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茶知识>茶艺馨>茶知识

我国茶具演变的基本历程 茶具的发展及演变

时间:2023-08-03 15:10:06 浏览量: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我国茶具演变的基本历程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茶具的发展及演变和我国茶具演变的基本历程的文章,喜欢本文的请关注小编。

我国茶具演变的基本历程 茶具的发展及演变1

我国茶具演变的基本历程 茶具的发展及演变

茶具进入近代,五彩缤纷,多种多样。这是因为我国茶叶发展到今天,有六大茶类上千个品种,不同的茶,要求有不同的冲泡方法、不同的适用茶具。

我国地域广大,56个民族,每个民族对茶的要求,对茶具的喜爱,都有所不同,因此茶具要有多样性。

归纳起来有古陶茶具,细瓷茶具、紫砂茶具、金属茶具、玻璃茶具、漆器茶具、石玉茶具、竹木茶具八大类。

但现在应用最多的还是紫砂茶具、瓷器茶具、玻璃茶具三大种类。

1.千姿百态的紫砂茶具

紫砂茶具主要产自江苏宜兴。传说是古代有一个异僧在宜兴蜀山发现朱、紫、米黄颜色的陶土,这种陶土可以烧出多种颜色的器皿。

烧出的器皿表面会发出若有若无的紫光并呈现出漂亮的立体的粒子感。所以人们称它为“紫砂”。

紫砂茶具有与生俱来的特质。它气孔多而细,气密度高,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吐纳特点。当遇热时气孔张开,将壶中贮有的茶香吐出。

当壶冷时将茶香纳入。同时紫砂壶不怕骤冷骤热。泡茶不变味。隔夜茶不馊。

紫砂壶形、色多样,美观大方。表面装饰高雅。紫砂壶千姿百态,就形体而论主要分三类:一是几何形,二是自然形,三是筋纹形。

紫砂的各种颜色是在1000C~1250C的窑火里,制作者匠心独运而烧出来的。不管是紫、褐、红、黑、黄、青等几十种颜色都是温润自然,永不褪色。

紫砂茶具表面装饰高雅,常与文人墨客的文学、书法、绘画、篆刻等艺术融为一体。

2.温润细腻的瓷器茶具

瓷器是中国最著名的发明之一,是中华民族独有的珍贵文化遗产,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总览我国的瓷器茶具共分青瓷、白瓷、黑瓷、彩瓷。

(I)温润如玉的青瓷茶具

青瓷起源于商,到唐代已经成为我瓷釉的主流,它是以玻璃质的透明淡绿色的青釉制成,瓷色纯净,青翠欲滴,既明澈如冰,有温润如玉。

制出的茶具质感轻薄,圆滑柔和,陆羽非党推崇,他说越瓷上”越瓷如玉”“越瓷青,青则益茶”。

唐代最著名的瓷窑就是浙江余姚的越窑,如越窑烧制的青瓷莲花盏,是一代名盏。到宋代,五大瓷窑中的哥窑青瓷盏,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到明代青瓷茶具更以质地细腻,造型端庄釉色青莹、纹样雅丽而驰名中外。明代主要是炒青绿茶,用青瓷茶盏泡茶,青中透绿,更能衬托出茶汤碧绿之美。

所以青瓷茶具在明代达到极盛。

(2)细腻透明的白瓷茶具

白瓷起源于南北朝,那时的釉色并不纯白,白中泛灰。到了唐代河北邢窑才烧制出优质白瓷。

邢窑出的白瓷茶具质地细腻透明,壁坚而薄,色泽纯洁,器型稳重,线条流畅。唐代是煮茶,汤色较重,用白瓷碗喝茶更能衬托出鲜艳的茶汤,所以唐代白瓷茶具非常盛行。

到元代以后,景德镇的白瓷茶具更是完美精致、纯洁典雅,外部绘有名人书画加以点缀,艺术性更浓,价值更高。

白瓷的出现打破了青瓷茶具一统天下的垄断地位,也为青花瓷、五彩瓷、粉彩瓷茶具的发展打下了深厚的工艺基础。

(3)点茶宝碗一一黑釉盏

唐代的“煮茶法”到了宋代已演变成“点茶法”,大兴斗茶之风,茶色崇尚白色,从而推动了黑釉的发展,使黑釉异军突起,大有取代青白釉之势。

宋代的贡茶中心在建阳,建窑自然就成了黑釉的佼佼者。

特别是黑釉兔毫盏,成了千金难求的斗茶宝碗,兔毫盏釉面绀黑如漆,盏底有放射状条纹,纹理畅达,细如兔毫。

茶汤入盏后银光闪亮,盏纹与茶纹交相辉映,水痕荡漾,经高手“点茶”,会浮现花鸟鱼虫“水丹青”,达到点茶的极高境界。

宋代有一个和尚叫福全,是点茶高,他点的茶(分茶),盏里可幻化出山永画。

他作诗曰:“生成盏里水丹青,巧画功夫学不成。欲笑当时陆鸿渐,煎茶赢得好名声。”唐宋时期青瓷,白瓷,黑釉茶具是三大主体。

其他金、银、铜、锡、玉、石、竹、木等茶具虽有出现,但并不流行,故不在此叙述。

(4)五彩缤纷的彩瓷茶具

彩瓷茶具起源于唐,兴盛于明清。它是在白瓷茶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我国瓷器发展到高峰的标志。

它吸收了青瓷、白瓷所有的优点,并增加了彩釉的烧制,从而使我国的书画艺术与制瓷工艺进行了完美的结合。

在彩瓷茶具中最负盛名的还是景德镇瓷窑烧制的青花、玲珑、粉彩、色釉四大类茶具。

景德镇瓷器始于汉,兴于唐宋。青瓷、白瓷扬名天下。元明时期,景德镇成了全国烧瓷中心。

在明代一度被命名为官窑。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代最为鼎盛,成了中外闻名的“瓷都”。

