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烧紫砂壶的魅力 柴烧紫砂怎么样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柴烧紫砂壶的魅力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柴烧紫砂怎么样和柴烧紫砂壶的魅力的文章,喜欢本文的请关注小编。
柴烧紫砂壶的魅力 柴烧紫砂怎么样1

上图为宜兴丁蜀镇范小龙老师全手作品《难得糊涂》
近期,总是有壶友咨询我们一个问题: 部分紫砂艺人和网络媒体最近在大肆宣传柴烧紫砂茶具,说是用最好的泥料、最古老的烧法所以也是最自然健康和最古朴浑厚的饮茶器皿,他们很好奇,柴烧壶到底好不好。
上图为宜兴丁蜀镇范小龙老师全手作品《石瓢》
其实,我们也观察到,近年来盛行柴烧茶具,在茶博会,文博会以及陶瓷博览会上看到许多号称柴烧茶具,也有部分紫砂艺人高调打出了“柴烧牌”。
上图为宜兴丁蜀镇范小龙老师全手作品《难得糊涂》
所谓柴烧概念,是几年前最先由日本或台湾的一些陶瓷从业人员引进大陆的,其产品外表布满了不规则颜色,有些还有凹凸不平的现象,说柴烧的产品能改动茶水的性质,能使茶汤香气更浓那么。现在我们就宜兴紫砂壶的所谓"柴烧",来谈谈自身的观念。
上图为宜兴丁蜀镇范小龙老师全手作品《清泉》
上图为宜兴丁蜀镇范小龙老师全手作品《清泉》
上图为宜兴丁蜀镇范小龙老师全手作品《石瓢》
那么,如今的所谓的柴烧,又是那里出来的呢?其实要我们“紫砂百家”说,基本是一个世纪骗局。柴烧紫砂一般是这样宣传的:它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在产生窑变时在陶瓷器具上留下火痕、灰釉等独特的元素,成就了包括柴烧茶具在内的每一件柴烧器具都是独一无二的。其次还会假用科学之名,称经过柴烧氧化还原法烧制的紫砂茶具具有改变水质的功效,使紫砂器皿起到软水、柔水的作用,也唯有柴烧烧制的紫砂才能达到这一最佳效果。
上图为宜兴丁蜀镇范小龙老师全手作品《石瓢》
上图为宜兴丁蜀镇范小龙老师全手作品《石瓢》
现在,部分紫砂艺人为了展现柴烧紫砂的独特外观,盲目追求还原氛围,大量运用松枝,让松油及柴灰自然散落,在紫砂壶体表面形成的所谓的“泪目”碳结晶。更有甚者,会加进一些工业盐,使盐液化产生雾气附着在紫砂壶体外表,在高温中吸附窑内杂质,最终一层釉附着于紫砂壶的外表。无论是“泪目”碳结晶,还是工业盐形成的釉质,加上持续高温,紫砂已基本瓷化,这都使紫砂壶丧失了双气孔构造而不再透气,改动了紫砂的基本性质,从而让紫砂壶优秀的泡茶功用不再。
上图为宜兴丁蜀镇范小龙老师全手作品《石瓢》
这些都与追求纯朴自然美丽的紫砂肌理南辕北辙,与紫砂壶追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艺相悖,更与紫砂艺术的审美追求及独特的宜茶性相分歧。如果仅仅是因为创新尝试,偶尔为之,满足部分壶友的猎奇心理倒也无妨。但是如今,一些人却应用壶友追求新奇的心理,大肆炒作所谓的柴烧紫砂壶,并使之渲染成高价的理由,蒙骗诈骗壶友,这样的东西是不可能持久的,也一定是没有珍藏价值的。
本文来源:紫砂百家微信公众平台
图片拍摄:张洪欣
紫砂壶、紫砂罐(紫砂壶茶罐)
懂茶帝优选,是懂茶帝精心打造的产品分享平台,由茶农、茶厂、工艺师自荐产品,懂茶帝团队与专业老师双向测评,从中甄选出最质美价优的茶叶、茶器等,与你一起分享。
在这里,你既能买对,又不买贵!
