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水深吗 紫砂壶水很深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紫砂壶水深吗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紫砂壶水很深和紫砂壶水深吗的文章,喜欢本文的请关注小编。
紫砂壶水深吗 紫砂壶水很深1

紫砂壶对于很多人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经常能在一些场合看到有人拿来泡茶,也都知道紫砂壶是一种比较好的茶具。而陌生的是很多人都不知道这其中的各种门道,甚至包括一些卖紫砂茶具的商家。所以紫砂壶一直以来给大家的感觉就是这其中的水实在太深,导致很多人一直在徘徊和观望之中,不敢轻易去下手。
对我而言,长期在从事这个行业,接触和了解的要比很多壶友相对更多一些,经常能够看出一些门道,所以也就见怪不怪了。而对于初入紫砂圈的朋友来说,很多看似简单的问题可能就会一直困扰着他们,从而影响到他们的判断。那么这其中的水究竟有多深呢,今天来跟大家聊下这个话题。
长期以来,对于大多数人来说 ,最担心的是什么问题呢?恐怕是自己花了钱,买到的东西的品质和所花的钱严重的不相符。也就是说我花了高价准备买高品质的壶,到头来买到的却是品质很普通的商品壶。或者说我花了全手工的价格,结果买到的是普通品质的半手工甚至是手拉胚仿的,到头来自己还浑然不知。也就是说种种的暴利和欺诈行为,使得人们对紫砂壶又爱又恨,这是让紫砂壶爱好者最伤心的地方。
那么这些问题是如何产生的呢?我来一一进行分析。目前紫砂圈内一些商家或者艺人通常采用的各种欺骗手段和障眼法无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1,泥料的夸大和虚构
泥料是大多数壶友最关心的话题,一直以来都被大家作为评判紫砂壶品质的首要因素之一。由于广大壶友很少有机会深入了解到泥料方面的知识,通常在选购的时候对于泥料方面的了解,都是停留在听商家或者艺人的描述。特别是现在网购盛行的时代,只能停留在观察图片来对泥料品质进行评判了,这显然做不到客观和准确。所以就导致了很多商家用一些非原矿的色素调配泥料来冒充“珍贵原矿稀有泥料”,而且这样的情况有愈演愈烈之势。近几年不断涌现出的新泥料:“黑金砂”、“桃花泥”、“古铜泥”、“乌金泥”、“纯石黄料”等等,由于这些泥料是靠一些人人为的“发明”出来,在以前的历史上是不曾有过的,所以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部分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就会买回来用,而且有些人买到手的价格并不便宜。
那么作为新手在选购紫砂壶的时候该如何应对这种局面呢?我的建议是作为新手而言,尽量不要去碰那些稀有泥料,因为你还不具备基本的泥料常识,一下子就跳过常规泥料去触碰稀有泥料,这是非常容易交学费的地方,凡事都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2,作者身份的夸大和虚构
传统的紫砂壶作为一种手工工艺品,是靠手艺人的双手制作出来的,所以很多人在追寻这种匠心精神,从而非常崇拜制壶的艺人,特别是一些名家。历史上从古至今诞生了如:时大彬、陈鸣远、邵大亨、杨彭年、顾景舟等众多紫砂名家。对于一些有经济条件的壶友来说,花较高的价格去收藏一些名家和大师的紫砂壶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就目前的现状而言,紫砂壶名家和大师好像遍地都是,那么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必然是有问题的,显然是名不副实的。都是一些艺人或者商家通过各种包装和炒作以后杜撰出来的所谓“名家”。