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具的文化形成与发展 茶具的发展及演变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茶具的文化形成与发展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茶具的发展及演变和茶具的文化形成与发展的文章,喜欢本文的请关注小编。
茶具的文化形成与发展 茶具的发展及演变1

由于同属于东方文化圈,日本的茶具则与中国一样注重内涵。
今天与您分享的是余悦所撰写的《茶趣异彩·中国茶的外传与外国茶事》(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年8月出版)中第五章的内容。
“茶道"所用茶碗,碗坯粗糙多孔,涂以导热不良的酪状低火釉,因而众客递相传饮时,能保持茶的热度,而不烫手。其釉适于口唇,其色彩浅者为淡橙红色,浑至浓黑色,色调颇奇异。
在日本,“茶道具”名称出现在珠光以后,当茶道真正成为一种艺术时才出现的。茶道具的特点有五个方面:茶道具的艺术美体现了茶道尊重自然、回归自然的宗旨;茶道具的艺术美是以实用为基础的;茶道具是有生命的,每一件茶道具都是有来历的;各道具体现名茶人的眼力;茶道具追求协调的美。(滕军《日本茶道文化概论》,东方出版社1992年11月)
相关阅读
茶具文化的新变(一)
茶具文化的新变(二)
茶具文化的新变(三)
紫砂壶碎了磨细成粉后还能再成泥做壶吗(砂已成壶紫砂)
砸掉的瑕疵品紫砂壶
石头可以磨成砂,但要用水泥调和才能用。烧坏了的壶磨出来是什么、泥还是砂没有粘性用什么调和,烧过后分子结构不同了,烧的过程中,有氧化还原反应,有物理化学变化,泥料已经质变。
已烧制出窑的紫砂壶
下面附上练制紫砂泥的全过程,看完你就明白了。
挑选泥料,把泥块洗净
将泥块中的杂质捡去
放入水中浸泡
经常搅和
捞出泥料
将泥料用木锤锤打
将炼好的泥料封好陈腐备用
茶具发展的历史(茶具的发展及演变)
茶具和茶器是在不同时期对饮茶器具的称呼,从文献上看,饮茶器具最早被称为“具”。茶具是因饮茶活动的需要,而从日常饮用器具中分化出来的专门饮茶用具。茶被发现和初期利用时,是作为药用、食用的植物,茶在当时曾作药物和食物用,没有专门的饮茶用具。
西汉王褒《僮约》中,出现“烹茶尽具”,告诉了人们西汉时已有茶“具”,但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浙江上虞出土东汉的碗、壶、盏,以及江西的陶炉,尤其是浙江湖州出土的东汉内外施釉,肩部刻有“茶”字的青瓷瓮,被专家证实是茶具时,人们才第一次知悉古代茶具的模样。
茶具虽自汉就有,但在唐前的很长时期内,仍有混用现象(茶具与酒具未分),直到唐陆羽《茶经》总结了前人和唐时的饮茶情况,提出一套陆羽认为值得提倡的饮茶方法而设置的茶具时,才形成了中国成套的专用茶具。
唐陆羽撰《茶经》,在四之器中,将饮茶器具分为8大类24种共29件。其中生火燃具有风炉、灰承、筥、炭挝、火?;煎茶用具有鍑、交床;炙茶和碾茶用具有竹?、纸囊、碾、拂末、罗合、则;贮水和存盐贮具有水方、漉水囊、瓢、熟孟、鹾簋、揭;盛茶和清洁用具有碗、畚、札、涤方、滓方、巾;茶器贮具有具列、都篮等。
至宋朝,斗茶风起推动了饮茶,陆羽提倡的煎茶法逐渐被点茶法所取代,所需茶具虽基本相似,但由于对茶之汤色等要求不同,所以对茶具形制和质地色泽上的要求也略有不同。
唐宋时期饮茶以饼茶为主,元代虽开始饮用散茶,但在方法上饮用饼茶的痕迹未退。至明朝,皇帝朱元璋“废团茶”,于是散茶兴起,使用冲泡茶叶的方法成为主流。明代茶具虽然简化,但由于冲泡方法特殊无论是贮茶、洗茶、烧水等,都在茶具方面做了很多细致的变化,有专门的冲泡要求。例如:在饮具上由于冲茶的需要,出现了小茶壶和白盏,取代了黑盏。
此外,明代江苏宜兴用五色陶土烧成出了紫砂陶,与瓷器争名,紫砂壶有良好的保味功能,能吸附茶汁增积茶锈,冷热急变不易胀裂,传热慢又不烫手,成陶火度高,可直接置于炉火上,因而备受欢迎。
清代,六大类基本齐全,由于多为散形茶,故以直接冲泡法为主,尤其是省略明代洗茶这一程序,简化了茶具。清代的茶具以陶瓷为主,所以有“景瓷宜陶”的说法。制瓷业尤其以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个时期最为繁荣。
康熙时,景瓷除以生产五彩瓷为主外,还创烧了珐琅、粉彩两种新的釉上彩。在康熙和雍正年间还创烧了一种盖碗和盖盏。盖碗和盖盏自古即有,但从文献记载上看,清代盖碗,尤其是在形质上与过去有很大的差别。同时宜陶在清代有更大发展,尤其是一些文人与陶匠结合,更创造了紫砂陶茶具的辉煌。
清代乌龙茶的出现,还开创了一种新的饮茶方法,茶具以小巧者为精美雅致。清施呜保《闽杂记》:“漳泉各属,俗尚功夫茶,茶具精巧;壶有小如胡桃者,名孟公壶,杯极小者,名若琛杯,以武夷小种为尚……饮必细啜久咀。”此外,清代还出现了脱胎漆茶具、四川的竹编茶具等,使人耳目一新,更放异彩。
以上内容是关于茶具的文化形成与发展和茶具的发展及演变的解析分析,如果大家对此内容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的话,请在下面评论区留言或者评论,我们将第一时间回复您!
下一篇:更多茶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