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茶知识>茶艺馨>茶知识

茶道和人生 茶道与人生感悟

时间:2023-07-30 05:12:40 浏览量: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茶道和人生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茶道与人生感悟和茶道和人生的文章,喜欢本文的请关注小编。

茶道和人生 茶道与人生感悟1

茶道和人生 茶道与人生感悟

读史,知茶。“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自此以后,国人识茶、饮茶、享茶、品茶。《茶经》的问世使“世人益知茶”,上至达官贵族,下至黎民百姓,喝茶成了生活之必需。所谓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自书上说,茶分为喝茶和品茶。如若不惭,自将更便好品茶,注重韵味,讲究茶、水、具,脱离了解渴的实用意义,而是一种审美、陶冶情趣的境界。清山秀水之间,小桥亭榭,琴棋书画幽居雅室,选上好的茶,择泉水,配以素雅的紫砂茶具,茶、水、火、器四者相配,所谓“水为茶之母,壶是茶之父”。

高中时,因为一篇茶的文章而获奖,从次觉得茶是我的贵人,红尘内外,始终脱不了尘缘,而茶则是缤纷外的一处落红,熙攘中的些许宁静。不谙茶道,却了然与人生。

未己,及人。茶入水则沉,而香气四逸,豁达而低沉的风格又何尝不似人生,沉思则出智慧,而真水无香却深入心扉。

如是说,则茶如人生,人生如茶了。

茶宠是什么

所谓“茶宠”,顾名思义就是茶水滋养的宠物,其实是一些紫砂或澄泥烧制而成的小工艺品,比如小象、小龟、蟾蜍、貔貅、小猪等。不同的茶宠有不同的寓意,有的象征着招财进宝、知足常乐,有的象征着幸福吉祥,如此等等,人们可根据自己的喜好把它们放置于自己的茶台上。与通常养宠物所不同的是,茶人的宠物是可以真正做到不抛弃、不放弃的。

据了解,茶宠是工艺美术师闲暇时所创作的一种新种类,以紫砂茶宠最为常见和好“养”,最近几年渐渐形成了风气。一般大师级的工艺美术师重点还是做壶,茶宠都是工艺美术员和普通级别的美术师创作的,故而其价格大大低于茶壶,在几十到几百元不等,一般只有有吉祥寓意的大件茶宠卖得贵一些。

佛祖造型的茶宠,各种颜色的砂质都有,一般以弥勒佛居多,卧姿、坐姿的比较多,很少有立姿的。怪的造型也有,有的如麒麟、水牛、乌龟之类,瘦型动物很少,不是因为它们不好,而是无法达到存水的要求。狮子、犀牛等造型不少,大多都表示吉祥如意、延年益寿之意。猪历来是富足、祥瑞的象征,所以把它“养”在茶盘上显得非常可爱,很招人喜欢。如果“养”单个的,可以买比较大的,当然也有一对的,分为阴刻和阳刻,有的出头出脚出尾巴,有的在砂石刀功上反映喜怒哀乐。

据专家介绍,一只漂亮的茶宠,是茶人花时间、花心思慢慢“养”成的。茶人在自己喝茶时,用茶汤轻轻地浇淋自己的宠物,或者用茶扫蘸茶汤涂抹表面,年长日久,就会滋养出茶色,那茶宠也就会变得温润可人、茶香四溢了。有些茶宠利用中空结构,浇上热水后会产生吐泡、喷水的有趣现象。

鲍志强:紫瓯上的情怀与天分

朱耘

一品茗香,茶、水、器、境一个都不能少,而紫砂壶与功夫茶,早在北宋时期就结下了不解之缘,有欧阳修《和梅公仪常茶》一诗为证。

没有紫瓯,也有一品茗香,但精美的紫砂壶,却赢得了越来越多雅士们玩赏收藏。小小一把紫砂壶,凝聚的不仅是制壶者的精湛工艺,更是文人们诗、书、画、篆的有机结合。

紫砂壶的收藏爱好者们,没有不知道当代紫砂壶艺术大师鲍志强的。这位土生土长的宜兴人,从小“玩着泥巴长大”,在宜兴紫砂厂从3年学徒干起,后当了工人,进而又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直至当上紫砂厂厂长。跟紫砂、泥巴打了半个世纪交道的鲍志强,做的不是匠人,他的紫瓯上,是文人情怀的凝结。

结缘:从玩泥巴开始

收藏市场或拍卖市场一件件弥足珍贵的紫砂壶,价格节节攀升,她不像爱马仕的珀金包或百达翡丽的5079J,有着上百年的品牌沉淀,它有的,仅仅是创作者灵感的再现。

“痴艺者,技必精”。当代的紫砂壶艺术家不在少数,在采访鲍志强时,正值12位紫砂壶艺术家将自己的作品带到北京做展览,每位艺术家的风格迥异。然而,在诸多的紫砂壶创作者中,鲍志强与紫砂的结缘,离不开他从小生长的这块风水宝地。

1946年出生的鲍志强,童年是从玩泥巴开始的。在他生活的村镇上,很多家都有小窑,他算是地道的“窑厂人”,看着邻居中有人把土和成泥,做坯,再烧,最后变成一把漂亮的紫砂壶用来品茶,让他觉得很好奇,“与紫砂结缘,跟很小时受到小窑厂的熏陶有关,环境产生兴趣。”鲍志强说。

