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茶知识>茶艺馨>茶知识

茶道碗的用途 茶道碗图片

时间:2023-08-07 04:26:47 浏览量: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茶道碗的用途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茶道碗图片和茶道碗的用途的文章,喜欢本文的请关注小编。

茶道碗的用途 茶道碗图片1

茶道碗的用途 茶道碗图片

日本茶具种类繁多各有千秋,今天我们将要细说的则是茶具中品种最多、价值最高、制作最为考究,甚至被作为所有茶具代称的茶道之魂茶碗。

茶碗作为茶的载体,以其眼目间的观赏性、握于手掌之中的触感、与在品茶时,茶汁通过碗口入喉时所带来的味觉,在无形中散发着古韵与魅力。

日本茶道入门以“识器”开始,之后才讲究“修身”“静心”的意境。

日本茶碗种类繁多,若按外形分类,仅从碗口区分便有镶边、外翻、内凹、歪斜、山路起伏状等多种类型。

若从整体造型区分则有碗状、筒状、半筒状、四方状、平状、桃状等样式。

日本茶人会根据季节与茶的种类来选择不同的茶碗。冷冬寒日,常使用碗口较窄的筒状茶碗以便保温,炎炎夏日则偏爱碗口稍宽的平状茶碗以利散热。

四季轮转,人们还会选择绘不同季节图案的茶碗以映衬季节气氛,如春樱、夏萤、秋枫、冬雪。

一井户二楽三唐津

作为茶之“魂”的日本茶碗种类繁多,随着历史的发展,主要可分为3个时期,即从中国进口的唐物茶碗,如天目茶碗;从高丽进口的质朴低廉的朝鲜茶碗,如井户茶碗;以及真正代表日本“侘寂”风格的和物茶碗。

