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乱象 说紫砂壶视频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紫砂乱象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说紫砂壶视频和紫砂乱象的文章,喜欢本文的请关注小编。
紫砂乱象 说紫砂壶视频1

紫砂陶始于北宋,盛于明清。紫砂泥料来源于一种叫做甲泥的矿物,经过删选、淘洗等数道工艺后才可以用来做壶,做壶的工艺就相当繁杂,前一段时间大家有可能看过电视连续剧《康熙微服私访记》,里面有一段〈紫砂记〉讲到了紫砂壶的制作工艺,但这里的说法除了紫砂的颜色有点象以外,其它工艺都不是做紫砂的,那泥,那泥凳,还有那拉坯做法,都跟紫砂工艺风马牛不相及,最可笑的是那个象小灶似的窑,我怀疑连土砖都烧不出来,紫砂可是要一千多度的高温呢!
紫砂泥料是炼出来的,颜色不光是紫色,还有红色、淡黄色、青色、绿色等等许多种,经过调配还可以生出许多种,您所见到的五彩紫砂大部分都是它的自然色彩。
做壶时不是象电视里那样在一个不断转动的转台上把一堆烂泥拉起来成型,而有点象做饺子,先把泥块象和面一样和匀,再把它打成厚薄均匀的泥片(不是擀噢),截取合适的一段,把其中的两头接起来作成圆筒形,放到会旋转的泥凳上,用手或工具伸到圆筒里面边转边用拍子把它拍成所需要的形状(这点也电视里没有相似地方),这样做成身筒,再用两块合适的泥片做成底和盖口接到身筒上,按上壶嘴和壶把,弄个盖子盖上,再通过表面处理使各个部件衔接良好,光洁可爱,送到窑里一烧,壶就成了!简单吧?可惜我怎么学也学不会。
紫砂壶的形态千姿百态,但主要可分为光货(几何形体,以线条表现为主)、花货(自然形体,以写实表现为主)、筋瓤货(横切面为对称几何花瓣形,又似瓜棱、瓜瓤、瓜筋)等三种。
乱说紫砂(二)
据说,宜兴制陶的始祖是春秋时的范蠡(音梨),他帮助了一个什么王卧薪尝胆若干年之后打败了另一个什么王,功成以后考虑到伴君如伴虎,就带了一个大大有名的情人西施退隐江湖,流窜到义兴一带开窑做缸,遂带起了本地做陶之风。这是传说。
这个故事是大大的夸张了,几年下来这茶不坏也干掉了,哪里还有得喝。不过我确实做过这样的实验:在大热天泡两杯茶,一杯放在紫砂壶里,一杯放在玻璃杯里,全部盖好盖放在没有冰箱、空调的地方,五天以后开盖定论:玻璃杯里的茶已经变质发霉,而紫砂壶里的茶连味都没变,可见紫砂功效。
千百年来紫砂工艺日臻成熟,现代已不仅仅限于紫砂壶,紫砂壶本身已经融文学、书法、绘画、金石、雕塑于一身,现在又发展到紫砂挂壁、雕塑等多种艺术领域,将来一定有大大的发展前景。
一把紫砂壶的温度
这几年,在中国曾经起起落落的紫砂热,又迎来了一个新高潮。2023年,由戴相明安排,顾景舟制、吴湖帆题书画的一把“相明石瓢壶”(见图)拍出了1232万元的高价,万历年时大彬制“醴泉壶”以492.8万元成交,顾景舟上世纪80年代制“上桥新壶”以448万元成交,御制诗堆泥紫砂壶拍得425.6万元……
与这股热潮相随,有关紫砂壶的真伪虚实也再一次浮现在公众面前。类似的情形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也出现过。当年受港台市场的影响,紫砂壶的市场交易价格升至几万甚至几十万元,紫砂收藏热被一些商家演化为普通紫砂壶的涨价潮,一些大批量生产的企业趁机造假,导致市场上假货泛滥。舆论很快蔓延,引来紫砂真假之辩的争议。随后这股热潮似乎就真有了冷却下去的迹象,紫砂壶的投资声誉也有江河日下之势。
这成为紫砂收藏一个尴尬的现象。可以说,紫砂壶在收藏领域一直在“平民身份”与“贵族身价”之间纠结着,让人对它总感到有些扑朔迷离。
饮茶之流变:风雅壶中来
中国有句老话,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列七件事之末,也只是百姓生活里的寻常内容,谈不上奢侈。作为茶之器具,出自“泥”身的紫砂壶既没有瓷器的光鲜靓丽,又没有“御窑”烧制的显贵光环,它质朴、亲切、随和的平民气质,在公众眼中似乎与拍卖场上尊贵的艺术品也不那么搭界。作为最早用来沏茶之日用陶器,紫砂壶似乎只有精粗巧拙的程度上的差异,而没有根本上的不同。究竟是什么原因使紫砂壶的身价变得“不一般”了呢?