但凡有些常识的人都应该知道,从古至今在艺术领域里,称得上真正的大家这类人,他们在艺术上的造诣必然是很高的,其作品的品质也是很高的。那么这类作品就注定了其价值和价格都是比较高的,不是寻常百姓能够触碰的。就好比古代的名人字画,即便在那个时代,也是当时的一些达官贵人和社会名流能够去收藏的,有几个普通百姓能够收藏?紫砂壶作为艺术品的分类也是同样的道理。目前社会上众多的艺人或者商家通过各种手段的包装甚至是身份的虚构后(自封各种大师),自抬身价,从而带动紫砂壶作品价格的上涨。而另一方面,由于一部分消费者具备了较好的经济条件后,感觉到自身文化品位的缺失,急于改变这样的现状。希望通过对各种艺术品的收藏和投资,来达到个人品位的提升。这个时候各种假大师的紫砂作品通过各种渠道的曝光后,便进入了他们的视野。对于没有鉴赏能力的门外汉来说,几百块和几万块的壶摆在一起分不出品质上的区别,这个时候买壶就只能去选择名气较高的“大师作品”,殊不知这些作品的品质和其显赫的身份是极不相称的,这样一来便交上了高昂的学费。
对于新手而言,特别是大多数工薪阶层来说,应该要理性的认识到这些基本的常识。不要去幻想着捡漏,紫砂壶的选购应该多从自身的实际需求考虑。即使是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壶友,也应当做到理性和慎重,而不要去交一些无谓的学费。
3,成型工艺的欺诈
目前紫砂成型工艺上的各种造假现象还是比较普遍的,这也是常见的一种欺诈现象,都常是用一些半手工,甚至是机车、手拉工艺以此来冒充全手工成型。这一现象的普遍性,个人觉得来源于几个方面的因素:
第一,消费者对全手工成型工艺的过度追捧。
很多初学者还不知道何为全手工的情况下,包括全手工的鉴别方法都不具备,就在盲目的跟风。而真正的全手工成型制作周期相对较长,显然是没有办法满足市场上的需求,那么只有通过造假,以此来满足大家的需求。
第二,商家追求利益最大化
一些商家在各种场合对“全手工”这种工艺进行过度的神化和吹捧,进行各种理念的灌输,从而误导了很多初学者。因此很多初学者一直坚信:全手工是半手工不可比拟的,把成型工艺作为了考量紫砂壶的唯一要素。但是这一部分初学者很多还不具备分辨全手工成型的能力,一些商家借此机会,通过各种造假手段提高产量之后来谋取更大的利润。就从现实中来说,如果商家告诉消费者这把壶是半手工的,售价是五百块,可能有些人会觉得不值,但是如果拿同样的这把半手工壶进行一些简单的工艺上的改进(仿冒全手工的一些特征和痕迹),然后告诉你这是全手工紫砂壶,标价是一千块,可能很多人会觉得这把 “全手工”壶更值得购买。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越来越多的商家都会热衷于这种造假,所以就导致今天市场上遍地都是“全手工”这一奇特的现象。
就初学者而言,应该要去弄清楚几种常见的成型工艺之间的差异,以及具体的分辨技巧。然后结合自己的实际需求,进行理性的选购。
4,印章的造假
这个也是最容易让初学者交学费的一个地方。因为很多初学者看到一把壶通常都是习惯性的先去看紫砂壶的底章,会简单的把印章的名字和这把壶的制作者联系起来。包括很多人在一些地摊或者古玩市场淘到的一些所谓的名家老壶,可以说这其中绝大多数都是仿制的,这都源于大家对紫砂壶印章的过分迷信。事实上很多品质非常普通的所谓的名家紫砂壶,都是在一些品质非常普通甚至是品质较差的壶上,盖上一些名家的印章,以此来让初学者“捡漏”。真正的名家作品,必然要由作品的高品质来衬托,否则,以何出名?
所以说要明白这样的一个道理,紫砂壶的印章的名字可能和制作这把壶的艺人没有半点关系,很有可能是造假者私刻的名家印章,盖在普通紫砂壶上以此来冒充名家作品,印章的名字≠制作者,买壶千万不能只迷信于紫砂壶的印章。
5,作品品质等级上的欺诈