镰仓时代,禅宗为主流,从中国留洋而归的禅僧将饮茶文化与唐物天目茶碗带回日本,武家之间开始盛行茶文化。

这个时期,中国传入的青、白瓷天目茶碗因其左右对称工整、无伤无痕的流水线条、与其端庄精美而大受茶人喜爱。

到了室町时代,侘び茶日渐成为主流,茶人的喜好开始移向造型不规整、茶身粗制多斑、缺乏洗练的高丽产天井茶碗。

天井茶碗看似如杂器,但其内在朴质与粗糙美感更能显露出茶道寂灭无为的意境。

桃山时代以后,侘び茶趋于成熟,侘び茶大成者千利休托工匠制成的楽茶碗开始受茶人推崇。

与天目茶碗和天井茶碗的茶身圆实弧度不同,楽茶碗以腰身上稍稍带有缓角为特征,是为贴合手掌弧线而设计。

日本茶碗经历了唐物的华贵、高丽的返璞、大和的侘寂,终于形成了饱含独到精神的自然美学。

一件质朴的日本茶碗,哪怕粗糙残缺,依然可以窥见日本民族对其缺憾美的赏惜之情。而每当遇到人生中的种种不完美,似乎也能在一盏茶碗中得到些许安慰吧。

古人告诉你茶具怎么摆好看

茶具的摆设对于茶叶的品饮,欣赏,以及美感的塑造有重要影响。

茶具摆放图式1

上层:茶叶罐(锡制)、茶则(竹制)等。

下层:高茶壶一把、香插、香炉。

茶席中间放置:白泥炉(含木制底托)、炉上为侧把壶。

左边放置:茶鼎(旧时烹茶煎茶用具,多为铁制)、鼎上为提梁壶。

剩余物件:团扇。小茶笼、茶巾、提梁壶,杯托、壶托、品茗杯等。

茶具摆放图式2

右上角茶棚,

上层:茶叶罐(锡制)、茶叶罐(瓷质)、茶则、茶巾。

中层:杯托(花瓣状)、茶杯倒置。

底层:大茶壶(雕花纹)、香插、香炉。

茶席中间放置:白泥炉(含木制底托)、炉上为提梁壶。

左边放置:八角陶炉(含青石石托)、炉上为侧把壶。

剩余物件:蒲扇、炭篓、公道杯、茶笼、侧把壶、壶垫等。

画面中,整体摆放的重心稳定,没有出现头重脚轻。

远近有序,远处为大物件,离主人近的则是小物件。

最后还有一点,余下物件不宜出现在茶席上,放在一侧备用。

茶具摆放图式3

茶席外,

竹编都篮放置:迷你小花几、盆景、边上茶则、茶巾、炭篓、茶壶等。

茶席里,

小方几:茶叶罐(瓷质),其后为太湖石摆件。

中间放置:白泥炉(含木制底托)、炉上为提梁壶。

右边放置:提梁壶一把、净瓶香插、香炉。

剩余物件:杯托(元宝状)、品茗杯、小侧把壶。

图中搭配非常适合外出郊游,赏四季之景,与合家同乐。

茶具摆放图式4

乍看感觉比较凌乱,想来是适合某些茶痴一人独饮,因为坐不下了。

大茶几上,

左边:太湖石老松盆景、茶叶罐(锡制)、茶则、茶巾等。

中间:插屏(几案上的摆设,镜框中插入大理石),白泥炉、提梁壶。

右边:芝草盆景、大茶壶、香插、香炉、小侧把壶。

小茶几上,

果盘、侧把壶、香插等,余下物件:团扇,炭篓,茶盘(含紫砂壶)等。

茶具摆放图式5

接下来东西就不多了,这么个大茶盘,其实可换做农村常见的圆竹匾。

里面放置:茶则(竹制)、品茗杯、侧把壶、茶叶罐(带花纹瓷质)、杯托(元宝状)、白泥炉、大茶壶。

剩余物件:风炉扇(棕榈制)、茶巾、提梁铁壶,小兰几(配芝草盆景)。

茶具摆放图式6

这是在大茶棚架上的摆放,仅供参考。

上层:茶叶罐(瓷胎竹编工艺)、茶则、茶巾。

中层:白泥炉(含木制底托)、大茶壶、香插、香炉。

底层:紫砂壶、茶盘、品茗杯(白瓷)。

剩余物件:蒲扇、小茶笼、八宝壶(锡制)等。

上面两图搭配,非常适合三两知交共饮。

其中出镜率最高的白泥炉等部分茶具,茶诵店内有售。

为什么朱泥成品率低?

朱泥是争论较多的一种矿料,成品率也较低。原来有无朱不皱、从某些方面说有一定的道理。

因为朱泥原料的颗粒比含量小,并且干燥及烧成收缩率比较大,因此容易产生很多意外的毛病,如:皱纹、变形、开裂等。

但是有很多朱泥壶是不起皱的,从一些历史作品看,有皱纹的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朱泥成品率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矿料因素

赵庄、红卫等地出产的朱泥因收缩变形率较大,一般只能做一些较小的产品。部分黄龙山朱泥,其质性介于紫砂红泥和朱泥之间,矿料颗粒比含量较大,干燥及烧成收缩较小,不易起皱,可以制作较大型的作品。

从明清时期遗留下来的部分较大型的朱泥壶可以发现同类材质。

原料加工因素

因朱泥矿料能溶于水成泥糊状,有些矿料在加工时,直接把泥浆过滤后晾干成泥,矿料中有部分颗粒被直接滤出或溶解掉,造成原料颗粒比减少。

这就好比使用目数过细的紫泥原料制作作品,也会产生起皱现象。

成型制作因素

朱泥熟泥的泥性很重,对水的渗透性和挥发性能比其他紫砂泥料要差,成型时对泥料的干湿程度,泥片的厚薄均匀以及制作方法等均需谨慎把握,稍有不当,制作时的加工痕迹极易在烧成后显露出来。

烧成因素

因朱泥熟泥的细密度高,气孔小。坯体内的水分不易散发出来,并且在烧成结晶过程中其共溶物比较活跃,特别是在最高临温度时相当剧烈。

因此烧成时的预热烘干时间要比紫砂红泥长,升温,降温过程均需十分缓慢,稍快就会出现惊裂等缺陷而前功尽弃。

温馨提示

冬日使用朱泥壶的时候,要非常注意温壶这一步骤,千万不要猛地注入开水,谨防朱泥壶惊裂。

以上内容是关于茶道碗的用途和茶道碗图片的解析分析,如果大家对此内容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的话,请在下面评论区留言或者评论,我们将第一时间回复您!

本文标题:茶道碗的用途 茶道碗图片

本文链接:http://www.chayixing.com/article/39814.html

上一篇:银壶起源 银壶历史

下一篇:更多茶知识

网友留言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猜你喜欢
茶知识相关文章
更多茶知识文章
喜欢茶知识就经常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