紫砂属陶类。紫砂壶的原料叫紫砂泥,是紫泥、绿泥和红泥三种的统称。它并非如某些报道说的那样昂贵、稀少乃至神秘。我国产紫砂泥的地方不少,除江苏宜兴外,还有山东的淄博、湖南的铜官、广东的佛山等地。宜兴紫砂之所以闻名,因为那里还是产茶区,紫砂壶与茶文化在那里早就结缘了。
上世纪60年代南京中华门外明司礼太监吴经墓出土的一把紫砂提梁壶,是我国目前有纪年可考的最早的紫砂壶。从明代中期起,茶饮方式发生转变,茶具也随之有了变化。唐宋时期,饮用的主要是蒸压成型的饼茶,将“团饼碾屑”,唐代煎煮,宋则烹点,到了明代中期以后,饮茶由繁至简,开始以散茶、芽茶“沏泡”,煮茶用的大壶,烹茶用的茶盏,渐渐变成了冲泡用的小壶,紫砂壶渐渐兴起。
“煮白石,泛绿云,一瓢细酌邀桐君”。当饮茶被有闲的知识阶层从“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物质生活层面提升到精神生活层面,在读书论道之时,茶与壶介入了文人的书斋生活,文人的审美也随之介入了紫砂壶的制作。明清以来文人雅士亲力亲为地参与设计、装饰与制作,工匠师们受儒雅之风的熏陶而以文入器,二者相融,带来了紫砂壶制作上的雅俗同流,这就使紫砂壶艺达到了空前的艺术高度和审美境界。有了造型工艺的不断精进,文人雅士书法绘画篆刻的融入,士大夫阶层追索求藏的推波助澜,一把沏茶的紫砂壶,渐渐成了功能与赏玩同时受用的独特艺术品。
断代之艰难:壶里乾坤大
这三个高峰期的紫砂壶精品在民间收藏者手中不多见,大部分收藏在故宫博物院等机构,个别的如清朝制壶大家邵大亨的作品“龙头一捆竹”等名壶,在一些藏家手里,近年还没有在拍卖市场出现过。
目前有些拍卖行推出了紫砂名壶拍品,数量不多,交易也不算活跃。究其原因是紫砂名壶的断代历来都是个难点:一来有关紫砂器的著述和文献比较稀少,二来地下考古发现有明确纪年墓的器物也少之又少。尽管近几十年来,经过众多专家学者的努力并结合地下出土文物的印证,基本上可以根据砂质、颜色、器型、装饰、加工手法等诸多方面综合分析出大致年代,但若要更准确地判断,做到去伪存真,还古代紫砂器的真实身份,仍需要继续摸索。
此外,从古至今,紫砂壶的制作多是子承父业、师徒相传,从选砂、打泥片、装身桶到落款刻字,这些步骤全由一人操作,造型设计也全凭个人审美爱好而做,是纯粹个体作坊的民间艺术生产,并无统一规范。而历代名家的作品在当时就有仿制,这一点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特别是民国初年,人物聚江南,几乎所有的紫砂界高手都被聘往上海,对历代名家作品进行精心仿制,烧制出了难以计数的仿名家款作品。这些仿品水平极高,冒充古董流入市场遗存至今,让人难以取舍。
藏壶之雅俗:江河万里行
今天,紫砂壶的投资收藏已成为文人雅士对茶文化的另一种诠释与热爱。那么,紫砂爱好者该如何选好、藏好紫砂壶?
