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茶知识>茶艺馨>茶知识

紫砂壶极品 紫砂壶顶级

时间:2023-07-31 08:06:23 浏览量: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紫砂壶极品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紫砂壶顶级和紫砂壶极品的文章,喜欢本文的请关注小编。

紫砂壶极品 紫砂壶顶级1

紫砂壶极品 紫砂壶顶级

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持续推送紫砂知识,以及输出有价值的内容,希望能帮到各位爱紫砂的朋友。如有其它疑问可以留言,交流也可加我们私人微信 

紫砂十把光器经典

 

光器不藏拙,顾景舟先生被誉为光素器大师,也正是他深谙此道,在晚年制器多以点线面的光器为主,而少见刻绘、花器的原因。

 

紫砂的造型一圆、一方、一提,而以光素器为法的,有十把经典作品,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下,看看你手里有没有!

 

石瓢

石瓢壶,壶形上小下大,重心下垂,造型沉稳,壶嘴为矮而有力的直筒形,出水畅顺,极速有力。

壶身呈“金字塔”式,壶流、壶口、壶把三点形成水平直线,符合科学性,观赏端庄敦穆,此对壶通体不施任何装饰,它以透彻的裸胎之美,展示着紫砂泥质最本真的魅力。

掇只

“大亨掇只壶”,壶身长近一尺,高过六寸,壶色浑厚深沉,莹润如玉,造型古朴端庄,稳重,气度不凡,充分体现了邵大亨精妙绝伦的壶艺技术。

此壶四海壶具博物馆收藏近35年,被海内外紫砂界以及紫砂泰斗顾景舟一致推崇经典中的经典,光器之祖,“壶中之王”。

仿古

此仿古色泽沈稳,胎质极细,光素无纹。壶阔口唇边,短颈,扁圆腹,一捺底,短弯流,圈形柄下留垂耳,圆盖突起宝珠钮。

而整个壶的饱满度是决定成败的关键,仿古壶造型古朴庄重,线条收放自如,气度不凡,实属典范之物。

西施

西施壶,由极精简的线面架构成形,流线丰满光润,自然服帖,身盖相连呈截盖,钮为扁圆状,底向里收敛。

流短而粗大,位置略微偏上,把圈向下倾斜,俗称“倒把”,壶流与把和谐对称,视觉上更为稳重,表面珠粒隐现,质朴无华,整器有浑圆天成的状态。

传炉

传炉壶,壶面呈四方,鼓腹饱满,棱角浑朴有致,三弯流柔顺胥出,弧把昂扬,盖呈方形圆角,唇边厚实,盖面平弧微穹,中心钮滴似如算珠。

四足承平底,此壶器型方中有圆,圆中寓方,比例均匀,珠圆玉润。

僧帽

僧帽壶,壶体采用六方造型,壶身上下收敛,壶腹圆鼓却可见弧度,壶口由六片相同形状帽沿围绕而成,壶盖同样以六方形出现与壶口相对应,两者结合紧密,如同一体,壶把中间有一凸起作为点缀,壶嘴更具特色,如同一鸭嘴出水孔居于上,增加趣味性。

(推荐阅读:绿茶是什么茶,学习茶知识请关注:www.lhecha.coM]

壶的整体线面挺括平正,轮廓线条分明,美感十足。此种壶型为方器,具有方中藏圆的效果,线条明朗简洁,给人干净利落,明快挺秀之感。

六方

壶体线条饱满,向外贲张。整壶线条明晰利落,虽方似圆,虽圆却方,尤其是壶盖穹窿凸起,整壶呈现出蓄势待发之势,品读有味。

提壁

提壁壶,可以说是光素器中的扛鼎之作,壶身为圆壁状,壶腰非直筒,而是稍往里凹,线条自然。壶纽为缩小的圆壁,和壶身相应,壶盖凹凸对比的设计更增强了壶的立体感。

壶嘴胥出自然,壶嘴为六方之形,线条流畅,区弯有力有韧度,此壶线形的整体造型是壶嘴、提梁浑然一体,讲究比例的谐调,线角处理展现此壶的严谨气度。

洋桶

此洋桶壶,线面流畅、曲度合宜,壶嘴嵌入壶体和上扬舒展的比例恰到好处,壶主体的挺拔又不过分激励,仿佛璞玉琢成。

肩变为凹肩线,盖为母子双线相吻合,颈与肩有精细的节奏变化,俯视线条韵律丰富,点、线、面元素和谐统一,非常精致。

曲壶

此为曲壶,形象源于蜗牛的有机生态,通壶以一条涡线贯通,同时形成线与面的变化。线条处理清晰挺秀,静中有动。

流与把所形成的虚空间与壶的实体对比强烈,巧妙地勾勒壶体的轮廓美,在紫砂光素器的提梁设计概念上,曲壶有着突破性的成就。

如何,这十把经典的光素器,你手里有吗?玩壶的人,可以说是至少要有一把的!

