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缸的黄鳝人工繁殖技术视频 鱼缸的黄鳝人工繁殖技术有哪些
黄鳝人工繁殖怎样做黄鳝怎么人工繁殖
1、黄鳝的选择要求黄鳝体质健壮,个体较大,无病伤,游动活泼。在非产卵季节,很难鉴别黄鳝的雌雄,因而一般以体长作为标志。一般情况下,体长在20~25cm,体重70g左右的鳝鱼多樱绝为雌性;体长45cm、体重100g以上的多为雄性。通常以选择体长30cm左右的雌鳝、
2、体重200~500g的雄鳝为宜。
3、黄鳝的培育:黄鳝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放养雄鳝7~8尾,雌鳝2~3尾。饲料以活蚯蚓或蝇蛆为宜,水深保持25cm左右,并经常换新水,保持良好水质。在池中可种植一些水生植物,脊弯姿如水浮莲、凤眼莲等以起遮荫和保护作用。
4、黄鳝的催产黄鳝培育到6月下旬至7月上旬,性腺发育已趋成熟,选择性成熟好的黄鳝进行人工催产。雌鳝要腹部膨大,用手摸有柔软性,腹面有一条透明卵带,有明显的卵粒轮廓,生殖孔红肿;雄鳝腹部较小,腹面有血丝状斑纹,生殖孔红肿,用手轻压腹部,有白色透明状液体溢出。
5、催产剂用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或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其用量20~50g重的雌鳝和50~250g的雄鳝,每尾1次注射LRH-A分别为5~10g和10一20g。一律采取腹腔注射,注射深度不超过0.5cm,注射液量不超过ml,雄鳝在雌鳝注射24h后进行。
6、人工授精催产后的黄鳝放在网箱或水泥池中暂养,水深闹粗25cm左右,水温25~28C,每天换水1次。约经45h后,每隔3h检查1次雌鳝,用手摸其腹部,如有卵粒游离之感,即可挤卵授精。此时,若雄鳝不能挤出精液,可将其杀死取出精巢,将其剪碎后用生理盐水稀释,然后进行人工授精。这样,便可获得一定批量的受精卵。
黄鳝怎么繁殖
黄鳝的繁殖:多数属于子代与亲代配对,也有与前两代雄鳝配对。但在带携团没有雄鳝存在的情况下,同批黄鳝中就有少部分雌鳝逆转为雄鳝后,再与同批雌鳝繁殖后代,这是黄鳝有别于其他动物的特殊之处。
黄鳝的生殖季节大约在每年的6-8月间,从胚胎期到初次性成熟时都是雌性。黄鳝在初次性成熟后会进行产卵,产卵后卵巢逐渐变为精巢。在黄鳝性别转变过程中有一段时间是雌雄同体的。一般黄鳝长到22厘米左右开始性逆转,在36-48厘米时,完成部分性逆转,也就是此时黄鳝是雌雄同体的。当黄鳝成长至53厘米以上时基本完成性逆转,已成为雄性黄鳝。
扩展资料:
黄鳝营养价值:
黄鳝不仅为席上佳肴,其肉、血、头、皮均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据《本草纲目》记载,黄鳝有补血、补气、消炎、消毒、除风湿等功效。黄鳝肉性味甘、温,有补中益血,治虚损之功效,民间用以入药,可治疗虚劳咳嗽、湿热隐明身痒、肠风痔漏、耳聋等症。黄鳝头煅灰,空腹温酒送服,能治妇女乳核硬痛。其骨入药,兼治臁疮,疗效颇显著。其血滴入耳中,能治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滴入鼻中可治鼻衄(鼻出血);特别是外用时能治口眼蠢橘歪斜,颜面神经麻痹。
参考资料:
黄鳝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
1、亲鳝选择及培育:选择体形肥大且健壮的黄鳝作为亲鳝,并将雌雄亲鳝按2:1的比例分开培育,期间可投喂蚕蛹。2、催产与孵化:水温为25-28℃时,为亲鳝注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溶液,再将雌雄亲鳝按2:1的比例放入产卵池,待雌鳝产卵后将水温保持在22-28℃。3、水质调节:每周注1次水,适当种植一些芜萍。