第83期优选来啦!这次要推出的是,大家“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紫砂!
就在后天12月20日(周四)晚21点,不见不散。身为会员的你,别忘记是20:30哦!
距离上次给大家定制紫砂壶,已有整整两年的时间了。为什么两年都不优选?其实,两年来,小懂一直在苦苦寻找靠谱的合作伙伴。因为紫砂市场的复杂程度,超出很多人的想想,如果没有十足把握,小懂真的不敢轻易去碰。
此次优选的紫砂器具,是前一阵子小懂亲赴陶都宜兴的收获。主要包括三类:
一是上次优选的、国家级工艺美术师徐建军老师的口碑最好的一款——红皮龙泥柿圆壶;
二是工艺师手工制作的四款泥料相当不错的小品壶和一款容量较大的扁腹壶;
三是用非常好的紫砂泥料做的茶叶罐。
客观地说,这些合作伙伴都不是职称特别高的工艺师,但都是做人、做事特别靠谱的紫砂艺人,做的产品不论是泥料还是做工,都是有保证的。
而且,这三类器具中,除了徐建军老师的柿圆壶需要定制之外,另外两类都是有现成的产品,小懂都亲自验过的。
特别提醒务必要看哦!1、您收到产品后,请第一时间检查,看是否有损坏,如有破损,可立刻联系小懂更换或退款。
2、由于没有看到实物,所以您收到后,如不满意,可在15天内无理由退货。
3、原矿紫砂壶,表面偶尔会出现黑点或凸起,即使大师的收藏级作品,也有这种现象,这是正常的。如果您在意这些,请慎拍!
4、此次优选的紫砂壶,泥料均为正宗原矿紫砂泥,新壶并不光滑艳丽,这是正常现象,需要泡养一段时间后才会有效果。
红皮龙柿圆壶懂茶帝的老茶友对这款壶并不陌生,它是国家级工艺美术师徐建军老师的手工作品,两年前曾经给大家优选过,口碑极佳!收到的茶友,几乎全都给了好评。
▲这是一种传统的紫砂壶型,容量为180cc。
红皮龙泥,是不是有点陌生?它属于红泥系,原名叫野山红泥,矿料稀少。一般分布在黄石层的下面,泥色红褐色,烧成后为红色。
红皮龙相对石英含量较高,云母杂质也比较多,透气性能好,泡茶易上手,亲和力佳,温度简单易掌握,使用愈久愈发红润。
这把壶真的就这么好吗?没错,茶友有反馈哦!如果你不信,我们来看看广东茶友“老陈”的新壶和养壶两年后的样子吧!
▲图上为新壶,图下为养壶两年后
此次的柿圆壶,我们采用定制的方式,为了给徐老师充裕的制作时间,一个月内仅接受20把壶的定制,定制后一个月内按先后顺序发货。
如果你不小心错过了这次定制,也没关系,我们接下来还会请徐老师给大家定制的。
在价格方面,徐老师的手工壶都不便宜,你懂的。但他对懂茶帝的茶友格外优待,每把壶仅收取1018元,会员价998元,免邮费哦!感兴趣的同学快扫描下方小程序码,进去抢壶吧!
四款小品壶这是小懂经过两年的考察选出来的一批小品壶,最大的特点是泥料相当好。好到什么程度?它们可能算不上是最顶级的泥料,但至少是前20%的好泥了!
当然,说泥料好,也不是说做工就很糙了。这四款壶都是由资深的紫砂艺人、国家助理工艺美术师王洁老师制作,泥料产自赵庄。
仿鼓壶(朱泥)高6cm,壶嘴到壶把直径10cm,容量110cc,
数量:7把
扁平壶(朱泥)高6cm,壶嘴到壶把直径11cm,容量110cc
数量:6把
水平壶(朱泥)高7.5cm,壶嘴到壶把直径11cm,容量140cc
数量:7把
扁玉壶(朱泥)高4.5cm,壶嘴到壶把直径13cm,容量110cm
数量:5把
在价格方面,我们还是坚持一贯的优选原则,尽可能以最实惠的价格给到大家,798元/把,会员价778元/把,免邮费哦!