对于这样的情况,有没有办法去有效的应对呢?个人认为还没有简单有效的办法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能够让大家去分辨出各类紫砂壶的品质。紫砂壶作为一种手工工艺品,它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而每个壶友的审美观又有差异。在我眼里的精品力作,或许在你眼里就显得一文不值。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想提升自己的鉴赏和分辨能力,只有通过不断的去欣赏历代紫砂名家的优秀作品,从中汲取到养分,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培养自己的审美观,经过时间的积累之后,自然而然就能掌握紫砂壶的鉴赏能力。
建盏(建盏名家名录大全)
·
建
盏
古
今
·
宋,是一个现代文人多有羡嫉的时代,昔时雅士与友人品茶论道、琴酒诗歌,多得自在,甚至有个不专心做皇帝勤于政务,却醉心于艺术雅玩的宋徽宗,而且玩得有声有色,不仅在书法上创造了独具一格的瘦金体,更是凭着对茶的喜爱,对茶道做了反复研究,最后将所得写入《大观茶论》,其中“点茶”一篇,见解独到,论述尤为精彩,给世人用文字演绎了最标准、最雅致的点茶法。
宋徽宗赵佶[文会图部分]
所谓点茶法,“点”就是用沸水将茶末点化成茶汤的意思。点茶的程序需要先从茶饼上取下一块,用密纸包住,从外面加以锤捣,然后再用茶碾碾碎,过筛后就开始煮水,待水沸后稍等一会,再去冲点,可以保证茶味甘甜,而接下来的点茶需要在茶盏中进行,取定量的茶末于盏中,注入少量的水将其调成膏状,再用更多的水冲点,一边注水一边用茶筅搅动,叫做“击拂”,这时茶面上出现乳白色的浮沫,浮沫的颜色和持久度成为衡量茶品好坏的标准。在宋代,朝廷在地方建立了贡茶制度,贡茶产地需要一种方法来评定茶叶的品位高下,根据点茶法的规则特点,逐渐发展形成了一项有趣的竞赛——斗茶。
刘松年[斗茶图部分]
建安的黑釉茶盏始烧于五代末北宋初年,起初以烧造无斑纹通体乌黑的茶盏为主,称为“乌金釉盏”,当时只在建安产茶地区流行,北宋初年,朝廷把建安地区划为贡茶产区,建立了北苑茶园,黑釉茶盏也被专门进贡给朝廷。随着宋代茶文化的不断发展,北苑茶园成为了当时全国最大的贡茶产地,产品层出不穷,以追求冲泡后的茶汤色白为佳,常以“似雪”、“胜雪”赞之。这种独特的茶文化极大地带动了黑釉茶盏的烧制,茶盏的新品种也不断被烧制出来,除了乌金釉盏,后来烧制的兔毫盏成为当时最流行产量最大的建盏品种,这点可以从建盏窑址出土的大部分是兔毫盏得到证实。
宋徽宗曾在《大观茶论》中提到:“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意思便是建盏以青黑色为贵,最好是带有月光下兔毫的光泽,就是所谓的兔毫盏。
兔毫盏
事实上,建盏的烧制地点与宋代最大的贡茶产地都是在武夷山下的建安,无独有偶,在紫砂兴盛的明代,宜兴附近的阳羡山上同样也出产闻名天下的阳羡茶,似乎烧制有名茶具的地方,总有一方名茶在其左右,茶具因茶而生,茶因茶具而更显其真味,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那么,是北苑茶园和斗茶的盛行成就了建盏么?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的,因为在距离建安不远的江西边境,吉州窑也盛产黑釉茶盏,但在当时的名气却远没有达到建窑的高度,或许正是因为那里没有类似建安那样的茶文化和大众化的斗茶习俗。
可以说,因北苑茶园的繁荣和斗茶的盛行带动了建盏烧制大规模化,然而也因为北苑茶园和斗茶的衰落而渐渐走向消逝。北宋末年,艺术家皇帝宋徽宗被金人所俘,统治者被迫南下迁都临安,政权的南移使得建盏进一步得以发展,迎来了鼎盛时期。但风雨飘摇的南宋最终被元人所灭,从此改朝换代,北苑茶园遭受了沉重的打击。明代之初,明太祖朱元璋因警戒宋朝奢靡之风而取消了团饼的进贡,一种更能保留茶叶原香的散茶泡制方法(即现代人的饮茶方式)渐渐取代了团茶普及开来,建盏也结束了它最为辉煌的时代,被人慢慢遗忘,直至清代完全断烧。
