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藏品 旧藏紫砂壶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紫砂藏品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旧藏紫砂壶和紫砂藏品的文章,喜欢本文的请关注小编。
紫砂藏品 旧藏紫砂壶1

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把紫砂提梁器,落款为邵元祥,其乃明末清初的紫砂名家,也就是这把壶,在当时引起了一些小小的风波。
宜兴窑邵元祥款诗句提梁壶
扁腹,曲弯流,拱桥式提梁高耸,圆盖有钮,平底内凹。底中心钤“荆溪”“邵元祥制”二方形印章款。盖面钤刻篆书“醇邸雅玩”四字款。
当时故宫的鉴定为此壶乃是仿品,为清末时期仿邵元祥之作,为托款,因为邵元祥是清末清初人,而壶身题诗之人为缪嘉玉,乃是清代光绪年间人。
缪嘉玉是受慈禧太后恩宠的女画师缪嘉蕙的胞兄,擅长书法绘画,曾被醇亲王请进府内做学馆先生,而此壶也是醇亲王府茶膳房的日常沏茶用器。
但此壶的风格又像是邵元祥的风格,但二人时间跨度实在太大,最后,故宫鉴定此壶为清末仿作。
而直到到1982年,顾景舟先生被邀请至故宫鉴定故宫紫砂藏器时,给出了不一样的鉴定结果:壶是邵元祥真迹。
针对这把壶,顾老是这么说的,“邵元祥是明末清初人,此壶造型硕大,胎泥粗,具有明代风格。但壶身文字为后刻。适园主人是谁,不清楚。”
顾老从泥质、造型风格和落款鉴定此壶为邵元祥真迹,而壶身的刻绘,则清末时期熟刻上去,为后刻的。
这样的鉴定结果令其时苦恼的专家们顿开茅塞,因为此壶的后刻尚称佳作,字体严谨规整,并无蛇足之感,篆书字体。篆书的笔画线条粗细一致,瘦劲挺拔,直线较多,没有波磔,方便于成壶的刻绘。
如果仔细观察,还是可以发现,在某些笔画交错的地方出现细微的崩砂现象,不过并不特别明显。
壶的鉴定是确认了,那么顾老提到的适园主人,又是谁呢?
适园主人正是前面提到的醇亲王,奕譞。
1888年,天津梁时泰照相馆出版过一册《醇亲王奕譞及其府邸》影集,在这本影集中,有醇亲王奕譞与家人摄于适园的珍贵照片,其中的“退庵”正是适园中一间。
1889年,醇亲王府发生了三件大事,一来,其子光绪正式亲政,二来奕譞五十大寿,三来新新醇亲王府落成,而这把壶,便是在这三喜临门之下送给奕譞的礼物。
缪嘉玉的题刻亦是双关,一面铭文:“润溥寰中斟酌而出”,“润”有滋润、滋养之意;“溥”有普遍、广大之意;“寰中”有宇内、天下之意(与醇亲王的身份和功绩暗合);“斟酌”有度量、谋划之意。
表面上看,文句切壶切茶,更深的涵义则是对醇亲王奕譞品格与功德的赞颂,称颂醇亲王深谋远虑、为天下苍生造福之功。
另一面的“虚则有容满复不溢“,字面上看亦指茶壶可容纳茶汤,但茶壶装满了水没有不溢出的,唯有人的胸襟和涵养可以无限包容,满而不溢,这依然是在赞扬醇亲王居高位而不骄,位人前而后我的修养。
至此,这把邵元祥提梁的所有来龙去脉皆已明晰,一把当年真伪难断故宫藏器,如今已解析了它的所有秘密。
每一把壶其实都有它背后的故事,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发现,生活亦是如此,这也是紫砂的魅力所在!
配图均为实物实景实拍,请勿盗用!
盖碗使用顺序(盖碗的正确喝法)
盖碗的具体使用顺序:
1.洗杯——白鹤沐浴
用开水洗净茶具,并提高茶具的温度。
在福建省武夷山市称为“落茶”或“投茶” 投茶量可根据个人爱好而灵活掌握.一般为5--8克。
3.冲茶——悬壶高冲
冲泡时最好能使茶叶在杯中旋转。
4.刮沫——春风拂面
用杯盖轻轻刮去浮在杯面的泡沫,
5.出汤——玉液回公,
把盖碗中的茶汤倒进公道杯中使茶汤浓淡均匀。
6.点茶——韩信点兵, (关公巡城)
将公道杯中茶汤公平均匀的倒入客人的品茗杯中,以供嘉宾使用。
观赏茶汤的色泽并闻杯盖上留香。
8.品茶——品啜甘露, (领悟岩韵)
品武夷岩茶要边啜边嗅,浅尝细品,才能感悟到美妙的各种花香和岩韵。
注:初用盖碗时,容易烫手,使杯中茶汤倒之不尽,会使茶汤显老,应多加练习。
紫砂人物(紫砂人物摆件)
图文| 砂海墨韵
来源 | (ID:zisha5)
华凤翔,生卒年不祥。据《阳羡砂壶图考》载:“凤翔,或云康熙间人,善仿古器,制工精雅而不失古朴风味,别臻绝诣”。又称:碧山壶馆藏“汉方壶”一持,掺砂作梨皮色,底有“荆溪华凤翔制”,篆文方印,全壶巧而不纤,工而能朴,可称神品。华
凤
翔
《宜兴紫砂珍赏》P73著录香港中文大学所藏华凤翔款“如意云纹角汉方壶”一持,黎淑仪评其为“气势摄人,雄浑肃穆。”
汉方壶乃紫砂古式,是紫砂壶中历史最悠久的传统造型之一,是一种很受古人喜欢的壶式,诸多制壶大师均参与制作。汉方式盛行于乾隆年间,一直延续到清末,至今不衰。
汉方壶自清初就出现了以华凤翔、董清元等高手以及澹然斋等著名作坊为盛世中对紫砂壶极其讲究的王公贵族生产制作的高档壶形。
这件华凤翔制如意形圆嘴汉方壶四方沿口,矮颈,颈下渐硕,平底,四角边足。一侧出圆嘴,另一侧出月牙状柄,盖钮为环亭状顶,壶盖和壶体下半部凸饰如意云纹。底钤“荆溪华凤翔制”、“凤翔”。
清宫内务府的档案中,有不少皇帝指定烧造宜兴壶的记载,器物造型,比以前更丰富全面,在传统基础上,乾隆时期各式器形高、瘦、矮、胖,各呈其貌,这种器型就非常流行。
以上内容是关于紫砂藏品和旧藏紫砂壶的解析分析,如果大家对此内容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的话,请在下面评论区留言或者评论,我们将第一时间回复您!
上一篇:紫砂壶造型 紫砂壶造型设计
下一篇:更多茶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