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茶知识>茶艺馨>茶知识

心舟石瓢图片 心舟石瓢的由来

时间:2023-07-31 00:50:01 浏览量: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心舟石瓢图片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心舟石瓢的由来和心舟石瓢图片的文章,喜欢本文的请关注小编。

心舟石瓢图片 心舟石瓢的由来1

心舟石瓢图片 心舟石瓢的由来

“壶中百变,首推石瓢”,石瓢自清代陈曼生创制起,就备受喜爱,贯穿了紫砂壶艺发展史,堪称壶中王者。

石瓢起先称为“石铫”,后因“弱水三千,仅饮一瓢”,改为“石瓢”。

降坡泥 心舟石瓢

石瓢以景舟、子冶最为知名。但我们今天要说的并不是其中之一,而是同样以创制者名字命名,却是总让人忽略的心舟石瓢。

心舟石瓢

黑泥 心舟石瓢

晚清时期,紫砂艺术到达了一个非常成熟的阶段,大量的文人和制壶名家相结合,文人的参与使得紫砂作品极具艺术气息。

玉成窑,被称为文人紫砂的巅峰,晚清时期的宁波籍书法大家、诗人,在沪甬两地的名门资助下,在今宁波慈城创办了玉成窑。

 

降坡泥 心舟石瓢

何心舟就是玉成窑的一位陶艺名家,字石林,别号“石林何氏”,清中晚期制壶大家,工书法篆刻,善制紫砂壶器,造工精炼、简巧。

 

黑泥 心舟石瓢

其取材自然形式,号为“陈鸣远后巧手之最”。其作品文化气息极浓,且数量珍罕,从古至今皆被誉为珍品。

 

何心舟制石瓢壶

底款:曼陀华馆

铭文:仿秦鸿台瓦。心舟摹刻。钤印:心舟

心舟石瓢是他创制的的经典壶形,与先前的曼生石瓢和子冶石瓢不同,心舟石瓢却是从设计、制作到书画篆刻一气呵成。

心舟石瓢,造型无锐利之处,却丝毫不显臃肿,弧线流畅自然,整器沉稳大方。

 

何心舟制石瓢壶

小韵说壶

心舟石瓢是石瓢器形中极为经典的一款,但想要做得有神韵却非易事,如果你是喜爱石瓢的壶友,拥有一把心舟石瓢也是极好的。

搜壶记

相伴,是源于那一抔五色土,

相随,是缘于那一把紫砂壶,

总把青春换如梦,

而又在经年琢金砂。

问梅(全手工制作)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花开无尘

全手工制作  景舟杯三等奖

君子如兰,高洁静穆,不媚不俗,花开无尘。

一生如意   (全手工制作)

菱溪(全手工制作)

清溪波动菱花乱,黄叶林疏鸟梦轻。

禅香(全手工制作)

取一段文字在时光里煮雨,

将半卷花絮入味浅酌,

捻一朵青莲在墨香中舒展,

听一曲梵音将韵味禅香......

洋桶(全手工制作)

介物

甫静

助理工艺美术师

 

1981年生于陶都宜兴,2000年醉心于紫砂艺术创作之路,师从高级工艺美术师高建中。勤勉昼夜,精工巧做,得紫砂名家垂青,点破授业,技艺日益精进,紫砂壶造型设计、制作工艺、创作手法以及泥料选配技术之精,工艺之美,得师辈同行之称赞,紫砂爱好者之青睐。

了解紫砂文化

一件成功的紫砂作品不但要有巧妙的构思以及创新的灵感,更需要经过无数道复杂的成型工序,这些工序的完成不但要有艺人精湛的制作技艺,也要有繁杂的制作工具,两者缺一不可,古语有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紫砂艺人们用的这些“器”便是经过历代紫砂艺人不断的创新、改革和研究出来的。

 

“不会做工具,就不会做壶。”这是紫砂泰斗顾景舟向徒弟们灌输的第一个理念。

制壶工具顾景舟所用工具
紫砂壶所用工具顾景舟

顾景舟(1915-1996),原名景洲。别称:曼希、瘦萍、武陵逸人、荆南山樵。自号壶叟、老萍。宜兴紫砂名艺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1915年生于江苏宜兴川埠乡上袁村,顾景舟可以说是历代紫砂陶艺名家中,名号最多的一位,他本名景洲,后改名为景舟、名号有曼晞、瘦萍、武陵逸人、荆南山樵及壶叟等。曾自创堂号为自怡轩。他在壶艺上的成就极高,技巧精湛,且取材甚广。可说是近代陶艺家中最有成就的一位,所享的声誉可媲美明代的时大彬,世称“一代宗师”、“壶艺泰斗”。

“得用”是一句宜兴方言。内涵是丰富的。得,得手、顺劲、应心;用,不仅要好用,还要耐用。

 

