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茶知识>茶艺馨>茶知识

古韵茶壶 古韵紫砂壶简介

时间:2023-08-02 00:59:09 浏览量: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古韵茶壶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古韵紫砂壶简介和古韵茶壶的文章,喜欢本文的请关注小编。

古韵茶壶 古韵紫砂壶简介1

古韵茶壶 古韵紫砂壶简介

茶道讲究“静”,花道讲究“定”,香道讲究“沉”,三者并称为三大雅道,蕴含了佛教禅宗文化的精髓。

茶道与一般艺术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是普通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或是生活的态度。

有人说,不论身在何处,喝到一杯好茶的感动,都让人有“归家”的感觉。

喝茶应该是一件简单的事,也因为它的简单,我们才能在其中寻找平静、宽广、安详的内心之“道”。

好茶离不开好茶具。在众多茶具中,有这样一件特殊器皿,最为茶人青睐。它便是用来泡茶、储茶的茶壶。

壶因茶而生,茶因壶而雅,茶壶相伴,淡久生香。

在轻盈升腾的壶水中观看佳茗,婀娜多姿,美不胜收!

铁壶凭借着古朴优雅,精美养生的功效,让越来越多喝茶、爱茶的人所喜欢。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茶人开始认识、收藏、迷恋铁壶。拥有一把铁壶不仅是怡情养生,更是人们追求生活质量的一种方式。

闲暇之余,坐在窗边静静品茗,提起一把由自己精心养护的铁壶,看着水柱由壶嘴自上而下倾入杯中,茶随着水花旋转浮起,浓郁的茶香扑面而来。

聆听窗外树叶沙沙作响,备感温暖安宁。

铁壶由内而外散发出宁静、安定、沉稳的气息。焚上一柱沉香,袅袅的烟雾和安详的气息,令品茶之人忘却烦恼,全心沉浸这非同凡响的境界之中。

铁壶煮水,不仅能让人在忙碌中静下心来,体会返璞归真的韵味,更重要的是铁壶对身体有很大的益处。

在煮茶过程中,铁壶吸收水分中的氯离子,并释放出二价铁,二价铁离子充分释放于水中,有助于人体吸收。

长期饮用,可以预防贫血,补充铁质。

更值得爱茶之人探寻的是,每一把铁壶外壁都有各种各样的图文。不一样的图文,有不一样的寓意,不一样的情怀。

壶身上的每一道刻痕,都是设计的灵魂,仿佛在诉说一段历史,一段文化,一个故事。

水在壶中沸腾,就好比大海拍击着岩石。波涛汹涌,不屈不挠,令人遐想连连。

器物因用而美,人们也会因其美而更愿意使用。

人与物在此有着主从之契,用是向主人的奉献,爱是向器物的回赠。只有在两者的交互过程中,才能培育出铁壶之美。

有时候一件好的作品就是简简单单,大凡若简,雅俗共赏。

银壶究竟怎样影响着茶水呢(银茶壶泡茶坏处)(为什么要用银茶壶)

随着茶文化的推广,人们对茶也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其实一壶好茶是茶叶、茶汤、茶具的相互结合。

同样质量的茶叶,如用水质不同、茶具不同或者冲泡技术不同,泡出的茶汤无论是色泽、汤感、入口、香气等等都会有不同的效果。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就是银壶究竟怎样影响着茶水呢?

众所周知的是银壶导热快,烧出的水水温高冲泡茶叶时,更加能够激发茶叶的香气和内含物质,再者,银壶烧水时析出的微量银离子可以杀死水中细菌净化水质和软化水质,使茶汤更加甜润、顺滑。

还有银壶烧水可直接影响水的沸点,影响水的沸点的因素有两点:一是海拔,二是内含物质。

而银壶净化水质后水的沸点就会增加2-3摄氏度的样子。

银本身洁净无味、不会破坏茶的原味,也不像紫砂壶会串味“一壶一茶”。古人云:“器为茶之父,水为茶之母”,茶具是构成茶道美学的一个重要元素。

茶具的好坏和美感,影响着品茶的质量和品茶人的心情。如果你想让茶变得更好喝;如果你想喝到更干净健康的水,银壶将会成为你最好的选择。

十四世纪之前的陶瓷茶具与茶事(最早的瓷茶具出现于什么时候)(茶具的发展经历了哪些主要的历史朝代)

一次传统文化课,问同学:“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是什么”?回复瞬间震惊了!“可乐、雪碧、王老吉”。

香蕉你个巴拉!可可与咖啡不知道就算了,茶怎么可能不知道?然而,在标准答案被广泛质疑的今天,也不好否定同学们的自主创新。

快节奏的生活,已经很大程度的改变了我们的饮食习惯。悠闲的沏茶慢饮,的确不是青年人的菜。

茶难道就要输在这慢条斯理的饮用方式上吗?未来,我们真的要塑料瓶盛茶,口对口品茗吗?