近30年来,随着建窑遗址的挖掘,出土了大量的建盏成品和残片,建盏又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一些有烧制陶瓷经验的手艺人通过长期的摸索,基本恢复了烧制建盏的方法,产品也更加丰富多样,除了经典的茶盏外,也有茶壶、茶叶罐和花插等新品种。建盏在当今的茶文化中,不仅仅扮演实用茶具的角色,还是人们品茗之余谈论的对象。它们是茶具,还是有收藏价值的陶瓷艺术品。
寻访建盏
2023年12月,我们前往建盏曾经的主要烧制地点:建阳市水吉镇后井村,因为天气太冷,坐着小三轮的我们一路上冻得直哆嗦。穿过一条山路到达后井村旁边的芦花坪建窑遗址后,我们有点震惊,瓷片和匣钵满山遍野,堆成了一个个小山包,山路两旁随处可见,小河里也有瓷片,而这里还不是唯一的一处窑址,可见建盏曾经兴盛到什么地步。
水吉镇后井村窑址
我们震惊之余也发现了些许异样,这里的几座山都被挖得乱七八糟,后井村民每天三五成群挑着扁担、簸箕和锄头等工具,开着摩托车聚到窑址上,各自寻个“宝地”开始了一天的挖盏工作。村里的很多人靠挖盏为生,高峰时每天有两三百人在挖,场面何其壮观!前几年,有一家人挖到了9个品相完好的“供御”建盏,一下子发了大财,这事在村里炸开了锅,挖盏更成了很多人一夜暴富的赚钱手段,他们大概都想着同样的好事落到他们头上,但大多时候挖出来都是一些没有底款,有缺陷的盏,卖给城里专门收盏的人,运气好的话一天分得几百块不成问题,但对窑址造成的伤害却是不可挽回的,当地政府前几年曾采取措施严禁村民挖掘窑址,有一段时间没人敢去挖,后来又放松了,部分窑址就在村民的田地下,他们挖自己的田地好像是天经地义的事,政府也没什么办法,便只能放任。
挖盏的村民,天气太冷烧材取暖。
堆积如山的瓷片和匣钵与裸露的红色泥土混杂着暴露在外,“挖盏人”早已习以为常,挖出来的匣钵连同建盏碎片用簸箕一装,用扁担挑着往山下倾倒,如此对待文物,让我们有些触目惊心。在村民眼中,挖盏只是为了用一种更为简单的方式谋生,除此之外没有其他任何目的,他们还给我们讲起了上个世纪90年代初,他们那时并不知道田里和山上随手都能挖出来的这些黑色茶碗在现在能这么值钱,还把它们拿到城里,一个旧建盏换一个能用来吃饭的新碗,他们边说边感慨那时的自己是多么的愚昧和无知。也许在将来的某个时候,他们也会对现在的自己有同样的感慨呢。
碎匣钵和参杂其中的碎瓷片
站在芦花坪上向远处望去,在对面一座裸露的山腰上,有一条依山而建的长龙型建筑,便是宋代烧制建盏的龙窑遗址,龙窑的顶棚是新修的,下面的老砖和窑炉结构已经所剩无几。为了保证大批量的供应,宋代建窑除了建造数量众多的龙窑之外,烧制建盏的龙窑长度也要求很长,最长有130多米,每次能烧10万件,已经发掘的龙窑遗址只是建窑龙窑遗址的冰山一角,昔日窑火连天,商贾云集的景象早以逝去,此时,眼前只有“挖盏人”忙碌的身影和倾倒碎匣钵和瓷片发出的“哗啦啦”的寂凉。
宋代龙窑遗址
我们随手捡了一些碎瓷片,准备拿回去好好研究一番,并开始向“挖盏人”打听窑址附近是否有烧制建盏的手艺人,有个人说后井村有一个,可以带我们去。
拾到的建盏残片
走了十几分钟的路,我们来到后井村唯一一个烧制建盏的手艺人——吴立勇家里。吴师傅以前在上海开旅馆,后来不做了,回到老家,那时村里的男人都在挖盏赚钱,在一起聊天的时候听别人说烧制建盏难度很大,吴师傅有点不相信,决定试试,试过了才知道别人的话所言非虚,要烧制出品质优良的建盏难度非常大。刚开始烧制的时候基本窑窑报废,即使现在,吴师傅还是没能完全掌握建盏的烧制方法。“昨天就烧废了一窑”吴师傅指着旁边的建盏说道。
吴师傅的作坊
吴师傅只烧兔毫盏,采用窑址附近开采的瓷土和矿石釉料,试图使用和宋时接近的原材料,烧制和宋代兔毫盏相似的效果。他的很多客户都是做古董生意,经常去他那里买兔毫盏,然后做旧放到市场上当做旧盏来卖,赚取高额利润。的确,我们通过对比,吴师傅烧制的兔毫盏和旧盏瓷片在斑纹分布、触摸手感以及碗足周围胎体的处理上很相似。
有一点比较遗憾,吴师傅不是采用手工拉坯成形的方式,而是使用模具或压坯,然后再手工俢坯,陶瓷制作少了手工拉坯这道充满艺术化的工序,让人觉得失色不少。