数量有限,扫描下方小程序码,即可进入抢壶。
扁腹壶这把壶的泥料也是相当不错的,也是属于至少前20%的好泥料,而且做工也不错,由资深紫砂艺人、中国陶瓷紫砂工艺美术师高永手工制作。容量较小品壶稍大些,达到了350cc。
扁腹壶(紫泥)高7.5cm,直径16.5cm,容量350cc
数量:7把
在价格方面,我们还是坚持一贯的优选原则,尽可能以最实惠的价格给到大家,798元/把,会员价778元/把,免邮费哦!
数量有限,扫描下方小程序码,即可进入抢壶。
段泥茶叶罐现在市面上很多所谓的紫砂茶叶罐,说实话,大多数都是用一些边角料来制作的,或者工业陶土(类似于做花盆的原料),并且都是用模具一次成型。这么常见的茶叶罐,小懂就不给大家优选啦!
这回给大家优选的茶叶罐,是用制作紫砂壶的泥料来做的。制作工艺是模具成型,然后由师傅后期加工,算是半手工制作。
而市场上大多数紫砂罐,成型后基本不加工,或者仅仅简单加工。可以说此次优选的茶叶罐就是一个罐子形状的紫砂壶。这么好的罐子,除了存茶,还可以用来醒茶哦!
此款段泥茶叶罐容量为1048cc,市场价为298元/个,而我们优选的原则必须是全渠道最低价,给大家按238元/个,会员价218元/个,免邮费哦!
仅100个,快扫描下方小程序码,给自己的茶叶一个舒适的家吧!
最后需要解释一下,包括宜兴陶瓷协会、众多紫砂名家在内的主流紫砂界,目前都强调不必过分炒作所谓“全手工”和“半手工”概念,工艺师手工制作的紫砂壶均可称为“手工壶”,区别于“模具壶”、“灌浆壶”等等。
因而本文统一使用“手工壶”这一提法,所优选的紫砂壶都是工艺师手工做出来的。
乾隆皇帝御制虚扁
2023年12月15日,西泠印社秋拍,清乾隆“御制”描金描银紫泥虚扁壶,以560万元的高价落槌,底款“大清乾隆年制”,此宝器为龚心钊旧藏。
清代宫廷紫砂传器,属三代时期最精,至乾隆时期达到最高峰。乾隆帝一生嗜茶,对茗饮用具的考究登峰造极,不仅要求紫砂茶具保留最佳的品饮功效,而且要与官窑瓷器一样,集诗、书、画、印为一体。
除此之外,乾隆时期宫廷紫砂展现出与康、雍两代最大的差异性在于,其富丽堂皇的装饰风格,戗金、描金、描银等华贵的手法在此时得到了应用,可谓别开生面。
此件乾隆御制描金银虚扁壶,可谓集上述特点于一身的御用精品。壶身采用了少见的描金描银装饰手法,由于宫廷造办处漆作在技术上,已完全解决了彩漆与砂胎的粘合问题,故其金水鲜亮,与壶身砂胎附着完好,虽经数百年光阴依旧光彩熠熠。
而壶身描银装饰部分,由于银长时间受空气氧化,已然发黑,这也与故宫藏“乾隆年制”四字款描金银御题诗方壶表现一致。
三塔寺本为吴越时期安保院,宋代改名为景德禅寺,壬午南巡,乾隆皇帝以苏轼访文长老三过湖上,煮茶咏哦,遂御赐“禅茶寺”之名,又命苏轼与文长老煮茶咏哦公堂为“三过堂”。
故宫博物院王健华研究馆员认为“宫廷紫砂完全按照皇家的意旨制作,其工艺之精湛,技巧之娴熟,气质之脱俗,显然高出社会上一般文人用品。”这一点,从最近几年的两岸故宫收藏紫砂专题展上也可窥见一斑。
以上内容是关于柴烧紫砂壶的魅力和柴烧紫砂怎么样的解析分析,如果大家对此内容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的话,请在下面评论区留言或者评论,我们将第一时间回复您!
下一篇:更多茶知识