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茶知识>茶艺馨>茶知识

一壶不事二茶的后半句 一壶不是二茶

时间:2023-08-01 22:42:23 浏览量: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一壶不事二茶的后半句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一壶不是二茶和一壶不事二茶的后半句的文章,喜欢本文的请关注小编。

一壶不事二茶的后半句 一壶不是二茶1

一壶不事二茶的后半句 一壶不是二茶

“一壶不事二茶”即一把壶只泡一种茶。因为紫砂壶具有特殊的双气孔结构,善于吸收茶汤,所以一把久经使用的紫砂壶,即使不加茶叶,单用沸水亦能冲出淡淡茶汤来。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有些人为了在壶内形成“茶山”,使其看来更具古意,便将茶叶留存其中,任其阴干,其实高温多湿的环境,霉菌极易孳生其间,若就卫生观点考量,此法实不足取。

更有些人泡茶后,故意将最后一泡茶汤存于壶内,直至下回使用前倒掉,认为此法可收内浸外养之效。

殊不知,紫砂壶的气孔结构既擅于吸附茶汤,自然也易于吸收霉菌。以此养出的壶,只怕日后冲茶时,亦会带有异味,甚至有碍健康,实是得不偿失。

若真有必要需两茶混泡,其实也没啥不可,《阳羡茗壶系》有载:“壶宿杂气,满贮沸汤,倾即没冷水中,亦急出水泻之,元气复矣。”准此,请先充分洗净壶内外后,再注满沸水,静置几分钟再倒掉,如此反复几次

什么是紫砂壶捂灰工艺(什么是紫砂壶捂灰工艺流派)(紫砂壶为什么要捂灰)

要讲紫砂捂灰工艺,还得先从下面这个传说讲起。

相传紫砂名匠时大彬烧制了一批壶,待从窑中取出后却发现全部花泥了,绝望之余正欲全部销毁。

一个年轻人却将他拦下,声称自己可以补救,只见这个年轻人把碳粉放入匣钵内,紧紧包围住壶身,又将紫砂壶放入窑中重新烧制了一遍。

故事的真假早已不可考,但紫砂捂灰工艺确实是古已有之。

有的壶友对捂灰工艺有误解,认为用来捂灰的壶都是不好的次品。诚然,古人或许是用捂灰来补救或是制作时由于“花泥”等原因引起的烧次变色。

今人采用捂灰工艺,追求的更多的是火与自然的美。

捂灰对火温要求比较特殊,不是任何泥料都可拿来捂灰的。泥料差的,在捂灰后一般会产生“花壶”现象,捂不出效果来,只有泥料好的,才更好看。

一次成功的捂灰分为两步。

第一次先将紫砂生胚用低温烧成,然后再将已烧好的紫砂壶,用稻谷的谷糠掩埋在匣钵里封好,放在窑内再烧一次。

第二次入窑前在窑底扑上一些特殊的木炭或稻糠,或如松枝等特殊植物。

烧成时升温缓慢,谷糠被引燃但因缺乏足够的氧,而不能充份燃烧,谷糠中的炭分子被吸人壶胎里形成黑色。

烧得好的捂灰,黑色犹如好的微墨,色黑而不板,有一种温润之感。达到“人为窑变”的特征。

这把壶(这把壶的叫什么名称(这是一个茶壶)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紫砂壶的制作过程中也需要许多工具,而且为了不同的壶型,有时还需要制作特定的工具。

使用到的工具越多,也说明各处打磨的越精细,顾景舟先生就曾经制作过一把紫砂壶,用到了一百二十多件工具!

这把壶,就是掇球,这也是顾景舟先生仿邵大亨的第一件作品。

景舟掇球

壶身作扁球形,直颈曲流,鼓腹卧足。扁球形盖,球形钮,环形柄长而垂。

整个器身以大、中、小三个球体迭积而成,形制完美,造型庄重,气度不凡。

大亨掇球

大亨掇球,胎土细腻,通身光素无纹,壶面光滑可见,完全是用简练线条来体现其内蕴,昂扬挺拔。

大亨的掇球壶身更显丰腴,上部收敛而下部舒展,体现的饱满而挺拔的壶身。

寿珍掇球

寿珍掇球,则是壶口再放宽,壶颈再度拉高,壶盖呈则饱满的半圆,充满张力,壶嘴增加曲线的弯度。

寿珍的掇球在整体的比例上调整,突出的是圆的概念,是几何之美。

景舟掇球

而顾氏掇球,在这两者的器形上取之长处而有了更为独特的气韵。

相比邵大亨之掇球,则略显内敛;比程寿珍之掇球,则更显古朴意味。

此壶在制作时使用了一百二十多件工具,并且这一套工具就是专门为制此掇球壶而备的,成品自然让人欣喜、赞叹。

超越技术层面来看,顾壶一直都有一种独特的文人气韵,这是制壶者的文化、修养的体现,一把壶精气神的体现也正是在此。

台湾收藏家黄正雄先生就曾这样说过,只要把顾先生的壶放在面前,你就会想起四个字:弘道养正

什么是法度,什么是精湛,什么是大默如雷,这把掇球壶便是最好的注解。

以上内容是关于一壶不事二茶的后半句和一壶不是二茶的解析分析,如果大家对此内容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的话,请在下面评论区留言或者评论,我们将第一时间回复您!

本文标题:一壶不事二茶的后半句 一壶不是二茶

本文链接:http://www.chayixing.com/article/35316.html

上一篇:喝茶解酒是真的吗 喝茶能不能解酒喝什么能解酒

下一篇:更多茶知识

网友留言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猜你喜欢
茶知识相关文章
更多茶知识文章
喜欢茶知识就经常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