1959年,赶上宜兴紫砂厂招工,凭借着对紫砂热爱的天性,和可以继续“玩泥巴”的兴奋,小学毕业的他到厂里做学徒工。3年学徒,正是鲍志强全面、系统、深入了解紫砂壶制作工艺的3年。与其他的紫砂壶艺术大师相比,鲍志强的入门路走得最漫长,学习得最系统。

在紫砂厂,制作一把紫砂壶的关键工艺主要有两道:制壶和陶刻,而作为一名普通工人,只需要“精”于一种技术即可,在学习了基本制作后,开始与紫砂名艺人谈尧坤学制壶。不久,又转学陶刻,跟陶瓷艺人范泽林学习陶刻,一学就是一年半。学徒结束后就一直留在紫砂厂搞陶刻。

直到1975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在江苏办班,紫砂厂选派了鲍志强去深入学习。参加该班,需要花不到一年的时间,修完工艺美院本科4年的全部课程才能毕业,再回到紫砂厂上班,而身份还是工人。对鲍志强而言,这次进修将十几年做紫砂壶的实践与艺术理论有机结合,确定了其后期作品的艺术方向。

诗韵流香

再回到紫砂厂的鲍志强,渐渐从制壶生产一线走向了管理岗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各种原因,紫砂厂遇到了一些困难,彼时,鲍志强已是该厂的副厂长,全面主抓生产工作,技术出身的他被委以的重任就是担起厂里的创新工作。

从技术岗位到领导岗位,鲍志强坦陈内心有很大的矛盾,对紫砂的热爱出于天性,经过十几年的实践和近一年的理论学习,正是可以自己搞创作的时候,却转做管理岗位,大有失落感。彼时国内开始在工艺美术界评职称,而作为分管副厂长,也不得不有所牺牲,将名额让给一线的技术骨干。

1985年~1993年,是紫砂厂的黄金时期,台湾兴起了新一轮紫砂热,厂里接受了大量的订单,形势一片大好。但好景不长,1993年,热度过后,紫砂厂也面临空前的困难:订单减少,老员工退休,企业负担急剧加重。而很多年轻的技术骨干,厂里培养出的能人大量流失,在宜兴办起了小工厂或到了给钱多的民企干。

主抓创新的鲍志强开始了亲自上马做技术创新,这段时间也让他开始有时间“搞专业”。他认为,坚持传统是紫砂的根脉,创新是生命,文化是灵魂。他始终坚信,紫砂壶是文人情怀的表达。

熟悉紫砂壶的人都知道,曼生壶是紫砂历史上的一座峰碑,不仅因为当时以陈鸿寿为首的一批著名书画家参与制壶,更因他们合力创作了38种经典紫砂壶样式——曼生38式,成为后人们学习的楷模。

鲍志强的作品中,他本人最喜欢一把名曰“五代诗文留香”的八方型茶壶,作品巧妙地将中国古典文化中的诗词、书法、篆刻融为一体,壶体上分别镌刻了唐、宋、元、明、清5个朝代诗人赞茶的诗文。“用他品茗,散发的是书香与茶香。”鲍志强说。

文人的“交易”

近年来,紫砂再度兴起,在鲍志强的家乡,家家户户几乎都开起了小窑厂制作紫砂壶。他从不认为这是件坏事,不仅富民,而且很多大学毕业生从零开始学做壶。这能让这门中国传统手工艺后继有人。当代名家紫砂壶作品,在艺术品交易市场上的价格逐年攀升,向鲍志强“讨壶”的人也不在少数,也让鲍志强找到了制壶的新乐趣。鲍志强常在家里开雅集,请三五个朋友一起品茶,这些人不乏当代的书画家。文人们的“交易”通常是书画家们赐“墨宝”,而鲍志强则将这些“墨宝”再现到形态各异的紫砂壶上。至于壶最终归谁所有,“这就是礼尚往来了。”鲍志强说。

一把名曰“怀古”的八方壶,就是国学大师饶宗颐的墨宝,鲍志强制壶——这样的“交易”将文人壶情怀进一步扩大。类似这样的“合体”之作,占据了鲍志强作品中的很大一部分,并且这类作品越来越受欢迎。与爱马仕的铂金包、百达翡丽的5079J相比,鲍志强坚持“文人壶”的唯一性。为了满足藏者的需要,同时又保持每一作品的独立与唯一性,鲍志强往往在壶上的作品或作品字体上有所变化。“搏砂传千古,刀痕留万年,”这是鲍志强一生奋斗的目标,方寸紫瓯间,融文铸壶,鉴古开新。

以上内容是关于茶道和人生和茶道与人生感悟的解析分析,如果大家对此内容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的话,请在下面评论区留言或者评论,我们将第一时间回复您!

本文标题:茶道和人生 茶道与人生感悟

本文链接:http://www.chayixing.com/article/32986.html

上一篇:泡茶为什么要洗茶 浪费 知乎 泡茶为啥要洗茶

下一篇:更多茶知识

网友留言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猜你喜欢
茶知识相关文章
更多茶知识文章
喜欢茶知识就经常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