做一把壶,要多少工具?顾景舟的一把掇只壶,用了二十多道工序,一百二十多件工具。这一百二十多件工具,只用来做掇只壶;如果,换做另一种壶,那工具就要重做。为什么?因为,壶不同,制壶的工具也应不同。顾景舟要求徒弟们用十个抽屉来装工具。这一点,与坊间的铜匠颇为相仿。铜匠的工具,是用担子挑的。

何为工具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

有史以来,工具为人类服务,创造着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尤其在传统手工技艺的发展演变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人类文化遗产受到重视的今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不但将人类社会延续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划归为亟需保护的人类文化遗产,而且将工具、实物等作为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物质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究其缘由,一方面,就普通劳动而言,工具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之一,在物质文明史上起着减轻人类劳动负担、提高生产效率的作用,是人类创造力得以表现的手段之一;另一方面,分工使得传统手工技艺朝向精细化发展,实用性和审美性相结合的工艺美术随之诞生。

对于美的表达,手工制作者施艺的过程中要达到完美和优异,除了艺人以自身的艺术素养和技艺水平进行巧妙处置和平衡外,工具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民间手工艺界就流传“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等谚语,工具受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明代正德年间(1491—1521),金沙寺僧“捏筑为胎,规而圆之,刳使中空”,萌芽时期的紫砂器制作借鉴陶器的制作技艺,用捏筑的方法塑造器物的外型。至供春时期,紫砂器的制作技法向前推进,“斫木为模”,并“茶匙穴中,指掠内外,指螺文隐起可按”。时大彬时期,紫砂器的制作方法走向成熟,“时悟其法,则又弃模。而所谓削竹如刃者,器类增至今日,不啻数十事”,自此,形成独特的手工制作技法,并发展出一套完备的工具体系。

❖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所使用工具材质以金属、木材、竹子为原材料,而竹子则是紫砂工具的一大特色,所占比重极高。宜兴盛产竹,是江苏省最大的竹制品基地,自古便有“竹的海洋”之誉。连绵苏、浙、皖三省几十万亩的竹海,纵横八百里,形成了一片竹子的翡翠海洋。竹子质地坚硬,弯曲强度、抗拉力和承重力极强。同时密度大,伸缩小,结构相对稳定,不易变形,是紫砂工具就地取材的理想原料。紫砂工具通常可以分为基础、成型、整型、刻画、抛光、钤印等几类:

类别

工具

基础工具

泥凳、套缸、搭只、木转盘、辘轳、矩车、泥扦子、滋泥筷、水罐头、喷水壶、水笔帚

成型工具

拍子、鳑鲏刀、尖刀、挖嘴刀、小铜管、盖座、的捻子、骨头针、虚坨

整型工具

木鸡子、独果、蓖只、复只、砑只、勒只、线梗、捖石

刻画工具

刻刀

抛光工具

明针、皮毛布

钤印工具

印锤、顶柱

泥凳:凳形的紫砂制作工作台,通常由硬木制成,现在两侧凳腿多改为了柜体,以方便收纳制作工具。

套缸:用于放置紫砂坯体半成品的粗陶缸,上面覆薄膜(先前无薄膜时用湿布)和缸盖,以保持缸体内的湿度,防止坯体风干,便于后期继续制作。现今多用塑料便携箱代替。

搭只:古称“椎”,即一种敲打泥条、泥片的器具。“用木重首作椎,椎唯练”,搭只从日用陶成型工具演化而来,呈带柄半圆柱体状,搭面中间微凸、四周略低、光洁细腻。通常由硬木制成。

辘轳:木转盘的改良形式,借鉴陶瓷拉坯工具而来。由上下两只圆盘及中间一圆柱组成,里面的轴承可以使盘面自由旋转,相较木转盘稳定性强,容易操控。

矩车:亦称“规车”,是一种裁割紫砂圆片或开口片的基础工具,由矩车柄、规脚、刀片、规脚榫四个部分组成,可自由调节尺寸。质地一般为竹木材质,矩车钉为铁片制成,销钉为竹质或木质。

泥扦子:从柄到首逐渐变窄变薄的尺状工具,用于抹平拍打后的泥条或起放泥片,通常由竹片或硬木制成。

滋泥筷:用来调制滋泥或将滋泥涂抹于紫砂坯件上的长形条棍。

水罐头:用于明针保湿的储水容器,多为紫砂制成,中间常见一道隔山,便于干湿分离。

喷水壶:紫砂坯体保湿的容器,底部为一圆柱形储水容器,上部为一水平中空的直管,使用时通过吹动上部的小管喷水,多为紫砂材质。现多为塑料手动喷水壶替代。

水笔帚:用布扎制,沾水湿润后涂抹于坯体防止干燥的保湿工具。现多用毛笔代替。

拍子:用来拍打身筒、拍片子、推墙刮底的木制用具。古称“掌”,“一薄一厚,分听土力”,根据泥料的特性,拍子有大有小,质地以不易变形的硬木为主。拍子是紫砂工艺的基础工具,通常打身筒的拍子起码要有三把,大、中、小各一把。