以投资收藏而论,古代精品、珍品已很少见,价格也会越来越高。当代的紫砂壶,则以大师级作品最为稳健,比如已经故去的大师顾景舟,其作品近年来价格不断攀升。当代名家的仿古精品也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另外一些宜兴高级工艺师的精品,可算投资品种中的“潜力股”,价格从几千到几万元不等。可选择知根知底的正规商家或到拍卖行中竞拍,以降低风险系数。再就是一些20世纪70年代左右出生的有潜力的工艺师的佳作,可算是紫砂投资收藏中的“成长股”,价格几百元左右,值得紫砂爱好者去发现与挖掘。
选一把好的紫砂壶,工艺是灵魂。虽然紫砂壶“方非一式,圆不一相”,但紫砂壶所追求的意境,应与茶道所追求的“涤净烦嚣,淡泊明志,超世脱俗”的意境相一致。因而,紫砂壶的古拙韵味怎样通过壶的流、把、盖、肩以及与壶身整体比例的协调、过渡、转折表现出来,考验制作者的审美功力,也考验收藏者的审美眼力。就普通紫砂爱好和使用者而言,选择好的工艺胜过迷恋名人大师,因为越是名气大,被仿冒的几率也越大。通过多观摩紫砂精品,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独具慧眼选择高品质的“心头好”,不断学习,不断研究,不断积累知识与经验,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由爱好转而收藏再转而成为专家,这才是最好的喜爱和收藏紫砂之路。
收藏紫砂壶,功利心不能太重。如果整天只关注藏品的增值与否,眼里不见藏品只见钱,就背离了紫砂壶修养身心的古朴意趣。
紫砂壶从被烧制出来的那一刻起,便注定终身与茶结缘。不用来泡茶的紫砂壶,不管多好多贵重,就像失去灵魂的躯壳,没有生命的温度。所以紫砂壶一定不能舍不得用,只不过用时小心、仔细一点罢了。只有养过的壶,才能在不经意间增其岁月之“值”,才成为真正的好壶。这个过程需要日积月累的耐心,是爱壶人对生命、生活的呵护与体会。
“茶已熟,菊正开,赏秋人,来不来”,这是“西泠八家”之一陈曼生的《秋菊茶壶图》中的一段题跋,读来让人想象着作为溧阳知县的陈曼生的风趣,这风趣里蕴含着某种内在的温度历史的、人情的、智慧的、诗性的。也许,这正是一把紫砂壶的温度吧。
京将拍卖陈立夫紫砂壶
此次展出的紫砂精品,是由台湾收藏家殷瑗庐主人—朱家声提供。朱父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曾担任陈立夫秘书。陈立夫生前曾嘱「流失于对岸的中国文物,应该最终回归祖国」,此次可算遵其愿望而回大陆的展览。
据中拍国际董事长刘逊介绍,展出的一百二十件精品系陈立夫当年任国民党秘书长时收藏的精美紫砂古壶,刻有明代以来书画大师墨宝,包括郑板桥、金农、张大千、吴昌硕、任伯年、李叔同、赵之谦、齐白石等名家的作品。这是近现代紫砂艺术与江浙、沪上各书画艺术门派的泱泱宝典。
以上内容是关于紫砂乱象和说紫砂壶视频的解析分析,如果大家对此内容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的话,请在下面评论区留言或者评论,我们将第一时间回复您!
下一篇:更多茶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