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茶知识>茶艺馨>茶知识

唐代 茶器 唐代茶器讲究什么

时间:2023-07-29 13:27:32 浏览量: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唐代 茶器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唐代茶器讲究什么和唐代 茶器的文章,喜欢本文的请关注小编。

唐代 茶器 唐代茶器讲究什么1

唐代 茶器 唐代茶器讲究什么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到了唐朝,饮茶作为一种文化才真正形成。在陆羽的《茶经》问世之后,茶文化达到前所未有的繁荣。

对于茶器也愈加讲究。陆羽在《茶经》中就有对越窑青瓷的赞誉“类玉、类雪、类冰”可见陆羽对越窑的偏爱。

多年之后也就是在越窑,出产了对中国陶瓷史影响巨大的秘色瓷。

晚唐诗人陆龟蒙曾作有诗篇《秘色越器》,诗中有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这便是“秘色”一词最早的记录。透过诗中对秘色瓷神韵的描绘,不难想象秘色瓷是何等的精美绝伦,不同凡响。

长久以来,秘色瓷的存在只存在于文字的记载,描绘它的文字“千峰翠色”常被引用,但都没有被确认的实物,只存在于人们通过文字而浮现出的想象。

直到1987年,考古学家在法门寺唐塔地宫的发掘,才真正揭开了唐代“秘色瓷”之谜。

在发掘中,出土了十四件高品质越窑天青釉色瓷器。据《物帐碑》记载:“瓷秘色碗七口,内二银棱瓷秘色盘子,叠子共六枚”。

秘色瓷这才被世人所见。

秘色重光

法门寺,位于陕西省扶风县城北。周秦文化的发祥地,被诗经誉为“馑荼如饴”的地方。始建于东汉重建与唐初的法门寺是唐王朝供奉的皇家寺庙。

在1981年8月24日,因佛塔年代久远且失修,历经风霜的佛塔半臂坍塌,而剩下的另一边则神奇的矗立着。

1987年,当地文物部进行保护性地抢救修复重建工作,也就是在这一次发掘工作中,考古人员意外发现了一块白玉石板下的神秘洞口,这便是法门寺的地宫所在。

同出的《物帐碑》明确记载这十数件越窑青瓷系唐皇室秘色瓷系列,更是为我国陶瓷考古的重要收获。

秘瓷之“秘”

但法门寺出土的秘瓷,釉色是有区分的,除了青绿色还有一种呈青黄色,若是按颜色划分的话,这黄釉碗就不可划分在秘瓷中,所以“秘”并不是指釉色。

有的认为,指的是它釉色配料及其工艺秘而不外传,无人所知。也有人认为是这秘色瓷专供皇家使用而得名。

其实,这“秘瓷”的由来,是源于传统文化的影响。秦汉时期,皇室贵戚随葬物品称为“秘器”,因制作于“东园”又称为“东园秘器”。

唐代沿用汉制,仍作秘器。所以秘瓷的“秘”渊源于汉代“东园秘器”。其二则是,在过去“秘”与皇帝相关,如宫禁藏书之地叫“秘阁”,制诏之地称“秘庭”,皇帝的车架叫“秘驾”等等。

因此,“秘色”应是皇帝专用的瓷器品类,即贡品。

秘色为何色?还是回到陆龟蒙的那句诗,“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让人由此产生臆想,“秘色”釉色许是青绿色。

而法门寺出土的秘色瓷器就可看出,秘瓷的釉色主要是以青绿色为主流色调,其中还包括有黄釉及青黄色釉。

通过秘色瓷与普通瓷器的对比,秘瓷是制瓷技艺上的巨大飞跃,它的胎比普通青瓷更细更白,十分细腻,如糯米一般。

釉色更加均匀莹润,制作工艺更加精细。秘色瓷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秘”始何年

现在考古学家通过法门寺出土的秘色瓷器的器胎、器釉、装烧工艺等特点,推断对比得出这批秘色瓷器是出自上林湖越窑。

越窑开创于东汉,唐、五代时得以蓬勃发展,是唐宋时期越窑的中心窑场,也是唐五代至北宋时期全国的窑业中心,代表这当时烧瓷技艺的最高成就。

法门寺地宫内的秘色瓷,是唐懿、僖二宗与咸通十四年迎奉佛指而埋葬的供养品。进一步说明了,秘色瓷在唐代已经烧造,工艺技术已经达到比较成熟的水平。

秘色瓷,以它青碧莹润如湖水般清澈透亮的姿态,宛若翠湖边刚浣洗完的少女,从晚唐而来,历经千年之久,依然保持着如初的清透莹润。

刨开尘土再现世人眼前,令人如沐春风般清爽,向世人展示着千百年前古代匠人的智慧,那个盛世之下烧制工艺的不朽,更是那个时代的审美体现。

这一引清水曾在千年前的唐朝人心中荡漾,如今依旧在我们心中泛起阵阵涟漪。

茶与茶器的微妙关系(茶与茶器的微妙关系是)

生活应该很简单,做我喜欢的壶,喝我爱的茶。那么,我们如何来欣赏一把壶?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方为赏壶喝茶至高境界吧。

