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水养壶 茶叶养壶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茶水养壶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茶叶养壶和茶水养壶的文章,喜欢本文的请关注小编。
茶水养壶 茶叶养壶1

如此藏壶方法是最不可取的。
新购回的壶,要在喝茶过程中用心养,养出后再存放。
巧妙地使用,其实是最好的养护,当然珍稀的紫砂文物应当例外。
当代紫砂收藏大家唐云,生前就喜欢将自己收藏的“曼生壶”,像普通的茶壶那样轮流泡茶使用。
他曾说:“我不想用古董来装饰,我要用,能使用的东西我就使用。”
有的客人见他竟用如此珍贵的茗壶泡茶相待,会感到手足无措。
唐先生笑着说:“此系身外之物,当常用之;只有常用,才能变成身内之物,方能达到物我两忘。世人多不知此。”
保存紫砂固然重要,保养也必不可少,否则就容易损坏。
泡茶就是养壶的最好方法。
总结:泡茶养壶的“正确之法”
①彻底将壶身内外洗净。
②切忌沾到油污。
③实实在在地泡茶
④擦与刷要适度。
⑤使用完毕清理晾干。
最后,“泡茶养壶法”时,有两点要特别提醒注意:
一是,有的人喜欢在使用紫砂壶时,用细绳将壶盖与壶把连接,其实这样反而容易损坏壶盖。万一细绳断掉或结头松开,壶盖就会摔碎。
二是,洗涤紫砂壶时,千万不能有甩干水滴的错误动作。因为很可能将壶体碰撞到水龙头上导致损坏。
日常喝茶(喝茶的日常)
器为茶之父,好的茶具,能为饮茶增添不少韵味。
各类茶具有一二十种之多,其实许多未必用得上,若为了增添一点生活仪式感,倒可以随心挑些。
如今市面上茶具琳琅满目,材质不同,形制不同,选“美”之时,别忘了避坑。
茶壶
茶壶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茶壶浅、小,不易蓄水,茶汤不易变苦涩。
此外,对茶壶研究不深的话,不妨将“三山齐”作为参考。
取下盖子,把茶壶倒扣在平整的桌面上,壶嘴、壶口和壶把,三者贴合桌面,稳稳当当,就算三山齐了。
茶盘
接管型茶盘,有排水孔,出水口上接一根塑料管,将水排向盛水桶或其他容器。
盛水型茶盘分为两种,一种是抽屉式,茶盘下有个小抽屉,塑料或不锈钢材质,水满了可以抽出来倒掉。
一种是盒状一体式茶盘,倒水需要把茶盘上的面板翻开,端盘倒水。
接管型茶盘方便,盛水型小巧雅致。
公道杯
公道杯,有带把和不带把之分。刚出的茶汤温度高,带把的公道杯可以防止烫手。
材质上,一般用玻璃公道杯,或者内壁白色的公道杯,方便观察汤色。
品茗杯
品茗杯宜小,一口轻松饮尽的量;宜浅,茶汤不容易留底;内壁宜白,方便欣赏茶汤色泽。
杯托
杯托的托沿,不宜太低,低了不方便端,再低相当于桌垫了。
茶托不宜太过光滑,否则杯底有水,或杯底温度上升,茶杯吸在茶托上,端起来带起茶托,容易掉落摔跌。
如选用光滑的杯托,杯托中心应该呈凹形圆,与杯底的圈足契合,防止茶杯滑跌,热汤洒出伤人。
盖碗
盖碗是主要的泡茶器,容量大小影响茶汤浓淡,影响口感。
一般泡5-6g茶叶,建议选90毫升的盖碗。
投茶7g,建议选110毫升的盖碗。
投茶8g,建议选130毫升的盖碗。
怕烫的人,尤其是新手,建议选稍大的、边沿宽的盖碗,防止烫手,被烫过的人最有感触。
茶荷
茶荷是暂时盛放干茶的器具,颜色宜白宜浅,映衬干茶色泽。
茶巾
茶巾,选吸水性强的,不掉毛的;颜色上,深颜色比较好,不建议浅色茶巾,吸收茶汤后颜色变化明显,斑斑点点,影响美观。
过滤网
过滤网用来过滤茶叶残渣,日常沾水多,建议选食品级不锈钢材质的。
茶刀
撬紧压茶的茶刀,不建议选太锋利的,容易弄碎紧压茶的条索。
茶宠
有人不感冒,有人喜欢,选购看情趣所在,一般是紫砂或陶制工艺品,材质适合,养得快。
随手泡
茶具挑选,常用的以实用为主,不常用的,尽可美观。
紫砂小知识:石瓢壶(石瓢紫砂壶什么泥料经典)
但大家知道石瓢壶是如何一步一步出现在大家的视野里的呢?
古时候,石瓢壶,都被称为“石铫”壶,像东坡石瓢、提梁石瓢、子冶石瓢、心舟石瓢,这些都是后人对它们的叫法。
石瓢的鼻祖,东坡石瓢,由北宋年间苏东坡设计,那时候还叫石铫,后被清代书画家尤荫得到,作画《梅花石铫图》。
尤荫的《梅花石铫图》影响了很多人。到了清朝年间,陈曼生与好友江听香论壶,以铫为型,做为曼生提梁,后创制曼生石瓢壶。
曼生提梁(唐云藏)
曼生石瓢(唐云藏)
同样是清朝年间由瞿应绍(字子冶),创制的子冶石瓢问世。
同时清朝年间,何心舟设计了一款石瓢,为心舟石瓢。
到了现代,顾景舟引用“弱水三千,仅饮一瓢”,把石铫壶,改名为石瓢壶,他所设计的满瓢,现在被人称为景舟石瓢。
顾景舟的徒弟,现在的国大师徐汉棠大师所设计的汉棠石瓢。
以上内容是关于茶水养壶和茶叶养壶的解析分析,如果大家对此内容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的话,请在下面评论区留言或者评论,我们将第一时间回复您!
下一篇:更多茶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