鳑鲏刀:用来切削紫砂泥条、挖挑坯件的细柄刀具,因刀头形似“鳑鲏鱼”而得名。材质有钢制、木制等。鳑鲏刀以刀面弧度适中、刀头尖中带圆的为佳。

尖刀:紫砂成型过程中进行切、削、挑、挖、刮等动作的刀具,通常用来雕琢嘴部、钮部或复滋泥等用途。古称“鑐”,其形状及作用为“长视笔,阔视薤,次减者二,廉首齐尾,亷用割,用剃,用剔;齐用抑,用趁,用抚,用推,凡接纹深浅,位置高下,齐亷并用,壶事此独勤。”鑐,是锁中的簧片,这里形容很薄的刀片,尖刀长如毛笔,阔如韭叶,一头锋利、一头平正,锋利的一面可以割、剃、剔,平正的一面可以压、抚、推坯体。是镶接、塑型的主要工具。用旧了的鳑鲏刀通常不会丢掉,可以改良成尖刀继续使用。尖刀的种类形制较多,有铁尖刀、竹尖刀、通嘴尖刀、弯尖刀等。

小铜管:一种细长的金属管,用于钻凿流根部的出水孔。

挖嘴刀:砂壶嘴洞挖制的金属刀具。一端尖直,另一端弯曲如蝎尾。

盖座:用于承载盖坯的环状基座,制作盖子时使泥坯不变形。

的捻子:的子的制作工具,通常由一根细小的竹剖切而成。在制成的子时,与圆柱形的泥段成直角搓动,捻出球形的的子。小竹管的弧度决定的子的形状。

骨头针:制作的捻子时插于泥段中心,起到固定作用的小细棍。

虚坨:一种用于制作壶盖等凸面的辅助模具,使用时将泥片置于其上,用手轻拍泥片边缘,泥片因边缘受力中间上凸。一般为石膏、木、紫砂材质。

木鸡子:两端平齐的椭圆形木头,因形似鸡蛋而得名,《宜兴瓷壶记》中形容其为“有木如肾,补规万范所困”,用作规整圆口内沿及子口。

独果:用于规整嘴洞、盖眼的小柱体。《宜兴瓷壶记》形容独果为“钗之股”,形似古代妇女装饰用的钗。根据用途的不同分为平头和尖头两种制式,材质以木、竹为主。

蓖只:《宜兴瓷壶记》载:“用竹木如贝,窍其中纳柄,凡转而藏暗者籍是。”用于紫砂壶身坯体轮廓的修整,由自然弧度的竹片制成,常见的有肩蓖只、腹蓖只、盖蓖只等。

复只:整理、定型滋泥的专用工具,通常在添加壶身肩线和壶盖上复线时使用。

勒只:一种修整颈、底、足等与壶身交接转折处的长条状工具,两端根据紫砂造型的需要呈现一定的线条形变换。

线梗:修整器物外表装饰线的一种长条形工具,有牛角、金属、竹、塑料等材质,因器物线形和部位的不同,每种线形都需要不同的线梗。

砑只:雕琢器皿细节的工具。平面微凸,边缘呈一定的小弧度,用来修饰器型细部的转折部分。

捖石:是一种转角略带弧度的小方片,一般“用石如碓,为荔核形”,通常用来加工底和盖内部的滋泥填充后的死角,使内壁光洁圆润。用竹、紫砂、塑料凳材质制成,分捖盖石和捖底石两种制式。

刻刀:一种紫砂坯面的装饰工具,由刀片和刀管两部分组成,通常用来镌刻名款、书法和字面,增加紫砂器的文化属性。

明针:古称“角”,为牛角制成的薄片,其形“阔寸,长倍五,或圭或笏,具前薄后劲,可以服我屈伸,为轻重用。用于紫砂表面精加工,前粗后细,通过在成型的生坯表面进行刮压,使器物表面光滑规整。根据用途的不同,分为身筒明针、嘴鋬明针、盖头明针等。

皮毛布:紫砂器皿表面抛光工具,通常采用细软、光洁的软猪皮制作而成,主要用以加工坯件的转折部位及明针触及不到的地方。

印锤:锤状工具,用于敲制印款,常用木头或金属等材质制成。

顶柱:支撑坯体的柱状工具,用于辅助印款的敲制,通常将制作完毕的紫砂坯体倒置其上,然后通过印锤敲击印章在底部形成印款。由木头或紫砂材质制成。

以上内容是关于心舟石瓢图片和心舟石瓢的由来的解析分析,如果大家对此内容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的话,请在下面评论区留言或者评论,我们将第一时间回复您!

本文标题:心舟石瓢图片 心舟石瓢的由来

本文链接:http://www.chayixing.com/article/33875.html

上一篇:各类茶具 各种茶具的名称及用法

下一篇:更多茶知识

网友留言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猜你喜欢
茶知识相关文章
更多茶知识文章
喜欢茶知识就经常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