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生十八式壶铭 曼生十八式紫砂壶图 详解生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曼生十八式壶铭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曼生十八式紫砂壶图 详解生和曼生十八式壶铭的文章,喜欢本文的请关注小编。
曼生十八式壶铭 曼生十八式紫砂壶图 详解生1

有一位古人论做壶他不会,论做官也只是做到了七品县官。
但他设计紫砂壶,交与紫砂艺人制作,把绘画的空灵,书法的飘洒、金石的质朴,有机地融进了紫砂壶艺。
使紫砂艺术进入了历史上的又一昌盛期,开创了文人壶的新纪元,他的名字足以永载史册。
他就是“西泠八家”之一,名噪一时的钱塘才子陈曼生。
提起陈曼生,壶友们最先想到的肯定是“曼生十八式”,其实曼生所设计的茗壶,远不止18把。
“十八”在古代是用来泛指的虚数,表示数量多的意思,我们今天所说的曼生十八式,是沿袭古人叫法。
成书于一九三七年的《阳羡砂壶图考》中收录的曼生壶就有26把。据考证,曼生壶至少有40多种式样。
今天我们要介绍的就是曼生十八式中的汲直壶。
汲直壶的故事大汲直壶
而将这种精神贯彻到器物之中,古来有之,但是如果说在紫砂中有这样一把最直道的壶,那一定非“汲直壶”莫属。
底槽清 汲直壶
汉武帝时的大臣汲黯,为人耿直,好直谏廷诤,汉武帝刘彻称其为"社稷之臣",守节死义,难惑以非。
张晏曾说过“汲黯方直,故世谓之汲直”。这句话的意思是,汲黯做事情很正直,所以当时大家都简称他汲直。
大汲直壶
曼生读《汉书》,感叹汲黯常直言切谏,曾指责汉武帝“内多欲而外施仁义”。
大汲直壶
汲直壶表现出气韵深沉、浑厚大气的气质,同时还多了一份富丽飘逸的美感。
又似乎是汲直本人身上传达的是一种刚劲正直、敢于向他人谏言的正义精神!
紫砂名匠(匠心造物紫砂艺术)
个人介绍
陈鸣远,号鹤峰、鹤村,一号石霞山人,又号壶隐,清康熙年间杰出的紫砂艺人。他上承明代精粹,下开清代格局,在工艺、造型、铭刻、堆塑及配色等方面都达到新的高度,是继时大彬后中国紫砂史上最杰出的艺人。
——陈鸣远
传香壶
他的作品,可与三代古器并列。三代古器是指夏、商、周三代的金、玉器物,金包括黄、白、赤三种,后世则单独起名,把黄的叫做金,白的叫做银,赤的叫做铜。
在壶形设计上,陈鸣远超脱明代几何器形、筋纹器形的局限,以花木蔬果等的自然形态成壶,生动活泼,富于美感。开创了紫砂艺术“花货”之先河。
南瓜壶
陈鸣远与陈维崧、汪文柏、兄汪森、汪文桂、杨晚研、曹廉让等文人名士结交,他的文化素养达到了很高的境界,视野开阔,激发陈鸣远在紫砂创作领域上的天赋,从而开启了陈鸣远创作的鼎盛时期,无论光器、花器,都能随心所欲,得心应手。
天鸡壶
人间珠玉安足取 ,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
君不见轮扁当年老斫轮,又不见梓庆削鐻如有神。
古来技巧能几人,陈生陈生今绝伦。
这是汪文柏,有感于陈鸣远高超的制壶技艺,而写下赠诗《陶器行》中的诗句 。
四足方壶
陈鸣远扩大了紫砂陶的艺术品类。作品形式多样,除壶、杯、瓶、盒以外,还有笔筒、笔架、水盂、鼎、爵等文房雅玩,造型别致,精巧可人。
千载杯
竹笋水注
素带壶
陈鸣远把中国传统绘画书法的装饰艺术和书款方式,引入紫砂壶的制作,使光素无华的壶体增添了隽永的情趣,更具有浓厚的书卷气。
极大的提高了紫砂壶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使其成为真正的艺术品进入艺术殿堂,这是陈鸣远在壶艺发展史上建立的卓越功勋。
泥料篇
紫砂泥在质感上有特殊的表现力,可以超写实地呈现出竹、木、石、铁、皮、布、各种蔬果等不同材质的肌理效果,这种质感效果是其他陶瓷原料难以达到的。
而紫砂的高温烧、超高温烧,又将这种不可比拟的质感效果,提升到全新的境界。这种全新的质感境界,最典型的代表就是4号井本山绿泥。
超高温烧制 本山绿泥
常温烧制 本山绿泥
全新的肌理质感,是高温淬炼的馈赠。但首先要明确的是,并不是所有的紫砂泥料都能高温烧制。
根据烧制实验
黄龙山4号井的泥料,都可以进行高温烧制;
5号井、台西矿等矿井,其浅表矿的泥料不耐高温,其深井所出泥料才耐高温且烧制温度跨度大。
4号井本山绿 高温烧制 供春
4号井本山绿 1420度超高温 逸公
温度低一点,会偏黄色多一些;温度高一点,黑色斑点会多一些。
在超高温下的本山绿泥,各种色彩机制充分迸发、交织,多了一份生命的质感与沧桑,延展紫砂艺术生命力的厚度。
它演绎自然的盛衰荣枯,演绎生命的一段段轮回。道法自然,使我们顿悟人生的荣枯之道。
友情提示,部分配图为作品实景实拍,禁止盗用。
以上内容是关于曼生十八式壶铭和曼生十八式紫砂壶图 详解生的解析分析,如果大家对此内容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的话,请在下面评论区留言或者评论,我们将第一时间回复您!
下一篇:更多茶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