科普篇(眼睛测谎科普篇)(观察眼睛,如何判断对方说谎)

明代是紫砂正式形成较完整的工艺体系的时期,尤其在嘉靖至万历年间,紫砂从日用品陶器中独立出来,讲究规正精巧,名家名壶深受文人仕宦的赏识,入宫廷、出海外,奠定了宜兴作为紫砂之都的基础。

紫砂壶从明朝到21世纪

明末清初

明代时期紫砂壶使用的泥料含颗粒状粗砂,给人的感觉是粗糙的,泥料的目数为25-30目。

到了明末清初泥料仍较粗糙,到了清代泥料澄炼工艺总体有所提高,出现了紫砂细泥。

清中期

此时选料筛土较为仔细,段泥:金黄色底泥中夹杂着墨色和赭色颗粒,其间还含着微透明状的鹅黄颗粒,看起来是平着含在其中,而非凸出的砂粒状。红紫砂(泥):泥中夹有少量淡墨色和鹅黄颗粒,胎骨较为松散,泥光艳,色带海棠红,有膏冻之质感。养成后质感细腻,惟光润感略逊明末清初之紫砂。

清末期民初

民初之时,以20-30年是紫砂蓬勃兴盛之期,除了知名艺人所作之紫砂壶,也有一些名人仿古做旧之紫砂品。此时紫泥的胎土,若为名工所做,则泥质优,养之变化快,胎骨坚硬,光泽温润。若是一般普通之壶,则色泽枯燥未脱砂土之气,需养时日久,方可展现出润泽的质感。朱泥壶则胎骨干而色暗红,不若前时之鲜艳。段泥是青灰色底泥中夹杂大量的黄粒子与少许赭色和淡墨色颗粒,比清中期的段泥土胎中的颗粒小,且胎骨不如那时的坚实。

解放后

1952年底成立宜兴紫砂产销联合营业处,1955年重新成立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改为紫砂厂。这时期仍秉持传统之法锤炼,因此泥胎也比较干涩,这时期除了传统型器,也为了延续水平壶对潮汕功夫茶泡饮的市场,因此也就生产了许多的水平标准壶。其胎土呈橙红及红朱泥胎,橙红胎土多收自泰国、香港,日本线胎土多为红及清红,高温者为暗红带细砂感,也有少数壶描金,但年代略晚,多为1960年代之后。一般六字章多是中国宜兴早期的,日本线壶品项较泰国线略细货,盖墙多较短。

文革时期

文革时期由於烧窑温度不高约在800-900度,所以基本上色泽较浅,且土胎较为松散乾涩。其中以1965-1968的水平壶土胎极佳,延用1930至1950年间养息未用之泥料。第一批於1965年出厂,有红土及紫砂两种,红土必为六杯,紫砂必为四杯,但因红土的压缩比大,所以六杯和紫砂四杯一样大小。第二批於1985年出厂,偏橘子色且粉胎,土胎较差。第三批於1990年出厂,因开挖年糕土,或称猪肝红,土胎再创第一批的高潮,制壶多以造型小品为重。同时期也生产五形壶,泥料为六十年代小红泥,但土胎颜色偏红橙,未泡养前及呈现油光且砂感较为明显。

70末80初80中末期-90初期

1985年后多是拼泥,且由中央供土,虽保有紫砂土透气圆润的特性,却少了作者在土胎方面的独创性,这段时期的紫砂胎土较暗,泡养后呈暗紫色,容易成为壶友们心中的“紫砂”壶,这段期间的红土则颗粒较大。

90中期

这时期的泥料土胎硬,色泽漂亮,泥料却没80年代的质好,紫泥基本也是拼泥。朱泥呈橘黄及暗红色。段泥呈粉胎黄及绿黄。

柳岩柴烧(柳岩柴烧是什么意思)

柴烧,是一门古老的技艺,利用薪柴为燃料烧成的陶瓷制品,取其自然落灰效果;

柴烧器皿具有良好透气性,能够激发出茶汤的品质和香气。

 给人一种古朴、纯真的回归自然之感。

柴烧的烧窑难度高,往往历久弥香。

一抹淡淡的粉红色调。

于洗尽铅华的纯白中乍然露出一抹粉,是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窑,烧窑需不眠不休地轮班投柴三到五天。

灰,是柴烧作品的魅力所在。

木材燃烧所产生的灰烬和火焰直接窜入窑内,在坯体上产生自然落灰的现象。

看似不经意地飘落却在观赏者心尖渲染起一层涟漪。

柳岩柴烧似深山落雨、雪天笼烟,又似寒潭鹤影、冷月花魂。

似山岚流雾、似云蒸霞蔚、似日落黄沙、似写意山水;似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天赐火痕、自然落灰,烧成后器物表面千变万化,

出古朴自然、深沉内敛的古韵美感,非常耐看。

柴烧的美是素颜之后的极致之美,属于一种现代审美概念。

柴烧茶具、柴烧壶气孔是属于张扬打开状态,

泥性被完全释放出来,具有双气孔透气特性,有较高的透气性,

柴烧茶具其自然的透气性与颗粒起到了相应的作用。

  

柴烧茶具中高含量的铁元素能起到软化水质,

在长时间高温木柴烧制的氛围中,灰烬与泥土本身的微量元素产生化学变化可释放出远红外线,平常喝茶时可起到净化水质,达到甘甜润喉的作用。

并且因为泥土中含有天然矿物质,在经过柴火长时间煅烧后,泥土中所含的铁元素都被“赶”到了器物表面,故其用于饮茶时可以起到软化水质的效果。

 柴烧茶具的表面保留着十分多的毛细孔,这些毛细孔能吸附老茶、陈茶中的异味,使茶香更浓,茶味更厚,同时能有效软化茶汤,提高茶汤中的溶氧量,降低茶汤的粘稠度、苦涩度,以及提高叶片的舒展程度。

柴烧,一种谦逊、拙朴、随兴之美,一种天人合一的自然造物。

以上内容是关于紫砂壶极品和紫砂壶顶级的解析分析,如果大家对此内容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的话,请在下面评论区留言或者评论,我们将第一时间回复您!

本文标题:紫砂壶极品 紫砂壶顶级

本文链接:http://www.chayixing.com/article/34176.html

上一篇:盖碗起源于哪个朝代 盖碗源于何时?

下一篇:更多茶知识

网友留言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猜你喜欢
茶知识相关文章
更多茶知识文章
喜欢茶知识就经常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