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茶知识>农资>种植养殖

泥鳅的孵化技术视频 泥鳅的孵化技术与管理

时间:2023-09-24 09:50:44 浏览量:

泥鳅上巢孵化方法是什么

取清水一桶,将鱼巢平铺桶底,然后一人轻轻抖动鱼巢,同时搅动水体,另一个徐徐将卵粒倒入桶中,使卵粒均匀上巢。上巢后再转入到孵化池中孵化。肢神告泥鳅的受精卵在水温20~30℃范围内都能正常孵化,一般2天左右可孵出鱼苗。用小容器静水,勤换水(每天2次)孵化效果很好。每升水放卵400~600粒为宜。

泥鳅是鳅科、泥鳅属鳅类。体长形,呈圆柱状,尾柄侧扁而薄。头小。吻尖。口下位,呈马蹄形。须5对。眼小,侧上位,被皮膜覆盖,无眼下刺。鳃孔小。鳞甚细小,深陷皮内。侧线完全。侧线鳞多于150。鳔很小,包于硬的骨质囊内。背鳍短,起点与腹鳍起点相对。胸鳍距腹鳍较远,具不分枝鳍条1,分枝鳍条10。腹鳍不达臀鳍,具不分枝鳍条1,分枝鳍条5-6。臀鳍具不分枝鳍条2,分枝鳍条5。尾鳍圆形。体上部灰褐色,下部白色,体侧有不规则的黑色斑点。背鳍及尾鳍上也有斑点。尾鳍基部上方有一显著的黑色大斑。其他各鳍灰白色。

泥鳅为底栖鱼类,栖息于河流、湖泊、沟渠水田、池沼等各种浅水多淤泥环境水域的底层。昼瞎返伏夜出,适应性强,可生活在腐殖质丰富的环境内。水中缺氧时,能跳跃到水面吞入空气进行肠呼吸。在水池干涸时,潜历明入泥中,只要泥土有少量水分保持湿润,便不致死亡。泥鳅广泛分布于亚洲沿岸的中国、日本、朝鲜、俄罗斯及印度等地。

泥鳅苗的泥鳅苗孵化技术

泥鳅苗人工繁殖的关键在于催产,催产选择成熟度较好的雌雄泥鳅后,就可进行人工催产。催产药物采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雌鱼剂量为每克体重20-40国际单位,雄鱼减半,注射方法为背鳍基部肌肉一次注射。雌雄比例一般为1:2或1:3。注射时间一般选择在晚上7-8时,注射后的鱼放入挂有鱼巢(用水草制成)的孵化池或网箱中,在水温为25℃度左右时,注射后12小时可发情,这时可进行人工采卵受精,首先将雄鱼的精液挤出,再将卵子挤入器皿中,并用羽毛轻轻搅拌,用水冲洗后将受精卵轻洒在鱼巢上,不要轻易搬动鱼巢。
孵化将附有卵粒袭森肢的鱼巢放在池中,密度要适宜。如果是静水池塘,需要充气,以保证孵化时所需的充足的溶氧春谨。充气量大小与卵质密度有关,如拍世鱼巢放置密度较稀,卵质好,则充气量小;反之,充气量要大。在水温25℃左右时,约30小时可以孵化出膜。在精心管理下,孵化率一般可达80%左右。仔鱼出膜后三天,需立即清洗鱼巢,将仔鱼移入水质良好的池中暂养,仔鱼暂养时要投喂熟蛋黄,每10万尾鱼苗投喂一个蛋黄,上下午各投一次,蛋黄要用手捏碎经120目筛绢过滤后再投喂,第二天投喂前要清除残渣,并加入新水再投喂,仔鱼高密度暂养的时间一般为5天,以后可转入池塘中饲养

孵化泥鳅的条件

孵化将附有卵粒的鱼巢放源春在池中,密度要适宜。

如果是静水池塘,需要充气,以保证孵化时所需的充足的溶氧。充气量大小与卵质密度有关,如鱼巢放置密度较稀,卵质好,则充气量小;反之,充气量要大。在水温25℃左右时,约30小时可以孵化出膜。

在精心管理下,孵化率一般可达80%左右。仔鱼出膜后三天,需立即清洗鱼巢,将仔鱼移入水质良好的池中暂养,仔鱼暂养时要投喂熟蛋黄,每10万尾鱼苗投喂一个蛋黄,上下午各投一次。

蛋黄要用手捏碎经120目筛绢过滤后再投喂,第二天投喂前要清除残渣,并加入新水再投喂,仔鱼高密度暂养的时间一般为5天,以后可转入池塘中饲养雹族耐。

扩展资料

泥鳅为底栖鱼类,喜生活于有底淤泥的静水或缓和流水域中,如湖泊、池塘、稻田、沟渠、水库等,喜中性或偏酸性的黏性土壤,适宜的生活水温穗渗为10-32℃,最适水温为22-28℃;

当水温在10℃以下或30℃以上时,泥鳅活动明显减弱;水温低于5℃或高于35℃以上时,就潜入泥中停止活动。冬季,泥鳅钻入淤泥20-30厘米处越冬,到第二年春天,水温达10℃以上时,才出来活动。

参考资料来源:

本文标题:泥鳅的孵化技术视频 泥鳅的孵化技术与管理

本文链接:http://www.chayixing.com/article/69376.html

上一篇:盆景葡萄种植技术 盆景葡萄种植技术视频教程全集

下一篇:更多种植养殖

网友留言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猜你喜欢
种植养殖相关文章
更多种植养殖文章
喜欢种植养殖就经常来哦!
农资栏目分类

精选种植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