含铁量很高的瓷土
在作坊的一个角落,我们看到了烧制建盏的瓷土,颜色红中带黄,听吴师傅说,瓷土是用四种不同的土配制而成,含铁量很高。超过1300°高温烧制好的胎骨厚实坚硬,叩之有金属声,俗称“铁胎”,含砂粒较多,露胎处手感较粗糙。
釉料矿石
施釉
做好的釉水颜色偏红,黏性强,属于含铁量较高的石灰釉,因此具备烧成黑釉的基本条件,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在高温中流动性强,低温时结晶生成各种奇特的斑纹,斑纹在不同光线下色泽和明暗也不同,变化丰富,非常美。施釉时,用手捏住圈足,胎体倒置斜着侵入釉水,在釉水中停留一段时间,让釉水渗透进胎体,直到胎体挂上足够厚的釉。吴师傅直接用阴干后的胎体施釉,而不是常用的先低温素烧后施釉再高温烧制的做法。这点做法也比较传统。
施完釉等待入窑烧制
陶瓷制作被形象称为“土与火的艺术”,在前期的瓷土制作、成形、釉水配制、上釉等充满手艺人手工痕迹的工序之后,就进入烧制环节,这个环节手艺人不能直接控制,而是通过控制窑炉的温度来控制火候,从而影响最终的烧制结果,可以想象结果是充满不确定和未知的,进窑的时候怀着满满的期待,希望烧出满意的作品,有时候遂愿了,有时候由于前后温度控制不好,虽然只差一点点,但出来的结果不甚满意,甚至全部烧坏了,更有甚者觉得天气和环境温度也会影响烧制的结果,古代采用龙窑烧制,这点应该来说是有一定道理的。现在大部分手艺人采用电窑烧制,温度可以精确控制,但刚开始的时候还是没办法保证成品率,手艺人只得反复尝试,摸索出规律,提高烧制成品率。
满屋顶的兔毫盏
吴立勇师傅为了烧出他心中认为好的兔毫盏,基本每天一窑,但大部分都是不满意的作品,久而久之就堆满了整个楼面。很多要求不是很高的客户,向吴师傅买盏就直接上楼顶自己挑。
吴师傅烧制的兔毫盏
吴师傅烧制的兔毫盏和宋人烧制的颇为相似,他的目标是烧制出几乎可以乱真的兔毫盏。兔毫盏在宋时是最具代表的建盏产品,在黑釉中透露出均匀细密的斑纹,因形状犹如兔子身上的毫毛一样纤细柔长而得名,有“银兔毫”、“金兔毫”、“蓝兔毫”等。其中以“银兔毫”最为名贵。
我们照例从手艺人那里买了一些样品带走,告别吴师傅,去往水吉镇上,寻访那里的建盏手艺人。水吉镇上目前有三个建盏作坊,熊忠贵师傅的作坊就在车站对面,很好找,他的制作作坊在自己住宅的最后一层,我们请求参观作坊,他爽快地答应了。
作坊一角
熊师傅烧制出来的银毫盏据说销量不错,和传统的银毫盏不同,釉面浮着一层银光,比较生硬,缺少传统银毫盏釉面的层次感和变化。后来请教了一些人,他们说烧制过程可能使用了化学釉,分两次烧成,而真正的银毫盏较为难得,因烧制温度较高导致瓷胎变形率大,成品可遇不可求。
熊师傅烧制的银毫盏
蔡炳龙是水吉镇上令一位建盏手艺人,人称“建盏龙”,他是蔡氏建盏三兄弟之一,原来是烧大水缸的,研究了20多年建盏,擅长烧制油滴盏,所谓油滴盏,就是釉面密布着金属光泽的小圆点儿,形似油滴,故得名。蔡师傅烧制的蓝油滴盏随着阳光强弱与观察角度的变化,釉面的色彩也不断变化,美不胜收。据他描述主要靠釉料的配方和烧制的火候,釉料要用矿釉,烧制的火候要恰到好处。从他烧制的建盏产品来看,经过长期的摸索,蔡师傅已经成功掌握了烧制建盏的方法。
蔡炳龙师傅烧制的油滴盏
正当我们提出参观他的制作作坊时,蔡师傅果断拒绝了。每个建盏手艺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一套制作方式,特别是那些已经做出市场上公认的品质优良的建盏手艺人,他们绝不会轻易公开自己的制作作坊,因为一旦被同行人看到,那么他的烧制方式基本就被人知道了。虽然我们外行,也无意去偷学人家的烧制方法,但我们理解这种行为,也是因为有了这些秘密,建盏烧制才会像它的斑纹一样保留它们那份独有神秘感。
