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泥紫砂壶什么价格合理 正宗朱泥紫砂壶2000元可以买到一把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朱泥紫砂壶什么价格合理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正宗朱泥紫砂壶2000元可以买到一把和朱泥紫砂壶什么价格合理的文章,喜欢本文的请关注小编。
朱泥紫砂壶什么价格合理 正宗朱泥紫砂壶2000元可以买到一把1

朱泥壶红润娟秀,尤以小品为盛,它是玩家眼中优雅的名门闺秀,深受壶友的喜欢。
朱泥伴菊壶
现在市面上形形色色,号称朱泥的壶不少,有的色泽非常艳丽,有的沉稳,真假难辨。
那一把真正的“朱泥”紫砂壶到底长什么样?
什么是朱泥
宜兴陶土中有一种叫做嫩泥的矿料,分布在宜兴丁蜀镇的周围山区。而红泥矿就位于嫩泥矿料的最底层的一种矿料。
赵庄朱泥原矿与烧制试片
人们后来根据原矿层的不同以及风化程度等差异,将红泥划分成了朱泥、小红泥与大红袍泥等。朱泥属红泥中的精品,含铁量较其他紫砂泥料都高。
假朱泥壶
1、下面图中的这把壶,红的非常艳丽,同时发色又非常的呆板。
虽然表面也是很亮,但是没有润的感觉。这是加了氧化铁的效果
2、下面两张图,可以看到泥料是规则的起皱,没有朱泥自然的效果,这种起皱一般是人为做过的。
真朱泥壶
1、“无朱不皱”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并不是朱泥一定会起皱,太明显的要么时造假要么是工艺不过关。
朱泥西施壶
3、朱泥的颜色不一定是红中泛黄。矿源与窑温不同,成品的颜色就会有区别。
从左至右分别为黄龙山、小煤窑、赵庄朱泥
原来紫砂壶的盖子还有这么多学问!(紫砂壶放盖子的叫什么)
当我们谈论一把壶的美丑时,总是关注壶的造型本身,壶盖作为紫砂壶的重要部分,往往被忽略。
其实紫砂壶的盖子也是大有讲究的。细分起来有很多种,搭配各式壶形,相得益彰。
生胚
紫砂壶以其里外都不施釉的特点,盖与壶体能一起烧制,以达到成品壶盖直紧、通转、仿尘、保温的要求和作用。
主要形式有压盖、嵌盖、截盖三种。
(1)压盖:亦称“完盖”。
壶盖覆压于壶口之上的样式,其边缘有方线和圆线两种,均与壶口相呼应。
压盖
与口置平的泥片称“座片”,弯起泥片为“虚片”,壶口泥片称“坨子”,壶墙的泥圈为“子口”,几个部位及转折过渡用脂泥镶街,润合贴切、浑若天成。
压盖
压盖种类
无论壶型是方是圆,盖延和口延上下内外呼应,壶盖覆压于壶口,亦称“克盖”。“克”者,制服、居高临下也。壶盖稍大于壶口外径的,则俗称“天压地”。
(2)嵌盖:嵌盖是壶盖嵌于壶口内的样式,并与壶身融于一体。
有平嵌盖与虚嵌盖之分,能达到“准缝如纸、发之隙”者属上品。
嵌盖
平嵌盖口与壶口呈同一平面,制作时在同一泥片中切出,故收缩一致,仅有“纸、发之隙”,有圆形、方形、异形、树桩形等。
嵌盖
虚嵌盖与壶口呈弧形或其他形状,形制规整。口部以装饰线处理,有直口、瓢口、雌雄片口等结构,与平嵌盖手法相似,以严密、精缝、通转为上。
样式是壶盖嵌于壶口内,俗称“地包天”,如“矮井栏”、“一粒珠”、“鱼化龙”等壶。
(3)截盖:这是紫砂壶特有的一种壶盖形式,以壶整体截取一段作壶盖而故名。
截盖
样式如秦权、梨式、倒把西施等壶,盖面与壶体表面轮廓线相互吻接,严丝合缝,壶盖与壶口大小合适。
紫砂壶泥料的粗细和透气性有关系吗(紫砂壶为什么要透气性)
我们说到紫砂壶,总是会提到其泡茶存香,无熟汤气的特点,言其越暑不馊可能有点夸大其词,但是紫砂壶确实有着其他茶具不具备的「透气性」。
▲紫砂泡茶
▲断面颗粒
目数
目数即紫砂颗粒的大小,我们在将紫砂矿研磨过筛时,会以筛网确定目数,常见的有24目、32目、40目、60目、80目、100目等。
目数越小,泥料颗粒就越粗,反之,目数越大,泥料颗粒就越细。
▲断面颗粒
同时,目数也体现在紫砂烧成后表面的砂质感,目数低的紫砂泥,做出来的紫砂壶,一定相对颗粒更粗些,手感也不会那么细腻,砂的质感更为突出。
砂太粗和太细在制作难度上都非常高,我们常见的紫砂壶多为40目与60目的,这类的泥料既细腻又有砂质感,且制作烧成率最高,烧成后泡养包浆光泽度也好。
透气性
我们上面说到,紫砂的透气性,关键在于砂的颗粒,这是紫砂壶矿料的固有属性。
▲过筛漂洗后的紫砂
这里要说明的是,在目数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其对透气性的影响是很微小的,例如60目与80目的同种泥料,透气性是差不多的。
而当我们把泥料研磨的太细,打破了其物理结构,就会影响到其透气性了。
而如果60目与180目的泥料相比,后者几乎便没有透气性可言了。
▲200目的泥浆
同时紫砂的透气性也与其泥料中所含的砂数量有关,光凭目数大小是不能判断透气性好坏的。
总结
所以,我们谈及目数与透气性的关系时,可以这样理解
目数大小不能用来判断透气性的好坏;
目数特别大,接近180、200目的,几乎是没有透气性的,这类多是灌浆所用。
以上内容是关于朱泥紫砂壶什么价格合理和正宗朱泥紫砂壶2000元可以买到一把的解析分析,如果大家对此内容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的话,请在下面评论区留言或者评论,我们将第一时间回复您!
下一篇:更多茶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