今天银壶客就跟大家具体来聊一聊,在现实生活中,赏壶要从两个大的方面考虑。一方面是以壶器本身的存在为根据,另一方面要求赏壶者具备一定的的条件,就是“审美的心胸”。

拥有审美的心胸是现实审美的必要条件,静下心,赏一赏壶,细细品茶,用一盏茶的时间,抛却杂念,离开繁冗,享受生活中的悠然安宁。

很多朋友观赏一把壶比较看重名家,名家壶与比赛壶的价值在赏壶者的心目中已经显其尊贵,这一现象显著反应在一般人对壶的认知,是以价格和名气为核心的,普遍缺少对壶形、图案以及视觉的内在美探索,更遑论和银料、彩药以及手工情感的互动,从这个意义上说,用高价拥有名家壶,多是满足单纯的收藏欲望。

但壶的世界存在无限转换与变化,可以找出最原始的形制,如壶嘴、壶把的对称对应,进而衍生不同的使用含意,在特定的品茗场合中再与置茶、注水与提梁结合,才是与壶共舞的乐趣所在,才知道是通过固定置茶,或是设定定量浸泡时间而已!

事实上,观赏一把壶,更多的是壶本身,一触即觉,显现真实的直接感知,来显现客观对壶本来的“体性”和“实相”。

买壶,藏壶的单向思维是好壶泡好茶,使茶更好喝,更有质感。从实用出发到与壶共鸣,并以壶为知己的成熟关系。

传盖碗茶的起源(盖碗茶起源于哪里)

成都人对茶具的使用,彰显出了对生活品质的高要求。成都茶馆里的传统茶具是三件套茶碗、茶盖和茶托子(因为形状似船,故又名茶船),俗称盖碗茶。

盖碗茶的历史非常悠久,相传起源于唐代。唐人李匡乂《资暇录》卷下《茶托子》条载:“建中蜀相崔宁之女以茶杯无衬,病其熨指,取碟子承之,抚啜而杯倾,乃以蜡环碟子之央,其杯遂定。

“即命匠以漆环代蜡,进于蜀相。蜀相奇之,为制名而话于宾亲。人人为便,用于世。是后传者更环其底,愈新其制,以至百状焉。”

建中为唐德宗年号(公元780年783年),崔宁是当时的西川节度使兼成都府尹。翻阅着《资暇录》,一位兰心蕙质、冰雪聪明的青年女发明家的形象便浮现在我们眼前。

遥想1200年前,成都最高行政长官的千金口啜香茗,纤纤玉指却被茶杯烫痛,于是打算想个办法来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她拿出一个碟子,把茶杯放在上面,端着碟子喝茶,这样就烫不着手了。不过,茶杯还是容易倾倒,好在崔小姐久困闺中,闲极无聊,有的是时间。

几经试验,她终于发现蜡可以固定茶杯。为了让外形更美观,崔小姐又让匠人制作漆环代替蜡环,来套住茶杯。

大功告成,便拿到老爸面前献宝,经崔长官之口,小姐的发明一传十十传百,终于在世上流行。

经过后人的改良,茶托子便以多种面貌出现在世上。

其实,普通的茶杯当然一样可以喝茶,但唐代崔小姐的发明,让喝茶这件事变得如此有趣,这跟成都人的本性是相符的。

今天成都人使用的盖碗茶,即是崔小姐发明的茶托子的改良形式,成都人还加上了一个茶盖。

而在客来客往、人声鼎沸的茶馆里,瓷碟茶船因为较重又易碎,则常为轻便又结实的铜铝质茶船取代。

盖碗茶不讲繁文缛节,无论是在人声嘈杂的茶铺,还是在装饰精致的雅室,捧一盏盖碗茶,用茶盖轻拨茶汤,总有馥郁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盖碗茶有诸多好处,成都文化名人车辐先生总结了三点:

与成都的盖碗茶相映成趣的,是流行于闽浙潮汕一带的功夫茶。无论从茶具还是沏茶、饮茶的操作方式来看,功夫茶都更为讲究。

从材质论,功夫茶具可分为紫砂茶具、陶瓷茶具和铁壶茶具等。具体而言,盖碗、茶海(公道杯)、闻香杯、茶杯、茶滤、茶夹、茶托、茶盘、茶巾一应俱全,杯盏次第罗列。

泡不同类型的茶,使用的茶具也不尽相同。

功夫茶沏茶还有着一整套程序,所谓“焚香静气”“乌龙入宫”“重洗仙颜”“关公巡城”“韩信点兵”“尽杯谢茶”云云。

其实,无论是盖碗茶还是功夫茶,所反映的都是地域文化的差异。近些年,功夫茶也开始在成都流行;而不少来成都定居、经商或求学的外地人,也都迷上了功夫茶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成都这座城市的包容、豁达。

以上内容是关于唐代 茶器和唐代茶器讲究什么的解析分析,如果大家对此内容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的话,请在下面评论区留言或者评论,我们将第一时间回复您!

本文标题:唐代 茶器 唐代茶器讲究什么

本文链接:http://www.chayixing.com/article/32275.html

上一篇:致敬平凡的手艺人 手艺人的艰辛

下一篇:更多茶知识

网友留言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猜你喜欢
茶知识相关文章
更多茶知识文章
喜欢茶知识就经常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