茶与陶瓷相守了数千年,是否也要就此别过?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茶的饮用方式的确曾发生过几次转变。现在流行的沏茶法及茶具,成形于十四世纪的元明时期。

而在十四世纪之前我们则有着完全不同的饮茶习俗,使用着不同的陶瓷茶具。这些恐怕了解的朋友不太多。

同样依照习惯,元代以前的高古陶瓷与后来的明清陶瓷,以十四世纪为界也分属两大范畴。

这与十四世纪饮茶方式的转变轨迹是重合的。在当前传统文化面临前所未有之变局的时刻,一边把玩着高古陶瓷一边去体验历史上那几次茶事变迁,探寻茶文化前期形成的轨迹与内涵,颇为有趣。

有时候真羡慕古人,每天踱着方步在时光里浸润,有大把的时间可以用来打盹、看天、吃茶,享受慢生活。

病了也不着急,咬咬草根,煎煎树叶什么的,碰巧身体就好了。食材是没有现在丰富,所以茶起初是治病的,后来觉得味道不错又能果腹,也就成了食材。

无论是治病也好,果腹也好,只要不生嚼着吃,总要用到一些器皿,于是,陶瓷有了新的用途。

那么,究竟茶在何时进入我们生活的呢?最靠谱的记载竟然来自一个八卦的故事。西汉人王褒,寓居成都寡妇杨惠家。

王褒经常要杨氏亡夫的家僮做事,家僮不满,又怀疑王褒与杨氏有暧昧关系,就跑到主人墓前发牢骚。

首先,可以确定当时的四川武阳已经有了最早的茶叶贸易,川东地区因而有可能是茶的发源地;其次,当时的茶是烹煮来吃的,结合《广雅》中的记载可知,还要放上葱、姜等调味品,俨然是喝菜汤;再有,茶具很讲究清洁。

看来,人类一些重要的历史细节不总是在轰轰烈烈中呈现,这里面也有八卦的功劳。不过,《僮约》中并没有说明这个被严格要求“尽”(清洁)的茶“具”具体是什么,而真正的物证来自浙江湖州出土的一件东汉末年青瓷印纹四系“茶”字罍,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铭文茶具,大概用来装团茶或茶饼,在此之前的茶具就只能根据推测判断了。

吃茶这件事,到了东晋还没有在北方流行开,名士王蒙身处北地,却得风气之先爱上了吃茶,每有客人来家,必招待同饮。

客人招架不住,直呼遭水厄。从此吃茶还得了个“水厄”的外号。不过,在南方,吃茶不仅流行,而且已经有了专用的陶瓷茶具。

及至唐代,陆羽作《茶经》,尽管茶里还放盐,但已经不再往里加食料了,吃茶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喝茶,煎茶法风靡全国。

2023年3月,巩义一座832年的唐墓中发掘出一个三彩煎茶俑,该墓距陆羽离世仅28年。

煎茶俑头裹襥头,身着窄袖圆领衫,端坐在圆形座上,神情专注于身前的茶鍑,右手执瓢,好像随时准备分茶。

此件三彩器的出土,为研究陆羽形貌和唐代茶事提供了直接依据。从这个时期的陶瓷茶具上看,茶具的分工更加专业化。

甚至在一些茶注子、茶盒和碗里都标明了专门的茶坊堂号和茶器名称。此外,陆羽在《茶经》里还特别提到越窑的青瓷器最宜茶色。

宋代,人们在饮茶方式上再次调整,点茶替代煎茶成为茶事主流。所谓点茶,就是将碾细的茶末直接投入茶碗中,调成膏状,然后冲入沸水,再用工具在碗中加以调和,茶汤之中也不再放盐,更加讲究茶的原汁原味。

宋代是中国封建文人社会最繁荣的时期,文人雅士之间的斗茶则使饮茶又增添了不少的情趣。

茶事也从日常生活化的喝茶,上升到了精神层面的品茶,茶具更加的讲究。因为斗茶的需要,福建建窑的黑釉茶盏被世人喜爱,并随点茶法一起传播到了日本。

今天,算上元明之际流行至今的沏茶法,烹煮茶、煎茶、点茶,这些古老的饮茶方式或多或少仍保留在我们的生活中,并没有完全绝迹,不过是主流与非主流关系罢了。

同席对饮,酒虽能激情,却容易过量误事。茶却不存在这个问题,一团和气,是形而下与行而上的完美结合,文明可能就是如此去化解野蛮的吧!

近年来,国际艺术品市场高古陶瓷茶具的行情不断看涨,显然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是共通的。

这个世界上,有些人痴迷于收藏,有些人痴迷于茶事,在局外人眼中或许都是疯子。而茶其实就是一种生活方式,陶瓷与茶的完美结合,使这种生活方式变得适中、平和、自然、融洽,有淡淡滋味,没激情刺激,耐久益生,急解焦渴。

嘲笑、抛弃、欣赏、痴迷,都不会影响到茶与茶器本身的内涵。未来,茶的命运,取决于您愿意选择过怎样一种生活。

以上内容是关于古韵茶壶和古韵紫砂壶简介的解析分析,如果大家对此内容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的话,请在下面评论区留言或者评论,我们将第一时间回复您!

本文标题:古韵茶壶 古韵紫砂壶简介

本文链接:http://www.chayixing.com/article/35394.html

上一篇:公道杯为什么叫公道杯?它的使用有哪些讲究? 为啥叫公道杯

下一篇:更多茶知识

网友留言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猜你喜欢
茶知识相关文章
更多茶知识文章
喜欢茶知识就经常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