一、亲鳝选择及培育
1、选择亲鳝时,要求其体形肥大且健壮,体色鲜艳呈黄色,下腹部膨大柔软,卵巢轮廓明显,腹部呈浅桔红色,生殖孔红肿,雄性鳝鱼的体长一般以50厘米左右为宜,雌性鳝鱼的体长一般以25厘米左右为宜。
2、选择好亲鳝后,将雌性亲鳝、雄性亲鳝按照2:1或3:1的比例分开培育,培育前要对亲鳝池进行清洁、消毒处理,之后每平方米投放20-25尾亲鳝。
3、培育期间,可投喂经过人工驯食的蚕蛹等动物性饵料,同时要时常灌入新水,调节水质,将水深保持在10-25厘米。每周换2次水,每次更换1/3的水量,保证长时间的微流水有利于刺激黄鳝性腺的正常发育。
4、目前人工繁殖用的亲鳝一般是使用簖、鳝笼等工具从水库、湖泊等水域中捕捞而来,由于黄鳝具有特殊的性逆转现象,所以要完全辨别雌雄可能会比较困难。
二、催产与孵化
1、催情产卵
(1)待水温达到25-28℃后,为亲鳝注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溶液(目的是为了催产),每尾雌鳝的注射量一般为400-500个国际单位(IV),雄鳝的注射量可减半咐肢兆。注射方法一般以腹腔注射为宜,这样不但具有良好的效果,而且效应时间较短。
(2)注射药物后,将雌性亲鳝、雄性亲鳝按照2:1或3:1的比例放入产卵池中,一般情况下经过45-50小时雌性亲鳝便可自行产出卵粒(或挤出卵粒)。
(3)如果要进行人工授精,那么要事先采集雌鳝的卵(挤卵或剖腹取卵),然后解剖雄鳝取出其精液,再进行干法授精。
2、孵化管理
(1)卵粒的孵化水温一般以22-28℃为宜,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孵化率会随着温度的上衡租升而提高,若水温处于25℃左右,则一般只需经过150小时(7-8天)左右即可孵化,刚孵化出来的鳝苗其身体长度一般为12-20毫米左右。
(2)鳝苗孵化3-4天后,可将其放入育苗池中进行培育。需注意,孵化池和育苗池的水温差距不能超过3-5℃。
三、苗种培育
1、将鳝鱼苗放入育苗池内,待其卵黄囊慢慢消失后(所需时间大约为7天左右),投喂枝角类、桡足类、部分大型轮虫等浮游动物,之后将熟蛋黄、豆粉调成糊状再进行投喂,或将蚌肉、蚯蚓、各种动物的血液和下脚料加工成糊状,然后撒入育苗池内。
2、投喂次数为4-6次/天,日投喂量为鳝鱼苗体重的2-5%,若每平方米的放养量为450-500尾,则进入冬季后一般就能收获20-40尾/公斤的标准鳝种。
四、水质调节
1、虽然鳝苗具有较强的耐污水、耐低氧、耐疾病能力,但如果是进行高密度集约化养殖,则还是要注意调节水质,一般情况下每周可以注1次水,或换冲水1次,每次的换水量以池水总量的1/3为宜。
2、进入夏季后,可在育苗池内种植芜萍、磨菇、茭白或水花生,以便为黄鳝遮阴。
3、育苗池内可以投放适量的泥鳅苗,每平方米一般可投放30-50尾,这样既能清理黄鳝苗吃剩下的食物,又能起到调控水质肥瘦的作用,除此之外,还能避免黄鳝之间出现互相缠绕的情况。
五、鳝病防治
1、鳝病一般以预防为主,鳝苗入池前可事先进行清洗、消毒处理,同时可让鳝苗在食盐水中(浓度以3-4%为宜)洗浴2-5分钟左右,这样即可有效防止鳝苗染上疾病。
2、养殖鳝苗时容易发生的疾病一般为水霉病,发生此疾病的主要原因饥芦为鳝苗之间互相啃咬,或受到敌害生物的侵袭,导致身上出现伤口,之后伤口又受到水霉菌的感染,因而发病。
3、当鳝苗受到水霉病的侵染后,其体表一般会出现一层白色的毛状物,俗称“白毛”或“白毛病”。发病后,鳝苗表现出现急躁不安、食欲不振、患处肌肉出现腐烂的情况,最后因逐渐瘦弱而死亡。若卵子受到水霉菌的侵染,则也会发生大批死亡的现象。
4、治疗水霉病时,每立方米水体可用食盐、碳酸氢钠(俗称小苏打)各400克,化水后进行全池泼洒,连续泼洒3天。
5、若鳝卵受到侵染,可用孔雀石绿溶液(0.7ppm)将其浸洗10-15分钟,连续使用3天即可。
下一篇:更多种植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