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有多少个品种图片大全 泥鳅有几个品种图片
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泥鳅有什么品种和泥鳅分多少种的文章,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泥鳅品种
1、真泥鳅:体型为长柱形,尾部侧扁,鳞片细小。2、大尺慧知鳞副泥鳅:鳞片大,埋于皮下,眼被皮膜覆盖。3、中华泥鳅:又名钢鳅,颜色比泥鳅鲜艳。4、台湾泥鳅:体型近似圆筒形,头较短,个体较大。5、青鳅:体形为长圆柱形,尾部侧扁。
泥鳅有哪些品种
1、真泥鳅
真泥鳅又叫泥鳅,体型为长柱形,尾部侧扁,鳞片细小,埋于皮下,体背及背侧灰黑色,并有黑色小斑点,而且体表粘液较多,头部尖,吻部向前突出。
2、大鳞副泥鳅
大鳞副泥鳅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其附属水体中,体形酷似泥鳅,鳞片大,埋于皮下,眼被皮膜覆盖,而且尾柄处皮褶棱较发达,与尾鳍相连。
3、中华泥鳅
中华泥鳅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又名为钢鳅,眼部下方的刺呈分叉状,末端超过眼后缘,颜色比泥鳅鲜艳,常常栖息于砂石河段的缓水区。
4、台湾泥鳅陵消
台湾泥鳅分布于四川、浙江、台湾,辽宁、黑龙江等地区,体型近似圆筒形,头较短,个体较大,与大鳞副泥鳅外形相似,养殖周期为4-5个月。
5、青鳅
青鳅的体碧芹形为长圆柱形,尾部侧扁,尾鳍为圆形,鳞片较小,体侧下半部白色或浅黄色,而且尾柄基部上方有一黑色大斑。
泥鳅品种
1、中华沙鳅:体表上有美丽的斑纹,喜有流水的环境,会以蚌虫以及摇蚊幼虫等底栖性动物为食物。2、大斑花鳅:个体小,数量不多,属于底栖鱼类。3、花斑副沙鳅:个体小,以水生昆虫和藻类为食,产下的卵无粘性。4、中华花鳅:属于淡水底层的小杂鱼,常用作观赏鱼用。
一、中华沙鳅
1、中华沙鳅的体长为9-18cm,在其体表上有漂亮的斑纹,属于小型鱼类,喜欢生活在流水环境中,对光照、溶氧和温度较为敏感。
2、中华沙鳅主要以蚌虫、摇蚊幼虫、石蛾等底栖性动物为食,虽然不同性别的中华沙鳅主要摄食的食物类群相同,但雄性中华沙鳅比雌性中华沙鳅更喜欢吃昆虫类食物。
二、大斑花鳅
1、大斑花鳅的尾柄比较长,是尾柄高的1.8-2.4倍,其尾鳍的基部有一个黑斑,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以及其附属的水体中。
2、大斑花鳅属于底栖鱼类,个体小,数量不多,常生活在江河、湖泊的浅水区中,没有渔业价值。
三、花斑副沙鳅
1、花斑副沙鳅主要栖息在砂石底质的江河底层,其个体小,以水生昆虫和藻类为食,身体的颜色为黄褐色,腹部的颜色为灰白色,胸鳍、腹鳍以及臀鳍的颜色与腹部颜色相同。
2、花斑副沙鳅一般会在6-8月繁殖,其卵没有粘性,属于漂流性卵,当受精卵在水温为28℃的环境中时,胚胎发育速度很快,一般从受精卵到孵化开始出膜只需要12个小时,刚出膜的仔鱼全长27mm,身体呈透明色。
四、中华花鳅
1、中华花鳅常生活在溪流中水流隐瞎碧较平缓的泥砂或沉质的底质水域中,主要以摇蚊幼虫、有机碎屑、丝藻、硅藻、蓝藻等为食。
2、中华花鳅属于淡水底层的小杂鱼,其尾鳍有4-5列垂直排列的黑色斑纹,在基部的上方有一个明显神明的黑点。因为鱼体较小,所以食用价值低,不过其体色的花纹有不同的变化,因此可饲养成观赏鱼。
五、北方泥鳅
1、北方泥鳅体型细长,胡须较短,适应性较强,常生活在河沟、湖泊和沼泽砂质泥底的静水或缓流水体中,属于底层鱼类。
2、北方泥鳅一般会在5-7月产卵繁殖,其卵略微带有粘性,会粘在水草上,数灶举量较多,肉质细嫩,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六、大鳞副泥鳅
1、雌性大鳞副泥鳅的数量较少,体色为灰褐色,背部的颜色比较深,腹部的颜色为黄白色。而性成熟的雄性大鳞副泥鳅,其头顶和两侧有许多白色的锥状珠星,有时也会出现在臀鳍附近的体侧上。
2、大鳞副泥鳅常生活在底泥比较深的池塘、稻田、水沟等浅水水域中,适宜的生活水温为25-27℃,属于温水鱼类。
泥鳅的品种主要有哪些
1、真泥鳅,体型为长圆形,尾部较扁,鳞片较小,颜色多为灰黑色。2、中华沙鳅,吻长且尖,脸颊处无鳞片,多栖息在长江中、上游河段。3、大鳞副泥鳅,形状和泥鳅相似,在鳞片较大,多分布在长江中、下游河段。
泥鳅有哪些品种
1、真泥鳅
真泥鳅体型为长圆形,尾部较扁,口部呈马铅猜蹄形,上颌长有3对胡须,下颌有2对胡须,而且真泥鳅的鳞片细小,分布在皮肤下方,体色为灰黑色,带有黑斑,腹部为白色或浅黄色,头部较尖。
2、中华沙鳅
中华沙鳅又叫钢鳅,吻长且尖,长有3对胡须,脸颊处无鳞片,眼睛下方有刺分叉,末端位于亏纳眼后缘,而且中华沙鳅多栖息在长江中、上游的砂石底河段,经常在水底活动。
3、大鳞副泥鳅
大鳞副泥鳅的形状和泥鳅近似,呈现长圆形,体色为灰黑色,下体为浅黄色或白色,上下颌分别有3对、2对胡须,鳞片较大,眼睛被皮膜覆盖,尾部褶皱和尾鳍相连,而且大鳞副泥鳅多分布在长江中下游流域。销激没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泥鳅有什么品种和泥鳅分多少种的精彩内容,喜欢请经常光顾吧!
下一篇:更多种植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