景德镇的茶具在唐代有茶盏、执壶;在宋代有斗笠碗、茶盏、执壶;在元代有执壶、茶碗、茶盅、茶盏;在明代有僧帽壶、压手杯、扁壶等。

清代除了前代的茶具外,又出现了提梁壶、把壶、扁方壶、茶杯等。景德镇瓷茶具最大量的还是青花瓷茶具。

最使人津津乐道的还是“薄如纸、白如玉、声如磬、明如镜”的青花瓷茶具。

3.晶莹剔透的玻璃茶具

玻璃茶具古代叫琉璃茶具,最早所说的就是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琉璃茶碗。这说明中国的玻璃生产最早始于唐代,虽然造型简单原始,透明度较低。

但它是我国现代玻璃茶具的原型。古代的琉璃茶具,由于当时的科技水平低、生产落后、成本高、价值贵,所以大都是作为皇家供佛之用。

宋代,独特的高铅琉璃面世,元代民间出现了一些规模较大的琉璃作坊,清代北京出现了琉璃厂,所做的琉璃制品价格昂贵,难以推广到民间。

现代由于科学的发展,玻璃制作工艺的不断提高,古之珍贵的琉璃成了物美价廉的玻璃,玻璃茶具也遍及寻常百姓家了。

玻璃茶具,是用含石英的砂石、石灰石、纯碱等混合物、在高温下熔化,成形,再经冷却后制成的。

它外观秀美、晶莹剔透、光彩夺目,非常适合泡茶,特别是绿茶。

现代玻璃制作工艺简单且容易操作,所以玻璃茶具造型多变、装饰多样。颜色从无色到各种有色玻璃。

种类有水晶玻璃、金属玻璃、磨砂玻璃、乳浊玻璃等。

玻璃茶具更是无所不有,茶杯、茶盏、茶托、茶壶、茶海、茶匙、茶漏、茶盘等,几乎所有的茶具都可以用玻璃做成。

所以玻璃茶具成了当今最普遍、最大量、最受人欢迎的饮茶器具。

鹤庆(鹤庆乾酒)

鹤庆新华村银器制作工艺历史悠久。从最初的挑着小炉和工具走村串巷,后来形成了家族传承观念。

“家家有手艺,户户是工匠”说的就是这一群鹤川匠人。

大理新华村,有很多不起眼的小院里,高挂的红石榴,油绿的菜地,清晨的微风也夹着幸福的气息。

白墙青瓦,朴实而美好,整个石寨子显得格外祥和安宁。

13岁学艺,20岁成家,这是新华的普遍现象,也正是在这样的年纪就开始专注的做一件事,淬炼心性,养成自己。

从小就浸染在传统手工文化里,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对待每一件作品,他们都格外用心和细心。

清晨八点小院开始传出咚咚声响,师傅们抬着凳子,拿着工具和材料,坐在树荫下,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师傅常说,步骤没有哪个最难,都是组成的一部分,都需要注意工和艺之间的把握,人和工具,材料的关系。

在别人看来,那千篇一律的锤敲声,让生活显得枯燥单调。在师傅眼里这一点也不枯燥,真正枯燥的是人心。

冰冷的器物因自己的双手变得有温度,何尝不是一件美事。最好的莫过于蓝天白云下,泡一壶茶一边打银。

银壶客虽然早年放下了小锤,选择外出学习读书对银壶精髓不能精懂,但能在其中能帮助到师傅们,让他们做自己喜欢也能有所回报的事,心里也有自己的感悟。

公道杯有什么特点

公道杯也被称为茶海、茶盅,但最早的公道杯其实是中国古代独有的一种酒杯,杯中央立有一个寿星或者龙头或其他形状物体的柱状体,体内有一空心瓷管,管下通杯底部有个小孔。

向杯中倒酒时,如果酒量低于瓷管上口的高度,水不会漏出,如果酒量高过瓷管上口,酒就会通过杯底的漏水孔漏光。

因为这一奇特之处,故取名“公道杯”,古时人们曾用公道杯对付贪酒者,因为公道杯盛酒最为公道,正所谓知足者水存,贪心者水尽,斟酒时只得浅平不可过满,否则,杯中之酒便会一滴不剩全部漏光。

公道杯成为茶具的一种,是在上世纪70年代才兴起的,由台湾地区传入大陆。台湾地区和福建地区都习惯喝乌龙茶。

茶分三道:头苦、二甜、三回味。每一泡茶的浓度不尽相同,使用公道杯的意义就在于均匀各道茶汤的浓度,使得一起品茶的茶人喝到的茶汤浓度相近、滋味一致,不会出现一泡茶有的比较浓有的又较淡的情况,非常公平,以示一视同仁。

常见的公道杯为瓷、紫砂、玻璃质地的,其中以瓷、玻璃质地的公道杯为最。有些公道杯有茶柄,有些则不带茶柄,市面上还有带过滤网的公道杯,但大多数的公道杯是不带过滤网。

茶人可根据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一款公道杯。

以上内容是关于我国茶具演变的基本历程和茶具的发展及演变的解析分析,如果大家对此内容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的话,请在下面评论区留言或者评论,我们将第一时间回复您!

本文标题:我国茶具演变的基本历程 茶具的发展及演变

本文链接:http://www.chayixing.com/article/37014.html

上一篇:银壶包浆是什么意思 银壶 包浆

下一篇:更多茶知识

网友留言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猜你喜欢
茶知识相关文章
更多茶知识文章
喜欢茶知识就经常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