说到市场上公认的优秀建盏手艺人,目前有蔡氏三兄弟、南平的孙建兴、福州的李达等少数手艺人,这些手艺人已经确立了领先地位,所以对陌生人的拜访比较敏感和防备,出于这些原因的考虑,我们没去拜访他们。但总的来说,建盏烧制的方式基本类似,只在细节处有差别,也正是这些细节决定最后的烧成品质,而那些优秀的手艺人一生探索和守护的就是这些烧制细节,没有理由不把他们当做秘密。
建盏的盏形分类
建盏多是口大底小,造型古朴浑厚,手感普遍较沉,分为敞口、撇口、敛口和束口四大类。
敞口碗:口沿外撇,腹壁斜直或微弧,腹较浅,腹下内收,浅圈足,形如漏斗,俗称“斗笠碗”。
撇口碗:口沿外撇,唇沿稍有曲折,斜腹,浅圈足,可分大、中、小型。
敛口碗:口沿微向内收敛,斜弧腹,矮圈足,造型较丰满。
束口碗:撇沿束口,腹微弧,腹下内收,浅圈足,口沿以下约1厘米左右向内束成一圈浅显的凹槽,作用在于斗茶时既可掌握茶汤的分量,又可避免茶汤外溢,也有加强口沿强度,防止烧制变形的工艺上的考量,该凹槽俗称“注水线”。此类碗腹较深,器型整体饱满,手感厚重,为最具代表性的建盏品种,也是产量最大的建盏,出土或传世品最多。
建盏的釉色分类
除了前面提到的乌金釉盏、兔毫盏和油滴盏外,常见的建盏还有鹧鸪斑盏以及极其难得的曜变斑盏。
乌金釉盏是建窑早期的产品,釉面乌黑如漆,有的黑中泛青,也有显黑褐色和酱黑色的,没有斑纹或者斑纹不明显,釉面普遍较厚。“色黑而莹润,上乘者亮可照人”,早期建盏多属于此类。
鹧鸪斑盏,因有和鹧鸪鸟胸前的羽毛相似的斑纹而得名,大概分两种,一种鹧鸪斑盏有点像油滴盏,斑纹合而不聚,不像油滴盏的斑纹连成一片,烧制过程偶然性很强,极难控制,目前只有极少数人能烧制出,做得比较出色像福州的建盏手艺人李达;另一种鹧鸪斑属于黑釉上二次点白釉的结果,烧成相对容易,成品有点不自然。
藏于日本的鹧鸪斑盏
藏于日本东京静嘉堂文库的曜变斑盏
建盏以及江西吉州窑产的黑盏在日本被称为天目釉,据文献记载,12—13世纪日本僧人从浙江天目山带回黑釉瓷器,故名。庄重的黑色加上静谧的斑纹,非常符合日本茶道的精神追求,日本人非常重视,曾从中国大量进口,漂洋过海,其中不乏精品,它们在日本安静地度过一段很长的历史,传承有序,直到现在依然让人赞叹不已。而在中国的建盏则随着政权的不断更迭,也随之消亡,这也许就是精品建盏目前大部分在日本的原因所在。
建盏虽然斑纹繁多复杂,但一点都不喧嚣,在黑色釉面的衬托下显得异常神秘。虽然沿袭宋时的艺术风格,但这种感觉在当代看来依旧充满活力,毫无过时之感,中国的很多手工艺面临怎么向当代审美和生活方式转化的问题,而我们认为建盏目前并没有这个问题,器形是经典的,自然形成的釉面本身就具有永恒的审美价值。
(本文来源于智慧收藏,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我们会第一时间处理)
李刚手作:枯木逢春的金丝楠木茶器
前面舍爷跟大家介绍完李刚师傅独创的葵链,和大漆手作系列。今天是“李刚老师的好东西分享系列”的最后一篇,跟大家介绍一套虫雕茶器和一柄茶刀。
金丝楠虫蛀料雕刻茶器(套组)以手工斫制为基础,选明清建筑用金丝楠木,虫蛀部分为原料。
因金丝楠木遇虫蛀的情况不多,就原材料而言,是不可多得的良品,具有较强的收藏及赏玩价值。
(推荐阅读::< a href="https://www.lhecha.com/2320.html " target="_blank">临沧古树茶 a>,学习茶道文化和茶艺教程请访问:茶文化,:www.lhecha.com)虫蛀部分能展现出天然的镂空效果,经过审料,制作过程最大限度展现其浑然天成的艺术风格。
套组当中配以手工锻打铁件,一方面具有实用性,另一方面能彰显出器物本身的艺术沉淀感。
李刚制手工锻打茶刀(茶锥)以上内容是关于紫砂壶水深吗和紫砂壶水很深的解析分析,如果大家对此内容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的话,请在下面评论区留言或者评论,我们将第一时间回复您!
上一篇:紫砂泥的加工程序是怎么样的呢 紫砂泥料的加工步骤有哪些?
下一篇:更多茶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