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具文化介绍 茶具的文化形成与发展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茶具文化介绍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茶具的文化形成与发展和茶具文化介绍的文章,喜欢本文的请关注小编。
茶具文化介绍 茶具的文化形成与发展1

由于同属于东方文化圈,日本的茶具则与中国一样注重内涵。
今天与您分享的是余悦所撰写的《茶趣异彩·中国茶的外传与外国茶事》(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年8月出版)中第五章的内容。
“茶道"所用茶碗,碗坯粗糙多孔,涂以导热不良的酪状低火釉,因而众客递相传饮时,能保持茶的热度,而不烫手。其釉适于口唇,其色彩浅者为淡橙红色,浑至浓黑色,色调颇奇异。
在日本,“茶道具”名称出现在珠光以后,当茶道真正成为一种艺术时才出现的。茶道具的特点有五个方面:茶道具的艺术美体现了茶道尊重自然、回归自然的宗旨;茶道具的艺术美是以实用为基础的;茶道具是有生命的,每一件茶道具都是有来历的;各道具体现名茶人的眼力;茶道具追求协调的美。(滕军《日本茶道文化概论》,东方出版社1992年11月)
相关阅读
茶具文化的新变(一)
茶具文化的新变(二)
茶具文化的新变(三)
紫砂小知识:养壶(紫砂壶养壶效果)(紫砂壶用什么茶养壶)
养壶如养性,两者都是个漫长的过程,在品茶的过程中养壶,同时也在养性,养壶人与物的交流和沟通,今天,就给大家整理出养壶六个要点:
新壶初养
茶汤养壶
不论新壶、旧壶,以泡红茶为例,用开水沏茶后,壶口泛出茶泡沫用壶盖轻轻去泡沫,合上壶盖约一二分钟,把壶中的茶汤倒入有茶滤网的分道杯,将公道杯中的茶汤分倒到各个闻香杯或口杯中,再把小杯里的茶汤回浇在茶壶上,此谓“茶汤养壶”。
此时,壶体表面温度较高,可用湿毛巾或干净湿布,擦拭壶体,壶温稍降后,亦可用手摩挲。
每天首次清洗茶壶、茶具时,把壶中的茶渣取出,顺势将壶体周身润擦一遍,即可擦去壶身的茶斑痕,下次,开水冲内外一二次即可放入茶叶冲泡。如此坚持三四个月后,新壶大体可发“黯然之光”。
去异味
茶壶长期不用,或因疏忽未能及时将茶渣倾出,发生霉变或产生异味,可在清除霉变茶渣后,注满开水,稍晃数下倾出,旋即没入凉水之中,则异味可除。若一次不行,可反复二至三次,总会有满意效果,且不用担心茶壶会因热凉变而发生爆裂。朱泥的需要多注意一下。
这就是古人说:“壶宿杂气,满贮沸汤,倾即没冷水中,亦不急出,冷水泻之,元气复矣”。
间隔泡养
泡茶之壶在长期使用过程中,每隔三五日要有干燥休息的时间,这样壶体有吸附茶汁的条件,有助于改善壶胎泥质结构。
有的壶,长期的使用过程能使胎体泥质变的更好,更适宜发茶性,甚至有的壶原来渗茶的小缺陷,在长期茶汁的滋养下而消失;而有些壶,长时间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吐黑”现象,只有让壶有休息的时间,才能逐渐减轻此现象。
依茶择壶
不同茶类的茶性相差很大,因此,冲泡各类茶的方法、水温、冲泡时间、茶具选用、饮用方法等等也各有差别。
摩掌把玩
茶壶最怕沾上油污搞得脏兮兮的,若沾上油污,可用细布稍沾洗涤剂轻轻擦拭,然后再用手摩挲,让壶体发光,现出本质美感。
切不可揠苗助长,用油剂或茶水涂抹,产生“和尚光”。但古物就没有必要去改头换面,留下积古美感也是壶龄的具体证明。总之,要对具体对象作具体处理,不能千篇一律。
茶具文化的新变(茶具的发展)(茶具发展史)
中国陶瓷艺术与茶叶同时传到国外后,却发生了茶具外表的“形”与文化内在的“质”的变化。
英国茶具的制造始于1672年前后。富尔罕陶工加威特摹仿我国宜兴磁的高火红色茶壶,造出英国最早的茶壶。随后,伦敦南部蓝贝斯亦制造出锡釉的“法扬”茶壶。17世纪末,蓝贝斯、布里斯托尔及利物浦均仿造德尔夫的精致的茶杯茶壶。英国制造“法扬”一直延续至18世纪末期,始为本国的乳酪色陶器所取代。
1740年至1780年,斯塔福郡陶工威尔顿在小芬顿建立工场,生产茶具。他所制的茶壶亦为现代一些美术博物馆所珍视,大力搜求。
韦得格伍得(JosiahWedgwood,1730-1795年)制造乳酪色茶壶茶杯,最精致的为“王后窑”。同时创造“碧玉窑”,其底不上釉,色彩有蓝、绿、黑等,花饰为白色古典式。茶壶茶杯的样式多数模仿希腊、罗马的宝石和花瓶。他还制一种黑陶土器,亦不上釉,在艺术上的成就很大。
1750年到1755年,布里斯托尔和普利茅斯都设立瓷器厂,模仿制造中国的真瓷器。上釉制品虽有光彩,但无趣味。
1780年前后,希洛普郡的考格利市仿造中国著名的白地蓝花花纺扬柳式瓷器。斯塔福郡各厂亦都有仿造。
相关阅读
茶具文化的新变(一)
以上内容是关于茶具文化介绍和茶具的文化形成与发展的解析分析,如果大家对此内容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的话,请在下面评论区留言或者评论,我们将第一时间回复您!
下一篇:更多茶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