喂的虫子要么不是蝎子的主食,要么被雨水或者露水弄死,得不偿失。
基于露天散养上述的缺陷,我们郏县蝎子养殖基地在2012年开始着手改进露天散养的弊端,创造一种更先进的意境,彻底切除温室恒温养殖和露天散养的顽疾,铲除温室恒温和露天散养的瓶颈。于是在2012年我场就开始酝酿一种更先进的蝎子养殖技术,即塑料大棚常温生态化养殖模式。在2012年到2014年期间我场试养一个塑料大棚,食物有单一黄粉虫到蟋蟀、蚂蚱、苍蝇等6种虫子,水分补充有人工供应到自动补给,温度调节有自然常温到大棚调温,蝎子蜕皮有单杯蜕皮到集体自由蜕皮,繁育方式有单杯繁殖到集体自然繁生产,蜕皮周期有温室和常温2个月到30天,蝎子生长周期有常温3-4年到一年半。经过三年的探索研究,反复的实验,2014年我场开始扩建塑料大棚蝎子养殖面积50亩,建造80个塑料大棚,正式采用生态化塑料大棚蝎子养殖模式。废除露天散养模式。因此我场的塑料大棚养殖并非一日之想心血来潮,是有计划,有步骤,从实践到理论,再有理论到实践,是反复探索、研究、积累经验的必然结果,是胸有成竹的,所以我场能够熟练的运用大棚环境,成功的养殖大棚蝎子。温室恒温模式和露天散养模式都有着先天性缺陷,而塑料大棚模式就是为避免以上两种模式的弊端而开发的新技术。塑料大棚蝎子从2015年5月份孕蝎繁殖,平均30天蜕一次皮。到11月份蝎子冬眠前,已经有很多6龄蝎子了。并且成活率在70%以上。这是露天散养蝎子想都不敢想的结果,露天散养想成为6龄蝎子,最少经过三年时间,而大棚蝎子一年就实现了。塑料大棚蝎子养殖食物有六种,即蚂蚱、蟋蟀、土元、潮虫、苍蝇、黄粉虫,主要以蟋蟀、蚂蚱、苍蝇、黄粉虫为主食。塑料大棚里面的蝎子总是食物过剩,不存在食物断链的情况,蝎子很少互相残杀。这是露天散养根本无法实现的。塑料大棚蝎子夏天雨水淋不着,冬天大雪压不到,不存在被雨水雪水淹死的情况。麻雀也进不来,不存在意外伤亡。塑料大棚蝎子养殖更不需要诱虫灯,大棚里面的虫子吃不完。塑料大棚蝎子养殖的这些优势就是针对露天散养的弊端开发的,因此大田露天散养模式已经淘汰了。
很多人不相信塑料大棚成功养殖蝎子这个事实,认为这是个不可能的事。但是当很多学员来场亲自目睹后,都服服帖帖瞠目结舌。他们都看到了这个不争的事实,在2015年9-10月份来场亲自学习的学员,我们正在拆开垛体进行改造,学员们都亲自看到了到底有多少五龄蝎子。只有你看到了,亲自体会了,你才会相信在我场塑料大棚里面,蝎子确实是不到30天就蜕一次皮。为了让大家鉴证塑料大棚成功养殖蝎子的事实,我场2015年开始采用塑料大棚养殖,就对外公布:我场80个大棚要出租10个,学员可以在我场租棚养殖蝎子,我场包学员成功。现在租出去的10个大棚的学员的蝎子也变成5-6龄了,你可以来场问问他们,也可以拆开垛体看看,试问,除了我们郏县蝎子养殖基地,还有哪的蝎子养殖场敢让你拆开垛体看看事实?!有哪的蝎子养殖场敢把大棚租给你包你成功?最近经常有人来电问大棚养殖技术,这些人不是我场学员,他们有的是在别的地方学习的学员,有的是自己摸索的塑料大棚养殖爱好者,他们和我场同时投种,到9月份有的蝎子还没有繁殖,有的蝎子还是三龄,有的小蝎子几乎没有了,有的母蝎子大量死亡,有的蝎子很得病等等。他们说的这些问题在我场几乎不存在。这就应了我说的那句话:没有技术谁养蝎子谁失败,不服你试试!还在懵懂状态的养蝎爱好者你们要切记:不要把自己撞的头破血流换来的技术成了别人淘汰几年的技术了。
我们郏县蝎子养殖基地一个生态化塑料大棚180平米,一个周期可生产蝎子50-100公斤,市场价值4-8万元左右,一个周期是一年半。这个效益无论是温室恒温模式还是露天散养模式都无法实现的。有的露天散养宣传一亩地年收入几十万是绝对不可能的。
告诉大家一句话:塑料大棚养殖蝎子是大规模成功养殖蝎子的必然归宿!温室恒温养殖我场还在进行,露天散养技术我场已经淘汰了。露天大田散养只适合长江以北地区养殖,不适合江南地区养殖蝎子。而塑料大棚生态化蝎子养殖,不仅长江以北地区可以养殖,江南地区也可以成功养殖蝎子。在我场学习的学员很多已经成功采用塑料大棚成功养殖蝎子了,这些一年的成功案例比过去10年的都多,凡是新学员,我们都会提供给你当地成功案例的。养殖模式不对,努力白费劲!
下一篇:更多种植养殖
猜你喜欢
喜欢种植养殖就经常来哦!
农资栏目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